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宋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总结了封建王朝存亡的规律,我国封建王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出现了十几个朝代,但没有一个朝代摆脱这个魔咒。
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大一统帝国,但随后他的儿子秦二世的暴政,又让天下四分五裂,使秦朝走向了灭亡,之后的王朝都延续了这个规律,开国皇帝打天下和统一天下,而他打下的天下又会在子孙手中败亡。
王朝败亡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内部败亡和外部败亡。
内部败亡是指朝廷实行的政策不得人心,百姓起义推翻了王朝,如秦朝和隋朝就是被农民起义所推翻的。也有的是皇帝被权臣架空,顺势夺了皇位的,如大宋的赵匡胤、隋朝的隋文帝就是典型的权臣夺权。
外部败亡是指王朝在衰落和内乱之际,被外敌乘虚而入所灭的,如北宋和南明就是灭在了外敌手中。
封建社会,皇帝和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会被百姓实行高压政策,如实行重赋税,劳役百姓等,同时官吏又腐败不堪,搜刮和欺压百姓,这会百姓不堪重负,最后铤而走险,奋起反抗,所以说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都会出现农民起义的情况,如果是小范围内的农民起义,单个的农民起义,朝廷很快会镇压下去,但如果全国各地都发生农民起义,王朝很可能会在这股浪潮中走向灭亡。
农民起义导致了很多王朝的覆灭,但历史上有一个王朝很难造反成功,因为它存在了三百多年时间,爆发了数百起农民起义,但却一次也没有成功过,这个王朝就是大宋。大宋的两个王朝都被外敌所灭,北宋被后金所灭,南宋被蒙古所灭,但内部的力量从来没有对大宋朝廷的统治造成过实质威胁。
宋朝之所以难以造反成功,与它自身实行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宋朝是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他原本只是周世宗柴荣手下的一员武将,但在柴荣死后,他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禁军,夺了柴荣儿子柴宗训的皇位,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他不想陈桥兵变之事再在自己和子孙身上发生,所以上演了杯酒释兵权的好戏,夺了武将的兵权。同时,赵匡胤不想让以往王朝覆灭的情况再发生在他建立的大宋身上,所以听从北宋名臣赵普的建议,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同时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文化氛围。
首先,宋朝实行的是文臣治军的政策,军队由文官管理,朝廷为了避免文臣在地方做大,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所以采用的是轮换制度,让他们在一个地方做一段时间官后,会将他们调往另一个地方为官,这样文官就无法在一个地方深耕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同时,文官打仗能力弱,对朝廷的威胁也比较有限。
其次,宋朝实行的是将兵分离制度,古代的造反大多是掌握军队的将领造反,如隋文帝、李渊等,都是手握重兵的将领和军阀,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也是武将造反,所以为了避免武将造反之事再次发生,宋朝剥夺了武将的兵权,让文官代替武将掌军,到战争时期才让武将领兵作战,同时还会派文官监督武将。
这样就形成了将兵分离的现象,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武将领导,就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大的战斗力,而武将手中没有兵权,也是孤家寡人一个,对朝廷造不成任何威胁。将领没有兵权,就无法形成强大的藩镇势力和割据势力,自然不会对中央朝廷构成威胁。
还有,宋朝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文化,使得他们的当权者多为文人,文臣中出现了很多奸佞之臣,如蔡京等,他们在搜刮百姓钱财等方面厉害,但不会过于残暴暴虐,随意屠杀百姓,这与董卓这类人神共愤的暴虐的武将有很大不同,所以他们引起的百姓的憎恨较少,自然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造反行为。
宋朝虽然出现了方腊起义、宋江起义等数百起农民起义,但规模都比较小,也没有得到其他地方的响应,自然难以对大宋朝廷造成致命威胁。
宋朝的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百姓生活相对富足,由于生活有保障,所以百姓也不愿铤而走险,起兵造反。但宋朝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祸患,就是导致宋朝的军队力战斗力很弱,经常被周边国家欺负。
一是朝廷招安速度快;二是农民起义实力太薄弱。
一、北宋多天灾,?贪污腐败严重,农民频频起义。
北宋经济是非常繁盛的,但其实北宋的百姓过得是非常艰难的。北宋有钱,但这个钱只是在贵族商贾的身上,百姓还是当初那个百姓。由于宋朝经常还要给别的国家进攻岁币,所以北宋时期赋税比较重。北宋由于天气原因时不时就有天灾,本来百姓赋税就很重,这天灾一来,百姓基本上就处于饿死的边缘了。
北宋时期官员贪污腐败比较严重,一般情况遇到天灾,朝廷都会给百姓拨款救灾的。但在北宋这些钱基本上是不会到百姓手中的,那些钱都被文官给分了。而且在北宋还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就是一旦发生天灾,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是不会向朝廷说的,一般是能压住就压住。等到压不住了,那么就是农民起义了。
二、朝廷招安比较快,农民起义势力也比较薄弱。
农民一旦起义,朝廷一般采取的策略是刚柔并济。一边让人带兵前去镇压,二是派人前去招安。百姓其实并不是想颠覆政权什么的,他们眼里没有啥政权,只要有一口饭吃就够了。而且宋朝的招安条件还是比较丰富的。在宋朝专门设立了一个编制来招安这些叛军,也就是湘军。
湘军待遇是比较丰厚的,一是有饭吃,二是有钱拿。在这样条件诱惑下,叛军当然愿意投降。还有个原因就是农民起义,其本质就翻不起多大的风浪,他们本身就不是什么正规部队没什么战斗力,加上天灾吃都吃不饱,还怎么打仗。北宋时期最大的农民起义也就是方腊了,但方腊还不是被韩世忠秒杀。战斗力相差太远也是个原因。
客观来讲,除非是严重自然灾害导致老百姓彻底活不下去(明末),农民起义是很难推翻王朝的。秦被推翻实际上是六国遗民干的,隋是李渊李密这种世家子干的主力,唐是朱温这种军阀篡的,元这个涉及民族问题,还有宗教成分。
而宋的起义,没有宗教民族成分,没有世家豪门前朝遗民,老百姓也达不到会饿死的程度,顶多是受压迫。而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是最顺民的存在,但凡还有饭吃,轻易不造反,压迫力度还是差了点。所以这玩意,最多是麻烦,对宋的统治形成不了大的威胁。
因为四百多次的农民起义,其实也只是小打小闹而已,根本撼动不了朝廷的根基,自然宋朝也就经历农民其一而依然屹立不倒。农民起义,其实在历代朝代中,都是经常发生的,也有很多朝代也是被农民起义所推翻的,但是跟他们不同的是,宋朝并没有被自己内部的农民起义所打倒,最终的灭完是因为外部势力的入侵。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宋朝当时的经济不是空前的繁荣吗,为什么还会爆发农民起义,而且次数还这么多呢。的确,宋朝整体上的经济确实是空前的繁荣,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这是就整体而言,并非是每一个百姓都是过上温饱的生活。在宋朝时期,阶级分化是十分严重的,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家的崛起,整个社会的经济掌握在资本家跟统治者的手中,农民的利益被不断的剥削。所以农民们为了不受统治者的剥削,于是不断的起义,这就是宋朝农民起义次数之多的原因。
那么起义次数这么多,按道理来说,应该是很快就被推翻才对,为什么还能屹立不倒呢。其实很简单,宋朝注重文学,所以学有所成的,有能力的人都已经被朝廷任命,生活自然也就过得去,这也导致了农民起义中,没有什么知识渊博,拥有才能的人来领导他们,一群没有什么知识的农民,怎么可能掀起太大的风浪。这是一点,还有一点就是,起义的农民们,无非就是想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抱负,所以朝廷也知道这一点,就采用?招安?的方式,去消灭他们,利用?招安?,给他们一点钱两,他们自然就不会继续打闹。之后再让这些被?招安?的农民,去打压其他起义的农民,之后再?招安?,如此一来,根本不需要朝廷投入太多,就能很快的镇压这些起义的农民。
由此可见,虽然农民起义次数很多,但是并没有发展到全国性的大暴乱,都只是某些地区的小打小闹而已,根本动不了宋朝一点皮毛。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基本上都是亡于农民起义之手,秦朝亡于陈胜吴广起义,东汉的黄巾大起义,唐代的黄巢起义,明朝的李自成起义,但是有一个朝代是例外,那就是宋朝。
是因为宋朝的剥削轻,农民生活好,所以起义少吗?
并不是,根据史书记载,宋朝的农民起义多达433次,居历朝之首,像规模比较大的,宋初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和杨幺起义,也都聚众几十万,声势颇为浩大。但是这些起义都是居于一隅,并没有发展成席卷全国的大起义,这是为什么呢?
宋代的起义次数是历朝之冠,为何却没有亡于农民起义?
首先我觉得是宋朝的时间短,矛盾还没积累到爆发大起义的时候,就被异族灭国了。东汉是在公元25年建立,黄巾大起义是在公元184年爆发,中间间隔了160年,这还是因为东汉是在西汉的基础建立的,并没有经过大破大立,传统利益集团依然根深蒂固。
唐代是在公元618年建立,公元878年爆发黄巢大起义,间隔了260年,明朝是1368年建立,1644年灭亡,间隔了276年。
而北宋是在960年建立,1127年被金国灭亡,时间间隔了167年,况且北宋之前是经历了几百年的五代的乱世,人民十分渴望统一和安定。
所以北宋相对来说立国时间比较短,社会矛盾还没积累到总爆发的地步,但是宋徽宗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方腊起义,已经有了这样的趋势了。
恰在这个时候,金人来了。金人的到来使得宋朝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内部的阶级矛盾。
宋代的起义次数是历朝之冠,为何却没有亡于农民起义?
从北方而来的金人,一路烧杀抢掠,激发了广大汉族群众同仇敌忾的念头,从而客观上促进了宋朝内部的凝聚。很多起义军接受宋朝的招安,转头去抵御金国的侵略。
南宋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因为蒙古人的到来,民族矛盾又升级为主要矛盾。
其次,就是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国策,确实起到了安定内部的作用。宋代优待士大夫,地主士绅阶级的力量强大,忠诚度高,不会轻易参与到农民起义中去。
然而没有知识分子的加入,农民起义者天然的局限性导致他们没法扩大成全国性质的起义,逐渐变成了流寇。
关于流寇和农民起义,我们要将其区分看待,什么是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是有明确的纲领和政治目标,以建立政权的形式,反抗当权者,有自己的根据地,有基本政权管理,有健康稳定的税收。
以军事斗争胜利的方式,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人民群众当中建立起威望,然后开科取士,吸引知识分子的大量进入,成为稳固政权的基础管理者。
宋代的起义次数是历朝之冠,为何却没有亡于农民起义?
而流寇则是因为吃不上饭而聚集起来的队伍,他们不一定有改变社会现状的理想,仅仅是为了获得糊口的粮食,或者躲避地主的地租和利息,或者是发生了大的灾害,被迫起来抗争。
这些人一旦获得了粮食,甚至于获得了钱财,得到了女人,很快就会丧失斗争意志,开始寻求起享乐起来。哪怕在敌军围困中,也要自我麻痹,幻想着今朝有酒今朝醉。
所以综合起来看,北宋的所谓农民起义其实大部分是流寇,这些农民起义者并没有改变现状的想法,也没有建立根据地和政权的举措。
再加上难以吸引知识分子的加入进行转型,导致北宋的起义基本上难以做大,甚至因为宋朝特有的募兵制度,转而接受招安。
这也从侧面说明,北宋实行的重文轻武优待读书人的国策,确实取到很好的效果,也确实终止了五代兵变频繁的乱象,这种国策虽然在面对入侵者的时候,严重削弱了国家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在安定内政方面,这个国策确实收到了奇效。
这也是接下来说的,宋朝起义难以席卷全国的第四个原因,宋朝特有的募兵制和招安制度。
宋太祖本就是从军伍底层出身,有着深厚基层阅历,对于底层军人的所思所想有着充分的了解,并且其也经历了五代的乱世。
宋代的起义次数是历朝之冠,为何却没有亡于农民起义?
在宋太祖看来?民间如果富裕,那么兵反民不反。如果民间穷苦,那么民反兵不反?。所以整个宋朝有点类似今天朝鲜的先军制度,尽力搜刮民间财富用以养兵,力求军队的稳定。
而为了安抚民众,就有具有宋朝特色的募兵制度,一旦某个地方发生灾祸时,宋朝就会在饥荒地区大肆征召饥民入伍。
因为流民就是潜在的农民起义军兵源,一旦活不下去,就会揭竿而起。而宋朝抢先一步把他们给编入行伍,将原本应该发给职业军人的军饷给了这些流民,一来给了这些人一条活路,自然就不会造反了,二来派这些人镇压流寇,互相消耗,更能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稳固了统治。
招安制度也是同样的思路。
北宋,吸取五代时期教训,采取了?强干弱枝?之策,强大的禁军都是驻扎在首都附近,从而导致地方州郡的兵力却十分虚弱。
再加上文臣的保守立场,从文臣的角度来讲,他们是不希望打仗的。一是文臣们不希望武将通过战争得到提拔;二是如果文臣们去领兵,确实不是他们能做到的,没那个金刚钻。
再加上动用军队确实太耗费钱粮,而封建王朝时期的军队纪律非常差劲,甚至祸害民众比匪徒更厉害。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让起义死灰复燃、反复发作。
而如果选择使用招安的制度,那么其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
通过招安,一些没有成气候的起义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平息,通过招安,反而会摇身一变成为官军,向自己的?同行?反戈一击。而朝廷付出的不过是几个官职几份俸禄,与大军开拔相比,性价比是相当高。
宋代的起义次数是历朝之冠,为何却没有亡于农民起义?
北宋末年的名臣李纲,曾经这样总结招安的妙处:
?以弥内乱,一也;以御外敌,二也;善良胁从者,可散而归田亩,三也;强猾勇敢者,可籍以备行阵,四也;以盗贼攻寇仇,胜则享其功,败则不足惜,五也。?(《论盗》)
而对于这些流寇来说,招安是一条人生上升通道
宋朝有一句名言:?要高官,受招安;欲得富,须胡做。?(《鸡肋编》)
通过招安,由贼成为了?官?,获得高官显爵,对于没有什么追求的流寇来说,确实是一条不错的人生捷径。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宋朝的重商主义,无论什么时期,工商业的产出总是远远高出农业的。
农民起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剥削过重,导致百姓依靠土地根本无法生存。宋朝虽然不抑兼并,但却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重农轻商。
反而对商业采取鼓励开放的政策,宋朝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当时的广州和泉州是世界著名的港口,这也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的无土地人员,造就了宋代发达市民文化。
宋代的起义次数是历朝之冠,为何却没有亡于农民起义?
而且宋朝也没有像明朝那样傻乎乎的不去征收商税,宋代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征收商税的制度,在各地交通要道、关津渡口及城镇交易市场对民间私商经营贩运的货物征收商税。
《宋史?食货志》明确记载:?凡州县皆置务,关镇亦或有之,大则专置官监临,小则令、佐兼领,诸州仍令都监、监押同掌。行者赍货,谓之?过税?,每千钱算二十;居者市鬻,谓之?住税?,每千钱算三十。?
宋代从中央到地方设有专职征收商税的机构,并制定明确的征商则例和税率。还明确规定对偷税、漏税的惩处办法。
由此宋代商税占据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因为有了这些钱,宋朝的统治者才有底气去收买士绅集团,优待这些读书人,保证他们不会加入其他政权,危害自己的统治。
这也是为什么宋朝发生这么多次农民起义,最终却没有形成席卷全国的大起义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