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在世人心目中,刘邦是杀功臣的祖师爷,朱元璋是他的传人。这绝对是误判误导。与朱元璋身死功臣殆尽不同,刘邦功臣基本都死在刘邦之后,并且大家再次为刘邦立功——联手灭了诸吕,保证刘氏天下继续往下传。刘邦杀功臣名声很响,但仔细推算,即使寥寥无几死于刘邦朝的功臣也是原因复杂。以菜九的研究,被刘邦下令处死的只有彭越一人,而且还是在吕后的一再怂恿下做成的,按刘邦的本心,纵使他看彭越不爽,也还是不忍心杀害。
以小编看来,刘邦背上杀功臣之名的最大原因缘于韩信之死,因为韩信被历史记忆为功高天下,刘邦的江山是韩信打下来的,所以刘邦指使吕后杀害韩信,真是黑的不能再黑了,理所当然成了杀功臣的祖师爷。刘邦韩信的关系很复杂,1.韩信不是刘邦杀的,刘邦也没有指使吕后杀;2.韩信为刘邦得天下有功,但功劳远没有人们认为的那样大。其中的关键所在:韩信有功劳,但说江山是靠他打下来的,是有人在忽悠了。韩信军事能力的上限,在当时至多只能排在项羽、刘邦、章邯之后。现简单说一下韩信的功劳与能力。
韩信与刘邦投缘,一见如故,一次谈话就受重用——高级军需官治粟都尉(并非大将军),是萧何的助手,没有参加东征,协助萧何等在关内围困章邯长达八月,也奈何不了章邯的残兵败将。最终还是刘邦彭城惨败后回到关内,才制服了章邯,而且刘邦并没有带多少人手回来,就利用原本就在关内的汉军,擒获了章邯,立功者是丁复部将朱轸。平定章邯之后,韩信才得以成为军事统帅,任务是偷袭对汉发动侵略的赵之后方,抄赵之老巢灭赵,顺便灭魏。可能这个作战方略也是韩信提出的,才得以担任军事指挥职务。韩信此役之功擒拿了赵王歇,没有背水一战,也没有斩陈馀。
陈馀不在韩信方向,是在朝歌邯郸一线与汉对峙。陈馀是张苍擒拿的,虽然史料中有将张苍划给韩信的记载,实际上张苍长期辅佐陈豨,而陈豨也正是汉击赵代的一路统帅。张苍不可能同时归韩信与陈豨统领。小编陈豨完成灭代之后,向赵包抄,遇到了赵汉决战失败、向北逃窜的陈馀,陈馀不知道他的封地代已经被陈豨平定,所以落入陈豨之手。因陈豨最终反叛,而陈馀之擒之功又不容泯灭,所以就把这个功劳过继给了张苍。文官张苍是陈豨的助手,由他擒拿陈馀,感觉上不伦不类。
韩信也不是整个汉军在齐的统帅,击齐汉军的陈武、陈涓、蔡寅等都不归韩信指挥,刘邦的合伙人吕泽估计也参加了击齐,龙且是死于吕泽部的丁复之手,也就不可能有韩信的半渡而击。所以定齐杀龙且都不能算韩信之功。但韩信与刘邦关系好也在定齐一事上得到体现,深受刘邦信任且官比韩信大的曹参也划归韩信统领。韩信讨要齐王一事是得罪人的,当时他连侯也不是,所以日后拿掉他的王位显得大快人心。韩信的贡献是对刘邦重用的回报,刘邦并不亏欠韩信,没有刘邦,韩信什么也不是,而没有韩信,刘邦平定三秦没有任何问题,打下天下也就是时间问题。
韩信并没有取得什么了不得的军事成就,但也还是胜任战略统帅之任,对刘邦的贡献更多的是训练出了大量的作战部队。仅韩信在赵期间就至少为刘邦提供了四次兵力支持。韩信训练士兵的能力日后成了汉政权的潜在威胁,自从被废除楚王之后,这样的威胁解除了,他与刘邦就能相安无事了,刘邦也没有必要去杀害对政权没有任何威胁的韩信,何况刘邦与韩信的关系好,一直没有变。后来因为刘邦主动发起了废除太子事件,就与吕氏家族有了隔阂。可能从那个时候起吕后就起了以吕易刘之心。韩信的存在对日后的以吕易刘是个障碍,因为韩信对刘邦剥夺他的王位一直耿耿于怀,如果吕氏子侄没有任何功劳而要封王封侯,可能韩信真能闹翻天。所以吕后趁刘邦出征平息陈豨叛乱的时机,给韩信安了个罪名杀害了。
总而言之,处死韩信不符合刘邦的利益,更不符合刘邦的为人,所以刘邦也很受伤。刘邦能为韩信做的,就是最大限度保留了他的功劳,至少没有禁止那些对韩信有利的传言在市面上流传,这是其他真正反叛者没有的待遇。象黥布、彭越、韩王信在楚汉战争期间基本上都看不到表现,与韩信的详细繁忙成了鲜明对比。至于韩信被夸大了的功劳,又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与刘邦无关。而一旦洗清了刘邦在韩信之死上的责任,刘邦杀功臣就成了莫须有的事了。
历来“飞鸟尽弓箭藏”这般道理,似乎扎根在了民间思维中。所以总是用来解释那些被诛杀的开国功臣们。比如,韩信!
但现在的问题是:韩信有反心吗?从目前史料上来看,韩信最多算“有反心,没反胆”。证据就是韩信在平定了齐国后,给刘邦写了封信:如今我虽打下了齐国,但这里却是人心惶惶,而且齐国反复无常,紧邻着楚国,所以我推荐我自己代理齐王,替你守着这块地盘,这样对以后的发展有利。
结果当时刘邦就不高兴,来了句:胯下夫,安敢称王?一旁的张良偷偷踢了他一脚,刘邦立刻改嘴:“说得太有道理了,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做什么假王?”所以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随后,韩信带兵直扑项羽的楚国,项羽也意识到了韩信的威胁,便想招降,被拒绝后,蒯通亲自出马,却不直接劝说韩信,而是用相术说事,意思就是说,你韩信是老板的命,怎么还给刘邦打工?而且如今你功高盖主,这样下去一旦项羽失败,你也迟早会被刘邦干掉,不如你反了算了,从此三分天下。
但韩信思考再三后依然拒绝,灭掉楚国,让刘邦当上了皇帝。但哪知,刘邦最终真就找借口杀掉了韩信,以至于韩信临死前大呼:恨不听蒯通之言。
参看这段史料,韩信有反心吗?应该是有的,不然为何他索要齐王封号?为何又临死前悔恨?其实就是恨自己没有反叛刘邦的胆量。但无论怎样,结果证明一切,由于韩信的确被冤杀,故而刘邦在民间的名声是相当不好,几乎难以抬头。
但历史上的许多事情,其实都不可用对或错,好和坏,这种非黑即白的标准来评定。同样是刘邦杀韩信,被“定案”了800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却发表出了另一番言论,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对刘邦表示出了“懂你”的意思和给予支持!
事情要从尉迟恭说起。皆知尉迟恭对于李世民来言,那堪称是定海神针,玄武门之变时,若没有尉迟恭,李世民能否干掉李建成、李元吉,威逼老爸李渊去当太上皇,都是未知数。所以尉迟恭持此拥主大功,就开始飞扬跋扈起来了。
在一次宴席上,只因自己的坐席位于靠后,便当着李世民的面揍了皇亲李道宗,一拳下去差点打瞎李道宗的眼。当时气得李世民抖袖子便走了。几天后,李世民就把尉迟恭叫来了,一番闲聊后,话题就转入韩信身上了。
李世民道:“最近我常常读《汉书》,越看越觉得刘邦太难了,其实他是一门心思的想保留那些开国元勋,之所以最终发展到了杀韩信等人,完全是事出有因,因为这些人凭借功高,总是不断的触犯法度。这不是刘邦的过错,而是治国就应法度严明,奖罚分明。不然如何治理国家?所以做臣子的要从韩信身上吸取教训,务必严格要求自己。别事到临头了才追悔莫及。”
李世民借韩信被杀这事的一番话,立刻吓得尉迟恭向李世民磕头认错。同样的一件事,为何在李世民眼中,就有了这种全新的解释?里面除了规劝尉迟恭外,其实还藏着两个道理。
其一、高度决定视野。李世民和刘邦都是皇帝,也都堪称是明君,所处的高度就决定了其视野绝非仅看到眼前。比如,刘邦杀韩信,是发生在刘邦的晚年。此刻对刘邦来言,汉帝国的传承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大事。而韩信这样的开国元勋,显然刘邦的后代,是没办法驾驭的。刘邦在,韩信不反,若刘邦不在了呢?谁又能保证韩信?
其二、身份决定言行。皇帝跟皇帝之间,属于同一个朋友圈,是最有身份的人,这些人的言行,绝对比咱寻常百姓要深刻或锐利。比如刘邦在得知韩信求封王时的第一反应,就相当锐利,因为一叶知秋,所以明白韩信这是一种试探。即,我这么大功劳了,你刘邦咋表示啊?而李世民却上升到了一种深刻,即,拿此事敲打尉迟恭,以理服人。效果却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需要。而民间的看法却没有这么多顾及,只一句话,飞鸟尽弓箭藏,看看人家张良……完全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味道。
所以,韩信被杀到底冤不冤,也便形成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不过这却恰好形成了必要的互补关系。民间的明哲保身(生存欲望)和帝王的需要(统治手段),正好互相借鉴和互相作用,因而达到一种平衡,只要不被打破,便能双方都安然。
韩信是刘邦的第一开国功臣,刘邦打江山的几次硬仗基本都是韩信的功劳,。刘邦曾经对韩信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可叹的是,刘邦的承诺并没有兑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希望大家喜欢!
刘邦杀韩信
总结来说就是韩信是不能杀的,任何情况下刘邦都承诺不杀韩信。可叹的是,刘邦的承诺并没有兑现!韩信最终还是被杀了。韩信并非是被刘邦直接杀的,直接杀韩信的人是刘邦的原配老婆吕雉,据说是用竹剑杀的。吕雉杀韩信并没有 通知 刘邦,杀了以后才告诉刘邦的。那么刘邦在得知韩信被杀以后是什么反应呢?司马迁记载这段 历史 用了五个字来形容刘邦的心情?且喜且怜之?。
所谓的且喜且怜之意思就是说即非常高兴,有感到非常的可惜。刘邦和韩信有着相同的遭遇,二人都是出身基层,都在未成名时受到过屈辱(韩信胯下之辱,刘邦也是贫苦出身)。可以这样说刘邦是由衷的喜欢韩信,他的怜是因为他知道韩信是无辜被杀的。
刘邦杀韩信的原因
1:功高震主韩信的功劳大家都知道,他被誉为刘邦开国的第一功臣武将。对于这样有威望的大将,刘邦当然非常害怕有一天谋反了怎么办,当时的大汉有那个将军能打得过韩信,因此韩信被杀就顺理成章了。
2:刘邦的小民意识刘邦是贫苦出身,他对自己偶然得来的江山感觉不放心,总是怕在被别人抢走。因此在刘邦称帝以后就开始了诛杀功臣大将的阴谋,韩信只不过是刘邦阴谋中的一个小旗子,到了刘邦死的时候,异姓王基本都被杀光了。
3:韩信曾经是项羽的部下韩信投过项羽,后来才转投的刘邦。刘邦称帝以后虽然感念韩信的功劳对他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但是刘邦始终还是担心韩信有一天会谋反,最终为了将来着想还是杀了韩信,以绝后患。
吕后为何要斩杀韩信
其一,韩信功高盖主。大汉朝的 天下 十有八九都是韩信打下的,不说旁人,就是刘邦对他心有余悸。韩信消灭楚霸王之后,当时天下的大将谁不对韩信唯命是从。这样的人一旦心有不臣之意,一定是个祸害。刘邦虽然不杀韩信,但是一定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必要的时候,肯定要给太子或吕后等人嘱托,可以自为之。
其二,吕后为了扫清障碍。吕后的儿子刘盈是个文弱的小年轻,虽然上有刘邦吕后照顾,可是一旦刘邦驾崩, 自然 无法驾驭韩信。吕后知道,太子今后要继承大统,如何不为儿子去掉荆棘。
其三,韩信过于自负。韩信不知道自己身处险境,领导们对自己不放心,依然搞得很有派头,不会低调处事。一次韩信从樊哙门前走过,出身于杀狗之家的樊哙跪迎韩信。事后韩信后悔自己竟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而感到羞愧。这事做得不妙,那樊哙本是吕后的妹夫,韩信之举必然投鼠忌器,怎不叫吕后心存杀机。
其四,韩信的资历较低。韩信虽然立下盖世功劳,但他不并不是萧何曹参之流刘邦的旧部,半路追随,多少有点不是本乡本土的意思。况且韩信曾攻齐国,连下齐国七十二座城池,但也因此让齐王恼羞成怒烹了前来游说的郦食其。郦食其是刘邦手下的大谋士,此举自然影响了韩信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
其五,吕后为了自己专权。要知道吕后想着重用外戚,而韩信是刘邦手下的名将,这就造成大臣与外戚之间的矛盾。而韩信是古今名将第一,杀掉韩信就可以大权独揽。
总之,韩信被杀,客观上在于吕后想清除异己,主观上在于韩信自己过于狂妄自负,自已功劳大,不能低调处事。韩信尽管是一流名将,却无法像张良一样归隐自保。对此韩信自己也很感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功臣亡?,认为自己的死和勾践手下的大臣文种类似。
猜你喜欢:
1. 楚汉相争时期典故
2.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
3.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韩信
4. 历史上刘邦之死的真实原因
5. 吕雉为什么杀韩信
1、韩信之死是因为他被封为王。
不单单是汉朝,包括汉朝以后的封建朝代,刚刚建立政权且正在争夺天下的都要大封异性王——天下大乱尚未平定,不封王无以酬其功,不封王无以收人心,不封王无以争天下。可这些诸侯王一般都没什么好结果,天下平定后你是反也好不反也好都逃不出被杀的下场。比如说汉初异姓被封为诸侯王的九人,几乎都被除了国(除了长沙王一直没被废除,老吴家是统帅越人的,属于少数民族政策,特殊照顾,呵呵),到高祖刘邦晚年的时候更是明说:“除了刘姓以外异性称王的天下一起讨伐他!”(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诛之。)
2、韩信之死是因为他的王几乎是自立的
韩信平定齐国后,借口齐国反复无常,且和楚国相临,要求封自己为假王(代理国王)。这时候刘邦正被楚兵围困在荥阳,眼巴巴的正盼着韩信来救他,看到来信后跳起来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正早晨也盼、晚上也盼的等着你来救我,你却要自立为王!”(看看,这可是刘邦亲口说的:“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急得陈平和张良又是踩刘邦的脚又是附耳劝说,刘邦才醒悟过来改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大丈夫定诸侯,既为真王耳,何为假王!)
可以说韩信这是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阴了刘邦一把。后代评论多有说刘邦有如流氓的,你想,刘邦在天下平定后会怎么"好好报答"韩信?
3、韩信之死是因为他有三分天下的机会和本事
当时楚汉双方已经是处于胶着状态——汉军攻不过去,楚兵打不过来。这时候韩信占有齐地,掌握着百胜雄兵,和两边都接壤,偏偏韩信还是个战争天才,无论他倒向哪方哪方肯定会赢。哪怕当时保持个中立的态度,闷头发展自己的势力,楚汉那里哪方稍弱就去稍微帮把手,让他们俩家"非常公平"的进行竞争,使他们都顾不上自己的发展的话,也是个三分天下的局势。(呵呵,没准三国时代提前到来)刘邦看出来了,派张良封韩信齐王;项羽也看出来了,派武涉去游说韩信三分天下;一个叫蒯通的齐人也看出来了,劝说韩信谁也不帮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且点明帮哪个都没好下场;可韩信一句“汉王对我好”立刻去帮扶贫困去了(“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从”真够可爱,也真够天真的了)
平定天下后手下还有这样的"人才",如果我是刘邦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会好好琢磨琢磨的。
4、韩信之死是因为他不知谦让、到处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功劳
这是太史公司马迁说的,原文是:“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后世血食矣”。就是说如果韩信学点道家的谦让之道,不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以自己的才能骄傲,那就好了啊、至少韩信自己的后代还会祭祀他啊。
5、我未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韩信虽然不是刘邦亲手杀的,他的死是萧何实施、陈平谋划、吕后下的决心,妙就妙在刘邦当时不在场。可这一切和刘邦是脱不开干系的。从韩信死后刘邦的态度就可看出来。刘邦得知韩信被杀后是“且喜且怜”——领导为韩信同志被杀很是高兴,领导为韩信同志的"堕落"很是可惜。要知道,吕后再干练果断也得听大当家的话,也得看大当家的意思,否则的话怎么不趁刘邦不在当时就把戚夫人削成“人彘”?因为吕后不敢,可她敢杀韩信,因为领导平时就有这样的想法!
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没有敢对自己的皇位掉以轻心。他在设盛宴招待英布等大臣时,曾经对在场的父亲夸耀说:“原先您老经常说我是个不干活不读书的无赖,没有二哥能理家治业。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现在是二哥的财富多,还是我的财富多呢?”不过在享受的同时他也采取措施对皇权进行了巩固。 第一个让他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异姓王。他们都有兵将,有的还有三心二意。第二个问题就是其他将领,为功劳大小和赏赐的多少争斗不止,如果安抚不当,就会投奔那些异姓王作乱。还有原先六国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中央,丞相的权力对他这个皇帝也构成了威胁。刘邦从做了皇帝,到最后病死,中间有八年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了解决这些让他不放心的问题。 他先收拾的是韩信。在公元前201年,即高祖六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问怎么办,大家说发兵讨伐。但陈平却反对,他说楚国兵精粮足,韩信又善于用兵,发兵很难取胜。他建议刘邦以巡游云梦为借口,让各诸侯王都到陈县(现在河南淮阳),到那时韩信一定会来,然后再抓他问罪。刘邦依计行事,果然将韩信抓住了。韩信听到对他的指控,大声喊冤:“古人说的果然不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这样的人也早就该烹杀了。”刘邦将韩信押到了洛阳,但又没有明确的证据,便释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阴侯。这使韩信怀恨在心。 第二年,韩信谋划让陈豨在外地反叛,使刘邦亲自前去平叛,然后自己在都城袭击太子和吕后。但还是事情败露。吕后采用了萧何的主意,将韩信诱骗入宫抓捕,最后在长乐宫斩首,留下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 除了韩信,其他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灭,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 对于其他将领,刘邦也颇费心机。开始,刘邦先是分封了萧何等二十余人官职,但众将领因为互不服气,争功不止,刘邦就没有封官。一次,在洛阳南宫,刘邦看见众将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说什么,问身边的张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在谋反。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怕他以后不会封他们高官。刘邦又问怎么办,张良就问他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自己曾经想将他杀掉。张良听了就让他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觉得被刘邦记恨的雍齿都能受封,他们就更不用着急了。于是,刘邦大摆庆功宴,封雍齿为什方侯,还当场命丞相和御史抓紧时间草拟论功行赏分封的名单。张良的计策果然奏效,众将的心都安定了。 对于六国的后裔,刘邦则将他们和地方的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 关于丞相的过大权力,刘邦通过把萧何下狱来打击削弱相权。在刘邦平定了黥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因为上林苑基本上已经荒芜,并不是养兽供皇帝狩猎的地方。刘邦一听就恼了,硬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所以才替他们说话,借百姓之名为商人牟利。刘邦将萧何关进了监狱,几天后,有大臣问丞相犯了什么罪,刘邦却为自己狡辩说:“原先李斯做秦国的丞相,凡是功劳都归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担。但现在丞相萧何却接受了商人的贿赂,替他们求我开放上林苑,刁买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通过打击元老功臣萧何,刘邦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将皇帝的权力提高了。 在巩固强化皇权方面,刘邦也是想尽了办法,一是通过尊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二是通过对季布和丁公的处理。这两件事最终达到了他的目的。 在经历了春秋和战国长期的混乱之后,又经历了短期的秦朝统治,再加上秦末战争,这使得人们心中没有忠君的观念,还保持着战国以来就形成的“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思想,这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刘邦通过尊重父亲来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礼法,尊重长辈,效忠君主。 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给刘邦行礼的机会。刘邦很吃惊,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刘邦便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 第二件事是对同母异父兄弟季布和丁公的处理。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他们两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丁公听说了,就觉得连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却被刘邦抓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羽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0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