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冷兵器时代,称为的国之重器弓弩到底有什么不同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1 15:07:31

冷兵器时代,称为的国之重器弓弩到底有什么不同

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药、炸药等热能打击系统、热动力机械系统和现代技术杀伤手段,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武器装备。冷兵器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

说到这里,相必须大家都联想到古装剧里面的战争场面,而事实上,中国古代兵器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确实是一部璀璨耀目的史册,让人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智慧。当今的人们的确难以想象石斧铜戟、金戈铁马的赫赫战绩。“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的情景让人好奇,古代到底有哪些厉害的武器呢?

中文名:弓弩

英文名:crossbow

分 类:冷兵器

结 构: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

弓弩是古代的一种冷兵器,是步兵有效克制骑兵的一种武器。弩是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弩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

汉代的《说文》曰:“弩,弓有臂者”;《释名》称“弩,怒也,有势怒也”,就是说弩是一种带有机具,且威力大于一般弓的武器,箭射出有怒不可犯之势,令人闻风丧胆

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已发现了用骨片制成的弩机。商代用木弩的记录在古籍和甲骨文中也大量,到了春秋时期铜弩机出现,弩逐步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在考古工作中,秦兵马俑坑二号坑内有专门的弩兵队列,并出土了大量铜弩机。

到了汉代,统治者把弩看做比弓更重要的远射武器,特别是在汉匈作战时期。

汉魏时期,出现了一种可以连续发射的弩。蜀汉诸葛亮在战国时期防身用的小型袖珍连弩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了一种叫做“元戎”的新式连弩。

弩的使用在唐宋时期达到又一高峰。当时的弩主要有:臂旅弩、角弓弩、木单弩、竹竿弩、伏远弩5种。

宋代统治者很注意发展弩,当时官修的《武经总要》甚至称弩是“中国之劲兵,四夷之畏服也”。

尽管弩在宋朝达到了一个顶峰,但强盛背后难免就是危机。宋朝时期火器开始流行,金灭北宋战役中,金国就使用了数门威力巨大的火炮轰击汴京的城墙。

综上所述,与弓相比,弩的确有很大优势。一是增加了延时装置,用弩机牙扣住弓弦,伺机扣动扳机即可发射,二是增加了瞄准装置的望山,有了规定发射方向的箭槽,大大提高了命中精度,三是弩不只靠臂力,还可以用脚踏等方式增加拉力,有的大型弩还可借助机械设备张弦,弩也因此可分为臂张弩、蹶张弩和腰开弩等几种。

战国到两汉中国弩之演变

战国到两汉中国弩之演变

公元前99年秋,俊稽山(今蒙古国境内)山谷中,骑都尉李陵一声令下,强弓劲弩千箭齐发,匈奴骑兵人仰马翻。俊稽山之战,汉军5千步兵与匈奴8万骑兵苦战10余日,矢尽粮绝,杀敌至少万人,虽败犹荣。汉军能以一战十六,李陵长期训练的精锐弩手功不可没。

战国:强弩普遍装备军队

弩是冷兵器时代威力极强的远射武器,《武备志·军资乘》有云:“中国之利器,曰弓与弩,惟弩之用为最”。弩由弩弓、弩臂和弩机三部分粗成。

弩将射箭分解为装箭上弦和射击两个独立动作,弩手可以集中精力发射,不必向弓手那样张弓的同时瞄准,并因为有用于瞄准的望山,因此弩的射击精度比弓高。弩出现于春秋时期,楚国率先在军中配置。

战国时代,战争规模、持续时间和复杂程度都超过春秋,战国诸侯倾力投入军事改革和军备竞赛。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率先变革,任用名将吴起。

在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率领其训练的5万“魏武卒”以少胜多力克50万秦军。魏武卒“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这是战国军队大量配置强弩的先声。赵武灵王(公元前340-295年)胡服骑射,建立起著名的骑兵部队“赵骑士”,能与强秦一较高下。

七国之中最弱的韩国擅长造弩,所谓“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商鞅变法后,秦国打造出令六国胆寒的步兵“秦锐士”,强弩亦是标配武器。战国中后期,射程远、杀伤力强的铜质弩机迅速装备七国军队。

单兵弩的上弦方式主要有臂张和蹶张,后者需要双手扯弦,双脚蹬弓杆才能拉开弓弦,蹶张弩的拉力在300-400公斤左右,射程能达到臂张弩的两倍以上。战国名弩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等都是蹶张弩。

通常情况下有60-70公斤拉力就算是强弓,臂力大的武将能使用150公斤以上的弓。强弩的拉力远比弓强,射程也更远。但弩上弦费力耗时,故而发射频率低,这是弩明显的弱点。弓箭手发射三支箭,强弩手未必能射出一支。

弓和弩可直射,也都能以仰角抛射增加射程,考虑到空气阻力,最佳仰射角度是38度和52度。战国时代的著名战役中,弩兵屡立奇功。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军事家孙膑埋伏一万齐国弩手于马陵道两侧,以减灶之计诱使魏将庞涓进入圈套,万弩齐发重创魏军。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兵分割成两股孤立的部队,粮草和后援也遭切断。赵军精锐主力突围,秦国的蹶张弩大显神威,乱箭射死主帅赵括。四十万投降的赵军被活埋。

希腊罗马时期,欧洲也有本地起源的弩,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弩的制造技术似乎没有保存下来。从1066年(中国北宋中后期)的黑斯廷斯战役开始,十字弩才在欧洲战场上大规模运用。意大利城邦国家热那亚的十字弩雇佣兵一度为各国军队效力。

十字弩的远距射杀对中世纪的贵族骑士构成致命威胁。1139年的拉特兰宗教会议上,十字弩被禁止使用,但战争中很难执行。当时欧洲的战争是由封建骑士主导的,战术相对单一,骑士的冲锋搏杀往往决定战斗胜负。

因此中世纪中前期,无论是颇具威力的十字弩手,还是农民步兵都只能甘当配角。14世纪开始的步兵革命后,在英国长弓手和瑞士长矛兵冲击下,骑兵统治野战的历史终结。

虽然英国长弓发射速度快,射程也远大于十字弩,但长弓需经年累月的力量和技巧训练才能成手,而一个农民只要几周就可以掌握十字弩,因此欧洲大陆的军队普遍使用十字弩。

秦代:弩机结构成熟,工艺发达

弩机结构在战国发展成熟,后代弩机继承了战国的基本形制。在战国后期和秦朝,弩机非常重要的演变是从无郭到有郭。木郭尤其是铜郭的出现,加固弩的机身,减少了最易损坏的弩臂的劈裂,提高了弩机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威力大增。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大力促进度量衡的统一和标准。秦始皇时代,弩弓制造的通用、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加强,弩的部件甚至可以互换而不影响使用。通过秦始皇陵俑坑1号坑和2号坑的兵俑能清楚了解弩在秦军队的重要地位。

1号坑内是一个朝东的长方形军阵,主要由步兵、车兵和弩兵构成,没有骑兵。这个军阵可能是秦军兵种协同作战的主要阵型之一。位居军阵中央的是战车和步兵。弩兵处于军阵的前锋,皆身穿战袍,无盔甲,作用在于以远射先发制人,使敌军“绝行乱阵“。

前锋弩兵不着盔甲,可能是完成远程打击后,有利于轻装迅速撤离,给出击的步兵和车兵留出空间。在军阵两翼和后侧的兵俑则多穿铠甲,手执强弩,用于防备敌人攻击侧翼或包抄身后。2号坑有四个不同的小方阵,很可能是用于执行临时任务的战斗编组。

独立的弩兵阵分为内、外圈、内圈为跪射的弓兵,外圈为立射的弩兵。弓弩兵分别以跪姿和立姿轮番射击,避免伤及己方,又加强了杀伤力。秦俑坑挖掘出的箭镞,只有一枚是铁制,其余全是青铜镞。

这些青铜镞不只光滑平整,表面竟然还有一层铬盐氧化层,以提高铜和其他金属的抗锈蚀能力,足见秦朝青铜冶炼技术与工艺的成熟发达。秦灭六国之前,北方的匈奴趁中原内乱,多次南侵占领大片领土。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令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

秦军主力是步兵和弓弩兵,小弩射程在150米左右,大弩射程可达800米。强弩对付只有皮甲保护的匈奴轻骑兵绰绰有余,秦军少量的精锐骑兵可独立冲锋陷阵,也可机动保护主力军队。蒙恬北伐大胜,“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两汉:弩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西汉和东汉两朝与匈奴、羌和乌恒的战争不断,弩机进入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两汉大多数弩机都有铜郭,望山变高且有标尺刻度,射击精度提高。西汉的炼铁技术成熟,汉武帝时期的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箭镞,绝大部分是铁制。

早期铁制箭簇采用铸造,后改为锻制,锻制的缺点是不能制成复杂的造型,但锻制箭镞比铸造箭头锋利坚韧。铜制箭头的历史在东汉结束。

西汉建立了装备弩的战斗编队,其士兵称为“撅张士”、“射士”、“迹射士”,并设置了”强弩将军”、“强弩司马”和“强弩都尉“等弩将官职。汉代弩弓射法和布阵也有高度发展,《汉书·艺文志》相关的记载包括李将军射法三篇。

强弩将军围射法五卷,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等。尹湾汉墓出土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记录了西汉成帝时期武库中兵器装备的详细名目和数量。其中普通弩多达526526件,可以装备50多万人的军队,普通弓有77521件,弩和弓的比例大致为7:1。

据居延汉简记载,汉代边防据点储存的兵器里6成为弓弩,其他近战兵器占4成。弓弩等远射武器在西汉的重要性以及弩相对于弓的优势地位可见一斑。《集簿》还记载了装备弩的连弩车564乘、武刚强弩车10乘,后者有车盖防护装置、

应该是当时机动性最好、威力最大的远射武器。可以推测,武钢强弩车能攻城守城,甚至在野战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学者认为汉代1石相当于30公斤,西汉标准弩为6石的蹶张弩,其拉力已达180公斤。汉武帝时期10石以上的强弩作为战略物资禁止出关。

两汉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大黄弩,“角弩色黄而体大”,故而得名。该弩既有拉力高达40石(1200公斤)、多人操作的巨型强弩(弩炮),也有十数石(300公斤以上)的单兵弩。单兵大黄弩只有强力军士才能拉开,射程可达400米。

匈奴骑兵虽善骑射,在60米之内能准确地射中目标,有效射程估计不会超过100米,与汉军强弩相比,高下立现。

西汉重型大黄弩

公元前120年,飞将军李广率4千人出右北平,遭匈奴4万骑兵包围。匈奴人猛烈攻击,汉军危在旦夕。李广以大黄弩接连射杀匈奴左贤王的数位裨将,匈奴军攻势减弱,第二天张骞的一万援兵赶到,匈奴人不得不解围北撤。”

李广以射击术著称于世,他凭一己之力扭转战局,可见强弩在当时战争中的巨大战斗威力和心理震慑作用“。俊稽山之战,李广之孙李陵以连弩射击匈奴单于,可惜未中。在与匈奴激战的10多天里汉军一天最多射出50万支箭。

保守估计俊稽山之战汉军消耗箭矢总量在250万支以上。西汉随军携带箭矢的庞大数量令人震惊。西汉的骑兵数量和质量都比秦朝有巨大进步,汉文帝时期已可以出动10万骑兵阻击匈奴入侵,汉武帝在位期间,朝廷圈养了40万匹战马。

历史学者王世平估计,西汉的骑兵比例可能高达40%。卫青和霍去病多次远征匈奴,以骑兵为主,而且动辄10数万。李陵的5千步兵兼弓弩手与十数倍的匈奴骑兵且战且退,然而终究不能摆脱。如果有足够骑兵及时援助,李陵或许能像其祖父一样有惊无险。

与西汉积极扩张不同,东汉的总体对外策略倾向于守成,后者军事实力不及前者。不过由于技术进步,东汉弩机更加精良:首先是弩机的望山更高,刻度更精细,更有利于瞄准。

其次,腰引弩出现,这种弩需要腰部、双脚和双手配合使出全身力气才能上弦,射程和杀伤力更胜蹶张弓,东汉后期的腰引弩拉力更强,上弦要两人协作,拉力超过500公斤;再次,东汉弩的类型更为丰富,适合骑兵的小型臂张弩已投入实战。

最早的连发弩出现于战国晚期。江陵楚墓出土的双矢并射十连发驽,一次射出2支弩箭,可以连续发射10次。连发弩在三国时期由诸葛亮改进,可以“一弩十矢俱发“,被称为诸葛连弩。相较于普通单发弩,连弩确实提高了发射速度,可以在短时间制造密集火力。

但连弩结构复杂,弩机的制造和维护成本高昂,更关键的是连弩射程短,有效射程不超过30米,因此连弩并未广泛应用于军中。

弩的射程和发射速度这两个指标一般不能兼顾,实战中可以通过轮番发射或与配合射速快的弓来扬长避短。三国之后,弩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两宋时期终于达到巅峰。

中国冷兵器 十八般兵器

中国冷兵器十八般兵器

考古遗址证明了中国先民在距今约2.8万年已经使用弓箭,最初的弓仅用单片木材或竹材弯曲而成,缚上动物筋、皮条或麻质的弦,最初的箭只是削尖子的细木棍或细竹棍。

弩是由弓发展而来的射远兵器,它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弩有连弩和弩车和三弓床弩三大种类,是古代战争中的利器,现代少数民族也在使用,制作容易。

枪是武术长器械的一种,是由古兵器矛演化而来,枪的形状,功能和矛基本相同,早期的枪是用竹、木制成的,古代战场的枪包括枪杆在内由全铁制成,其攻击非常凶猛。

棍是武术长器械的一种。古称,殳、挺、棒等。原始人类在狩猎的过程中,已使用天然的棍棒,随着上古战争出现,棍列为五兵之一,明代沿用了这类兵器并且改进了棍。

刀是一种单刃的格斗兵器,人类使用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极其遥远的史前时代使用的石刀和骨刀,早期的金属刀脱胎于玉刀,周以后,直到两汉时期刀才逐渐走上战地。

剑在几千年来一直是我国军队中的重要近战短兵器,也是一种人们都十分熟悉的古代兵器,剑的厉史悠远,使用灵活方便,两面有利刃,剑端有锋。

古代叫做稍,后世称做枪,是一种直而尖形的长柄刺兵器。矛的出现很早远在原始社会,人利用拾取到的尖形石块或兽骨、兽角绑在木杆或竹杆上,这就是矛的雏型。

盾牌在上古神话中是战神刑天的武器,盾是防御性兵器,在上古盾的表面涂漆多制成净狞的兽面,以恐吓敌人,春秋时代,盾成为军中主要卫体护具,直至现代也用盾牌。

斧钺

斧和钺是一种劈砍兵器,斧是在石器时代作为石制武器和劳动工具,发展之后钺才在作为王权的象征形成,斧和钺都具有武器的作用,钺的武器作用主要用于刑法之威慑。

戟是一种戈、矛合成一体的长柄兵器,是古代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兵器。它的秘前安置直刃,旁边枝生横刃,可钩、可啄、可刺、可割,身兼四用,杀伤力比戈和矛。

棍棒古人称为殳,又叫做柞、杖、倍、后来才叫棍、棒。早期的殳,是一根坚实的、带有八棱的粗木棒,长约一丈二尺左右。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头或全用铁铸的殳。

戈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长柄格斗兵器,戈的构造很特殊,垂直装柄,横刃有锋,交战时既可以横击、啄刺,又能后拉勾杀,所以又叫做钩兵器,古人称为句(勾)兵。

软鞭是武术软器械的一→种。是由镖头、握把、中间若干铁节组成,节与节之间用圆环相连。因节数不同,有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等种类。据考证“铁鞭多节,系袭晋代之遗制”。软鞭在古战场上系猛烈之暗器,使用时握柄将鞭打出,可击、可束。

现代武术中的软鞭长度一般以人体直立时“镖把”触额,镖头触地为宜。主要用法有:缠、抡、扫、挂、抛、舞花、地趟鞭等。可用单手或双手各持一鞭进行演练,和其它器械配合有:“刀里加鞭”等,对练套路有“九节鞭进枪”等。

锏是古兵器。亦称“简”,以其状长方,有棱无刃,类似竹简而得名。铜是短兵的一种,出于晋唐之际,形似便鞭,唯锏身无节,锏端无尖。锏体断面皇菱形,即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称。锏大小长短各随力所胜用之。

般长约65-80厘米。锏有单双之分,但以双锏为多。击法有上磨、下扫、中截、直劈、侧撩、绞压等法。用锏要求猛,快。

锤的原意如《博雅》)所说:“权谓之锤”。《玉篇》也说:锤即"秤锤也”。后也泛指一般重物。可以想见,做为兵器的锤一般应都较重。可使打击力量很大。基本形状或应与秤锤相似,具体形状则有不同,一般锤柄都不甚长,挥舞较为方便。

柄端通过金属链环绕手上,以免使用中脱手,锤也称作椎,即如《宋史》所载:岳云“每战以乎握两维推,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但一般称做椎的兵器,尚与锤有所不同。东汉《说文字》所说:“椎。击也,又铁椎也。

铁钯是古代冷兵器。即“铁搭”。《六韬·虎韬,军用》:“鹰爪方胸铁钯,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铁钯分为钯尖、上把段、中段、下把段、把尖等部位。

戈的构造很特殊,垂直装柄,横刃有锋,交战时既可以横击、啄刺,又能后拉勾杀,所以又叫做钩兵器,古人称为句兵。


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划分和武器的发展

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划分和武器的发展

中国从原始社会后期到五代这个历史时期,还没有将火药应用于军事,属于冷兵器时代。一般说,夏代以前为石兵器时代,商、周、春秋为铜兵器时代,战国、秦代以后为铁兵器,而铜兵器的出现和铁兵器的利用,标志着金属兵器时代的到来。

从原始时代的石兵器,甚至木兵器到金属兵器,是质的飞跃,战争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向更大、更激烈和更残酷的方向发展。

兵器的发展,同一般事物发展一样,质量上是由低级到高级,类型上是由单一到多样,形制上是由庞杂到统一,各有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冷兵器依其用途不同,主要分为格斗兵器、抛射兵器、防护器械和攻守城垒战具四类。

格斗兵器,指在近身战斗时用以直接杀伤敌人的各种手执兵器,如戈、矛、戟、枪、刀、殳等,是冷兵器的主体兵器。先秦时期,曾将兵器分为长兵、短兵两种,当然,古人所说的长短,是相对的,例如弓矢与戈矛相比,弓矢是长兵,戈矛则是短兵。

即使在格斗兵器之内,长与短也是相对的,许多兵器既可以装长柄,也可以装短柄,如步兵使用的戈、戟等,柄长不过1米,而战车兵、骑兵使用的戈、戟,柄长则在3米左右,因柄的长短不同而战斗性能也有所不同。将若干长、短格斗兵器组合在一个战斗实体中,更利于发挥全组兵器的整体威力。

明代中叶,御倭名将戚继光,在格斗兵器的使用上,仍主张长短兵器交错使用,他所创造的在战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鸳鸯阵”,各基本战斗单位的格斗兵器,就是按此原则配备的。

抛射兵器,顾名思义就是抛出或射出物体、能对敌人造成创伤的兵器,如弓、弩、飞石索、抛石机等。抛射兵器的出现,延伸了作战距离,增加了己方的安全,同时也扩大了战争的范围,增加了战争的难度,使战争更加激烈了。

防护器械就是保护自己,减少伤亡的兵器,如盾、甲、胄等。攻守城垒战具,是城镇战开始后发展起来的,它是攻城或守城所必须的器械,如飞桥、云梯、木幔、扬尘车等等。攻守城垒战具可以分为攻城战具、守城战具和障碍器材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0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