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清朝历史上,最惨的皇帝肯定是溥仪,但是最憋屈的皇帝无疑是光绪,为什么这么说呢?光绪皇帝自打登基之日起,一直到驾崩,都在慈禧的阴影下生活着,溥仪虽然也当过傀儡皇帝,也曾遭到流放,但是最起码晚年还享了一段时间的清福。而光绪就不一样了,慈溪太后为了一己私欲,把四岁的光绪立为皇帝,自己则可以继续执掌大权。
光绪帝是慈禧亲妹妹的儿子,他的生母生怕他当了皇帝之后被慈禧欺负,在光绪进宫之前非常悲伤,但又无可奈何。可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光绪在最初入宫的时候,竟然收到了慈禧不错的待遇,在光绪成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慈禧都跟对待亲儿子一样对待光绪,让光绪受委屈的人最后都被慈禧一顿整治,最开始的时候慈禧甚至会哄光绪睡觉,那段时间也是光绪最快乐的一段日子。
可是人总用一天会长大,光绪也总用一天会发现慈禧的真面目,当光绪感受到了自己是个假皇帝之后,免不了开始折腾,后来甲午海战的失败更是让光绪对国家忧心忡忡。光绪想要改革,想要让国家变得富强,但是在做这些事情之前,他需要先除掉一个人,那就是慈禧。慈禧把战败的锅让光绪背,光绪为了清朝不得已忍辱负重,但是,我们都知道,光绪还是没有打败慈禧。
其实,慈禧并不是不知道清朝已经岌岌可危,她不允许变法改革的原因是一旦光绪成功,那么自己的权力将会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所以慈禧如果想要继续当老佛爷,那就必须阻止光绪,但她没有想到的是,她不仅阻止了光绪想要掌握实权,更阻止了中国的发展。而光绪这边,为了能够扳倒慈禧,更是直接密诏袁世凯暗杀慈禧。
但或许是天意吧,袁世凯和荣禄私通,慈禧知道了这件事,大发雷霆的慈禧把光绪软禁了起来,改革派的头儿都被抓了,改革派自然树倒猢狲散。在光绪皇帝驾崩之前,他对醇亲王说:除掉项城。这项城就是说的袁世凯,袁世凯是项城人。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袁世凯阴差阳错地逃过一劫,而也正是他,逼得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光绪皇帝的死因是因砒霜中毒死亡的。
“光绪之死”是上世纪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被囚禁在瀛台的38岁的光绪帝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几乎同时死去。这一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后来的走向。关于光绪帝的死因,也成为近代史上的一桩谜案。
日前,“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发布研究报告,称在不能开棺直验且时隔久远等不利研究因素下,专家们历时5年,由光绪帝头发中的砷含量入手,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开展对比、模拟实验、双向图例等工作,对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提供的光绪帝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缜密的分析后,最终确证:光绪帝突然“驾崩”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
扩展资料:
谁害死了光绪:
嫌疑最大的,无疑是监禁了光绪十年之久,当时也病入膏肓的慈禧。启功曾说,他的曾祖父溥良曾在西太后临死前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送给光绪,说碗里是慈禧赏给光绪的酸奶。这碗酸奶送后不久,光绪皇帝即告死亡。
戊戌变法中出卖了光绪的袁世凯也有嫌疑。溥仪在其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则记述过:“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
还有人说,害死光绪的实为大太监李莲英。清末著名的紫禁城八女官之一德龄在其回忆录《瀛台泣血录》中写道:“万恶的李莲英眼看太后的寿命已经不久,自己的靠山快要发生问题了,便暗自着急起来,他想与其待光绪掌了权来和自己算账,还不如让自己先下手为好。”
种种说法,却又难觅确证。今天,那些历史主角早已经远去,只有长眠的光绪皇帝躺在冰冷潮湿的崇陵地宫里,静静地听着后来人的足音。谜案重重,千回百折,来参观者的议论仍时常回响在崇陵的地宫里,这桩历史谜案的谜底,恐怕也正如地宫尽头的光绪棺椁一样,隐藏在了历史的深处。
参考资料:人民网--光绪帝死因是如何查明的
雍正死因之谜
据《清世宗实录》记载,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雍正在圆明园生病,然在此以前他照常办公,接见一些官员,这时健康状况不会太恶劣。及至二十一日也未休息,二十二日晚病剧,召见宝亲王弘历,和亲王弘昼,庄亲王允禄,礼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公、丰盛额、纳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宣布传位弘历,二十三日故世。这个对中国历史施予了一定影响、有着传奇性经历的皇帝就这样急骤地撇弃了金銮宝座和热切留恋的人世。
雍正之死,“实录”只反映他故世的迅速,而为他送终的张廷玉则有感情地提供了一点新情况。张廷玉在自撰年谱中写道:
雍正二十日就有病了,然很平常,二十二日白天还见了皇帝,夜间再奉召入见,就“惊骇欲绝”了。除了惊讶病情急速变化之外,是否还有难言之隐?这是不能排除的。
被吕四娘刺死说
雍正暴卒,官书不载原因,自易引起人的疑窦,再加上关于他为人的传说和评论,更易引人猜测,于是不得好死的种种说法便产生了。其中,被吕四娘刺杀的说法较为风行。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或说是吕留良之子进士吕葆中的女儿,在吕留良案中,她携母及一仆逃出,为替父祖报仇,习武,入宫杀掉了雍正。或云她的师父是一僧人,原为雍正剑客,后不乐为其所用,离去,培养了这位女徒。据有人讲,这种说法,“都是实录”。这个传说直到今日仍有市场,1981年曾发掘雍正地宫,未打开即作罢。可是社会上传说棺材已经打开,雍正有尸身而无头,拟以考古发掘证实雍正被吕四娘所刺。其实,这个说法并没有道理。雍正处置吕家,戮尸、斩首之外,吕留良孙辈发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乾隆时,吕氏遗胤有开面铺、药铺的,有行医的,还有人成为捐纳监生,被清政府发觉,改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后住齐齐哈尔,隶水师营。吕氏后裔俱在,不过遭到严格管制,不能自由活动,当然不能替祖上报仇。至于吕四娘主仆三人的逃出是不可能的,当时办理此事的浙江总督李卫以擅长缉捕盗贼而著称,所以奉命兼管江苏盗案,若吕留良后人果有逸出,他自有能力搜捕到案。再说他曾为吕家题过匾,吕案发生后雍正没有责备他,他必心怀畏惧地下死劲处理有关人员,怎肯容主犯子孙逃脱!
被宫女、太监缢死说
这种传说,亦有它的渊源。另有一种传说,谓雍正九年,宫女与太监吴守义、霍成伺雍正睡熟,以绳缢之,气将绝,用太医张某之药而愈。这是子虚乌有的事。在明朝倒发生过类似的事。明世宗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被宫婢杨金英等缢而未死,用太医许绅之药而康复。雍正和嘉靖都庙号“世宗”,民间传说,把明世宗事安到清世宗身上,也是难免的。雍正被吕四娘之刺说,可能由此衍化而来。再说他的孙子嘉庆倒真被人谋刺过。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从圆明园返回大内,进神武门,至顺贞门,突有旗人陈德向他行刺,未及近前,已被拿获。这个发生在宫禁的行刺案件,也可能成为后人附会刺客杀害雍正的版本。
还有雍正遇刺于湖南卢氏妇人的说法。谓卢某谋逆被处死,其妇工剑术,为夫报仇,进入畅春园,刺杀雍正,然后自刎。这是小说家言。说湘人被害,大约是出过曾静案的缘故。把圆明园误为畅春园,可见传闻的不确实了。
丹药中毒之死说
另有雍正死于丹药中毒的猜测。
雍正早就对道家的药石感到兴趣,他推崇紫阳真人,为之重建道院,特别赞赏的是真人“发明金丹之要”。表明他对道家丹药的强烈兴趣。他平时爱吃丹药既济丹,四年(1726年),赐鄂尔泰服食,受赐者服用一个月后奏报“大有功效”,雍正告诉他:“此方实佳,若于此药相对,朕又添一重宽念矣。仍于秋石兼用作引,不尤当乎?”要他将儒医与道医之药并用不悖。雍正还把既济丹赐给田文镜,说自己正在服用它,没有间断。常服并非治疗某种疾病,专用作弥补元气。人们服丹药,总有所顾忌,怕与身体不投,所以雍正要田文镜放心:“此丹修合精工,奏效殊异,放胆服之,莫稍怀疑,乃有益无损良药也。朕知之最确”。表明他研究丹药药性。
雍正在宫中养着道士,原是为着治病,有的是用药石,有的用其他手段,如贾士芳则是念咒,行按摩术。娄近垣,为雍正设醮祷祈除祟,此人“颇不喜言炼气修真之法”,不是炼药石的。他很得雍正的青睐,封为妙应真人。雍正密令督抚推荐懂医药的道家,就是要“修炼养生之人”。为雍正炼丹的是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他们“为炼火之说”,在圆明园内修炼。雍正和道士接近,极其希望道士给他治病、健身,对道家的丹药持欣赏态度,这些情况说明他有可能食丹药中毒而死。
雍正死的第三天,新君乾隆下令驱逐道士张太虚,这是与雍正之死是否有关的耐人寻味的事情。乾隆上谕:
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闲之具,因将张太虚、王定乾等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与俳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且深知其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联与和亲王面谕者屡矣。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伊等平时不安本分,狂妄乖张,惑世欺民,有干法纪,久为皇考之所洞鉴,兹从宽驱逐,乃再造之恩,若伊等因内廷行走数年,捏称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摇煽惑,断无不败露之理,一经访闻,定严行拿究,立即正法,决不宽恕。
雍正事出仓皇,乾隆继位,百务待理,竟把驱逐道士当作要务,实令人费解。如果纯粹出于厌恶道士,本可从容解退,如若仅此之由,必令臣下认为他即位首先挑剔乃父毛病,这对其统治不利,他不会这么干。然则或有大故,有可能是乃父食道士丹药致死,给雍正造成不得善终的恶名,因恨而逐之。此种大恨本可致王定乾等于死命,但若热丧期间杀人,倒使事态滋大,引人议论,反为不美,故逐出而严加管束。
要想把这个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需要弄清道家的长生不老术在历史上的变化,何以到明清时期还有人相信?这时道家药石有何特点?雍正服食丹药的可能性?这些问题笔者尚无专门研究,这里只是把问题提出来。
关于雍正的死因,有三种可能,一如官书所载,因病而亡,但它对暴死的异状未作解释,令人疑窦丛生。郑天挺师认为雍正“是中风死去的”,可惜没有说明,但是值得重视的说法。二为剑客所刺,此无稽之谈,经不起辩驳。三是死于丹药中毒,此说颇有合于情理处,然而究属推论,未可成为定谳。
安葬泰陵
雍正子夜死,乾隆、允礼、鄂尔泰、张廷玉连夜将他的遗体送回大内,安放于乾清宫,上午八九点时入殓。因死的急骤,缺乏料理后事准备,当遗体送回大内时,侍从诸大臣,如张廷玉、鄂尔泰只能乘官厩中劣马,或云驮煤的骡子,又要赶路,张廷玉几乎从马上跌下来,鄂尔泰弄得肛门开裂,鲜血直流。到大内后,张廷玉一昼夜水都未喝一口,当夜只睡了一个时辰,鄂尔泰在禁中忙了七昼夜,始行回家。经过诸人的竭力安排,雍正丧事一切如礼进行。二十七日发表遗诏,九月十一日梓宫安放雍和宫,十一月十二日,乾隆为其父上谥号,曰“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乾隆元年二月定雍正山陵名“泰陵”,二年三月初二日安葬雍正于易州泰陵地宫,初五日以其神主升礻付太庙。
雍正和其他帝王一样,继位不久就张罗异日的陵寝。因为顺治、康熙陵都在遵化,选择陵址,很自然地就在遵化进行。但一施工,发现土质不好,于是弃而不用,别寻他处。命福建总督高其倬与允祥勘察,两人相中了易县泰宁山太平峪地方,雍正对这里很满意,认为“山脉水法,条理分明,洵为上吉之址。”但这里远离父祖陵寝,与建陵一地之理不合。不过雍正主意打定,就让臣下给他找合理的根据。果然,大学士等奏称,汉唐诸陵虽都建于陕西,但汉高帝、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分别在咸阳、长安、高陵、兴平等县,唐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诸陵分散在三原、醴泉、乾县、蒲城等地,据此,在易州设陵,与古礼不为不合,且遵化与易州都是畿辅之地,离京城不远,完全可以建陵。这样,雍正算是通过了舆论,决定在易州建造陵寝。
在选址的时候,雍正就积极准备工程用料。他认为自己的陵墓,只要办好,花钱在所不计。
八年(1730年)开始建陵工程,至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泰陵包括一组建筑,有矗立“圣德神功碑”的大碑亭,享堂,隆恩殿,方城,明楼和地宫,此外还有一群石像生。泰陵雄伟壮丽,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昔日之森严禁区,今日为游览胜地,这自然违背了雍正的意愿,但却使更多的人知道了他。
———摘自《雍正传》冯尔康著
人民出版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4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豫妃30岁入宫,为何只活了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