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鲁献公和鲁真公时期,为什么百姓对两代国君都非常认同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1 09:11:25

鲁献公和鲁真公时期,为什么百姓对两代国君都非常认同

鲁国到第六任君主鲁厉公的时候,关于鲁国国君的记载就越来越少。这当然可能是因为后来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所致,也不仅是鲁国的国君历史记载稀缺,其他诸侯列国的记载也是残缺不全。就比如鲁献公、鲁真公,由于史料太少,往往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探究其背后的故事,甚至有人就直接以他们没有故事概括之,这难道是正确的吗

在整个诸侯列国建国的近百年间,有很多国家在改革旧有制度体系上都存在着长时间的过渡,就比如周人所推崇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便是在周人直系的封国鲁国,也没有严格的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在宋国、齐国、晋国等国都存在着兄终弟及的模式,只是宋鲁等国的兄终弟及很多时候是和平过渡,而齐晋等国的兄终弟及则存在着很多内部动乱。鲁国的兄终弟及是否真的就是和平过渡,或许本身还是存在疑问的。

鲁炀公承继了兄长鲁考公的位置,鲁魏公承继了兄长鲁幽公的位置,而鲁献公则承继了兄长鲁厉公的位置,鲁武公承继了兄长鲁真公的位置,这即是在鲁国的前面十代君主中,至少就已经出现了四次兄终弟及。

这种情况绝不寻常,本来可能就反映出在整个周人建制的过程中,周人嫡系子孙的权力分割也许并不够均衡,便是导致出现很多次兄终弟及的情况。而我们今天要说到的鲁献公、鲁真公,两位鲁国国君的执政时间都相对很长,《史记》里记载:“厉公三十七年卒,鲁人立其弟具,是为献公。献公三十二年卒,子真公濞立……三十年,真公卒,弟敖立,是为武公”。

我们对一代国君的评价,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往往只能通过其后世所命名的谥号加以分析。在没有任何考古发掘的证据出土之时,这种办法似乎也便是唯一最为可信的。而鲁献公的“献”和鲁真公的“真”,在谥法中都属上谥之法。

这就是说鲁国的后世子孙对两代国君是基本认可的。两代国君的执政期间,据说恰好处于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的时代,其中周厉王大约占了过半时间,史书中有“真公十四年,周厉王无道,出奔彘,共和行政。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周夷王时代周天子烹杀齐国国君,以此震慑不朝的诸侯。周厉王发动变革,则更是引发贵族和国人的动乱。至于周宣王更是大力对外发动战争,这即可见鲁献公、鲁真公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即为恶劣。

回头我们再来看谥法,谥法中对“献”的解释是“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对“真”的解释是“肇敏行成曰真,不隐无藏曰真”。春秋战国时代取谥号为“献”的国君,至少就有秦献公、晋献公、齐献公,都还算有所作为的国君。但“真”就比较奇怪了,史书中要找到跟鲁真公同样谥法的国君似乎屈指可数。

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说法,鲁献公大约处于周夷王和周厉王的交叉时期,这个时期“荒服不朝”,周天子与诸侯们矛盾日趋凸显,而鲁献公和鲁真公作为天子至亲家族,是“知质有圣”,是“有所通而无蔽”,是“不隐无藏”。谥法脱胎于儒学,如果能称呼为“圣”,则可能说明鲁献公和周真公对周天子还是极度尊崇的,而“通而无蔽”和“肇敏行成”,则又可能说明鲁献公和真公不是死板的去执行周天子的号令,而多半还能结合鲁国国情在贯彻落实天子的政策。

应该说,鲁国这两代国君期间,尽管外围的诸侯列国正在发生剧变,而鲁国依然坚持着周天子的礼乐制度和体系,在用周人的思维管理国家,鲁国处于不温不火和与世无争的状态。

鲁庄公是一个昏庸的国君吗?为什么?

不是昏君,因为:
其一:鲁庄公敢于迎战强敌齐国。
公元前684年,齐强鲁弱。齐国攻打鲁国,国难当头,鲁庄公没有软弱屈服于外来强势,而是主动打击侵略者。这一点证明鲁庄公有胆有识,并非无能之人。
其二:鲁庄公懂得人心的重要。
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三点:
(一)、鲁庄公重视与手下的关系。有钱财宝物不独享,而是分给手下大臣和武将。一个好的国君,他所统治的地盘一定是要人心上下团结的。这首先就要从领导集团做起,如果国君吝惜财物,不肯奖赏他人,自己的臣子也不会服从自己。能得到自己属下的“心”,才能使国家稳定,属下也会尽心尽力辅佐君主。
(二)、鲁庄公非常讲究诚信。祭祀神灵时,祭品数目不虚报,在对待曹刿尖锐的问题面前如实回答。这些都可以可以体现出鲁庄公的诚心。无“信”者,失天下,有“信”者,得人心。一个国君若在对待本国事情的时候讲信用,这样他的属下和人民才会信任他,支持他。
(三)、鲁庄公知道民心的重要。一个掌握生杀大权的国君能够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实属难得可贵。他能把案件处理得合情合理,人民才能够服从他,归顺他。连鄙夷“肉食者”的曹刿也用“忠之属也”赞美他,可见鲁庄公重视民心,也深得民心。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大致看出鲁庄公的为人:不吝惜私人财产,能使君臣和睦,讲诚信,取信于民,深得民心。这足以证明鲁庄公不是无谋国君,他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
其三:鲁庄公知人善任,能听取他人建议。
我们可以从文中得知,曹刿是一介平民,鲁庄公是一国国君,两人身份天差地别。鲁庄公若想杀死曹刿,就如同杀死一只小虫般简单。但是鲁庄公有没有因此就摆出国君的架子,对于曹刿的建议不理不睬甚至轻视曹刿呢?显然没有。相反,战前虚心的请教曹刿,战中及时听取曹刿正确的建议,战后耐心询问曹刿胜利的原因,总结战胜的经验。这些无不体现出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纳谏。一个国君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手下的人才“优劣得所”,让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通篇来看,若说曹刿是匹“千里马”,那么鲁庄公显然就是那伯乐,可见他并非无知之人。

历史问题!!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一、周平王东迁的故事……

二、秦、周、鲁、燕、齐、吴、越。第一代君王是谁?不断强大的过程有什么故事?!

三、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句话有故事或来由吗?

四、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分方面答,要具体!!)

五、城濮大战的故事!

六、退避三舍的故事

七、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故事!

八、战国时期其他战役的故事。

九、长平之战的故事

十、长平之战的真实性理解。

解析:

很抱歉,百度限回答一万字,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回答。

周平王东迁洛邑

来源:河洛文化网 采编:河洛文化网

周朝在周幽王统治时期王室力量已大大减弱,西部游牧部族西戎经常派兵侵犯镐京,对西周进行骚扰掠夺。为了保证周王室的安全,便于各地方诸侯勤王方便,人们在周京畿地区建了好多烽火台,这样当西戎侵犯之时,人们会点燃烽火台的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台狼烟四起,便迅速调兵赶往京城保护周王。烽火台建成后由于诸侯救兵能及时赶到勤王,西戎各部也不敢轻易向周都城进犯,情况暂且好了许多。但是,周幽王即位后,将国家大事放之一边,整日只知吃喝玩乐,还特别好色,派人到处搜寻美女,以供自己享乐。谁能将美女进献给他,他就十分高兴,并给进献者大量的赏赐,同时给予官职,这样他就能得到很多美女。在诸多美女当中,有一个绝色美女叫褒姒,周王对她非常喜欢,整日宠着她,想方设法让她高兴,但褒姒却并不喜欢幽王,自从被选送宫中,整日里皱着眉头,从不见她有一点笑容,这下可急坏了好色的周幽王。他想尽一切办法想让这位美人一笑,结果均没如愿,于是下诏天下,若谁能让美女褒姒一笑,将赏他黄金千两,这样就有许多人贪图钱财去见褒拟,设法让她一笑,这些人想尽一切办法均不能奏效,还令美人更加生气。

有一天,有个叫虢石父的小人给周幽王出了个鬼主意,让周幽王带着美人登上了烽火台,用点燃烽火的办法,让诸侯救兵上当,这样美女或许会开心高兴。周幽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命令属下点燃烽火,各路诸侯见到烽火狼烟四起,便前来勤王,各路兵马赶到京城却不见一个敌人,褒姒在烽火台上看到许多兵马忙来忙去也不知在干什么就冷笑了一下,这样可把幽王高兴坏了,但他哪里知道这样的严重后果。上了当的诸侯得知是周幽王为得美人一笑而采取的办法时气得要命,以后再见烽火台的烽火也不会再出兵勤王了。

周幽王专宠褒姒,褒姒也很争气,不久给幽王生了个儿子,起名叫伯服,当时的王后和太子均被他废掉了,他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消息被王后的父亲申侯得知后,气得要命。他勾结西戎向周王发动了进攻,周幽王急忙命人点燃烽火,谁知各路诸侯因上饮当了,这次竟没一个发兵来救,幽乏无奈只好逃出了京城结果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之下。

申侯勾结犬戎举兵来攻,目的是为了保住女儿的王后位置,确保自己的外孙太子宜臼的地位,结果犬戎却杀了周幽王,并在京畿地区烧杀抢掠,将周王朝搞得一团糟。申侯见势不妙,又联合各路诸侯打败了犬戎,拥立太子宜臼作了周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平王。

即位以后的周平王在镐京执政已十分困难,一方面镐京被犬戎烧杀抢掠得已不成样子,象样的宫殿房屋几乎被烧尽;另一方面犬戎还多次来侵扰京城,各路诸侯又保驾不力,于是便下决心放弃残破不堪的镐京城而东迁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国、秦国、晋国等诸侯国的护卫之下,放弃镐京,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

平王东迁之后,西部故土大量丧失,潼关以西广大地区被秦国所占有,南面是楚国及其附属国,北面地区多为晋国所控制,东面地盘大量被郑国侵占,周王室只有伊洛河地区以洛阳为中心方圆不足600里的地盘,周天子控制诸侯“天下共主”的权力已实际丧失,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只是利用周王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历史进入到了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的新时期。

周平王东迁洛邑,可以说是周朝社会历史的转折点。东迁之前周王为天下共主,力量强大,各地诸侯要向周王定期纳贡;东迁之后的周王室名义上虽然仍然存在,但真正实力还不如一地方强大诸侯。由于平王东迁后都城在洛阳,人们便将迁都后的周王朝称之为东周,洛阳一带是东周的都城。历史上又将东周历史划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二、秦、周、鲁、燕、齐、吴、越。第一代君王是谁?不断强大的过程有什么故事?

秦 第一代君王是秦襄公

周 周朝的第一代君王是周武王姬发

周国的第一代君王是周文公姬旦

鲁 第一代君王是周文公姬旦长子鲁公伯禽

燕 第一代君王是召康公姬爽

齐 第一代君王是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

吴 第一代君王是周太王长子吴太伯

越 第一代君王是少康大帝幼子无余

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有才干,会任用贤人,深得民心,使国家迅速地发展起来.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厘公子,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

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小白进宫劝谏,襄公不听。他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以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王位。一个多月后,雍廪、高傒诸大夫又杀了公孙无知等,准备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小白哥公子纠回国即位。而国内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小白继位。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他重用鲍叔牙,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把国家大家事委托于管仲,让其一展才华。

管仲确实是一个匡世济时的良才。他认为君主要创建霸业,首先要能识贤、用贤,要防止小人的渗入。他建议齐桓公起用隰朋,宁越等五个人,同时悬榜国门,号召国人献计献策,招纳四方志士。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尊奠定了基础。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占领了鲁国的遂邑。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的声誉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称霸后,他进一步治理好齐国,还帮助救周围弱小的诸倔敌国。他驱戎赶狄,平鲁伐楚,救卫助邢等功绩,极大地提高了威望。当时周王室想裁决一件大事,也要请齐桓公召集各会盟诸侯共同商议。

晋文公,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皇室之

争迫使重耳弃蒲走狄,开始了长期的流亡生活。

重耳在戎狄居住了十二年,期间,他父亲晋献公死后,晋国大夫曾经派人请重耳归国继

位,被重耳拒绝。晋惠公当政后,又命人微行戎狄刺杀重耳,重耳虽幸免于难,却感到

戎狄不足以为后援。此后,重耳先后流亡于齐国、楚国和秦国。晋秦韩战之后,秦穆公

欣然派三千秦军拥重耳入晋。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重耳命部下杀晋怀公于高粱

(临汾),继位于绛。

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使晋文公扩大了视野,了解了下情,因此他继位后就进行了一系列改

革。首先,他号召国内大力改进生产工具,施惠百姓,奖励垦殖,发展生产,繁荣社会

经济。其次,他大批启用沉沦的旧族,同时又十分注意任用和提拔出身微贱而才能俊异

的人,团结了新旧贵族,为他建立霸业做好了准备。“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

大破楚军。之后晋文公请周襄王到践土大会诸侯,“践土之盟”标志着晋文公建立霸业

的完成。

两个人是春秋五霸前两位。他们都善于改革,善于用人,加上本来国力就较强,于是成就了霸业。这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zhidao.baidu/question/2214933

“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

城濮大战

发生时间:西元前632年

就在晋文公即位的同一年,周襄王被其弟叔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抓住这个时机,约会诸侯用武力平定了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接着又用全力南向与楚争霸。

那时,一度附楚的宋国,首先摆脱楚的控制,依附了晋国。楚国为了保持在中原取得的优势地位,联合陈、蔡等国,出兵伐宋。晋国也在宋、齐、秦等国的声援下,于西元前632年,向楚的附庸曹、卫进攻,迫使楚军北上,于是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战斗以晋胜楚败而告结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河南原阳西南),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从而成就了霸业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桂陵之战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公元前341年,魏国再次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采用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张,与韩结好却不急于发兵。待韩军五战五败,魏军也实力大损时,才于次年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齐军重施“围魏救赵“的战法,直驱魏都大梁。魏惠王像上次一样将攻韩的部队召回,以太子申为主将,庞涓为将军,率兵10万迎击齐军。

此次形势不同于桂陵之战,魏军是有备而来,气势旺盛。故孙膑决定因势利导,利用魏军求胜心切的弱点,诱敌冒进,再图取胜。齐军前锋与魏军稍一接触,即佯装怯战,掉头东撤。在撤退途中,有意造成军力不断削弱的假相。第一天造了10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用的锅灶,第三天则只剩下3万人用的锅灶了。庞涓与孙膑交手,本来小心翼翼,害怕再次上当,但当看到齐军锅灶日减,以为齐军胆怯,三天中即逃亡了大半,这才壮起胆子,丢下辎重和步兵,只领轻车锐骑日夜兼程猛追,必欲全歼齐军,擒获孙膑。

齐军退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此地道路狭窄,地势险隘,两旁树木茂盛,是个设伏的好地方。孙膑计算行程,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追至,遂命士卒伐木堵路,并将路边一棵大树剥去树皮,在树干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挑选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侧的山上,约定天黑后,见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日暮时分,庞涓果然率军追到马陵,发现路旁的大树被剥去树皮,上面隐隐约约写有字,就命士卒点起火把来看,待他看清树上字后,这才发现中计,急令部队撤退。但已经晚了,两旁齐军看见火光,万弩齐发,伏兵四起。魏军措不及防,仓促应战,很快溃败,庞涓中箭,左突右冲无法突出重围,最后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魏军主力,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歼灭魏军10万。

桂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一蹶不振,齐国则声威鹊起,称霸中原,孙膑亦名扬天下。孙膑“围魏救赵”和“示假隐真”的战法,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世兵家广泛推崇。

长平之战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克韩陉城等五城(陉庭在今曲沃县西北二十里,在绛州东北三十五里),歼敌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取南阳(此南阳在太行山南攸武处)太行小路,将韩国一分为二。四十五年,白起伐韩野王(野王在太行东南,春秋时为邢国),野王降。此年范雎为秦客卿,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四十七年,秦令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民众不降擒反投于赵,于是秦以此为借口令王龁转而攻赵。赵令廉颇为将抵抗,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后,立即向秦军发起攻击。由于秦军势大,赵军连战不利,损失颇大。廉颇鉴于此,及时改变战略方针,决定转攻为守,准备依靠有利地形,构筑城垒固守,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使其陷入疲惫之中。廉颇的策略获得成功,秦军的进攻势头被很大的遏抑,造成两军对峙于长平的僵局,为打破僵局,范雎使人携千金入赵行反间计,言秦军不惧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正好廉颇因为开始多败伤亡大转为坚守不应战,赵王此时已经比较不满意,而又听到秦国的反间之言,便派赵括代廉颇将对抗秦军。秦国闻知此事后,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表面统帅王龁却只为尉裨将,并严令军中有如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白起到任后,研究了赵括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又骄傲自大,听信谣言鲁莽轻敌,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困敌聚歼的战略方针,作出了如下部署:1将目前的前线部队转作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诱敌深入;2利用长壁地形构筑口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准备抵挡赵军的进攻,并组织一只精锐突击队,准备赵军被围后,用于不断出击以消耗赵军有生力量和磨损其锐气;3,将二万五千人埋伏在两侧翼,待赵军出击后,插到赵军后方,切断赵军退路,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合围;4用骑兵五千渗透到赵军防御阵地中,牵制和监视留守的赵军。战争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预计的方向进行。赵括至军后,更改廉颇不准出战的约束,并置换了军吏,出兵攻击秦师,两军乍一交锋,白起便佯败后退。赵括不问虚实,立即实施追击。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定阵地——长壁后,遭到了秦军主力的顽强抵抗,攻势大大受挫。赵括见作战不利,打算退兵,但为时已晚,秦军两翼伏兵迅速出击,及时插到赵军进攻部队后面,切断了赵括主力的对外联系,构成了对进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五千骑兵也迅速地前进到了赵军的的防御阵地,牵制、监视留守的赵军。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攻击被围的赵军。赵军连战不利,情况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放弃进攻,等待救援,由于粮道断绝,赵军士气日益低落。粮道断绝四十六日后,赵军开始自相杀食,赵括企图突围而出,分四队突击队冲击,皆全军覆没,赵括亲率精锐突击,被秦军强弩射回,赵括死于乱箭之下,赵军大败,赵军主将已亡,四十万将士皆投降。白起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诈允赵军降却引赵军一步步慢慢全部坑杀,只留二百四十名童子军回赵。前后共杀俘虏四十五万人。此为中国历史著名战役—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个杰作,白起在这场战争中,依靠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指挥秦军给赵军以毁灭性打击,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2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