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春秋时期的由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

众妙之门 2023-07-01 14:53:41

春秋时期的由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

大家都知道,三千多年前中国有段历史叫春秋时期,那么为什么叫做“春秋”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聊一聊“春秋那些事”。原来啊,《春秋》是当时各国史书的统称,或者说是通称。那个时候,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史官,专门来记录本国的历史。那么这史书又为何定名《春秋》呢?而不叫“冬夏”呢?实际上是因为当时一个国家的大事,主要发生在春秋两个季节,所以记述这些大事的历史就定名为《春秋》,这一段历史后人也就将其称作“春秋时期”。

学过历史都知道,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在那个时候,各国之间的军事斗争很激烈。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一些诸侯国取得了胜利,逐渐强大起来。而同时又有一批诸侯国因为战争的失败,而慢慢地走向衰亡。久而久之,就由西周初年的八百诸侯国,削减到春秋时期一百多个诸侯国。与此同时,一些小的诸侯国,还一度成为了大诸侯国的附属国,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他们也是过着朝秦暮楚的生活。这个时候,大的诸侯国为了更加强大,为了有更大的国土面积,于是就展开了激烈的争霸运动,这就形成了最终的大国争霸的局面。在这个时期,周王室形同虚设,已然被架空了,手里没有实际的权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早已不复存在,更别说每年各诸侯国都来进贡朝拜了。

在春秋时期,像这样的大国先后出现了五个,所以后来的史书就称其为“春秋五霸”。那这五霸究竟是指哪五个诸侯国呢?大家听我这么一问,心中想必也已经才出二三分了,这“春秋五霸”肯定是个历史的疑点,是有待商榷不确定。没错,诸位看官猜对着,这“春秋五霸”,还真是有两种说法。这第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另一种历史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人没变,想必实力确实不错,后两个变了,变成了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这两位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他们之间的故事。说的简单一些,也就是“子报父仇”“卧薪尝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报父仇是说越王勾践为报杀父亡国之仇,甘愿去往吴国为吴王夫差做奴隶;“卧薪尝胆”说的是越王勾践为了不磨灭自己的意志,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尝一尝蛇胆,知道苦是什么滋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说越王勾践只能共患难不可同富贵,范蠡是聪明的,带着西施泛舟五湖经商去了,成了“陶朱公”。文种是糊涂的。文种不懂得急流勇退功高盖主,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话说这齐国自打进入春秋时期以后,无论是政治力量还是经济实力都快速地发展起来了。先后灭掉了好几个小的诸侯国。国家能如此昌盛,肯定有一批有能耐的文臣武将。话说这齐桓公继位以后,任用管仲为宰相。管仲非常的有才华,他积极地改革内政,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大增!在外交方面,主要是采取“尊王攘夷”的政策,与此同时,还和周边的几个大诸侯国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而后继齐国称霸的是晋国,在这二者中间,还有一个宋襄公,也称霸了一段时间,不过昙花一现而已。宋襄公愚蠢的遵行仁义道德,致使在“泓之战”中,全军被歼灭,自己也身负重伤不久就命归西天,宋国的霸业就此烟消雾散,谁也不记得了,成为千古笑谈。

要说这真正继承齐桓公霸业的,那还要属晋文公重耳。晋文公重耳曾经因为历史原因,家族迫害,在外流亡了十八年。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流亡的那些年中,跟在他身边的臣子对他都是尽忠职守,这个时候也是彰显了他个人的极大魅力。“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也是来源于晋文公重耳。凡事都是否极泰来,后来就是楚庄王,在晋楚争霸的时候,长江下游又有两个国家崛起了,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吴王阖闾任用了孙武伍子胥等人,国力很快强大起来。越国也是不相上下,这就是“春秋五霸”的来源以及发生在其中的有趣故事。

历史阶段“春秋”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和“战国”名称的由来

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把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按照年月日记载下来,一年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编写,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称为“春秋”。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孔子编订的《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BC722年]至鲁襄公十四年[BC541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的起止年代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大体相当,所以历史学家就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始于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的那一年[BC770年],止于BC476战国前夕。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时人称呼这七大国为“战国”。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始于BC475年,止于BC221年。

”春秋“”战国“这样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首先来解释“春秋”名字的由来。春秋名字来源于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经孔子修订编辑后命名为《春秋》,其记载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无独有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力量逐渐强大轮流称霸,王室徒有虚名,只能依赖诸侯霸主发号施令,这段时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它恰好与《春秋》所记载的历史时期大致吻合,所以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春秋”

而“春秋”结束后,各诸侯已经不满足于称霸而是要兼并他国称雄,诸侯之间混战不休,直到秦始皇统一全中国,这段时间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历史上称之为“战国”时代。

“战国”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类似于“春秋”,是来源于西汉的刘向根据史料编辑整理的《战国策》,它记载了周朝和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国发生的事情,时间跨度为战国初年到秦始皇灭亡六国的时期,它所记载的历史时期与这段时期也恰好相吻合,所以称为”战国“。

第二种说法则比较直观,因为春秋过后,各国之间的战争变得更为频繁起来,可以夸张的形容,基本上是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所以用“战国”二字来称呼这段战争不断的时期。在春秋战国的时期,各类霸主雄踞一时,也有百家争鸣,人才辈出,是一段我们值得去观摩的岁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0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