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对于刀剑有着这样的描述,“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屠龙刀,倚天剑也就成了武侠界问鼎巅峰的两件武器,现实世界里到底有没有屠龙刀无从考证。
但是曹操却有把剑,名字就叫倚天,据说它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当年曹操因错杀吕伯奢一家发出“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感叹时,用的就是倚天剑。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知道,上古神兵倚天剑与青釭剑被并称为“绝世双剑”,均为曹操所有。曹操用倚天剑镇威,青釭剑杀人。其中,倚天剑为曹操的随身佩剑,青釭剑则被曹操交于夏侯恩保管,后夏侯恩在长坂坡被赵云一枪刺死,青釭剑亦被赵云所得。
倚天其实是宝剑的一种泛指,它真正的典故出自宋玉《大言赋》中的名句“拔长剑兮倚长天”,倚天剑锋锐无比,后成为宝剑之代称。一代诗仙李白,亦对之仰慕不已,《临江王节士歌》中就有“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句子。
剑在古代除了用作防身工具外,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无论君王公卿,文臣武将均以持有和定造名贵的佩刀宝剑为荣,寥寥几器,往往耗时数年,修饰极尽豪华奢侈。
南朝陶弘景曾撰《古今刀剑录》,详细记载了魏主曹操,蜀主刘备,吴主孙权以及三国各大将所制用之刀剑。内容虽然与《三国演义》的描写不尽相同,但至少可以证明当时名剑宝刀的重要地位和真实存在。
倚天剑现代仿古
曹操是汉末三国这段历史的众多人物中形象最为复杂的一个,《三国演义》中他被作者定义为奸臣和枭雄,但真实的曹操却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绝对不乏英雄气概。
曹操早年得志,“挟天子已令诸侯”,是魏、蜀、吴三方势力中最大的一方,自然需要拥有与之身份相适应的宝剑。
作为一代枭雄曹孟德之随身佩剑,倚天剑长期伴随主人奋武功于沙场,显神威于朝堂。据传倚天剑为上古名剑,虽不可考,但根据汉代贵族“崇古重史”之风尚,此说还是颇有道理。
因为疑心过重,误以为吕家磨刀杀猪是要杀自己,曹操情急之下,致使吕家八口死于非命。
从中国人的道德上讲,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饶恕的。对于自己误杀吕伯奢全家,曹操不仅不心生悔意,反而为了掩盖自己的恶行,错上加错,毫无人性地杀死了父亲的结义兄弟。
这样的曹操太可怕了。而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他杀人之后撂下的那句狠话:
以前读《三国演义》,一直以为这就是真实的曹操。现在年岁渐长,重读到这一段,不禁有些怀疑:曹操真的如此冷血可怕的?为了求证,翻看了一些史料。
曹操被扣上“恶贼”、“小人”的帽子,原因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曹操杀义父吕伯奢全家案”。可以说,这是一宗从法律、道德、人格诸方面审判曹操、否定曹操、诋毁曹操的案件。只可惜,作者罗贯中的故事编得太不高超,该故事逻辑混乱、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使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一桩子虚乌有的文学冤案。
其一,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弟兄,吕伯奢称呼曹操、陈宫二人为“小侄”,吕老汉实际上算是曹操的义父,吕家当是朝廷排查逃犯的重点户。能冒如此大的风险接待曹操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几乎没有。
其二,吕伯奢明知曹操是朝廷遍行文书张榜通缉捉拿的甲A级逃犯,他来借宿一夜,如果说是要接待,肯定是悄悄地接待,避人耳目,以绝后患,绝对不敢铺张折腾,还杀猪宰羊,这不符合常规。
其三,按照旧日习俗,农家也只有逢年过节、遇到结婚等大事才杀猪,日常待客买几斤肉足够,何况只是接待两个年轻人吃一顿晚饭而已,杀一头肥猪干什么?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杀猪款待曹陈二人的情形过于夸张,不合日常生活情理。
其四,从民俗礼教上来看,书中交代,吕家共9口人,吕伯奢是一家之主,家中来客,当是吕老在堂作陪,妇人张罗茶饭,青壮男儿上街采购。罗贯中居然安排吕老汉骑驴往西村买酒去了。这个情节写得非常幼稚,有违常理。
其五,既然安排吕老汉到街上去买酒,为什么不将酒肉一起买回?一起买了岂不是比杀猪宰羊要来得快捷和方便?这个地方罗贯中把吕老汉写得有点儿弱智了。
其六,有个细节杀猪就要绑猪,这个时候猪必然会垂死挣扎大叫不止,猪的号叫声势必会惊动左邻右舍。曹操、陈宫能听见庄后的磨刀声,隔墙能听到吕家人的说话声,难道就没有听到猪叫声?难道这猪是哑巴猪吗?
由此可见,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对曹操是一肚子成见,他安排杀吕案的立意就是要从道德上给曹操戴一顶薄情寡义、残忍缺德的帽子,从人生观、价值观和灵魂深处彻底否定他的个人品质,把曹操写成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无信无礼、丧失理智、惨无人道、彻头彻尾、里外都坏的坏人。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下,就编制了这样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来。
历史上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史实。
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魏书》,原文写道:
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译文:太祖因为行刺董卓失败,于是就不辞而别,逃回故乡。骑着马去故友找吕伯奢,刚好吕伯奢不在,他的儿子与宾客共谋抢劫曹操一行人,取马和物,太祖亲手杀死数人。
从《魏书》上的记载可见,曹操杀吕伯奢家人是自动防卫,不像是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样,就为了自己的一个疑心就杀人全家,毫无道义可言。
扩展资料:
任何历史,无可置疑的内容,通常只有那些最基本的历史事实。而所有的历史细节,通常都是一个个的罗生门。同样的一件事,由不同的人记录下来,它肯定是存在巨大的差别。
我们看到的古代史,常常有确切无疑的历史细节,无非是因为当时留下的历史资料太少。换而言之,许多时候只有官方统一口径的版本(正史),面对相关内容,不论它可信不可信,我们也只能认为它是可信的。
因为我们不相信它,还能相信谁呢?事实上,《三国志》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过吕伯奢这个人。以当时的那种印刷、传媒条件,以皇权政治的文化管制,最后关于三国的历史,我们只能看到官方编写的《三国志》。
对于历史细节,通常就如一句歌词所说,你我都以为知道事情的真相,其实,你我听到的都只是一个传说。历史书上完全可信的内容,只有那些最基本的历史事实。
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就是人所共知的、没有争议的内容。比如,某年某月,曹操离开洛阳城;某年某月曹操在关东组织军队讨伐董卓;某年某月,曹操与袁绍等人率军讨伐董卓....。
再说得细一点,就是某年某月,中央政府发表了什么文告(史书原文抄录);某年某月,中央政府发布了什么重大人事任命;某年某月哪些高级官员参与了某件事....。
其它内容呢,通常都是应该存疑的。尤其是当事人的私密对话、或是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就更应该存疑了。一切是显然的,只要史料丰富,相关内容肯定都是一个个罗生门,因为各方的记述,肯定是天差地别的。
曹操杀了吕伯奢。曹操为什么要杀吕伯奢呢?具体过程是什么?曹操一系的人,自然会把它记述的充满了正义;反对曹操的人,自然会淡化、否定它的正义性;丑化曹操的人,更会把它记述的充满邪恶。哪种版本可信呢?常常是无法确定的。
从裴松之引用的相关内容,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曹操历史形象的变化。在开始,曹操是以伟光正的形象出现,所以他杀吕伯奢家人时,那是完全代表了正义,因为吕伯奢一家人,是标准的反面形象。
再后来,曹操的形象,多少有些不光彩了。因为,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人,只是因为曹操内心的猜忌。再后来,曹操的形象,就更不光彩了。因为,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更说出了千古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再后来,曹操的历史形象,就更差劲了。因为我们知道,曹操后来在舞台上的形象就是大白脸了。所以有关吕伯奢的故事,就有了一个,我们更为熟悉的版本。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吕伯奢的社会地位,有宋太公高吗?肯定高的去了。宋太公结交的是些什么人?无非是个县都头、县令罢了;吕伯奢结交是什么人呢?那是副国级、省部级的官员。
而在这个故事中,吕伯奢实在好像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头;所以贵客来了,家里连酒也没有,更需要吕伯奢亲自骑着驴出去打酒。
当然了,吕伯奢的儿子,也就是几个普通村民,客人来了,竟然不懂得招呼客人,都跑出去杀猪了。就这种人家,怎么可能与三公级的官员是朋友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伯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5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请君入瓮的典故来历
下一篇: 唐朝典故请君入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