三国时期的君主中,孙权无疑是十分杰出的一位。他十八岁继承父兄基业,掌管江东六郡八十一州,赤壁胜了曹操,夷陵揍了刘备,一路风风雨雨走过来,亲手奠定了吴国江山。
然而,这样一位英明勇武的帝王,晚年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摇摆不定,与往日当机立断的果敢大相径庭,难道孙权真的是老来糊涂了吗?这其中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呢?
一,江东士族
孙权虽然是吴国之主,但对于江东上层社会来说,孙家可是不折不扣的外来户。
孙家的祖籍在吴郡富春,孙权出生时,他的父亲孙坚仅仅是下邳县丞,这样的出身别说上层社会了,混个中产阶级都勉强。
那么当时的上层社会是哪些人呢?自然是江东士族了。具体来说,就是虞魏顾陆四大家族。退一步说,就算孙家所在的吴郡,排名靠前的四大家族也是顾陆朱张。
若不是孙坚孙策父子戎马半生,硬生生的挤进几个望族把持的上层社会,孙权想要跨越阶层那真是比登天还难。
可就算孙家打下江东基业,对于世居江东的几个望族来说,那也是外来人口入侵了。奈何孙家有人有枪有地盘,几大家族只得和孙权保存一种微妙的平衡。
二,矛盾不断
孙权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他想要的是北伐曹魏,西拒蜀汉,进而一统天下,开创一个强大的东吴。
但江东士族却没有这么大的雄心,他们只想要江东一隅平安无事,保住自己家族在江东的利益就够了。孙权和江东士族,原本就不是一路人。
根本利益的分歧是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哪怕双方再小心维护的关系也有出现裂痕的一天。
正如暴风雨来临前总会出现一些预兆一样,孙权和江东士族翻脸的预兆,几乎可以追溯到孙策时代。
孙策坐拥江东之时,江东士族与孙家就可以短暂和平相处,等到公元200年,孙策想趁着官渡之战的机会偷袭曹操时,江东士族就坐不住了。
因为江东士族的利益是保证江东无事,他们不愿耗费资源去做与维护自己利益无关的事,可是孙策一定要去,于是孙策遭遇了暗杀。
孙权继位后,根基不稳,无暇北顾,于是江东士族又和孙权达成短暂和平相处了。
等到公元208年曹操想要到吴地来“打猎”后,江东士族迅速和孙权产生了新的矛盾。
几乎所有的士族成员都劝孙权投降,他们的势力之大一度逼的孙权真的考虑起投降的方案了。
好在还有个周瑜,真心诚意的为孙权打算,再加上鲁肃带来了诸葛亮,孙权领导的东吴才能有后面赤壁之战的辉煌。
此后,孙权和江东士族一直磕磕碰碰,孙权被公孙渊骗了想出兵报仇,还被江东士族的杰出代表顾雍、陆逊等人阻止了,就连东吴难得火烧连营打一场自卫战,代表江东士族利益的陆逊也是打退了敌人就收兵,绝不恋战。
多年矛盾积累之下,孙权看江东士族越来越不顺眼,再加上诸葛亮去世后,魏蜀吴三国进入一段相对太平的时期,而此时孙权也根基渐稳,有了和世家大族抗衡的能力。
于是,一个削弱江东士族的计划在孙权心里产生了。
三,南鲁党争
公元241年,吴国太子孙登去世。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却又宠爱四子孙霸,将他封为鲁王。
虽说是鲁王,可是孙霸和孙和一样住在宫里,两人一样的待遇,一时间并称“两宫”,时间一长,鲁王和朝臣们心中都有了些别样的想法。
鲁王觉得孙权可能是在暗示他会换他做太子,朝臣们更是议论纷纷,为了今后的家族利益不少江东士族只得两头压宝,派遣族中子弟去支持鲁王。
于是,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东吴的朝臣被迫分成两派,支持太子的一方有张昭之子张休,顾雍之孙顾谭,丞相陆逊等,支持鲁王的一方有骠骑将军步骘、大司马全琮等。
双方势均力敌,争斗不休,几乎把所有的世家大族都卷了进来。
孙权默默的看着朝堂上的一切,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一切都如他预料的那样,这些原本互为姻亲守望相助的豪门大族,终于互相争斗起来了。
先是鲁王党的全琮揭露江东世家子弟顾承在芍陂之役与他人串通,结果顾承下狱,顾谭也被株连。
孙权看在顾家家大业大的份上亲审顾谭,哪知顾谭心慌意乱之下居然说了一句:“陛下,谗言真多啊。”结果又让人抓住把柄说顾谭对国君大不敬,最后顾谭、顾承都被流放到交州。
接着,鲁王党继续向孙权报告说张休也是同谋,结果张休也一起被流放到交州去了。
太子党连连失利,陆逊忍不住上书为太子说话,哪知孙权却不顾陆逊元老的身份接连批评陆逊,结果导致陆逊愤懑难平,抑郁而终。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江东士族被折腾的差不多了,孙权也不得不付出他的代价。公元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顺手将支持太子的江东士族或杀或贬,来了个大清理。
接着,孙权又处死了鲁王孙霸,支持孙霸的江东士族子弟又被清洗了一遍。
孙权终于用两个儿子的代价换来了他一生都想摆脱的掣肘,江东士族自此元气大伤,一些寒门和外来人士开始在东吴政坛上崭露头角。
孙权总算可以歇一歇了,公元252年,孙权去世。
虽然有人评价孙权晚年糊涂,弄乱了朝堂。可他其实是这场党争幕后洞察一切的总导演。
随着江东士族的没落,接下来的东吴君主终于不用再走孙权曾经走过的弯路,也不用再受孙权曾经受过的委屈了。
这位精明强干的君主,在他最后的人生里,用尽全部的力气,为儿孙撑起了一片天空。
主要内容: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茂才,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随父兄征战。200年孙策死,孙权依兄言袭职,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很快就稳定了局面。东汉朝廷册封他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成为实际上的江东统治者。
“孙权坐领江东”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孙策与大臣商议偷袭许昌的计策,那时曹操屯兵官渡,许昌兵力空虚。可是正商议中,外面吵得沸沸扬扬,谈论被迫终止。孙策出门一看,原来是个叫于吉的道士来了,那道士治病救人很是神奇。可是孙策不信,说:“你和黄巾起义的张角一样,是个妖道,留在世上只能兴妖作乱!”
说罢,拔出剑来,杀了于吉,此时孙策伤口的金疮崩裂,医生曾说那个伤口百日之内不能动怒,一旦发怒,则无药可救。孙策知道自己不行了,把18岁的孙权招过来,托付重任。
临死对孙权说:“论打仗,你不如我;论治理,我不如你,你要继承先父的遗愿啊!军事不懂就问周瑜,国家内务不懂就问张昭。”说完,一命呜呼。孙策死,孙权即位,取消偷袭许昌的计划,开始采取攻打江夏的黄祖,为父报仇。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
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权
孙权当时做错的事情就是他在宫斗当中杀了非常多有才能的人士,让整个吴国出现了人才空缺。要知道人才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人才的话,那么很容易走向灭亡。也就是当时孙权做出的这个决定让吴国走向衰落。孙权当时在登上皇位的时候,那时他的年龄已经非常大了。根据史书记在当时孙权是50岁的时候才登上皇位的,所以当时曹操和刘备都相继死去。就连寿命比较长的司马懿也去世了。在他统治国家期间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对手也就让他放松了警惕。由于年纪的原因,他再也没有年轻时的那种雄心壮志,同时也没有对国家做出合理的规划。孙权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选择一个继承人。孙权在一开始把孙和立为了太子。但是当他立了太子之后他又对他的另一个儿子孙霸非常好,也就让孙霸与孙和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孙和当时虽然是太子但是其实与孙霸的地位是平等的,就是这种无差别的待遇,让这两个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当时朝中不少官员也分为了两个派别在暗自进行斗争。因为孙和当时还没有登上皇位一切都是未定的,那些支持孙霸的官员认为孙霸有能力登上皇位,所以大力支持他夺权。由于这两兄弟之间的矛盾,孙权也逐渐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当时他就把他这两个儿子都杀死了,在杀死这两个儿子的时候,还处理了大批有才能的官员。他处理的这些官员,有很多都是对国家非常忠诚并且非常有才能的官员。当时孙权的这个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他让吴国损失了大批人才。当孙权去世之后,整个吴国也没有能够解决人才缺乏的这个问题,所以让整个吴国逐渐走向衰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1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