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东北亚的一个古国,高句丽的发展史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1 14:07:10

东北亚的一个古国,高句丽的发展史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被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

建国 (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

。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中央集权化和早期的扩张(公元53 -243年)

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

复兴与进一步的扩张(公元300年--公元390年)

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地区。开始与形成朝鲜古代国家百济与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世界历史学家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击。371年,百济近肖古王袭击高句丽最大城市平壤,并在战场上杀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新的法律出台。372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佛教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 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鼎盛时期(391年–531年)

5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

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 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5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内部纷争(531年-551年)

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逐渐地衰落。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

  丢失汉江流域(551年)

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

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朝鲜半岛中部的战争,对朝鲜半岛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罗对百济的攻击使百济成了朝鲜半岛的最弱者。新罗由于霸占到了人口众多,富裕的汉江流域,给其日后扩张打下良好基础。相反,高句丽却因丢失汉江流域而国力大减。另外新罗获得汉江流域后,疆域到达黄海,使其可以和中国直接贸易和建立外交。这样新罗就不再依赖高句丽而是新罗与中国的直接沟通,与联盟最终在7世纪给高句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589年,隋灭陈中国大部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攻辽西,引发第一次高句丽与隋的战争。但是高句丽仍旧四处联结反隋势力开始认识到高句丽是中原潜在的边患。隋丽战争遂爆发。612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侵略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后来由于隋军前线将领的指挥不当,造成渡过辽河进攻的3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613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但因杨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战役取消。614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因为高句丽连年战事造成国内弊端甚多。615年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锐减,并引发隋末民变。618年,导致隋朝灭亡。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唐初贞观末期,东突厥基本被消灭了,四夷威服。贞观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次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句丽。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驻: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句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句丽的预期目的。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六百四十七年,太宗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拔石城,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六百四十八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句丽军;655年,因高句丽与百济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句丽;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句丽军。公元660年,新罗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发 35军,水陆分道并进。苏定方在坝江击败高句丽军,屡战屡胜,进围平壤;契苾何力于鸭绿水大败盖苏文之子男生,斩3万人。时百济旧将叛乱,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退军时,左骁卫将军、沃沮道总管庞孝泰在蛇水战败,庞孝泰战死。这是高句丽灭亡前的最后一次胜迹。由于渊盖苏文在世期间一直未能采取明智的外交策略,导致唐朝与新罗联合必欲灭高句丽而后快。盖苏文在世时虽然尚能以高压控制高句丽政局,但高句丽内部已经危机四伏,当他死去时,高句丽已离覆亡不远。

高句丽的灭亡

公元666年,在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造成高句丽内乱。唐高宗见状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击高句丽,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绩攻取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李绩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句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

古高句丽?王朝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至公元七世纪,700余年,很不错了!唐朝不足300年,宋朝南、北合计300年多一点,东汉、西汉加一起不足400年。即使是曾经称霸欧亚的元朝,成吉思汗铁木真甚至已经打到欧洲本土腹地,征服整个欧洲,领土扩张已经超越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号称世界史上最伟大的王朝时代!其存续时间也仅百年!由此可见,高句丽王朝虽国土面积不算大,但称其“伟大”,不足为过。能够延续700年,说明其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发展与成就,都非常平衡、稳定,且可持续。

公元五世纪后,高句丽也称高句骊,简称高丽。我们小时候就称朝鲜族为高丽。但是中、韩史学家在高句丽与高丽的关系上存在重大分歧,中国史学界认为二者除民族DNA上的延续外,没有直接关系。高丽王氏王朝建立于公元918年,这已是高句丽王朝灭亡200年之后。如果这样也能算一个王朝,那中国的唐、宋也能算一个,这一点上我站中国史学家。如今东北延边自治州的朝鲜族,与隔鸭绿江而望的北朝鲜及南韩,属一脉相承的同一民族,这是公认的,起源以今天吉林省的扶余为多,当时称夫余。

对比高句丽时代与现代地图,高句丽古国南方的一部分与现代的北朝鲜重叠,但南韩境内大部分是高句丽时代的另两个同时代并存国家——新罗与百济。韩国现单方面称百济、新罗、高句丽为其古代的"三国时代",我不认同,这三个国家都在唐朝时代被李氏王朝灭亡了。

一个存续700余年的王朝,前后经历了28位君王,你可以想象她曾经的辉煌与顽强!我带着极大的好奇心与敬畏,来仰视这个王朝!

在独立建国之前,高句丽一直受汉朝控制的。当她扩张到一定程度,军事力量也相对强大后,与汉朝直接对抗,摆脱了汉朝的束缚,建都丸都城。后汉亡,高句丽先与曹魏合作,后又反戈一击,之后遭曹魏报复,于公元244年摧毁丸都城。这一役后曹魏以为高句丽再无翻身之力,然而没想到,七十年后,高句丽重建丸都城,再次崛起。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不仅让高句丽重生,且比之前有了更加强大的军事实力。高句丽开始疯狂扩张版图。对于曹魏来说,所谓“除恶不尽,必有后患”!

整个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200年的时间里,高句丽主要都在忙于扩张及对抗邻国。在长达尽约200年的时间里,战事连续不绝,休养生息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几十年。700年的历史中,除了对抗中原大汉的挤压外,还有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扶余国、西南部的燕、南方的百济与新罗,局部边境战事不断。这也是南韩一直将此三国鼎立时代称为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原因。从综合国力上来说,能够支撑如此长期的战事,可见高句丽在经济上发展得极好。

高句丽的版图处在中国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与再向北的游牧民族不同,这片土地上有稳定的农业种植业。《山海经》中也有明确记载,此地食黍,即大黄米,至今东北人民依旧有小量种植;因为这一片土地上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所以农牧业也很发达;而绵延的汉江、鸭绿江及海岸线决定渔业同样发达;手工业应集中于农业生产所需的铁器工具、兵器、日常生活器具及宗教祭祀用品。可以说,广袤肥沃的土地,与鸭绿江、浑江流域山川河谷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农业、渔猎经济并重,手工业次之的经济结构,为农耕时代的高句丽古国700年兴盛不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句丽古国的治国之策,比如如何达成生产、供应与军事消耗之间的平衡,人口政策如何(长年征战,如何保证后备军源供给),手工制造业的发展对军事扩张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农、林、牧、渔的水平在当时的中国处于怎样的地位……都值得深入研究。但是正由于其所处区域在元朝之后才归属于大汉,今人也理解其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先民,所以她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史中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从公元598年至公元668年,从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到唐,隋朝的半个时代,唐朝的四个皇帝,共历时70年,不遗余力,终于将高句丽古国彻底灭亡。两个中原汉地的朝代,给予了高句丽这样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小国如此高规格的军事对抗,主要原因,在于高句丽始终不愿安分守己,始终以扩张为国策。700年间,多数边境战事均由高句丽引发,有时是上一场战役还是盟友,一回头便反杀,翻脸比翻书还快,丝毫不讲道义。这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吧!不过能够让中原王朝及中原人,卧榻之侧如此无法酣睡,高句丽王朝也算得上是不容小觑的伟大王朝。能够被当作强大的对手,也是王朝及个人的一种荣耀。只有强大,才会被重视。但是如果高句丽能够学会与中原和平共处,发展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是不是今天的东北吉林地区,包括我的家乡吉林市,我们是不是有可能就不是中国人,而是隶属于另一个占据朝鲜半岛且长驱直入内陆的国家呢(也不是今天的北朝鲜或韩国)?!

历史无法回头。人和国家都一样,要有自知之明!

高句丽古城

如今占地面积最大的高句丽古城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其他地方,比如抚松、吉林市都有其遗址。吉林市的那个在龙潭山南天门,查资料的时候看到这个信息吓我一跳。小时候我们都爬过,我只记得有水牢、旱牢,南天门有印象,但具体是什么样,都不记得了。百度搜索到的资料,没有显示明确的断代。

我要去的是集安这片最大的遗址群,包含最主要的国内城、丸都山城、高句丽遗址公园、将军坟、好太王碑、禹山贵族墓地、高句丽采石场7处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及周边外延的众多区域。不知道是不是只能到达遗址公园。

其中丸都山早期用名“尉那岩城”,公元前37年至668年为高句丽的都城,也是汉代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不知道保存得如何,希望不要让我失望啊!

在做攻略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历史人物——甄萱,是朝鲜半岛后三国中后百济的创立者(在位期间900~935年),与高句丽时代无关,是高丽时代。

顺手查了一下“甄”这个姓氏。之前我父亲在世时,曾在我家附近遇到一个同姓的人,住在四惠东地铁站上面。他跟我父亲探讨过甄的姓氏起源,他说他查了大量资料,认为“甄”的姓氏起源于五帝时代,为帝舜后裔,得姓始祖为仲甄。《陈留风俗传》说:“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因以做陶为业而得甄姓,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但是有宗族家谱的甄氏,浙江、江苏也有分布。另两种说法是可能源于鲜卑族或满族。

就“甄”字的象形文字结构来说,更似做陶器的;但是我的小脚趾不是一个完整的甲片,据说从遗传学上来说,这是有游牧民族血统的遗传学证据,但这也可能来源于我母亲这边的基因,不能确认。

历史上最著名的,真实存在的人物,当属甄妃——文昭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甄宓(或甄洛)吧!魏文帝曹丕之妻,曹操的儿媳妇。传说《洛神赋》的原型即是她。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曹植《洛神赋》

甄氏乃曹植的嫂子,所以这个说法,我存疑。不过传说中甄氏确实是个美女。

2019.8.23

到了五女山城,才知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叫高句丽的国家

如果没有 在 吉林省集安市 亲历五女山高句(gōu)丽(lí)王城遗址,我甚至不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扶余古国的存在,也一直把高句丽王朝和高丽王朝混为一谈,甚至把这些当成了朝鲜历史。 一 说到五女山山城,就不能不提到朱蒙,其原本为扶余国王子,所以有必要先说一下扶余国。 扶余国,古国名,公元前2世纪立国,公元494年被高句丽灭国,历时约700年,是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民族扶余人所建立的国家。后世的高句丽,百济都是扶余国的延续,扶余人也是今天韩国和朝鲜两个国家的先民之一。 而朱蒙则是扶余国的庶出王子,史料记述其祖籍"出自北夫余"。因王族内部的权力争斗,朱蒙因庶出而屡遭排挤陷害,迫不得已弃国南逃,与其随行部属建立高句丽国,筑王城于五女山峰顶。此时为公元前37年,即汉元帝建昭二年,朱蒙二十二岁,为高句丽国第一代王。 建于五女山顶的高句丽王城,又作"纥升骨城",而这种依山建城的形式也创立了中国城池史上的先例,并深刻影响了东北亚(即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大部分地区。 公元3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迁都"凡都山城",即如今吉林省集安市。 五女山山城是高句丽第一代王城纥升骨城的部分遗址 公元427年,高句丽国迁都朝鲜平壤,建大城山城。公元6世纪初,隋唐两代与高句丽战争不断。公元645年,唐军渡辽水,收回辽东土地。公元668年,唐军攻克平壤,高句丽王国覆灭。经28代王,历705年,在盛唐的光芒中,黯然谢幕于历史舞台,雨打风吹,唯有浑江一水汤汤东流。 二 作为高句丽最重要的历史遗存之一,五女山山城因此备受到国内外历史和考古学者的青睐。而这一段历史,中韩学界有所争议,我国学界认为,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融合的一部分。与朝鲜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 长期以来,高句丽和古扶余国一样,只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民族割据政权。而韩国学者则从民族渊源上,认为高句丽是独立于中国历史的韩国历史,这多少有些民族狭隘。 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女山高句丽遗存就是一个鲜活的历史见证。因为,纵有千般说辞,白山黑水之间,它就在那里,搬不走,拿不去。 三 从桓仁县城北望,五女山起势并不突兀,但半山腰处峭拔而起的崖壁犹如刀削斧劈,形成一座平顶之峰,如同靴筒,十分的巍峨。 倘若能高空俯瞰,山顶南北两端向东部凸出,中部内凹,犹如一个巨大的脚掌,拓印在桓仁的山水之间,留下高句丽王朝在这片土地上第一枚历史足迹。五女山山城就凭借着这天造地设的自然屏障筑于山顶。 五女山山城城墙遗址 从桓仁县城到五女山脚下大约八公里,沿着九曲回环的盘山公路可以抵达山腰,由此可以通过一条陡直的石阶到达五女山城的西门。山城除了山间陡峭的悬崖或凸起的山脊直接作为屏障,还在各个隘口筑有人工城垣。墙体就地采用石材,外壁用大石条起基,上用楔形石逐层叠加垒筑,墙内以楔形石错缝叠压,与外墙犬牙交错相互咬合,和中国其他城池以城砖和夯土垒砌相比,这些城墙显得粗粝而原始,但它足够坚实,所以历经两千多年风雨,这些城垣屹立不倒,成为山城的最重要的实物遗存。 有城必有门,以内外通达。 我从西门上山,其门筑于一条山谷的上口,山谷底宽上窄,两侧山崖耸立,形成了一道天然关隘。门道宽3米,尚存有门阶,枢础石,门内左右两个哨位,门与崖缝隙处以楔形石封堵。 山顶地势相对平缓,南北长约一千五百米,东西宽约三、五百米,其上有一些辽东山区常见的树木,植被茂盛。 部分遗址只剩下了一些石基 山城古时的地表建筑已经无存,只有散落各处的残留础石和基坑,其中较大的建筑基址有三处,还有哨所、兵营、瞭望台、蓄水池等遗址。从基坑可以看出这里的建筑多为半地穴式建筑,类似本地早年山间猎户所建的一些地窨子,有折尺形火炕。 遗址有大有小,由此可推测当初建筑的规模和等级。我们可以想象出当初山城的基本情况,说是王城,这里实在看不到一点奢华的印记,遥想高句丽建国之初,也许据险自保才是要务,也就不难理解这王城的简陋。 然而,高句丽政权也就是据此而逐步发展壮大,并为华夏文明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四 山城之上,除了缅怀古迹,一些自然景观也非常值得一赏,如月牙关、飞来峰、一线天、枫林坡、好汉松、五女松、太极亭、点将台等。 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从山顶四下俯望,向南,桓仁县城山水回环尽收眼底,北顾,浑江水库青山碧水如游龙戏珠,在这里,人文古迹与自然景观互映生辉,不禁让人怀古惜今,境界大升。 五女山城有三座城门。东门砌于两墙之间,仅有豁口,门已无存,依稀遗迹,遍布苔草之间。下山走的是南门,路上有几处极其狭窄,有一处两崖相夹,中间不过一米,仰头上看,天光一线,"一线天"的称谓名不虚传。 仰望五女山南门位于山城东南角,宽约2米,一侧为楔形石铺砌就的城墙垛头。另一侧断崖深谷,原本有一条羊肠小道,如今为便于游人行走而修了铁栏和栈道,自山顶蜿蜒垂下到谷底。 可见当初,纵有千军,若想于此破城,也是难于登天。山城三处关隘,都算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 据说在唐代,有五女屯兵其上,这也是五女山名字的的由来。 下山比较轻松,也有闲情回望这五女山,恰好春夏之交,叠翠之间山花烂漫,突兀的山崖在蓝天的映衬之下线条分明,使得这山温厚之中凸现一种雄浑的阳刚之美。 一抹夕阳间,悠悠山城早已隐没于视线,就如苍苍的历史,慢慢的烟尘散尽,只留下后人依迹凭古的唏嘘。

古代高句丽王城是中国朝鲜族的吗?谁能说说它的故事?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地方政权。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朝鲜,韩国,双方都声称高句丽是属于他们本国的原始民族。

高句丽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又作邹牟王)所建,起初建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朱蒙建国后,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来降。公元前32年,又发兵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开始了其作为一名东北地区较强大部落酋长(该部落最初成为汉朝郡县体制中的行政单位,并在随后的几百年中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割据一方的王国)的历史。

瑠璃王(朱蒙子,名类利)时,因先受夫余、鲜卑攻击,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又开始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公元22年亲率兵攻夫余,杀其王带素,将来投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国内。接着,公元26年又通过兼并盖马国(所谓国,实际上是一个部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杀其国王,收其地为郡县。邻近的句茶国王同年举国来降。

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隔两年攻取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鲜江原道)一部分地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辽东地区,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的多次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

313年,高句丽攻取了汉朝属地乐浪郡,但向南进一步的发展也受到强大阻力。369年发兵2万侵百济败还,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钊)出城拒战,中矢身亡。自宫以后至此约200年间,高句丽在发展中再度受挫。

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倡导从中原引入的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经过十余年的治理,经济有了发展,军事实力增强。384年伊连(故国壤王)为王,次年又开始向外发展。特别是谈德(一名安,称广开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后,对邻近民族和地区进行兼并战争。公元427年,第20代王长寿王高巨连将都城迁徙到今天朝鲜境内的平壤地区,这也是今天的韩国将高句丽视为自己历史的原因。

隋朝时期,高句丽作为一个割据政权已具有了相当的实力。并与突厥等边疆民族政权联合,严重威胁到中原的安危。隋朝三次出兵征讨,都由于隋炀帝的昏聩指挥而失败。

隋亡唐兴,高句丽继续占据辽东燕国故地,与边疆各族联合对抗中原王朝。并向南不断进攻韩半岛上的新罗国(即现代韩国的前身,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建,即新罗人),新罗一再向唐朝求救,唐太宗派遣使者至高句丽,以朝廷不因高句丽占据中原王朝原属地辽东地区为事例,说服高句丽不要与新罗国因为一小片领土的归属争议而破坏东北亚和平。但唐朝廷的和平努力被高句丽权臣盖苏文拒绝。唐太宗作为东亚天下的共主,为了保护新罗,于公元644年出兵东征高句丽。这次征讨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不仅一举夺回中原王朝的属地辽东地区,还在安市城外驻毕山击溃高句丽南部褥萨高延寿率领的十五万援军。但在随后的安市攻城战中,唐军耗时太多,为免除被拖入冬季的危险,唐太宗遂班师。此次东征虽给予高句丽割据政权以极大的打击,但唐军也战死数千人,战马损失一半以上。后来,唐朝一直保持了对高句丽的攻势,并在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将高句丽灭亡。在最后的攻城战中,新罗人也参加了战斗。

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2004年7月1日将位于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的高句丽王城、王陵、高句丽古墓群、壁画及贵族墓葬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9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