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刘备占据西川,与其祖宗刘邦一样也处于一个有利形势。当年刘邦也被封为西川王,后来从巴蜀起兵,攻克长安,完成了汉朝奠基之战。但刘备比刘邦当时条件好很多,为何诸葛亮五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是六出祁山,其实真实资料并非6次,而5次北伐,而五次北伐中只有第一次与第五次规模较大,其他都是局部冲突而已。对诸葛亮失败的原因,后人认为诸葛亮没敢走险招,没有按照魏延“子午奇谋”,直接攻克长安。魏延认为,蜀汉北伐致命的原因是粮草供应不上,因此与曹魏打不了消耗战,只有出奇兵,直接从子午谷出兵攻克长安,就会取得胜利。难道诸葛亮真如魏延所说缺粮吗?诸葛亮北伐失败因为没用魏延之策而失败吗?
第一,国力不济
后人对诸葛亮没有听从魏延之策感觉可惜,认为诸葛亮用兵太稳,不敢用险兵。而历史上刘邦就是一个“赌徒”,刘邦敢于赌,最后赌赢了。但刘邦面对是形势,与诸葛亮面临的形势不同,不能简单作对比。
以诸葛亮的能力,如果用出子午谷奇兵偷袭长安之策,他肯定考虑过,但之所以不用,诸葛亮也充分考虑的蜀汉的国力,魏延只是考虑作战中的消耗,而诸葛亮是站在全局上的一个思考。
从蜀汉国力看,比曹魏要弱很多。据史料记载,蜀汉虽然比400多年前的刘邦时期要强很多,但在东汉末期,蜀汉位于西南,还属于蛮荒地带,人口并不多。刘禅投降曹魏时,蜀汉有120多万户民众,蜀汉军队有18万。而120万人口养活近20万的军队,这个负担很重了。而且120万人口,并不都是成年健康的人,除了官、吏、兵以外,还包括老、弱、病、残、幼、女等人口因素,因此真正有能力供应这18万军队的民众更少了。
从蜀汉军队的现状来看,诸葛亮北伐不可能全部把军队带走,一些军队还要防守重要部位,比如成都、江州等重要城池需要3万人防守,而边境地区则需要7万余人,那么让诸葛亮真正带出兵的兵力也就不到10万人。这10万人如果不顾及伤亡的话,只会越打越少,对诸葛亮就不会有利。因此诸葛亮选择一条伤亡较小的北伐路线是可取的,这也是保存实力无奈之策。老人家曾对游击战有过精辟的论述“得地失人,人地皆失。得人失地,人地皆得”。这句话与诸葛亮当时处境一样的,没有人王朝就不会有存在基础,只要有人在,北伐总有一天会成功。
从曹魏的实力看,曹魏占地面积大,而且地处中原人口稠密地区,人口是蜀汉的10倍,战争潜力较大。以诸葛亮的实力,不可能一口吃掉。而长安是曹魏西部重要屏障,不可能让诸葛亮轻易夺取,即使夺取了,曹魏必将派重兵再次夺回,而蜀汉兵力根本无法与曹魏大军对抗,如果不撤出长安,必将毁灭。
关中地处平原之间,此地并没有任何险要防守这地,在这里战争就会出现对打战争状态,谁的实力强谁占优。
另外,蜀道艰难,运粮绝对是问题。而曹魏坚壁清野的方式,也让蜀汉无法及时补充给养。即使攻下长安,粮食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就不可能长久守下去。如果曹魏大军再来夺取长安时,蜀汉境地就危险了,蜀汉军队不可能固守。
第二,真正目的
诸葛亮比谁都明白,占据长安,如果没有后续粮草供应,根本无法固守。虽然攻占了长安,能给曹魏以震撼的打击,但曹魏不可能任由蜀汉长期占据长安,必然要夺取。所以魏延之计虽然可取,但没有实际意义,诸葛亮五次北伐真正目的是要获得蜀汉军队重要的战略资源——战马与粮草,而陇右地区是诸葛亮的理想之地,此地南靠秦岭,与蜀汉接壤,而且西靠阿西走廊,北临黄河,东靠陇山。占领这一地区,蜀汉就有很多有利地形,可以据险而守,与曹魏军队对抗。
对于陇山的险要,东汉开国时就验证了。当时隗嚣割据势力占有此地,公元30年,东汉派30万大军攻打陇山,隗嚣的手下将领王元塞切断陇道,坚守在此,汉军无法夺取只好返回汉中。隗嚣居然占据陇右之地与东汉对抗4年,可见此地易守难攻。
诸葛亮五次北伐的目标就是陇右地区,并不是单单地势险要,而且陇右地区盛产良马,诸葛亮占领此地后,就能得到战马这种重要战略资源。而曹魏的战马也大都来自陇右地区,诸葛亮占领此地后,实际上就削弱了曹魏的骑兵力量,从长远看是有利的。
另外陇右地区又是沃野之地,能种植粮食,诸葛亮可以在此屯田实际粮草自给,免去了长途运粮的困难。因此,这才是诸葛亮北伐的一个重要目标。后来诸葛亮也部分实现了占领陇右地区的愿望。
第三,没有机会
诸葛亮占领陇右,他何尝不想占领长安,这是汉朝心中的都城,蜀汉占领长安后,在道义和名义上就实现了真正为汉朝续命的正统。但单纯以长安为目标,并不会获得更多的利益。如果诸葛亮按照魏延计划出奇兵偷袭长安,出动兵马不能太多,太多会被曹魏发现,就失去了偷袭意义,而太少又不可能偷袭成功,毕竟长安是大都市。
从曹魏方面看,长安作为一个重要屏障,曹魏必然要派重兵把守,如果长安失守,洛阳就危险。蜀汉兵如果一时攻不下长安,曹魏必然派援兵,其中也会把子午谷封锁,致使蜀汉无法退兵,那么围攻长安的蜀汉兵必死无疑。
魏延出此计谋时曾说:“守将夏侯懋将会弃城逃跑”。魏延说这话太夸大了,他怎么能断定夏侯懋逃走呢?即使夏侯懋逃走,其他守将不可能都逃走吧。作为曹魏的守军,他们的使命很重要,曹魏不可能派一些怕死之人守卫。因此,长安作为曹魏的重要城池,守军必定是精兵良将,而且即使逃跑一时活命,曹魏也不会放过他们。所以守将逃跑,并不代表所有人逃跑,况且这只是一种理论推断而已。
由此我们看来,取长安不如先取陇右,这并不是诸葛亮保守打法,因为第一次北伐时蜀汉已经基本占领陇右地区,而且还攻克很多城池,如果不是马谡失误,诸葛亮把陇右地区夺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长安。魏延建议出奇兵出子午谷计策后,蜀汉再没有提到过子午谷用奇兵的事。并不是蜀汉不想了,而是没机会了。
从三国当时形势来看,孙权势力已经被曹魏压制,那么蜀汉就是曹魏重要敌手。因为孙吴政权直到灭亡也没有到长江以北更远地区。但曹魏却对诸葛亮的北伐担心。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让曹魏惊醒,因此曹魏重点方向就放在蜀汉这边。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就派重兵加强了防御,而子午谷也被曹魏控制住,蜀汉想从子午谷出奇兵已经不可能了。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一个人肩负光复汉室的重担,他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但这五次北伐大多以战败收场,诸葛亮以前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等战斗大多取得胜利,为什么五次大规模的北伐却迎来败局?他的徒弟姜维在临终前不小心提了一嘴,说出了真相。
诸葛亮以前没有独立领导过大规模战役,赤壁之战周瑜是主帅,汉中之战刘备是主帅,诸葛亮一般担任军事参谋的职位。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来了一招声东击西,确实把曹真耍了一通,但他的后路街亭被马谡弄丢了,他只好率领大军撤退;第二次蜀军北伐突袭陈仓,但因为陈仓过于坚固久攻不下,人疲粮绝的蜀军只好撤退。
诸葛亮唯一获胜的是第三次北伐,他打败了郭淮,夺取了两个郡;第四次北伐诸葛亮虽然杀死了张郃,但因为后方李严的运来的粮草不足,他们的大军只好折返;而最后一次北伐因为诸葛亮的逝世无疾而终。
纵观五次北伐,诸葛亮取得一胜四败的战绩,这样的成绩不能让人满意。诸葛亮北伐四次失败的原因,第一次因为错信马谡丢掉了后方,第五次因为自己去世中途夭折,而剩下两次都是因为粮草供应不足,这就说明蜀汉对诸葛亮北伐军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北伐军后勤跟不上,诸葛亮之所以北伐失败蜀汉的后勤要背一半的锅。
诸葛亮的徒弟姜维也说过这个问题,他临终前说:我之所以不能成功,天子的错啊。”这就一下点破了真相,因为诸葛亮的君主由刘备变成了刘禅,诸葛亮打仗时候后方内政容易出乱子,内政混乱引发的动荡影响到北伐军,北伐军连基本的后勤都难以保障,又怎么能在和曹魏的对抗中取胜呢?
诸葛亮以前打仗的时候,后方都非常安稳,这让他能安心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最经典就是草船借箭,当时孙刘联军后勤稳定,军队精炼,计划周密,所以诸葛亮能够冒险去曹营将曹操戏耍一番,因为他知道自己后面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有两方团结的势力支撑着。
汉中之战也是,当时刘备亲自出征全国上下一心,整个益州像一台机器一样运作,所以蜀汉才能打败多年强敌曹魏,夺取汉中。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英雄辈出,在这样一个战乱年代,出了一位名气最响的英雄,他就是诸葛亮,他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在刘备死后,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心为后世所赞扬,可惜的是,诸葛亮未能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数次北伐,倾尽其毕生精力,最后也以失败告终,那诸葛亮为何数次北伐,都没有成功呢?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蜀汉属于那种易守难攻型的,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行军非常不方便,更不用说运送粮草了,一旦遇上恶劣天气,会耽误很久,这对行军打仗极为不利。其次,荆州的丢失,让蜀汉少了一个战略牵制点,所以只能选择北伐的路线。
当然,北伐的失利,还与诸葛亮的用人政策有关系,记得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迅速占领了兵家必争之地的祁山,一时间吓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投降,可惜诸葛亮用了马谡镇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
第二次北伐,因为你粮草不足,撤退了。第三次北伐是收获很大的一次,攻占了两座城池,击退了郭淮。后来的第四次,第五次北伐,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张郃被击杀,司马懿不得不采取防守策略来对抗诸葛亮,结果都是诸葛亮因为粮草补给不足,最后撤兵。
所以,综上,诸葛亮数次北伐,没有完全消灭曹魏,主要原因就在于粮草供给不上。
根据公元《三国演绎》年的记载,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的六年间,诸葛亮五次进攻曹魏,北伐。这段话在书中被称为“六出祁山”。但实际上,《三国志》年记载诸葛亮北伐时只两次出兵祁山,均以失败告终。甚至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连诸葛亮这种神通广大的谋士都死在了五丈原,不得不说这个结果令人惋惜。
当时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的时候就制定好了未来的战略计划。甚至诸葛亮在《隆中对》年就已经说过,如果有荆州和益州,就出兵利用地理位置和自然山川的优势,镇守两地,然后与西部各民族搞好关系,同时接纳和安抚南方的彝族等少数民族。在国内治理好国家,在国外与吴栋结盟。一旦发生战争,可以从荆州派将军直接进攻宛城和洛阳。同时刘备可以从益州出兵,让天下唾手可得。
诸葛亮说的话虽然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对刘备也很有吸引力。但是,这个战略并不是诸葛亮发明的,而是刘邦为了称帝而制定的战略计划。当时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把巴蜀和汉中交给刘邦治理。
当时刘邦身边的谋士韩信为刘邦制定了一个“走栈道,走暗道”的计划。再加上当时齐国兵变,项羽一直忙于出兵镇压齐国叛乱,这就给了刘邦可乘之机。刘邦出兵占领了快速战略要地汉中,然后出兵围攻当时的首都彭城,得天下。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两大问题是诸葛亮无法掌控和解决的。第一个是荆州,因为关羽,荆州被吴栋控制。第二是诸葛亮所希望的兵变并没有在北方发生。
虽然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在旧帝去世、新帝登基的过程中,但其他人的政权新旧交接是相当自然的,并没有发生严重损害其内部生命力的事件。只有一次孟达叛乱被轻松镇压。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总是以失败告终。
但是,既然一直失败,诸葛亮为什么还要继续北伐呢?诸葛亮这样的奇才,怎么会看不出每次北伐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呢?诸葛亮临死前还要把北伐志愿给姜维?
其实诸葛亮的最终目的不是统一中原,而是转移蜀汉内部矛盾。虽然在刘备或者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汉政权看似一家独大,实际上蜀汉政权分为益州、东州、荆州三大集团。三派暗斗,导致蜀汉政权内部暗流涌动。
诸葛亮六次出祁山,均以失败告终。他为什么这么“固执”?刘备在世的时候,三个集团之间是有平衡的,他们之间的斗争也不是特别激烈。然而,刘备死后,三大集团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诸葛亮不得不通过不断的北伐转移韩曙证券内部的矛盾,使三大集团相互联合,以保证韩曙内部的稳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1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