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什么长平之战30多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1 09:45:12

为什么长平之战30多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是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此战,赵括和白起两位将领对阵。对于白起这位名将,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损失了数十万大军。不过,在公元前260年结束长平之战后,赵国坚持到公元前222年才被秦国所消灭。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后,为什么赵国还能坚持38年之久呢!

首先,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山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山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但是,长平之战结果,赵国固然全军覆没,秦亦死伤过半,即双方伤亡七十五万左右。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为了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秦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伤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需要进行一定时期的恢复。而这,促使之后的秦国在进攻赵国上无法再举全国之力,成为赵国得以坚持30多年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秦国来说,自己错失了消灭赵国的最佳时机。在长平之战后,不仅赵国受到重创,楚国、齐国、魏国、韩国、燕国也被秦国的强大实力所震慑。在此背景下,按照武安君白起的谋划,本应挟长平大战余威,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灭赵。但是,秦国丞相范雎却因为种种原因,向秦国君主提出了不宜连续攻赵,而应该撤退养息的战略,并且得到了采纳。由此,秦国君主否定了白起的谋划,由此错过了消灭赵国的最佳时机。当然,这也和上面一条原因有关,也即当时的秦国确实需要休养生息。

再者,虽然没有立即派遣大军消灭赵国,但是,秦国并没有给赵国太多的时间。《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公元前255年,秦国派遣大将王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在赵国危在旦夕的背景下,虽然魏国君主害怕秦兵不敢出兵救赵。但是,信陵君魏无忌借魏王如姬手窃得兵符,夺取兵权,率军击败了秦军,从而挽救了当时十分危险的赵国。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其他诸侯国的支援,也是造成秦国没能短时间消灭赵国的重要原因。

最后,在笔者看来,在长平之战后,李牧这位将领的存在,也是赵国得以存活30多年的支撑所在。李牧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在长平之战后,李牧率军抵抗秦国的大军,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不过,因为秦国反间计的运用,李牧最终惨遭杀害。在李牧被杀的七年后,秦始皇嬴政的大军消灭赵国。一定程度上,如果李牧没有被杀的话,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间很可能会有所延迟。总的来说,因为以上几个原因,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又存活了38年左右。

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近40年后才灭掉赵国,原因在哪?

一、

坐在王宫的秦昭襄王,一脸郁闷,甚至差点把面前的案牍扔在范雎的脸上。

邯郸之战打了这么久,秦军愣是没有攻下这座近在咫尺的城池,反而损兵折将,一座城怎么就那么难打呢?

秦昭襄王想不明白,难道王陵、王龁真的比不上白起吗?

可是明明白起在长平之战已经几乎消灭了赵军主力,如果在当时没有听范雎的进言,而任由白起攻打邯郸,是不是赵国早已经灭亡了?

秦昭襄王越想越生气,可是他最气的还是自己,谁让他没有分清局势,偏信了范雎的话?

不过想到范雎为自己所做的事情,秦昭襄王还是忍了,毕竟在他看来,这个外来户还是有几分手段,尤其是他提出的“远交近攻”,不正是为秦国指明了以后的大方向吗?

秦昭襄王的思绪飘荡很远,他一直以为自己将会成就灭国霸业,但眼看着邯郸久攻不下,而他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糟糕,焦急的心情支配着他要不惜一切代价攻打邯郸。

可是他失败了。

邯郸非但没有打下来,连带着秦国也遭遇了一次大败。

邯郸城成了秦昭襄王一辈子也迈不过去的坎,直到秦昭襄王闭上双眼,他也没能完成秦国几代君主迫切希望完成的灭国成就。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才给了嬴政一个机会,不然他又怎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始皇帝。

但仔细想想对于秦昭襄王来说,确实挺可惜的,毕竟他离灭赵只有一步之遥,而这种机会也是稍纵即逝。

从长平之战赵国被打残,到最后赵国完全被灭,这中间整整近40年。

那么问题就来了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近40年后才灭掉赵国,这中间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因素有很多,我们逐条来分析。

二、

长平之战后为何是灭赵的黄金时期?

放眼战国末期,能和秦国一争高低的山东诸侯,只剩下了赵国,但是赵国的强和秦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赵国仅仅是军事上的强,秦国则是综合国力强。

仔细想想,其实这两个诸侯国就好似二战之后苏联和美国,苏联也是强极一时,甚至在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军事上还能压过美国一头,可是最终苏联还是被拖垮了。

赵国也是如此。

秦国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必须先搬掉赵国这块堵在家门口的大石头,经过长期准备,秦国切断了韩国上党地区和国都新郑之间的联系,继而想把这块地占为己有,顺带以此地为根基,压制赵国和魏国。

但谁知,韩国的上党郡郡守冯亭直接把此地送给了赵国,本着有便宜不能不占的原则,赵国接住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但这块馅饼却是铅做的,会要命的。

就这样为了争夺上党地区,秦赵开始撕破脸,但是谁也没想到,这场争夺地盘的闹剧最后会演变成秦赵之间的大决战。

长平之战的细节,我们就不多说了,结果是白起坑杀了赵国几十万的青壮年。

紧接着白起率军直逼邯郸,不过在白起围困邯郸之前,他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240名年纪小的赵人放回了邯郸。

当然这并不是白起好心,而是要摧毁邯郸人抵抗的意志,因为悲痛会在短时间内消磨一个人奋起的心。

事实上,此举也产生了巨大效应,在白起到来之前,邯郸城内一片哀嚎,有哭丈夫的、有哭儿子的、也有哭爹的。

所以白起这时候如果能攻打邯郸,易如反掌。

只是可惜,秦国出了一个范雎,他嫉妒白起的功劳,最终以士兵疲惫为由劝秦昭襄王让白起退了兵,灭赵的黄金时期就此消失不见。

三、

邯郸之战中秦国为何会惨败?

白起退了兵,赵国人也逐渐从悲痛中站了起来,而这种悲痛化成了反抗秦人的力量,也化成了对秦人的愤怒。

所以当秦昭襄王命令王陵再次进攻邯郸的时候,秦军遭到了空前顽强的抵抗。

这也好理解,比如说一个人被吓傻的时候,根本没有抵抗之力,如果一旦认清自己如果不反抗就得玩完的时候,他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来反抗,哪怕只是挣扎一下,也不肯束手就擒。

赵人就是如此。

秦国的退兵,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他们认清了秦国的面目,开始从三个方面着手反抗:

其一,调动赵人对秦人的恨意,鼓动国人宁死不降的决心。

其二,从代地调回正在抵抗匈奴的骑兵精锐,回防邯郸。

其三,效仿秦国搞外交,积极游说山东六国合力抗秦。

前两个方面让秦军短时间内无法攻下邯郸,而第三方面则让秦国吃了一个大亏。

在邯郸之战打响之后,秦国灭赵之心暴露无疑,山东诸侯人人自危,这时候平原君赵胜和信陵君魏无忌站了出来。

信陵君耍了一手围魏救赵,平原君门客毛遂自荐说服楚国出兵救赵。

就这样,山东诸侯的合纵抗秦队伍一下子被拉扯了起来,在信陵君的带领下,合纵队伍一路高歌,王龁被打的节节败退,最后退回了河东地区。

邯郸之战,秦军损失了近20万人,再加上长平之战中伤亡的几十万秦人,秦国可以说几乎被打空了,这也为山东六国苟延残踹争取了几十年时间。

四、

秦灭赵之战中赵国为何不能创造奇迹?

公元前230年,秦国恢复了元气,灭六国之战正式从韩国为起点拉开帷幕,打酱油的韩国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便被灭国了。

接下来秦国把矛头再次指向赵国。

可是这次又秦国又碰到了钉子,因为赵国北部的骑兵早被调了回来,一同回来的还有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

同为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在李牧的手中也没有讨到多少便宜。

可是赵王昏庸,听信了秦国的离间计,自毁长城除掉了唯一可以抵抗秦国的李牧,正所谓:李牧在,则赵国存;李牧死,则赵国亡。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即便李牧不死,赵国一定就不会被灭亡吗,当然也不是,李牧的存在只是延缓了赵国的寿命,并不能救赵国。

经过和秦国的数次大战,赵国也不好受,相比较秦国来说,赵国恢复元气的速度很慢,所以即便是李牧打了胜仗,但赵国的兵力却一直在减少,综合实力自然也在不断被削弱。

可以说,秦灭赵之战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只在军事上强的赵国,自然不能创造奇迹,拖垮各方面都更胜一筹的秦国。

五、

长平之战对于秦国来说,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秦国赢得并不漂亮。

如果不是白起坑杀了那么多赵军,谁输谁赢或许都没个定论。

正是因为有坑杀一事,使得赵军主力不复存在,也摧毁了赵人的心理防线,沉浸在悲痛之中的他们忘了该抵抗,但是秦昭襄王却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以至于给了赵国人喘息的机会,这一喘息便让时局产生了变化。

等到邯郸之战时,秦国已经失去了天时、地利和人和,自然只能一败涂地。

所以,长平之战后的秦国不是不想灭赵,而是灭不掉了。

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秦军的巨大损失,使得秦国在短时间内无法再次组织起大规模的战争,于是秦国和山东六国才有了短暂的和平期。

这也是为何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在近40年后才灭了赵国的原因所在。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为何三十年后才被秦国灭掉?

公元前262年,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最大规模的战役,这场战役带来的后果就是赵国元气大伤,赵军被秦军坑杀45万军士,使得原本可以和秦国一较高下的赵国,瞬间失去了有生力量,也让赵国一蹶不振了,既然赵国元气大伤,为何秦国要过了三十年才能灭掉赵国。


在战国后期,山东六国中也只有赵国有实力和秦国正面硬钢了,其他国家都被实力强大的秦国打怕了,长平之战虽然赵国惨败,45万军士被坑杀,但并不表明赵国就完了,就只能俯首称臣等待秦国宰割了,自保的能力他还是有的,赵王在邯郸整顿军备,鼓舞军队士气,准备在邯郸与秦军决一死战,因为邯郸是赵国最后的防线了,邯郸沦陷的话,就标志赵国灭亡了,所以赵国军士都怀着背水一战的决心,誓与赵国共存亡。


赵国军队在准备迎敌,赵国外交也没有闲着,赵国派使者向各国求援,表明秦国鲸吞天下的野心,晓以大义说明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并且派人到秦国求和,表示愿意割地献给秦国保平安,在外交使者的不断努力下,终于说动魏国和楚国联盟抵抗暴秦,才有了后来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并且赵魏楚三国联军,在邯郸之战给秦军以重创,这一战让秦军损失军士30万,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最大的一场败仗,也给了赵国以喘息之机。




再则赵国也利用了反间计,让秦昭襄王召回大将白起,赵国派使者求见秦相范雎,挑破范雎和白起的关系,激起范雎的嫉妒之心,本来范雎就和白起不和,又怕白起灭掉赵国之后,功劳比自己大,所以范雎有意扯白起的后腿,向秦昭襄王建议军队暂时修整,养精蓄锐,所以攻打赵国的事情就被搁浅了,错过了攻打赵国的最佳机会,将相失和历来是兵家大忌,没想到这个时候却救了赵国。

长平之战后,赵国仍然人才济济,有平原君赵胜,老将廉颇,李牧等一批有名的大将,国内贤明的大臣还有不少,所以赵国还是有能力自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贤明的人,赵国才会有和秦国正面硬刚的实力,赵国的军事力量可以和秦国比肩,在长平之战时战线太长,赵国消耗不起,所以赵王想要速战速决,换下老将廉颇,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才导致长平惨败,如果避秦军锋芒,秦军也不能拿赵国怎么样,所以说赵国实力还是有的。

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还能坚挺三十年是相当不容易的,关键原因还是君臣一心,共同抵抗外敌,后来赵王猜忌李牧,造成名将冤死,赵国也瞬间被消灭了,说明君臣一心才是富国强邦的先决条件。

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40年后才灭赵国?

有些战争以精妙的用兵而闻名,有些战争以微妙的惊险胜败而闻名,但是这次我们所说的长平之战确是以惊人的伤亡数字而闻名的。

这场战役作为参战方的赵国以伤亡45万兵力的代价败于秦国。这其中或许很多人都会好奇一件事,45万兵力的伤亡,几乎是当时一个国家的根本,那么为什么在长平之战后赵国不仅并没有灭亡,并且还存活了40多年呢?

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军歼灭了45万兵力,几乎等同于全军覆没,在损失如此巨大的情况下,赵国竟然还没被灭亡,当时赵国总兵力究竟有多少呢?

实际上当时赵国也就剩一口气了,但秦军这个时候却选择了撤退,并没有一鼓作气拿下赵国,这就有点奇怪了。让我们来结合史实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先介绍长平之战的历史背景,战国末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经成为战国时期的超级强国。强大的秦国企图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而韩国作为秦国的边邻,自然成了第一个目标。

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率领大军开始了对韩国的进攻。弱小的韩国自然不可能是强大的秦国的对手,只能像赵国求援并投降于赵国,这就使秦国与赵国的矛盾激化。

秦将白起于是率领秦军与赵将廉颇在长平开始了长平之战。一开始,因为廉颇的坚守不出,秦军与赵军不相上下,双方长久相持。但是秦军通过散布谣言的方法使赵国国君换掉廉颇,并派遣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出任与秦军对战,结果,轻敌出击。

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赵军被围困46天,草粮断绝,拼死突围,赵括被射死。

白起收赵国降兵四十五万,白起后认为赵兵不忠,将投降的赵国军队全部坑杀,赵国继而衰落。那么为什么秦军没有乘胜进攻赵国,灭亡赵国呢?

其实不是秦国不想,而是秦军在长平之战后根本就无法做到。

一、长平之战虽胜,但秦军同样损失惨重

古代作战多是以冷兵器为主,在冷兵器时代,士兵多是兵戎相见,战争双方都会存在大量的伤亡。长平之战虽然秦军借助谋略战胜了赵军,但是赵军也一样拼死反抗过。

赵军虽然损失了45万士兵,但是秦军同样也损失了30万兵力。这也使秦国伤及到了根本,已经到了必须撤退的地步,如果继续进攻,秦国自己也会有可能遭到痛打落水狗的事情,被其他各国攻击。所以秦军不是没有想过灭掉赵国,而是根本做不到。

二、赵国秦国相聚太远,秦军补给不足

长平之战赵国没有灭亡,其实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补给不足。秦军长平之战打了三年,长平这个地方,离赵国很近,而离秦国很远,有几千里的后勤补给线。

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太多秦国的国力,秦军在取得胜利后,也已经是没有了太多的补给,如果秦军继续进攻赵国,补给一定会中断,而在古代,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草。如果秦军补给一但中断,秦军就会失去方寸,更别说攻城掠地了。

三、赵国的自救,名仕游说秦国,人民武装反抗

长平之战后,赵国名仕苏代前往秦国,买通秦国当时秦君的左膀右臂范雎,并像其分析继续赵秦战争的利弊。最后范雎也成功的说服了秦君,秦军没有继续进攻,灭亡赵国,和苏代的游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再加上因为白起对赵国45万士兵残忍的杀害,使赵国国民对秦军恨之入骨,他们主动武装并防御秦军。秦军将领也深刻明白,如果此时继续进攻,在赵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气势下,也占不到多少便宜,所以秦军军中也主张撤退的占大多数。

而最后为什么赵国还能存活40余年呢?

因为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君也励精图治,对外政治结盟,对内任用贤能,所以赵国在度过了长平危机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除此之外,各国对秦国的共同敌视,使秦国也无法在赵国虚弱之际进攻,赵国也得到了修养生息的时间,再加上赵国优越的地理位置的附加,这就让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依旧还能存活40余年之久。

为何长平之战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长平之战后,秦国不具备灭赵国的实力,战国七雄里,不管秦朝要灭哪个国家,其他国家都不会坐视不管的,因为任秦国吞并某一国家,那么秦朝的实力必然大涨,这个是其他国家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为什么秦朝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能够灭掉六国呢?原因也很简单,秦朝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灭六国的实力,所以根本就不惧六国的联合,逐一击破,最终平定了天下。

赵国在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和无能吗?其实并非如此,我们来看看长平之战,赵军有取胜的可能吗?丝毫没有,因为有三个原因,第一,赵军接收上党郡的时候,没有想到秦军会以一国之力来夺取上党,赵国准备不足。

第二,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实力对拼,战国七雄里面秦国是最强大的,赵国的实力虽然也不错,但是跟秦国相比,还是差一点,秦国以举国之兵来攻打赵军,赵军怎么可能打得嬴?

第三,赵王真的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吗?其实并非如此,长平之战,赵国也投入了四十几万的兵力,长平之战前前后后达三年之久,赵国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当赵国向齐国借粮的时候,齐国给拒绝了。

赵王之所以要让赵括代替廉颇,难道只有赵括的母亲看出赵括是夸夸其谈吗?然后赵国的其他人没看出问题所在吗?显然不是,因为廉颇这种防御打法,赵国根本拖不起。

其实长平之战,赵军是损失惨重,而秦军又未尝不是呢?所以白起要继续攻打邯郸的时候,应侯范睢与秦王都觉得秦军需要休整,不能继续战斗,必须得停战,而且还能白白从赵国与韩国那边获得几座城池。

邯郸之战为什么会输,白起为什么不愿意不担任秦军的主帅,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秦军必输,秦军是远征,根本打不过赵、楚、魏三国的联军,而秦军经过长平之战,邯郸之战,损失也很惨重,所以过三十年,才有实力灭掉六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3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