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发生后,朝廷通常都会采取救灾措施,包括开仓放粮,鼓励大户人家捐献粮食。朝廷给灾民的粮食分两种,一种是要还的,另一种是不用还的。
灾民没有离开户籍所在地,则朝廷给他们按户籍人口发口粮,这些粮食需要灾民们在丰收后分批还给国家,这种方式秦国采用得多。
另一种是朝廷直接给灾民发放稀粥,一日两餐保证饿不死,这种不需要灾民们还,汉朝之后的朝代多数采用第二种方法。
有借有还,故第一种方式饿死的人少,也十分有用。儒家批判秦朝的救灾政策,认为秦朝暴虐,粮食应该免费分给灾民,不需要还,更不能收利息。
秦法认为国民有交税的义务,灾年受国恩,就当借多少还多少,否则灾民们都会变成疲民,不再劳动而是等着朝廷救济,百姓认为朝廷救济理所当然,就不再劳动,坐等朝廷救济。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爆发大饥荒,秦昭襄王最开始不救济灾民;后来开仓给百姓借粮,又开放王室禁苑让有功有爵百姓进入采摘度灾。无功百姓不救济,只借粮,还加收利息还粮。
后世受儒家思想影响,国家救济灾民是理所当然,不但不能收利息,连借的本钱都不能收回,以此彰显朝廷皇恩浩荡。
于是灾民大批量饿死,官吏中饱私囊,下拨的粮食被各级官吏高价出售,极少一部分做成清汤给灾民吃。朝廷不会追问粮食哪里去了,因为官员们会说都给灾民了,查也查不到。
救济灾民本是辛苦劳累的事,最终却成了官员们的肥差,谁去救济灾民,谁就能名利双收,苦了的只是百姓!
天灾之时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十分稀少,能吃的都吃了,更不要说河里的鱼,林里的兽,天上的鸟了。
河里没有鱼了,所以捕获不到鱼充饥;树皮都吃光了,才开始吃观音土。饥荒之时,想进山捕兽,下河网鱼来充饥是不现实的,因为鱼兽都死绝了;农业区不是原始森林,人们在丰年都捕鱼捉兽改善生活,因此鱼兽的数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大饥荒爆发后,最主要还是靠朝廷从饥荒区外围调粮接济灾民,要百姓捕鱼捉兽过日子一点不现实。
天灾的目的就是要消灭过多的人口,人祸的目的就是要在天灾中大赚一笔横财。
天灾人祸之下,饥民们不得不揭竿而起,攻城拔寨,开仓自救。
饥民们起义后,又是军旅世家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朝廷拨军粮派大军剿灭各处起义,在战争中无数人被杀,严重的还会改朝换代。
所以治理大饥荒最关键的在于吏治,天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借天灾而起的人祸。天灾仅仅杀人数千,人祸则屠城过万!
人如果没有了食物,那真的是坚持不了多久。食物对于人类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饱腹,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大家也能感受到快乐。对人们来说,只要能够吃上热喷喷的食物,那些名利根本不值一提。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普遍的提高,又有谁能想到,在古代,有多少人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时常都会闹饥荒,百姓的日子那是苦不堪言,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会发生粮食短缺的状况。
在我们现在看来,没有粮食,也会去河里抓鱼吃,毕竟河里鱼虾丰富,也不至于被饿死。奈何那个时候的人们,却宁可吃草根,啃树皮等,都不愿意吃河里的鱼虾,这让一众人摸不着头脑。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空气非常的清新,也没有现在的工业污染,河流的水都非常的清澈,可以说是山清水秀,那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不同寻常的做法呢?
简单的问题往往夹杂着很多小问题
有时候,最简单的事情,反而是最复杂的,是最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老百姓这种做法远远没有我们所想的那般简单。当饥荒发生时,那些在山里的村民,生活倒还过得去,山里的野兽,野果足以饱腹,可以支撑很长时间。毕竟山里不比城市,人烟本就稀少,这些物资完全够人们安然的度过饥荒。
反而那些居住在平原里的村民们,到是没有这么幸运了,所得的粮食,都需要上交给地主或者官府,是很难吃上几顿饱饭的。就算是大丰收,也攒不下多少粮食。迫于生存,他们只能吃树皮来缓解饥饿。奈何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最后被逼无奈,只能吃那消化不了的观音土。
好官的重要性
在饥荒的年代,有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官,真的非常重要,即使任职时间很短,都会被百姓记在心里,张咏就是这样一位好官。在他任职崇阳县令期间,得知朝廷要调查茶叶专卖的生意时,他好心劝告百姓们改种桑叶。一开始还受到了不少百姓的埋怨,当其他地区种植茶叶的纷纷倒闭后,百姓们这才理解张咏的良苦用心。
《题端州郡斋》中曾提过: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修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张咏一直以来,本着公正廉明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与支持。在闹饥荒的时候,张咏理解百姓们的困难生活,在抓到贩卖私盐的人后,只是教训了几句便放其走了。毕竟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也不想看着百姓们流离失所,饿死家中。等到有了粮食后,还有这样贩卖私盐的举动,那他绝对不会姑息。百姓们对张咏非常的感激,就连贩卖私盐的人都少了许多,可见一个好官对于百姓的重要性。
不吃鱼虾的原因
在中国,河流湖泊等大多都分布在南部地区,就算是出现饥荒,也能很好地解决。而灾情严重的北方地区,就不尽如人意了。本来河流就不多,就算是在当今社会,也得需要靠南水北调来解决北方缺水的问题。在古代科技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北方一旦发现灾情,那灾民的数量那是数以万计的存在。纵然河里有鱼虾,但长期饥荒的人们,已然没有了力气。就算有一些渔民很擅长体力活,但数以万计的灾民,是供不应求的。
二则,虽然海鲜类比较鲜美可口,但却并不能饱腹,因此,百姓们便会选择河流旁边的野菜。在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都比较落后,总觉得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而鱼虾并不能作为主食。更为重要的是,要想自己捕鱼,那不仅需要道具,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没有道具的情况下,效率可能会耕地,与挖野菜的时间相比,吃野菜到是省事很多。
当然,就算是捕到了鱼虾,烹饪也是相当麻烦的一个步骤,为了去腥味,还要很多油盐等材料,而这些材料对于闹饥荒的人们来说,根本拿不出来。所以,相比较下来,饥荒的人们都不愿意去吃河里的鱼虾,也能为本不富裕的家庭,节省一些油盐。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管遇到何种灾难,我们都有信心去面对。就比如今年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背后,有着强大的依靠,那就是我们的祖国。
也正是疫情这一危难时刻,成为全国人们的骄傲与自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看到我们国家的人民团结一心,总是能让人激动不已。与以前相比,真的是振奋人心。在古时,因为饥荒问题,甚至有人拿孩子来换取粮食,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或者深入了解过,真的很难体会到那种无能为力的心境。如果不是无路可选,他们又怎会做到这样的地步?
要是当时,所有官府都能沆瀣一气,积极面对灾难,相信百姓也不会到这种走投无路的境地。天灾降临,谁都预测不到,只能来了才知道,人类在天灾面前是非常渺小的,所以,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但要注意的是,永远不要作死的去挑战人性。虽然我们现在在一些影视剧上,也能见到这样类似的画面,但拍戏终归是拍戏,有些是架空的故事,朝代,电视上的饥荒可能看起来没有多大的悲痛,但事实远比电视里的要残酷的多。
现如今,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人们基本都能达到温饱状态,这都要感谢我们国家的科学与技术,才使得人民过上了现如今的好条件。不知,对于人们宁愿啃树皮,也不愿吃鱼虾的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现代社会,饥饿已经离大家越来越远了。除了等外卖和减肥的时候,大家不太可能会饿肚子了。但是在古代,科技远远没有今天这样发达,生活水平也不如今天这样高,挨饿是时常发生的事情。
古代工业水平落后,而且统治者普遍抑制商业发展而追求农业,农业耕种又没有今天这样的科学技术作为基础,只能是靠天吃饭,那时候遇上天公不作美,就很容易发生饥荒。
一旦饥荒爆发,老百姓就要面临饿肚子,甚至是饿死人的局面,非常悲惨。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会挖野菜,甚至会啃树皮草根,还有人吃观音土,最后腹部胀得老高,却无法消化排便,最后人就被活活憋死。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草根树皮他们都想办法吃掉了,为什么不吃河里的鱼虾呢?
对于这样的问题,西晋的一位皇帝也提出过类似的疑问。当时国家在闹饥荒,大臣们纷纷上表,请求皇帝开仓放粮,另外商议如何处理。皇帝在听说民间惨状后,竟然一脸疑惑的问大家,既然老百姓喝不上粥了,那他们干嘛不去吃肉呢?
这句话无异于鲁豫有约有一次访问一位贫困山区的儿童,鲁豫问小朋友为什么只吃菜不吃肉?是不是肉不好吃?对于这样的问话,实在是让人觉得无语,不知该如何回答。
其实在古代,老百姓遇上灾荒的同时,还会有赋税等问题的附加。就算是丰年,去掉赋税他们也就是勉强吃饱饭。赶上灾年,饭都吃不上了,还怎么缴纳赋税呢?而且灾荒之后就会有瘟疫,那时候医疗水平达不到今天的标准不说,老百姓都吃不上饭了,哪还有钱去请医生,最后也只能是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民间惨状,实在是令人忍不住叹息。
那时候为了填饱肚子,岂止是鱼虾,就连闹蝗灾的时候,老百姓都吃过蝗虫。最后也是因为蝗虫都不够吃了,可想而知那对于百姓是怎样的伤害。古时候却是比现在环境条件好,鱼虾也确实比现在要多,但是如果是发生旱灾,那河里根本就没有水了,哪里还会有鱼虾呢?
古时候灾荒大多是发生在中原地区。因为游牧民族以打猎为主,他们有丰富的打猎经验,也有完善的打猎工具,他们本就不靠种植为生,所以也不存在闹灾荒之说。即便是牛羊被大雪困住之类的事情发生,他们也会靠着丰富的打猎经验找补回来,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而中原地区则不同,耕种是他们唯一的生存基础,一旦受到影响,就意味着老百姓没了吃食。如果朝廷开仓放粮还能缓解一下,如果遇上昏君,那百姓就只能等死。而且开仓放粮也只能到州县,乡下的老百姓还是要受苦受饿的。
另外,还有一些沿海地区的人,他们凭借地理优势,还可以躲过饥荒,因为耕种的粮食本来就不是他们食物的唯一来源。不过他们捕鱼的时候,使用的手段依然是非常原始的。今天我们使用的捕鱼手段,古时候的人们可是想都不敢想。
至于能不能打到鱼?能打到多少鱼?这些也都不是他们自己可以左右的。尽管如此,他们相比较灾荒时期的中原百姓来说也要好很多。对于中原百姓来说,饥荒就是上天降下的灾难,是一场与死神之间的赛跑。如今我们早已经远离了那个落后的时代,当时百姓的疾苦,我们已经很难感受到了。
如今国家富强了,农业发展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粮食储备也非常充足,而且如今我们对于天气的掌握水平也比古时候好了太多。感谢如今这些高科技,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那种悲惨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了。
又一位新时代的司马衷诞生了——何不食肉糜?中国古代的特大型饥荒主要是因为旱灾而不是水灾,朱元璋造反时是因为旱灾、李自成造反时也是因为旱灾……中国古代真正因为水灾而导致民变的情况其实是比较少的。
旱灾去哪里捕鱼虾
中国北方地区本来就气候干燥、河流湖泊相对稀少,再遇上大规模旱灾,赤地千里、河流干涸……连人喝的水都无法保障,就更别说是河流中的鱼虾了!能够补到鱼虾的地方,除了黄河、恐怕也就是近海地区了。可灾民们连粥都没得吃了,哪里还有力气长途跋涉去这些地方捕鱼虾吃?提问者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中国古人并不比你我笨!提问者能想到的,恐怕中国古人未必就想不到。河流干得都见底了,鱼虾难道离开水还能在陆地上蹦跶不成?更何况,鱼虾是会随着河流的走向迁徙的,在人类还没有认为河流即将干涸时,鱼虾们早已沿着河道迁徙到了水量相对充足的水域……真到了河干见底时,河道里早就没有鱼虾了,灾民们上哪里去捕鱼虾充饥?
特大型水灾很难捕捉到鱼虾
远的就不说了,当年老蒋为了拖住小鬼子炸开了黄河花园口。一时间,中原地区成了千里泽国,百姓流离失所。千里黄泛区,能被水冲走的都冲走了……剩下的除了一片沼泽,几乎没有其他什么了。别说是捕鱼虾了,连迁徙都困难,稍微重一点的家当都能陷入黄泛区的泥泞之中。
虽然小面积的水泊中依然会有鱼虾存在,但这些鱼虾根本不足以提供黄泛区那么多灾民的需要!更何况,因为黄河绝口而死于水灾之中的灾民,不少直接就曝尸荒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小面积水泊中死水里的鱼虾,您敢吃吗?人们常说大灾之后往往伴随大疫,不正是因为这些吗?因此,特大型水灾下的灾民靠捕鱼虾充饥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综上所述,不是中国古代的灾民在饥荒时不捕食鱼虾,而是根本无处捕食、又或者鱼虾根本不能吃,即便能吃恐怕也很难满足大量灾民的需要。有得吃谁不吃?中国古人并不比提问者笨,提问者能想到的,他们难道想不到吗?更何况,鱼虾主要提供的是蛋白质,根本无法补充人类对糖类物质的需要,要摄取糖类物质,还得靠主食。短期食用鱼虾充饥问题不大,但长期以鱼虾为食根本无法满足人体的需要。换言之,即便到处都是鱼虾,中国古代的灾民们也不可能长期以鱼虾为食!
古代闹饥荒是很常见的事情,他们在饥荒的时候为了能够不被饿死所以能吃的他们都会吃的都不会放过的,那很多人说他们怎么还去啃树皮挖草根呢不去打猎捕鱼吃呢?其实在发生大面积的饥荒的时候,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人们在当时候认为能够吃的东西都已经吃得差不多了,鱼这样的美味又怎么能够逃脱呢。大规模的饥荒,打鱼捕猎是不能够养活这么多的人口的,只能维持短暂的时期,一旦这些资源没有了之后百姓只能想到还能吃的树皮和草了。要是碰到旱灾的话,水都不够人喝的了,更不要说是水生物了。
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科技落后、人力资源匮乏、生产工具不齐全的时代来说,农业的生产水平是非常的低,他们完全是靠天吃饭如果能够风调雨顺还能勉强度日到也不会像现在一样能耐每顿吃上主食,再加上古代的时候农民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有繁重的赋税承担这对于他们更是难上加难,所以饥荒是经常存在的事情。
而且古代朝代的更替和政权的动荡都会危及到百姓,军队交战争夺地盘,百姓为了能够活下来只能被迫离开四处流浪,没有地方可以劳作生产国家的经济落后不能帮助他们饥荒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出来人祸对于靠天靠地吃饭的百姓来说天灾才是最致命的,辛辛苦苦的劳作却被天灾弄的颗粒无收实在是令人心痛至极。国家如果经济能力跟不上不能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话百姓很难活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5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朝秦暮楚”成语典故到底来自哪里
下一篇: 战国时期朝秦暮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