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著名庸将,见证三国兴衰,正史里的传记只有百余字,事迹细思极恐

以史为鉴 2023-07-01 11:09:25

著名庸将,见证三国兴衰,正史里的传记只有百余字,事迹细思极恐

三个主要特征:一、著名;二、平庸;三,见证了三国兴衰。

不错,他就是蜀汉将领廖化。

怎么?难道廖化还不够著名吗?

凡稍微了解一点三国知识的人,都应该听说过“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话。

可以说,廖化在《三国演义》里面的出镜率非常高,尤其是诸葛亮、姜维北伐的过程中,一直活跃于战斗前线,成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老面孔”。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每战必与、长期战斗于第一线,并具备了老黄牛精神与品质的“老面孔”,却自始至终都以偏陴将领的身份出现,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人生过程乏善可陈,“平庸”二字当是其最恰当、最贴切的注释。

当然,在演义史里,廖化也有其突出优势:身体健康,百病不侵,战斗数百次,从不受伤,最神奇的是,按照演义的说法,他参加了黄巾起义,是“黄巾贼”出身,病逝于蜀汉亡国之后,时间跨度几乎涵盖了整部三国史。

为此,有人专门考证过《三国演义》里廖化的年龄。

黄巾军起义爆发时间是公元184年,如果廖化是这时参与其事,那么,他至少出生于170年。而以出生于170年算,则在264年蜀汉灭亡时,他已经是94岁高龄了!

这样一员94岁高龄的老将,在邓艾兵围沓中时,还出现在战斗前线,建议姜维退守剑阁,神一般的情节令人难以置信。

话说回来,演义终究是演义,廖化的年龄,就和书中那匹宝马神驹赤免马的年龄一样,成为了该书的两道硬伤,止可粗读,不堪细究。

可以说,《三国演义》对廖化事迹的描写,基本属于虚构。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中,没有给廖化单独立传,而在《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宗张杨传第十五》中的“宗预传”后,附了寥寥百余字的小传。

就是这百余字的小传,读之,令人细思极恐。

我们来看看吧: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

首先,我们看到,廖化并非以武将身份出道,他登上历史大舞台的第一份职业,乃是前将军关羽的主簿,属主官手下的文官之首,掌管整个官府的文书、印信,是纯得不能再纯的文官。三国时代有名的主簿有陈琳、杨修、田仪、杨仪、殷观、司马懿等等。

怎么样?廖化这一文官身份颇让人出乎意料吧?

其次,关羽走麦城败亡后,廖化有过降吴的经历。

关羽在建安五年曾有降曹经历,因“因“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后来“千里走单骑”,重新归汉。

廖化呢?廖化也是,降吴后,“思归先主”,实施了一条“诈死”计,骗过了吴国上下,“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也有过“千里走单骑”的传奇经历。

更奇的是,前面没记述廖化有任何大功,归来之后,就得到刘备的重用,任宜都太守!

这还不算,进入诸葛亮时代,廖化先任丞相参军,后来督师广武,迁右车骑将军,假节。

这个“假节”就非常了不起了。

“假节”的“假”,通“借”;“节”则是指符节。即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任务的臣子使用,以示该臣子行事如皇帝亲临,可以诛杀部属,威慑一方。

补充一下,在晋朝之前,汉朝、魏朝的使节是没有区分度的,不管是“假节”、“持节”还是“使持节”、“假节钺”或“假黄钺”,都是同等地位,表示代表皇帝不分大小。

那么,在蜀汉集团,都有哪些人拥有过“假节”的权力呢?

有诸葛亮,其“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其次是关羽,刘备为汉中王时,关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再次是张飞,拜右将军、假节;还有马超,拜左将军,假节;另外就是刘禅时代的李严、魏延、蒋琬、费祎、姜维、邓芝、张翼等等了。

注意,黄忠和赵云都没有此殊荣,而廖化能迁右车骑将军,假节,并领并州刺史,可知其不凡。

另外,廖化得封中乡侯,这一点,也同样了不起。

蜀汉集团中,除掉武邑侯刘辑、爵名不详的张裔以及诸关内侯外,共有县侯、乡侯、亭侯41人,廖化就是这41人之一,真不简单。

换句话说,廖化的能力和战绩是应该可以与关张等人相提并论的!

可惜的是,蜀汉不设史官,他的辉煌已被历史的黄沙掩盖,难于查阅了。

陈寿特别提到,廖化“以果烈称”,但纵观《三国演义》对廖化的描写,全然与“果烈”二字挂不上钩,可知廖化的形象在演义中遭到了极大程度上的弱化。

除了附在《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宗张杨传第十五》中的这篇“廖化小传”,廖化事迹也如雪泥鸿爪般散见于其他地方。

《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的“王平传”中,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有提到: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即廖化和张翼一样,都是蜀国后期的大将,历史上出现过的口头禅是“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并不是什么“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还有,凿齿《襄阳记》有提到:“廖化,本名淳,中卢人也,世为沔南冠族。”

那么,《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费姜传第十四》中说的“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的“廖淳”,那就是廖化了。蒋琬为蜀汉四相中的第二位,在诸葛亮举茂才时,他竟礼让廖化,可知廖化的能力与威望。

《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第三》里又记:“(延熙元年)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这里面的“廖惇”,也是廖化。

由此可知廖化曾率兵攻打魏国守善羌侯宕蕈驻守的营寨,击败了魏南安郡太守游奕,斩杀了魏广魏郡太守王赟,神勇过人。

此外,《三国志·卷二十六·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和《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都记载有廖化配合姜维出石亭于成重山筑城的事略。

当然,最能体现廖化战略眼光的,是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的一段记述: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这里说的是:诸葛亮死后,姜维北伐中原,屡战屡败,屡败仍屡战,景耀五年,再次率众出狄道。廖化认为时机不成熟,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兵会劳民伤财,就劝说“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姜维没有理会,同年十月,姜维果在侯和被邓艾击败,退军驻扎于沓中。

最后特别想补充的是,《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宗张杨传第十五》记:景耀四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开始统领朝政,廖化路过宗预府,想邀宗预一同到诸葛瞻住所造访。宗预说:“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

蜀汉亡于景耀六年,而廖化在景耀四年不过“年逾七十”,所以,廖化的实际寿命只是七十多岁而非九十多岁。

最后想说的是,历史上的廖化绝不平庸,惜乎史料已经遗失不可考罢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左右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里有哪些演义里被抹黑,正史里却很牛的人物呢?

一、鲁肃在演义中似乎就是一废物点心。

说到《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我们的普遍印象觉得是个太忠厚的老好人,胆小怕事没什么能耐,身在孙吴心在刘,喜欢帮东吴的倒忙,似乎是专门为诸葛亮跑龙套而存在的,成了诸葛亮表现神机妙算的跟屁虫,忠实粉丝,所以一部《三国演义》看下来,真怀疑鲁肃到底是哪头的。

比如,在?草船借箭?那段,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让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枝箭,但又故意不给工匠,箭竹、翎毛、胶漆等物,结果诸葛亮当场表示只要三天就行,还立下军令奖状,违期当斩。

这可把鲁肃吓坏了,表现得比诸葛亮还心急,在周瑜,诸葛亮两头跑。

《三国演义》: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拜服。

结果鲁肃不知不觉中成了诸葛亮表演神机妙算的目击者,见证人,以自己的懵懂无知,衬托出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成竹在胸。

又如。在?单刀赴会?那段,鲁肃为了讨回荆州设下?鸿门宴?,却成了关羽个人表演的舞台,酒照喝,菜照吃,牛皮吹着,毫无惧色,还故意装醉,挟持着鲁肃全身而退。

《三国演义》:接着,关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亲热之中又带有几分杀气:?今天饮酒,我已经醉了,莫要再提荆州之事,担心我这刀伤了故旧之情。改日我再请到荆州赴会,再作商议。?鲁肃被他一提,挣脱不得,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兴叹。到了船边,关公才放了鲁肃,拱手道谢而别。鲁肃如疾如醉,半晌才缓过气来。

这次?单刀赴会?,鲁肃以自己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猥琐表现,成功地衬托出了关羽的大义凛然、胆气过人的英雄形像。

还有?借荆州?、?借东风?、?舌战群儒?、?诸葛亮吊孝?等等,我们看到鲁肃处处忙碌的身影,为东吴操碎了心,却唯诸葛亮马首是瞻,总是为诸葛亮等作嫁衣。

如果要评一个《三国演义》最佳配角奖,或者类似相声中的最佳捧哏奖,鲁肃绝对当之无愧。

二、鲁肃在真实正史中绝对是个大腕。

不管《三国演义》怎么黑鲁肃,却又不得不写到,周瑜临终前,向孙权推荐鲁肃接任江东兵马大都督职务,罗贯中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真实历史就是这样的。

鲁肃不仅成为东吴第二任大都督,而且还深得孙权信任,翻看鲁肃在正史中的表现,我们不得不惊叹,原来是个叱咤风云的狠角色。

仗义鲁肃。鲁肃小时候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但祖上家底深厚,鲁肃喜欢骑马射箭,结交天下英雄,遇到穷苦之人,马上慷慨解囊,有时变卖土地,也在所不惜,仗义疏才,与及时雨宋江,小旋风柴进有得一比,因此在当时的口碑不错,也结识了不少英雄。

豪气鲁肃。当时周瑜在袁术手下当县令,向鲁肃借粮食以充军资。鲁肃将自己家存的两仓粮食,拿出一仓,即三千斛,全部分给周瑜,这样的大手笔让周瑜大为感动,自此两人结下深厚友谊,后来鲁肃率数百健壮游侠,这些都是他的忠实粉丝,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英雄鲁肃。在向居巢进发途中,袁术派兵阻拦,鲁肃让老弱病残先走,自己带领一干精壮人等断后。见追兵渐近,鲁肃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弯弓射箭,直穿盾牌。同时大喝道:

《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

鲁肃以自己的英雄表现,将这部人马顺利带到了居巢,成为周瑜身边的得力干将,后一起为孙策效力。

以上只是鲁肃铡出道的几则小故事,到了孙权帐下,鲁肃深得器重。

《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张昭认为鲁肃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孙权却对鲁肃另眼相看,非常器重,每遇大事,都问鲁肃的意见,鲁肃也是思深虑远,有过人之明。

可以说,在三国,鲁肃是绝对是一个集政治军事谋略于一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人物,与周瑜、吕蒙、陆逊一起并称?东吴的四英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5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