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的西游很经典,很多人的童年,就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西游中度过。可以说,这部剧影响了几代人。当然,在80年代,这部剧是完美无瑕的,但是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剧其实也有很多瑕疵,比如孙悟空把玉帝吓到钻桌底,这就很扯了。
还有唐僧父亲陈光蕊中状元的事,虽然出现在西游小说中,但若较真的话,历史上唐朝不可能有状元。
状元一词,出现很早,但其本意不是第一名。早在西汉时期,当时天下选拔官吏的方法,既不是秦朝那样世袭,也不是后来隋唐的科举,而是“察举制”。所谓“察举”,顾名思义就是地方长官观察某人,发现此人可以为官后,就举荐给朝廷,然后朝廷就会“辟召”,也就是征召此人做官。
被“辟召”的人,需要带着长官的举荐书,即“举状”,去朝廷报道。“举状”中不止一人,大家排名不分先后,都在上面。这些即将做官的人身份是百姓,百姓又称为“元元”,既然是“举状”之中的“元元”,所以他们也叫“状元”。
这个时候的“状元”,只是被举荐做官的人,而且不止一位。
也正是因为“状元”的本意已定,所以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学子,即便中了第一名也不叫状元,而是叫“榜首”或者“状头”。这两个好理解,因为“头”“首”都有第一的意思。
新旧《唐书》之中就没有“状元”一词。今人所看的资料中,若有提及“唐代状元”等,都是五代两宋之后的文献,或者就是为便于理解而写。
但是,唐末五代时,一些文献资料会用“状元”表示学子考中进士,但这里的“状元”并非第一名。
会昌三年,王相国起知举,先白掌武,乃曰:“某不荐人,然奉贺今年榜中得一状元也。”——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
既然说是“中得一状元”,显然这里的“状元”不是第一名,而是其中一个。这是为何呢?因为隋唐五代时,进士前三名录取很容易,而且也不止三人。
唐初到宋初的三百年间,基本上每年一次科举,每次参加者不过三五千人。由于参加者少,录取者多,所以当时名列前茅没多少技术含量。
宋太祖后期,科举三四年一次,每次参加的学子都一万多人。尽管录取的人也多了,但是总体来看录取难度是增大了,所以,这时候能上榜那真是惹人羡慕。这个时候,“状元”开始成为榜首第一名的称呼,但不固定。当时有些人还是会把上榜的人统称为“状元”。
而且在公元973年之前,进士没有殿试,状元就是省试的第一名。后来宋太祖觉得这里面可能有私情,所以在徐士廉的建议下,增加殿试。从此,只有殿试第一名才是真正的状元。
元末明初人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这部戏剧中,说到了蔡邕(蔡文姬之父)在上京赶考中了“第一甲头名状元”。其实这时的“状元”还不是第一名的意思,否则直接说“状元”就行,何必说“头名状元”?但在底层百姓的意识中,状元就是“第一甲头名”的意思,于是乎,状元从此成为“第一甲第一名”的专称。
今天是莘莘学子寒窗苦读结硕果的日子,为他们祝福,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梦想成真,意随人愿,成为国家的栋梁。 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元”为“头一个,第一”之意)。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头虽然也是指状元,但已不算正式名词了。 唐朝没有榜眼之说,此时的探花郎也只是个与宴游活动相关的戏称。到了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则分列其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面部的两只眼睛,所以称作榜眼。北宋时的陈若拙没有文才却中得第二名,被时人嘲笑为“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探花,于是榜眼成了第二名的专名。因此可以说,科举考试的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最终成于南宋。
隋代开始出现
殿试在唐代成型,至宋初才成为定制。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 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乡试第一名解元、院试第一名秀才、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 。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
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人数若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扩展资料 殿试,为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所以是从宋开始的。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
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院试是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因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故名。清初沿明制,各省提学官称提学道,亦沿称“道试”。凡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均可参加, 其报名、填写履历、廪生作保等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
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各府应试童生,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亲临考场主持。考试分正试、复试二场。试八股文与试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揭晓名为出案, 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札发入府、县学学习称“入学”,也叫“入泮”,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此为童生试的最高阶段考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院试?百度百科-会试?百度百科-殿试
86版的西游很经典,很多人的童年,就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西游中度过。可以说,这部剧影响了几代人。当然,在80年代,这部剧是完美无瑕的,但是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剧其实也有很多瑕疵,比如孙悟空把玉帝吓到钻桌底,这就很扯了。
还有唐僧父亲陈光蕊中状元的事,虽然出现在西游小说中,但若较真的话,历史上唐朝不可能有状元。
状元一词,出现很早,但其本意不是第一名。早在西汉时期,当时天下选拔官吏的方法,既不是秦朝那样世袭,也不是后来隋唐的科举,而是“察举制”。所谓“察举”,顾名思义就是地方长官观察某人,发现此人可以为官后,就举荐给朝廷,然后朝廷就会“辟召”,也就是征召此人做官。
被“辟召”的人,需要带着长官的举荐书,即“举状”,去朝廷报道。“举状”中不止一人,大家排名不分先后,都在上面。这些即将做官的人身份是百姓,百姓又称为“元元”,既然是“举状”之中的“元元”,所以他们也叫“状元”。
这个时候的“状元”,只是被举荐做官的人,而且不止一位。
也正是因为“状元”的本意已定,所以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学子,即便中了第一名也不叫状元,而是叫“榜首”或者“状头”。这两个好理解,因为“头”“首”都有第一的意思。
新旧《唐书》之中就没有“状元”一词。今人所看的资料中,若有提及“唐代状元”等,都是五代两宋之后的文献,或者就是为便于理解而写。
但是,唐末五代时,一些文献资料会用“状元”表示学子考中进士,但这里的“状元”并非第一名。
会昌三年,王相国起知举,先白掌武,乃曰:“某不荐人,然奉贺今年榜中得一状元也。”——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
既然说是“中得一状元”,显然这里的“状元”不是第一名,而是其中一个。这是为何呢?因为隋唐五代时,进士前三名录取很容易,而且也不止三人。
唐初到宋初的三百年间,基本上每年一次科举,每次参加者不过三五千人。由于参加者少,录取者多,所以当时名列前茅没多少技术含量。
宋太祖后期,科举三四年一次,每次参加的学子都一万多人。尽管录取的人也多了,但是总体来看录取难度是增大了,所以,这时候能上榜那真是惹人羡慕。这个时候,“状元”开始成为榜首第一名的称呼,但不固定。当时有些人还是会把上榜的人统称为“状元”。
而且在公元973年之前,进士没有殿试,状元就是省试的第一名。后来宋太祖觉得这里面可能有私情,所以在徐士廉的建议下,增加殿试。从此,只有殿试第一名才是真正的状元。
元末明初人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这部戏剧中,说到了蔡邕(蔡文姬之父)在上京赶考中了“第一甲头名状元”。其实这时的“状元”还不是第一名的意思,否则直接说“状元”就行,何必说“头名状元”?但在底层百姓的意识中,状元就是“第一甲头名”的意思,于是乎,状元从此成为“第一甲第一名”的专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0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你所不知道的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