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秦张仪生活的年代中,还有一位有名的游说之士——陈轸。陈轸曾与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在此期间发生在他身上的三件事值得提出来,而这些能体现出陈轸对家事、国事深刻的认知,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借鉴。
一、关于诚信的判断,在外看不起自己祖国的人,外面的人一定会看不起你
张仪虽然有才,不过私心也会有,所以说不要把自己喜欢的那些有才能的人完美化,这些话是对追星族说的。为了得到秦王更多的宠爱,张仪也就开始讲陈轸的坏话,说他做事不是全心全意的为国家着想,很大部分都是为了自己,举的例子是陈轸操作下的秦楚关系,国家间关系没见好转,但是他与楚国的关系更密切了。
陈轸针对这些回应了秦王的质疑: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没有了诚信与原则的不忠之臣,对自己的国家都不忠诚,凭什么让楚王相信自己会对他的国家忠诚呢?确实这样,凡是不昏庸的人,都不会接受那些背叛自己国家的人。就算那些存有特别用意的人接受了这种背叛者,利用他们的同时也在鄙视他们,根本看不起他们。现在有这么一部分人,看不起自己的国家,然后高兴的跑到了自己精神向往的地方,他们不会知道,那里的人根本看不起他们。
二、关于思乡的表现,人在最失落的时候,最想念的是自己的家乡
争宠有了结果,秦王任用了张仪当宰相,陈轸就去了楚国。不过陈轸在楚国也没有被重用,反而又让他出使秦国,转了一遭他又回来了。秦惠王就问他是不是想念自己,他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举了一个落魄越国人到楚国当了大官的例子,在生病的时候,由于思乡不知不觉中就回到了越国的口音。他的意思就是自己不管到哪,心中依然是惦记着秦国。陈轸的例子应该是触痛很多人,也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出门在外,生病或不顺心的时候,最想的还是自己长大的那个家乡。
三、关于国家之间的斗争,为自己的国家谋取最大利益才是正途
陈轸回来,正碰到秦惠王想解救已经交战一年的韩魏两国。陈轸的建议就是坐山观虎斗,让秦惠王放弃劝解他们的打算,并用卞庄子刺虎的事来说明这件事,两虎相争,小的会亡,大的会伤,一下拿俩这是最好的结果。最后秦惠王采用了陈轸的建议,取得了很大的利益。所以说,在大是大非之前,一定要放弃自己小恩小惠的思想,一定要站的更高,为了自己的国家谋取最大利益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博爱党不适合参与国家间的决策。
《史记》中关于陈轸的事情中,值得提的就这三件,但这足能让我们有所收获。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1、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2、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
3、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4、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Y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Y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
5、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6、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7、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8、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事。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固必大伤。“
9、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
翻译:
1、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曲沃(秦地)。后来秦想要报仇进攻齐国。可是由于齐、楚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甚感忧虑,于是秦惠王就对张仪说:”寡人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贤卿为寡人考虑一下怎么办才好?“张仪说:”请大王为臣准备车马和金钱,让臣去南方游说楚王试试看!“
2、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楚怀王说:”敝国国王最敬重的人莫过于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过于希望给大王你做臣子;敝国所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国,而臣张仪最不愿侍奉的君主莫过于齐王。现在齐国罪恶,对秦王来说是最严重的,因此秦国才准备发兵征讨齐国,无奈贵国跟齐国缔结有军事攻守同盟,以致使秦王无法好好侍奉大王,同时也不能使臣张仪做大王的忠臣。
3、然而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臣劝秦王献上方圆600里商、于土地。如此一来,齐就丧失了后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齐走向衰弱以后,就必然听从大王号令。由此看来,大王如果能这样做,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更获得了商、于600里的土地,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4、楚怀王一听,非常高兴,就赶紧在朝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于600里肥沃的土地!“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怀王道贺,惟独客卿陈轸最后晋见,而且根本不向怀王道贺。这时怀王就很诧异的问:”寡人不发一卒,而且没有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600里土地,寡人认为这是一次外交上的重大胜利,朝中文武百官都向寡人道贺,偏只有贤卿一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因为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600里,反而会招来祸患,所以臣才不敢随便向大王道贺。“
5、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轸回答说:”秦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秦国还没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就跟齐国断绝邦交,如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如果先让秦国割让土地,楚国再来跟齐断绝邦交,秦国必不肯这样做;要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而得不到土地。
6、受了张仪的欺骗,以后大王必然懊悔万分;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将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已经办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再多说,你就等待寡人的吧!“于是怀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跟齐断绝邦交,还没等第一个绝交使者回来,楚王竟急着第二次派人去与齐国绝交。
7、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赶紧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秦齐的盟约暗暗缔结成功。果然不出陈轸所料,当楚国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时,张仪为了躲避楚国的索土使臣,竟然装病不上朝,楚怀王说:”张仪以为寡人不愿诚心跟齐国断交吗?“于是楚怀王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齐国骂齐国,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勉强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敝国所以赠送贵国的土地,是这里到那里,方圆总共是6里。“楚国使者很谅讶的说:”臣只听说是600里,却没有听说是6里。“张仪赶紧郑重其事的巧辩说:”我张仪在秦国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怎么能说有600里呢?“
8、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以后,怀王大怒,就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这时陈轸走到楚王面前表示:”现在我可以说话了吗?怀王说:”可以。“于是陈轸就很激动地说:“楚国发兵去攻打秦国,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实在不如趁此机会,不但不向秦国要求商、于600里土地,反而再送给秦一个大都市,目的是跟秦连兵伐齐,如此或许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得回来,这不就等于楚国没有损失吗?大王既然已经跟齐国绝交,现在又去责备秦国的失信,岂不是等于在加强秦、齐两国的邦交吗,这样的话,楚国必受大害!”
9、可惜楚怀王仍然没有采纳陈轸的忠谏,而是照原定计划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组成联合阵线,同时韩国也加入了他的军事同盟,结果楚军被三国联军在杜陵打得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而人民也并非比其他诸侯软弱,但是之所以会弄得几乎要亡国的惨境,就是由于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实良言,而过于听信张仪诡诈游说的缘故。
惠文君十四年,更为元年。二年,张仪与齐、楚大臣会m桑。三年,韩、魏太子来朝。张仪相魏。五年,王游至北河。七年,乐池相秦。
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八年,张仪复相秦。
秦惠王称王的第三年,张仪第一次失去相位,第七年有个叫乐池的来秦国为相,同年五国联军攻秦,被秦庶长疾挡回去了。
我们先来看看惠文君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归魏焦、曲沃。从这里可以看出,魏人张仪相秦完全是秦魏两国联盟的原因,魏给了秦上郡十五个县,而秦归还了魏焦、曲沃两座城。到了惠文君十三年,魏惠王为了对抗秦国,又尊韩侯为王,为了报复魏国,于是秦惠文君派张仪为将伐取陕,出其人与魏,秦筑上郡塞。考验张仪对秦国的忠心。实际上这个时候张仪相秦是因为魏惠王这个时候任用惠施为相,实行联合齐楚的策略。所以张仪出秦应该是跟惠施争相失败的原因。
到了惠文君十四年称王的时候,中原诸侯并没有来道贺,第二年张仪只说服了齐、楚大臣会m桑。第三年,才有韩、魏太子来朝。等于是没有很好完成外交任务,所以被免相了,张仪看到苗条不对,于是回到了魏国,而魏国因为连齐楚的策略执行的不好,所以只好逐惠施,起用张仪为相。那么张仪回到魏国后,秦国难道就没有相可用了吗?张仪在惠文王三年出魏,中途只有惠文王七年有客卿乐池为秦相,到惠文王八年张仪复归秦国,差不多有五年多时间秦国的相位是空闲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来看看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大概就能明白怎么一回事情了,实际上商秧变法以来,秦贵族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而惠文君初立之时,秦贵族就剪除了客卿商秧,那个时候惠文君年纪还小,商秧剪除之后,那些秦公子必然顺势夺取了权力,等到惠文君四年行王冠礼开始亲政后才发现亲近之臣无几,还好他有一个能干的弟弟,叫樗里子者,名疾,是惠王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个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他在秦惠文君八年,爵樗里子右更,我们看看秦十级以上的军爵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这个弟弟才二十五岁不到就爵位十四级了,要知道秦贵族也要有军功才能封爵的,可见樗里子多么善战了。这个樗里子就是秦本纪里的秦惠文王更元七年领秦军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的庶长疾。这一年离爵樗里子右更已经过了十三年了。这个庶长疾应该是十八级的大庶长了,因后来樗里子被封侯,号严君。因为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秦惠王更元十一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明年,助魏章攻楚,败楚将屈丐,取汉中地。秦封樗里子,号为严君。
根据这些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掌握秦军的一直是秦惠文王的弟弟樗里子,而张仪终其一身也没有被封爵,最后还被赶出秦国,那张仪在秦惠王更元八年怎么又回到秦国为相了呢?
这里面的原因主要还是魏王国策的失误,本来魏惠王逐惠施迎回张仪后,就应该好好重用人家,可是魏王还记恨张仪在秦国伐魏的事情,并没有重用张仪,反而重用公孙衍的计策,联合韩、赵、燕、齐帅,匈奴去攻打秦国,结果无功而返,要知道秦惠王是个记仇的人,所以五国联军解散之后,又重新夺取了魏之曲沃、平周,并且复阴厚张仪益甚。这个张仪本来就是重利忘义的家伙,秦王这么给他面子,所以张仪惭,无以归报。于是等到魏惠王的儿子魏襄王卒,哀王立的时候,张仪最后一点点对魏国的情谊也没有了,所以秦惠王礼聘他,他马上就回到秦国为相了。这就是张仪二次相秦的由来了。
秦惠王更元十二年,张仪相楚,我们先看看张仪列传怎么说的,秦欲伐齐,齐楚从亲,於是张仪往相楚。好像是说派张仪去楚国做卧底,而楚怀王却高兴的眉开眼笑,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实际上是张仪跟司马错在惠王更元九年争论是否要伐蜀的过程彻底暴露了有名无实的真实面目,这个口舌之徒也只好到楚国来混口饭吃了,而此时的秦国的国政基本掌握在司马错和樗里子手中。如果是国之重臣怎么可能去别国做卧底呢?还好张仪本来就是无廉耻的家伙,等到十三年,庶长章击楚的时候,他看到苗条不对,又趁秦楚议和的时候回到了秦国,而秦惠王欲博宽容之美名,也不在乎多养一个辨士了,这是历史上的三相秦国了。
秦惠文王死后,崇尚武力的秦武王非常看不起这个口舌之徒,于是赶走了张仪,重用甘茂,也就是秦武王第二年,张仪死於魏。
曾子曰:张仪为秦相,其实名下有虚,无非是秦惠王座下之丧家之犬耳,张仪列传和苏秦列传一样禁不起推敲,张仪内不能治国,外不能攻城略地,唯有亡命于诸侯,行口舌之利,甚为可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7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