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明朝皇帝最后一次亲征,最后结果如何

以史为鉴 2023-06-12 09:25:51

揭秘明朝皇帝最后一次亲征,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小编为您讲述明朝的故事。

关于明朝皇帝御驾亲征的次数,明朝史学家王世贞认为,“天子御甲胄统六师者,自高、文、宣、英、武凡五庙,而出塞者七,平内乱者三”,也就是十次。但我却并不这么认为,因此最后一次平定朱宸濠的叛乱,与明武宗没有什么关系,是被王守仁平定的。即便如此,最后一次御驾亲征的皇帝依然是明武宗,不过这场胜利却充满了争议!

话说明朝正德十二年八月初一,明武宗朱厚照率领数十名亲随微服出宫,跑到了昌平。第二天,朝中大臣才发现皇帝不见了,赶紧去追,也没追上,只得不断上书,要求皇帝回宫。不过由于巡关御史张钦闭关拒命,明武宗没有通过居庸关,只得回京,但他没有放弃。八月中下旬,明武宗趁着夜色溜出德胜门,过了居庸关,来到了宣府。

同时,明武宗命太监谷大用守关,“毋出京朝官”。之后,明武宗来到了阳和,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接着就向户部下旨,“输帑银一百万两于宣府”。到了十月,明武宗又来到了顺圣川,就在此时,他得到了前线的奏报,“小王子以五万骑自榆林入寇,围总兵王勋等于应州”。

小王子是明朝对蒙古鞑靼部首领的称呼。自瓦剌衰落以后,鞑靼部逐渐强盛起来,不断侵扰明朝边境。明武宗是个好动不好静的皇帝,他也想像自己的先祖朱棣那样荡平漠北,所以一直想来边地。这次小王子的进犯给了明武宗表现的机会,他向户部要一百万两银子,就是为了备军备战。

得知小王子包围应州,明武宗亲自指挥,然后率领诸将前去救援。在交战过程中,明武宗甚至想冲上阵去,但被随行人员阻止。经过一番殊死作战,鞑靼骑兵被击退。第二天,双方又展开了一场战斗,最后蒙古骑兵撤退。这场战役被称作应州大捷。许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是明武宗英勇神武的体现,因为自此战之后,“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

战后,明武宗非常高兴,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封赏。首先,就是他自己,“特加威武大将军公爵”,然后又将五万六千四百人提交兵部进行嘉奖。但是兵部尚书王琼援引“御虏旧格”,“议当升赏者九千五百五十五人”。明武宗又下旨,跟随他亲征的十二个太监以及其他将领。后世评价道,“军功之滥,未有甚于此者”。

原来所谓的“应州大捷”虽然打得很热闹,但战果却很低!据明朝官方档案记载,“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那么这句话又该怎么解释呢?我们应该这么来看,小王子入侵应州的目的不是打破城池,入主中原,而是为了劫掠而来,抢掠一番就回去了。

可是这次,小王子没有想到明军在明武宗的部署下,集结重兵,敢于在正面与他作战。这大大出乎了小王子的预料,因为以前明军大多是没有防备,甚至是龟缩在城中。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小王子不敢深入明朝边地。应该说明武宗的这场战争虽然规模不大,但却也有奇效,不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为什么同样是皇帝亲征,宋朝和明朝结局不一样?你怎么看?

宋朝和明朝都曾经都皇帝御驾亲征的历史,但是两个御驾亲征的结果却是不同的。宋朝时期,御驾亲征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他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宋辽之间也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宋朝御驾亲征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镇,造成了土木堡之变,文官集团上位。两个同样都是御驾亲征,但是结局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以下结局不同的原因。

一、对手的势力不同。宋真宗御驾亲征,对抗的是辽圣宗和当时辅佐朝政的萧太后。辽国是一个比较擅长进宫的国家,此次的辽国南征也是萧太后谋划很久的结果,当时辽国兵强马壮,是有很大的势力的。宋真宗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应战。

而明英宗,真正的对手并不是蒙古族人,而是一些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历史上也被称作是北元。北元的皇帝死了之后,国内的势力被分成了两部分,鞑靼和瓦剌。而俘获明英宗的就是瓦剌的首领也先。

二、宋真宗并没有指挥作战。宋真宗虽然是被寇准逼着上战场的,但赵恒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当时前线是有武将在的。宋真宗到了前线,只是为了鼓舞士气,见好就收,但是并没有亲自上战场指挥战斗,给武将留下了充分的发挥空间。

三、明英宗却是在瞎指挥。明英宗当时才亲政不久,没有什么能力,但是听到太监王振的建议之后,就觉得很好玩,于是就把战场当做了儿戏。胡乱指挥作战,导致五十万大军龟缩在土木堡这个小地方,没吃没喝,贻误了战机不说,最终很多著名的老将都惨遭不幸。所以明朝的国运,也只能如此了。

御驾亲征会出意外吗?历史上有哪些御驾亲征胜利的例子?

在古代战争时,某些特殊情况,皇帝也会御驾亲征。皇帝御驾亲征的效果非常好,它可以激发士兵的士气,也促使前方的将领更加卖力指挥作战。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皇帝御驾亲征也不一定都是胜利的,比如汉高祖刘邦带兵亲自攻打匈奴,却反遭围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最后也以失败告终。皇帝虽然跟着军队御驾亲征,但是由于皇帝身边的安保非常好,极少出现意外。历史上,皇帝御驾亲征胜利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隋炀帝杨广、明成祖皇帝朱棣以及清朝康熙皇帝等。


隋炀帝在后人中的名声并不好,他喜欢战斗,曾经多次御驾亲征。杨广除了修建隋朝大运河之外,他还带兵北上讨伐高句丽,只是并没有取得成功。后来,他又继续亲征吐谷浑汗国,这次他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吐谷浑汗国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外,兢兢业业,在他的治理下大明也日渐强大。公元1410到公元1424的14年中,他先后5次带兵讨伐蒙古,消除了蒙古对北方的威胁,然后他就把都城迁到了北京,通过建都的方式守护着大明的北部。


清朝康熙皇帝也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三次带兵征伐噶尔丹,顺利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维护了大清西北部的稳定。


以上就是三个皇帝御驾亲征取得胜利的例子,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般除了皇帝个人喜欢战斗外,都是战事非常严重了,皇帝才会御驾亲征,否则皇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后方指挥。

皇帝御驾亲征,为什么朱棣把敌人打吐血,朱祁镇却被生擒?

明朝有两位皇帝,都曾御驾亲征,一位一战把敌人打吐血,平安了35年,一位一战被敌人生擒。这两位皇帝是谁呢?就是明成祖朱棣和明英宗朱祁镇。

朱棣北伐在历史上非常著名,这位不光坐在金殿上威风,打起仗来杀敌更是威风,他以后的皇帝很少有能和他相比的。朱棣可算是一生戎马,五次亲征北伐,打服了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在第五次北伐胜利回师后病逝。

朱棣第一次、第二次北伐打得最漂亮,第一次大破五万蒙古铁骑,第二次一战把瓦喇打吐血,35年不敢窥视中原。

朱棣第一次北伐后,瓦剌开始蠢蠢欲动。1413年(永乐十一年),瓦剌军进驻胪朐河,窥视中原。1414年(永乐十二年)二月,朱棣御驾亲征,在三峡口击败瓦剌一股游兵。明军行至勿兰忽失温,3万瓦剌军依山分三路阻击,朱棣派骑兵冲击,引诱敌兵离开山势,然后用大炮轰击。朱棣亲率铁骑杀入敌阵,瓦剌军败退。朱棣又乘势追击,兵分多路夹击瓦剌军残余,把瓦剌军彻底打吐血,此后35年不敢再偷看中原。

35年之后,瓦剌胆又肥了。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兵分四路进攻明朝,自己亲率精骑攻大同。英宗朱祁镇在王振怂恿下,率领号称50万(事实上只有20万)大军御驾亲征。大军到达大同后,王振听说前方明军被也先打得惨败,便让朱祁镇回师。可明军在回师途中,王振想带着大军到老家耍耍威风,可走了没多久,他怕大军踩了他的庄稼,大军又原路返回。这样一折腾,也先的蒙古铁骑就追上了。

朱祁镇率明军主力来到土木堡,瓦剌军迅速包抄,切断水源。明军断水二日,兵马饥渴难熬。英宗和王振急欲摆脱困境,遂遣使往瓦剌军营议和。王振下令全军移营觅水,人马争路,相互践踏,军阵大乱。也先乘机指挥精骑从四面入阵。明军惊恐,指挥失灵,一场混战,明军惨败,朱祁镇被瓦剌军生擒。

朱祁镇被生擒后,表现得还算够爷们。这是后话,咱就不说了。都是当皇帝,都是御驾亲征,朱棣为什么一战把瓦剌军打吐血,朱祁镇为什么一战被生擒呢?归根结底还是领导水平问题。朱祁镇9岁登基当皇帝,但当家主事的是张太后和“三杨”,他每天就和太监王振一块玩,而且被王振洗脑了。1446年,张太后和“三杨”相继去世后,朱祁镇才正式当家主事,但真正说了算的是王振。朱祁镇亲征瓦剌,实际上是被王振绑架的,他自己一点主意都没有,王振又不懂行军打仗,带兵出来只是为了玩,结果就把五十万大军玩进去了,把朱祁镇的皇位玩没了,他自己也被朱祁镇第一保镖樊忠一锤砸死了。由此可见,皇帝没有主见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明朝怎么处理边疆危机:皇帝亲征 加固长城

朱元璋把蒙元赶到草原之后,算是开创了南方彻底打败北方的历史性纪录。在这次北伐中,南方军队的雄武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元的部队不但让出了大都,让出了燕云十六州,还一溜烟跑到草原深处。那时,仓皇辞庙的悲怆与80年前消灭南宋时的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唏嘘感叹。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时间会让所有人的成功和失败都变成不值一提的玩笑。 从纯粹的战力上看,蒙元的部队并不是不堪一击,如果他们死活不走,和南方军队殊死决战,南方军队大概也不会这么容易打下大都,也不会这么容易越过长城,牧马草原。从上层建筑上看,蒙元内部对留在中原还是回老家,并没有达成很一致的意见。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蒙元迫于朱元璋的部队英勇,觉得继续待下去,真没啥意思了,不如主动放弃中原,才跑回草原的。不过,让蒙元没想到的是,明朝和其他王朝可不一样,对他们不依不饶,猛追穷打。永乐帝朱棣除了派郑和下南洋外,更多的工作是越过长城,去找蒙元残余势力的茬儿,最后还是病死在讨伐蒙元战争的工作岗位上的。 与其他中原王朝相比,明朝对草原民族的态度是出奇的恶劣,几乎从未给过或者打算给过任何好脸色。后来,明朝的大将蓝玉以霍去病的战术,直捣敌穴,把蒙元或者说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的势力彻底打残。汉朝以降,已经有1000多年了,中原王朝没对草原民族这么狠过了。明朝对蒙元下毒手,除了觉得自己有实力这么干,更主要的大概对草原民族的敌视情绪和恐惧心理在作怪。从宋朝以后,中原民族对草原民族积累下的仇恨或者不信任感,在明朝崛起后,算是一种集中爆发。 大家知道,中国的民族感觉是在宋朝以后才逐渐形成的,以前,草原民族也经常干那种不请自来的事儿,但到了宋朝,还这么干,中原王朝的百姓们就很不舒服了,再加上,这些一身胡气、没文化的草原兵将来中原难免杀人抢粮,耍威风,摆派头,中原的百姓们自然是打心眼里恨他们。虽然被迫在他们的治理之下,活了很多年,但民族情绪还是有的。更何况,蒙元的上层统治者把治下的百姓分成了几等人,分类的标准还不是按照土地和官阶,而是按向蒙元投怀入抱的顺序。虽然社会被分成几等人,看似很无理,但对于真正生活在元朝的百姓而言,也没啥实质性的影响,那些南人,也就是南宋的遗民们,只要有本事,也能成为上层建筑的一份子,而那些对帝国千秋伟业没有实质帮助的草原牧民,生活得也很惨,其中,被生活所逼,不得不卖儿鬻女、吃糠咽菜的也不少。 可是,蒙元这么干,对消除汉民族的民族心理还是很不利的,最起码,在感觉上让人不爽。明朝建立之后,大家一致认为,那些草原民族来的人在中原呆着很过分,让人别扭。说起来,大家一直没忘了,当初这些人踹开门,进来杀人放火的模样。从感情上觉得,还是汉人当家作主,才觉得踏实。毕竟,说到底,兄弟们之间打得再狠,屈辱感大概会少很多。 明景宗朱祁镇上台后,受身边的太监王振忽悠,亲自带着50万大军出关作战。很多人觉得朱祁镇这么干,有点小题大做。那时候,草原上已经被瓦剌这个草原民族给统治了,但真实实力和以前的蒙元相比,还是相差很大的。这个草原民族虽然经常叩关犯境,而且是屡教不改,但说到底,它的目的不是要消灭明朝,主要目的还是要东西。如果明朝不愿意给到他们满意,完全可以像以前那些中原王朝一样,派出大将,供足粮草,给足激动人心的口号以及官爵,和它打持久战。如果不出意外,按照明朝的军力,虽然不能把这个民族彻底打趴下,但把它活活拖死,然后再被其他趁机崛起在草原上的民族掐死,这样的结局是完全有可能的。实在犯不上,由皇帝领着如此众多的军队,御驾亲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