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人打仗这件事情还是非常有讲究的,话说古代人打仗有一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可以看出来粮草在古代战场的重要地位,而且粮草一般都是需要用重兵把守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是用重兵把守,那么这个重兵到底有多重呢?也就是说守卫粮草的重兵一般占军队重量的多少呢?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就包括了人吃的“粮”和牲口(马骡)吃的“草”。用今天的话来说,粮草属于后勤物资保障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军队能不能打胜仗的关键。
古代运输条件差,道路情况又异常复杂,这对于保障供应,是绝大的挑战。好比三国时蜀汉军队“六出祁山”,最难解决的,就是粮草的供应问题。所以诸葛亮才发明了善于在山地运行的“木牛流马”。而围绕木牛流马,蜀魏还有一次交锋,都是在做粮草的文章。后来魏军大将邓艾绕过蜀军重兵防守的剑阁,偷渡阴平,通过几百里山径,直扑涪城,占领成都。邓艾这是兵行险着,因为阴平小道为“七百余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主将钟会与邓艾父子有隙,他之所以答应邓艾出兵,一个险恶的意图,就是想让邓军自困而亡。
古代粮草如何囤积
首先是随军携带。这部分粮草是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一般保证5~10天的口粮。其次是周边府县的官仓,一般在打仗前都会事先安置调拨粮草,保证大军数月之虚。
其次专门的粮草仓库,这部分粮草储藏非常关键,一般都是储藏在隐蔽、险要、易守难攻的位置距离军队相对较近。能保证1~3日的路程内送抵前线。并重兵把手。所以,随军兵营会放置粮草,但是不会很多。
随军兵营会放置粮草,但是不会很多。所以把守粮草的士兵数量就屈指可数了。
粮草队伍的组成
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交通条件不便,所以往往运输粮食都比较困难,双方作战的时候也是经常切断彼此之间的粮草供给,并且逼的另一方不战自愧,可以说这也是古代打仗的时候常见的招数。
在作战部队中,想调动二十万大军,就有四十万劳力在让你帮忙了。所以在那个时候,经常能够看到号称百万的黄巾军,或者是号称百万的正规军,但实际上能大战的可能只有20%。例如,那是在乾隆年间,当时因为粮食紧缺的问题,所以就不得不大量从各地调配粮食,结果这个供给还是跟不上,而加上中途转运就需要百万人次,这些都是要给饭吃的。至此,缅甸战事只能作罢,改为招安。
所以部队实际看护人员很少,更多的是劳力,这也是古代经常断粮道、劫粮草屡试不爽。不过,粮道及粮草运送时间是古代作战的机密,一般也很难获取的到。
粮草辎重中的“辎重”最开始是古代军事中的用语,表示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
粮草辎重包括粮草,衣被,武器,装备等东西,实际上也包含装载运输军用物资的车辆,工具。
粮食是主要是指士兵的食物和牲畜的草料,理论上应该还有一些储备的干净淡水。
武器则包括用于替换的武器整件和配件,如弓箭的箭簇和箭杆;刀枪的枪头和枪杆,还有盾牌等一些其他的武器。当然也有大型器械,如攻城用的冲车、云梯、大炮等。
除了这些还包括支持装备,如帐篷、照明和攻城用的油料、厨具、栅栏等。这些支持装备都需要支持部队维护,主要是由运输部队和各种工匠负责。
在古代,辎重是军队的所有军用物资和生活物资。运送军用物资的部队辎重被叫做辎重部队。在现代,辎重也是指军队的所有军用物资和生活物资。其中包含运输车辆工具和粮食,但草就不算了。现在一般都称辎重部队为后勤部队。
所以说辎重部队是古时候的说法,主要是为前线的将士作战提供营帐和食物等的支持,也就是现在的后勤部队。
粮食自古以来就是关系国民生计的重要战略物资,在古代农业经济和冷兵器作战的生产条件下,最重要最根本的战略资源就是粮食。长平之战,秦国正是在切断赵国的后勤供给,自己依仗充足的粮草供应,最终赢得了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歼灭战。x0dx0a在秦灭六国的十年统一战争期间,拥有庞大军队的秦国是在稳定的军粮保障下,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秦国之所以有充沛的粮食供给,则得益于秦国历代君王从政策、劳动力、法律以及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上对农业生产的极度重视。《墨子·杂守》记载,战国秦汉时期的士卒每天吃两餐,如果以最小量来计算,赵国军队每天至少需要四十五万斤口粮,这还没有加算战马的消耗。x0dx0a对于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其粮草的消耗和武器装备损耗的是十分惊人的。秦国又是凭借什么来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的呢?x0dx0a一,问题的解决在于秦国拥有一个庞大的财政收入即粮草征收来源。帮助秦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是商鞅。商鞅对秦人说,在生活中你只需要做两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拥有强大的农业才足够支撑规模越来越大的战争。就此,商鞅为秦国定制了一个延续上百年的国策:“耕战”。其核心就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则必须重农。“商鞅把‘耕战’作为国家生存的根本和国家富强的基本手段”。自商鞅变法以来,这一政策“为秦国历代统治阶级所不懈恪守”。x0dx0a二,商鞅在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颁“恳草令”,扩大面积,使当时秦国每个劳动力负担的耕地,比关东诸国高出一倍,在同等条件下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正是由于关中每个劳动力能够比关东农民提供更多的剩余粮食,秦国与关东诸国相比,在每次战争损耗之后,更具恢复的能力。商鞅在秦国实施授田制,强制农民开垦和耕种。“商鞅是我国重农抑商思想的鼻祖,是把“抑商”与“重农”同时定为基本经济政策的第一人”。x0dx0a三,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后来又攻占了蜀地,他们拥有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两块粮食的主产区,土地肥沃,而且他们的生产力发达。生产力的提高,那么,秦国同样的粮食产量可以用更少的人来完成。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罚赋”,即颁布《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其目地就是要强迫有两个成年儿子的家庭必须分家,否则“加倍征纳田租”。商鞅企图通过这种按人口征税的法律条款强制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目的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以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粮食产量,进而保障充足的后勤供应。x0dx0a同时,商鞅利诱“三晋之人”来耕耘秦国的土地,而秦国黎民则对外应敌。秦人为武士阶级,晋人则为佃户。秦国人专心的追求军功,而三晋之民既受田宅,又免兵役。这样一种安排使双方互利,结果也是皆大欢喜。x0dx0a四,为了保护农业生产的平稳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秦国制定了种种法律条款来调解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生产。“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是秦国一部完备的经济法规”。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历任政府先后制定了《仓律》《厩苑律》《徭律》《效律》《田律》《司空律》等经济法规,以此来保护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x0dx0a五,在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莫过于农业生产。在东方六国大力发展商业的时候,地处西陲的秦国却通过大力鼓励人民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来进行农业生产,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来改造耕地,以此来提升农业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x0dx0a因此,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和充足的粮草保障的秦国铁骑相比,赵国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同时期的赵国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常备军数量是秦国的二分之一。其粮食产量最富庶的地区,又基本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本无法保障进行农业生产。没有充足的粮草供给,秦赵之间对峙的结局可谓早已注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5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