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西平侯沐英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与朱元璋同年去世的西平侯,其后代为什么世代都效忠于大明朝
在历史上能够终效忠一朝300年之久的家族少之又少,这么长的时间不是每一代人都能够有那个心去效忠,也不是哪一个皇帝能不遗余力的去相信一个家族能够几百年不变心。为什么这么的效忠于明朝?不仅仅是因为明朝皇帝厚恩,更是因为西平侯沐英做的这两件事情真的感动到了朱元璋。
沐英画像
一个家族的兴盛离不开本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与提携,沐英从小就没有了父亲,其母亲也在元末逃难中不幸离世,不幸的遭遇让幼小的沐英身世凄凉不堪。
人世的不堪或许上天注定不会伴随沐英太久,身在元末起义军的朱元璋和马氏收留,由于他们膝下无子就认沐英为义子,也正是从此时,沐英再也不是那个孤苦伶仃的孤儿了。
此时的沐英也不过八岁,被朱元璋认作义子以后,就改姓了朱。一个八岁的孩童就这样跟着朱元璋走走停停,打打歇歇,从八岁到十二岁的四年,虽然生活不易,但是童年的沐英走出来了。这四年沐英学会了写字,还学会了如何做人,更学会了不少如何带兵打仗的兵法,人生的转变也就是在这四年。
一个孩子最容易记住事情,最容易找到家人的感觉,最容易拥有坚强意志的四年,沐英从朱元璋和马氏这里全部都学到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了感恩。
沐英影视剧形象
从沐英十二岁以后,就开始追随朱元璋,跟在他的身边任劳任怨,又经过六年的摸爬滚打,沐英已经成为了能够独当大任的将军,这一切都是朱元璋和马氏的教育指导之功,作为已经成年的沐英心知肚明,报恩之心从此深埋心底。
我们都说:"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句话似乎在沐英身上表现得格外明显。沐英听从调遣,朱元璋指哪打哪,从来没有含糊过,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爆发时,沐英都没有出现过差错,朱元璋除了信任还是信任。这些都是沐英在童年时代,深受朱元璋和马氏大恩之后得到,朱元璋看在眼里,马氏疼在心里。
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马皇后病逝,这件事情就像一个晴天霹雳一样打在了沐英身上,正在外打仗的的沐英因悲伤过度而咳血,得知这件事情的朱元璋,更是对沐英本人爱护有加,一个知道感恩的人,谁又不喜欢呢?
沐英影视剧形象
朱元璋就曾经说过:"自从沐英镇守在西南,朕就高枕无忧了。"这是一种多么大的信任才有的结果啊!
沐英作为朱元璋的义子,在朱元璋手下做事那是一心一意的,因为他知道没有朱元璋和马氏的抚养和教育就没有今天的沐英,沐英今天再也不是没有亲人的人了。对于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沐英更是当做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去疼惜,爱护。但是天不佑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标不幸身亡,当沐英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除了朱元璋就属他哭的最伤心了,可见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多深。
镇守云南的重任没有压垮沐英,没想到太子朱标的病逝让沐英也染病去世,时年四十八岁。沐英的死直接打击了朱元璋的心,两个儿子相继离世,这对于年过花甲的朱元璋来说,是很大的打击,为了让沐英能够陪伴自己,朱元璋让人把沐英的灵柩运了回来,追封他为黔宁王,配享太庙。并命沐家子弟永远镇守云南,这个传统一直传承到明朝末年。
沐英家族墓
我认为就是因为对于沐英最为重要的亲人离世的时候的表现,才奠定了朱元璋对沐英的极好的印象,也才有了这世代镇守的荣耀。
沐王府并不是“王府”,因为沐家一脉,其正经传承的爵位只是黔国公,并没有称王,所以准确地讲,沐王府应该叫做黔国公府。
但是,沐家坐镇云南200多年,贯穿整个明朝,在当地的影响力之大,比藩王尤有过之。当地百姓为了表示尊敬,故称黔国公府为沐王府。
沐王府的始祖叫沐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更是朱元璋的义子。当然,朱元璋的义子很多,有二十多个,那个时候就比较流行这种。朱元璋贫苦出身,不是什么大家族,人丁凋零。加上自己这毕竟是造反,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说不准哪天就挂了,所以朱元璋要多找一些义子之类的年轻人,作为接班人的备选培养。但是在朱元璋的众多义子中,沐英绝对是最受器重的那一个。
沐英八岁便被朱元璋收为义子,是朱元璋第一个义子,当时朱元璋还没有儿子,所以就是想把沐英当作接班人来培养。只不过后来朱元璋陆续生了太子朱标,还收了外甥李文忠做义子,底下能当接班人的人选也越来越多。由于血缘关系,沐英的继承顺位也不断往后排。
但是,当不了皇子并不意味着沐英就被放弃了,沐英自幼即被朱元璋收留为养子,宅心仁厚的马皇后对这个无依无靠的孩子自然也是关爱有加,和朱标感情深厚,兄弟之谊超过血亲,在这方面其他那些义子和义侄绝不可比。此外,沐英从小就跟着朱元璋,所以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再加上自身能力确实尚可。所以年纪轻轻就被朱元璋委以重任,率军南征北战,为朱元璋开创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且因功被封为西平侯,世袭罔替。
洪武十四年,沐英以副帅的身份随同颖国公傅友德征讨云南。两年后,云南平定,傅友德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没办法,当时的云南地处偏远,而且在历史上长期属于割据势力,比如唐朝时期的南诏,宋朝时期的大理。后来的元朝虽然灭掉了大理,将云南收归治下,但云南当地的实际管辖还是原来的段氏在负责,颇有些自治的意思在里面。
朱元璋派遣大军平定云南,其实和当初元朝攻灭大理没什么区别。正所谓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所以如果朱元璋想要将云南真正意义上的划入明朝版图,单纯的设立行省,建立官制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强大的武力保证。
然而云南太偏了,一旦放权过多,稍有不慎,那些官员就会割据自立,所以朱元璋必须要留下一个信任的人镇守,而自己的义子沐英,绝对是当时最合适的选择。
首先沐英是他一手养大的义子,除了自己的那些儿子们,朱元璋最信任的应该就是沐英了。而云南地方偏僻,战略地位相对较低,如果派个亲儿子来镇守,有些大材小用了。毕竟当时朱元璋的防守重心还是北方的蒙古人,所以派沐英去相对比较合适。
此外,沐英久经战阵,战场经验丰富,又参与了平定云南的战争,对当地的环境比较熟悉,留下了也能更好更快地开展工作。
而沐英确实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他恩威并施,双管齐下,一方面强硬出击,率领大军平定当地的土著势力,一方面推行商业和文化建设,加强云南和内地的交流,以及当地人的汉化。不仅如此,沐英还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建树,让当时与云南相邻的缅甸和泰国向明朝臣服进贡。
总之,在沐英的治理下,云南逐渐成为了明朝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当初安南是明朱棣派张辅率30万攻打下来的,并改名为交趾,但朱棣不愿让张辅驻守交趾,并下召让张辅回京述职,张辅前脚走,后脚安南就又闹独立,并再也没回来,直至现在……所以沐英是被历史低估的民族英雄,不然云南很可能成为第二个越南。
朱元璋基于沐英在云南的良好表现,以及他的义子身份,也有心让沐家世代镇守云南。毕竟沐英在云南经营数十年,势力深厚,影响力很大。一时间,朱元璋还真不好换人。沐英死后,他便让沐英的儿子沐春承袭西平侯的爵位,并且接替沐英镇守云南。
当然,这里的沐家和明朝的藩王还是有区别的,因为云南名义上还是明朝的行省,而不是藩王的封地。沐家在这里就相当于朱家的管家,帮他们打理这块地方,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打理得比较好,朱家放权的力度比较大,和地方官没有太大区别。
所以朱元璋驾崩之后,继位的建文帝并没有将沐家算在削藩之列,反而是让沐家人继续镇守云南。毕竟人家干得好好的,不能无缘无故就换了。而且当时建文帝正在推行削藩政策,和藩王们闹得很不愉快,需要拉拢沐家这样实力派,毕竟云南还有着数十万的戍边大军呢。
但是,沐家并没有因此而站在建文帝这边。靖难之役时,时任西平侯的沐晟选择了中立。正是因为这样,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后,并没有对付沐家,而是让其继续镇守云南。当然了,这里面其实也有着拉拢沐家的想法。朱棣是藩王造反夺来的皇位,他对于藩王更加忌惮,所以他需要得到沐家的支持。
比如当时就藩云南的岷王朱楩,和沐家有隙,朱棣则站在了沐家这一边。
初,岷王封云南,不法,为建文帝所囚。成祖即位。遣归籓,益骄恣。晟稍持之。王怒,谮晟。帝以王故诏诫晟,贻书岷王,称其父功,毋督过——《明史·列传第十四》 为了使沐家更加忠心地为自己效力,朱棣不仅没有对付沐家,还对其大加封赏。由西平侯加封为黔国公,还赐下世系铁券,由此真正确立了沐氏一族永镇云南的地位。
(沐晟)论功封黔国公,岁禄三千石,予世券《明史·列传第十四》 当然了,朱棣的行为只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明朝不可能真正放心一个外姓人当云南的主人。
沐英、沐晟这些人倒还好说,毕竟是当初朱元璋带起来的,知根知底。等到后面一代代传下去,关系疏远之后,谁能保证沐家不会有二心?同理,朱明皇室这边传承了几代之后,又会对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沐家保有几分信任?
此外,云南虽有布政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分别统管当地民政和财政、检察、司法和军政,也算是划走了沐府的一部分权力。但云南三司互相扯皮,办事效率极低不说,更难对抗沐家。
所以,到了明英宗时期,明朝政府就开始着手分化进一步沐家的权力,拿回云南的控制权。这就相当于一个公司里面,股东换人了,不信任这个CEO了,想要削弱他的权力,或者换人。当时明英宗借着沐家平定麓川叛乱不利的机会,向云南派出了督察院右佥都御史丁璿,巡抚云南,乘机揽走了云南的军政大权。战事过后,丁璿完成了巡抚任务,回朝复命,沐家则继续接手云南。
但经过丁璿纠合过的三司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和沐家对抗,当时沐家又因为之前征讨麓川失利,声望掉落低谷。所以,沐家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同时沐家也明白朝廷的心思,自己怎么说也是外姓,沐英和太祖的感情再好,算算到现在多少辈了?朝廷会怀疑沐氏的忠心,但沐氏又不可能主动放弃云南的统治权。权衡利弊,沐家以无法调节和云南三司的工作为由,主动邀请朝廷派巡抚来监管,等于是自己将云南的控制权给交了出去。
自此,云南不再是沐家的一言堂,而是需要和三司商量,以及向巡抚报备,大家共同治理。
不得不说,沐府的这一招以退为进用得非常妙。虽然失去了部分权力,但是保全了家族。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沐家凭借多年来在云南的经营,仍然还是当地的最强势力。三司虽然地位高,但是却无法在根本上动摇沐家在云南的统治地位。
当然了,这里有个前提是沐家自己不要惹事儿。天启年间,第十五代黔国公沐启元轻狂不法,府中家奴仗势欺人,残害百姓,当时的云南巡抚余瑊依法将其抓捕入狱。可是这沐启元完全不将官府放在眼里,居然召集大军包围了巡抚衙门,还调来大炮,准备强攻衙门要人。
好在沐启元的母亲宋氏识大体,毒死了沐启元,否则云南就乱了。当然,沐启元死后,朝廷也并没有再过多追究,只依然让沐启元的儿子沐天波继承爵位。这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沐家在云南的势力。
当然了,总体说来,沐家对于明朝还是非常忠心的。最后一任黔国公沐天波,在明朝灭亡后,依旧誓死效忠明朝,后来甚至追随永历帝朱由榔一起逃入缅甸,流离异域。当然,既然是和永历帝一同入缅,自然没能咒水之难。
咒水之难指的是明朝永历帝在清军和吴三桂的追击下,逃入缅甸。缅方设计于咒水伏杀永历帝。为了保护永历帝,沐天波和缅兵死战,最终以身殉国,也算是捍卫了家族荣光。至此,沐王府的故事便算是结束了。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多个养子,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他的左膀右臂,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众多养子之中,名气和功勋最大的还要数西平侯沐英。
虽然朱元璋晚年清除了不少开国功臣,但是自始至终十分信赖沐英,不仅赐予他丹书铁券,还让他手握重兵镇守云南,并在其死后追封他为黔宁王。
元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弄得民不聊生。所以,沐英自出生之日起,便领略到生存的不易与生活的艰难。
小小的沐英还没来得及享受父母的疼爱,便接连遭遇父亲早逝、流离失所、母亲罹难的厄运,于八岁那年成为一名逃难的孤儿。
幸运的是,沐英在濠州遇见了朱元璋,并有幸被他收为养子。当时朱元璋和马氏刚结婚不久,两人还没有自己的孩子。
从此沐英改姓朱,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一起长大。即使后来朱元璋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们夫妇二人对沐英依旧视如己出。
在朱元璋和马氏的悉心栽培下,沐英能文能武,他自12岁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18岁时开始在军中担任要职。
沐英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与信任,在进攻福建时立下大功,他率军破分水关,略崇安,又破闵溪十八寨,俘虏冯谷保。朱元璋大喜过望,让沐英改回自己原本的姓氏。
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大明,年号洪武。一跃成为皇帝养子的沐英,依旧勤勤恳恳,为朱元璋和大明征战大半生,屡建奇功。
在大都督府任职时,他处事果断;征战吐蕃,他和邓愈联手将敌军打到昆仑山;进军西番,他一举俘虏两万余人;出兵和林,他擒获元朝国公脱火赤;随徐达北征,他攻克全宁四部。
刚北征还朝没多久,沐英再次披甲上阵随傅友德、蓝玉挥师南下,他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平定云南。后来,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而沐英则被朱元璋赋予新的使命——镇守云南。
只要朱元璋一声令下,沐英总会不辞劳苦,不顾生命危险,身先士卒。沐英这么做,不仅是身为养子,报答朱元璋的抚育之恩;也是身为臣子,为君分忧为国尽忠。
真心换真心,朱元璋对沐英也格外厚爱。早在洪武十年,朱元璋就将沐英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并且赐予他丹书铁券。
沐英将人生最后十年都奉献给了云南,他数次平定叛乱,大力发展屯田,疏通河道,开发盐井,增设府州县学。使得云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
沐英呕心沥血,不仅赢得百姓的敬重与爱戴,也获得朱元璋的认可与褒奖。
洪武二十二年冬,沐英进京谒见天子,朱元璋不仅在奉天殿赐宴,赏赐其钱财,还亲口对他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可惜,一代名将沐英在洪武二十五年便病逝了,年仅48岁。朱元璋命人将沐英的灵柩运回南京安葬,追封他为黔宁王,谥号昭靖,并且让他的长子沐春继续镇守云南。
沐英之所以这么快病逝,跟太子朱标之死有很大关系。因为沐英此人极重感情,当他得知如同亲弟弟的朱标去世,便伤心过度而病倒。而在马皇后去世时,沐英就曾哭到呕血。
从洪武十六年到崇祯十七年,沐氏子孙一直奉皇命镇守云南,前后长达260余年。大明亡国后,沐英的第十一世孙沐天波随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来到缅甸,死于咒水之难,此后再无黔国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