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夏朝由大禹的儿子启开始,从此开始了家天下,那么大家一定会有疑问,为什么之前禅让制好好地,到了大禹这里就要给自己的儿子呢?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其实历史记载,大禹本打算把继承人定为曾经辅佐自己治水的后裔伯益,并且伯益深受人们爱戴,不仅教会了人们耕种,还教会了如何用火,在人们心中,伯益已经成为了夏朝的继承人。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圣人,大禹在位期间,深知王位不易,所以不想把王位拱手送人,但是没有办法伯益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大禹决定让儿子启为百姓做贡献,然后增加威望,于是,大禹开始让启参与治理国家,名义上伯益是继承人,但是大禹在有心培养自己的儿子。
那么这样伯益会不知道?伯益作为一个国家的继承人不能糊涂到这个地步,所以在没有结果之前,自己也在联络自己的宗族,一旦不传位自己就靠武力解决,果真,大禹退位后,实际上已经由启治理国家,由于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所以也深受爱戴,这样就没有伯益什么事了,但是伯益怎么干呢,他召集宗族开始造反,可惜的是对手怎么会没有准备,伯益不是启的对手,最后伯益被启处死,从此夏朝伊始。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中华上下五千年 启继位天下为家 的故事。
禹越来越老,按照惯例该选部落继承人了。禹也曾想按照部落内部原有的禅让制度,通过选举的方式把首领的位置让给有贤德的人。大家一致推荐掌管刑法的皋陶。皋陶为人厚道,为公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可是不久皋陶死了。大家又推举皋陶的儿子伯益,伯益就是当年与大禹一起治水的益。伯益治水时,吃苦耐劳,献计献策,在百姓之中威望很高。而且,伯益辅佐禹管理部落联盟的事务已10年有余。但此时的大禹已有了私心,他想把自己的位置让给自己的儿子启。可是他不好随便破坏祖上传下的规矩,就想出一计,决定给伯益一个虚名,真正的实权交给儿子启。渐渐地,启在百姓心目中树立起了威望。
后来,禹在东巡的时候死在会稽,伯益为他举行丧礼,挂孝、守孝3年。3年的丧礼完毕后,伯益效仿大禹的样子避居起来。当年大禹为舜举行葬礼后曾将继承人的位置让给舜的儿子,而舜的儿子没有继承帝位,而是让给了有才德的禹。伯益也假意将王位让给大禹的儿子启。可是伯益万万没想到,启一点也不客气,登上了王位。各部落首领也纷纷前来朝贺。古代“禅让”制度就这样被破坏了,这是私有制出现后的一种必然现象。从此,父子、兄弟相传的王位世袭制度确立了。禹传子,
家天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伯益正在等启来请他继位,没想到美梦成空,伯益十分恼火,率领兵士攻打启。启早已做好了防范准备,没有费多大力气就将伯益杀死了。
启建立了夏以后,站稳了脚跟,划天下为“九州”,“九州”的官员称为“九牧”。启让九牧去管理九州,九牧不是过去的部落首领,他是国王派去的地方长官,必须绝对服从国王的旨意。
在经济上,夏开始征赋,作为财政上的开支费用,又配备了军队。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诞生了。
继位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新闻真是有趣又有料
/f9198618367adab4f46b6b8a80d4b31c8601e44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我们知道,中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夏朝,而夏朝的第一个帝王就是启(启称父亲禹是夏朝开国皇帝),而启的父亲是禹(也称大禹),而大禹时代还是中国的原始社会时代,当时帝位继承我们知道的是禅让制,禹继承的是舜的帝位,而舜继承的是尧的帝位。可为什么传到禹时,帝位的继承方式就改变呢?由禅让制改为了家族制。其实,大禹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那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可以说是大费苦心,最后才将帝位成功传给儿子启的。
当时,大禹因为成功治水而继承舜的帝位之后,由于禅让制已经深入人心,虽然大禹希望将自己的帝位传给儿子,但是,当时的条件并不允许,因为当时在选拔继承人方面还存在一个相当成熟的机构,而且在此之前,这个机构还没有上任帝王将帝位传给儿子的先例,可是,大禹该如何兑现把帝位成功传给儿子启呢?翻看大禹这段历史,从简短的字里行间时,我们不难发现,大禹最终成功将帝位传给儿子启共使用了三个锦囊妙计,最终才成功将帝位传给儿子启。
第一个锦囊妙计,就是在政治中重用儿子启。纵观尧之所以传位给舜,而舜之所以传位给禹,根本原因是尧的儿子和舜的儿子在政治上没有建树,而是让儿子干自己所爱干的事情,如尧的儿子丹朱致力于钻研围棋,舜的儿子商均致力于唱歌跳舞,但没有让大家信服的政绩,虽然他们都想把帝位传给儿子,但由于政绩不突出,所以,最终只能是无奈传位给那些有力量的人。所以,大禹继承帝位之后,吸取了前辈的训诫,在自己的五个儿子里面选拔出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儿子启,然后利用自己的权威,在政治上重用儿子启,慢慢地将国家大小事务都交给儿子启,这样,就让天下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大禹的儿子启是一个很有力量的人,没有启,重要事务还真治理不好,更何况,在政治上有作为的启,通过权力可以笼络人心,提拔自己的人,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启之所以能够最终继承父亲的帝位,那与大禹的重点培养是离不开的。
/d4628535e5dde711a9b0333facefce1b9c16619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图)尧舜禅让,李建国(绘)
第二个锦囊妙计就是把比自己年龄还大的皋陶规定为继承人。大禹在继承帝位后的开始之初,自然也要假装仿效前辈,假装也要实行禅让制,当时,有两个很有默化潜移的人,一个是皋陶,一个是伯益,大禹先把皋陶当作帝位的继承人,可是,皋陶的年龄比自己还要大许多,但是,大禹把皋陶规定继承人,把一大堆政务交给他去处理,并且叫儿子启去协助他处理各方面的政务,就这样,不出几年,皋陶就病死了,继承人死了,但儿子启由于一直在协助皋陶处理各种公务,所以,启的威信就出来了,大家也认为启可以代替皋陶处理公务了。
第三个锦囊妙计就是继承人规定为伯益,但把权力交给启。皋陶死后,按照当时的继承规则,那就只能是伯益继承帝位了,大禹不可能明的违反这个规定,把伯益规定为继承人,给他很高的荣誉和地位,只要他去掌管畜牧业,虽然伯益在畜牧业方面博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大禹却把军政大权交给启去做,所以,虽然伯益是公开的继承人,但是,大家都要去找启办事,久而久之,启就成为了实际的核心人物。
旭日东升,大禹在帝位上坐了15年逝世,虽然表面上是伯益继承了帝位,但由于权力都集中在启手中,所以,伯益是有名无实,因为大家要办理事务必须要经过启的同意,所以,在天下人的心目中启是实际上的继承人。这个时候,伯益走着瞧启对自己的帝位有威胁,于是,下令拘禁启,启当然就有了理由,而且大家都只听启的,启一声令下,启手下的一批亲信反过来将伯益杀了,大家于是拜启为帝王。这一事件在《韩非子》中有两处记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或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而在《战国策》中也有接近的记载: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见,大禹死后,启于伯益的帝位之争是相当激烈的,最终是启博得了胜利,而启之所以最终能够夺取帝位,根本原因是他的父亲在生前实施了三个锦囊妙计,而且《战国策》中说得很明白:「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所以,大禹要传位于儿子启错事笔者杜撰,而是历史有暗示。
至此,中国的帝位就由禅让制转入了家族制,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有阶级的奴隶社会。
*作者:丁征宇,鱼羊秘史签约作者。
各位小主不要走,来个评论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7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