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什么是国本之争万历皇帝为什么会连大臣都斗不过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2 09:22:15

什么是国本之争万历皇帝为什么会连大臣都斗不过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什么是国本之争,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堪称中国历史上培养文人士大夫最出色的王朝。文人士大夫以儒学中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面对皇权暴力时,宁死不改其志。纵观二十四史,死心效命朝廷的忠臣,明朝最多,可恰恰是这么优秀的王朝,臣下如此贤明,皇帝却一个比一个奇葩,明朝忠臣受到皇权暴力的伤害也最大。

明神宗万历皇帝堪称中国历史帝王中最有耐性的人物。为了一个太子的人选,万历皇帝能和朝臣杠十五年之久,十五年不立太子,即所谓的“国本之争”事件

一、国本之争的由来

一国的继承人,太子的册立,非儿戏。册立太子不同于百姓家里的财产继承人。百姓家,老爷子喜欢哪个儿子,哪个儿子继承财产即可。但是放到国家层面就不行,古代家国一体,皇家的事就是天下的事,太子是未来储君,所以册立谁为太子,不是单单由皇帝说了算,而是要综合大臣们的考量。

万历皇帝虽然早就册立了王皇后、刘昭妃,但二人均无产子。万历九年(1578)明神宗在生母李太后宫中宠幸了宫女王氏,王氏随即有孕。但是神宗嫌宫女王氏地位太低,不予承认。好在有皇帝起居注和皇帝所赐宫女之物为证,加之李太后盼孙心切,逼着神宗承认宠幸过王氏,神宗无奈之下只好封王氏为恭妃。王恭妃生神宗长子朱常洛。

当时万历皇帝最为宠幸的是郑贵妃,郑贵妃在王恭妃之后产子,即万历帝三子朱常洵(神宗次子早夭)。《明史》记载: “帝久不立太子,中外疑贵妃谋立己子,交章言其事,竄镝相踵,而言者不止”明确说明了争国本的起因。按规矩,太子应为皇后的嫡长子,皇后无子,应按长幼顺序继承。太子必须尽早确立,因为太子是一国之本,即“国本”,关乎大明江山的传承,可神宗久久不立“国本”,长子常洛的生母王恭妃的地位也久久不能提升,而神宗爱妃郑贵妃却即将升为次于皇后地位的皇贵妃,这让群臣怀疑神宗想要弃长立幼。于是群臣纷纷上书请求立长子常洛为太子,以固国本。

二、万历皇帝的态度

万历皇帝对立太子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坚决反对立长子朱常洛。以当时的大学士申时行为代表多次上奏,请求万历皇帝立长子为太子,神宗不予理睬。如果说神宗对大学士申时行相对客气,那么小官们就没那么幸运了。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孙如法等先后上疏,请求立长子为太子,这三人皆被神宗降职罚俸。神宗对大臣们请求立长子的奏折留中、不理睬,甚至采取了不上朝的对策。

万历十八年二月,因万历皇帝的不予理睬,当时的内阁大学士申时行、王锡爵、许国、王家屏上疏请求罢免自己,以给皇帝施加压力。内阁首辅、次辅、大学士四人竟要全部离职,这在当时轰动一时。至万历二十年正月,群臣因再次上疏立长子为太子,几天之内“帝一怒而斥谏官十一人, 朝士莫不骇叹。”斥为罢免的意思。

第二阶段:万历皇帝采取拖延战术。万历二十一年,神宗提出三王并封,同时封长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五子朱常浩为王,等将来皇后无子再议太子之位。三王并封,无疑取消长子的优先继承权,这让朝臣哗然,群臣争先恐后上疏反对,万历皇帝被迫取消三王同封。万历二十四年,礼部官员上奏,长子常洛已到婚配年纪,但婚礼仪式采取什么礼节,希望皇上做主。因为礼部如采取藩王之礼,过于低疏;采取太子之礼,又未免僭越,只能指望皇帝的意见,也是考察皇帝的态度。万历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以国库经费不足为名,要求婚礼延后。‘

第三阶段:被迫承认常洛的太子地位。万历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九卿、科道、都督府等衙门各具疏诣文华门,恭进候旨,必得命乃敢退”,朝廷百官集体“伏阕”“逼宫”,这迫使万历皇帝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冬天立长子常洛为太子,但同时也册封了三子常洵为福王。次年二月,以太子之礼给常洛婚配。

三、国本之争的影响

“国本之争”结束了,但是它对日后明朝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导致了明朝灭亡。

首先,在争国本事件中,大臣们并非铁板一块。万历朝大臣分两派,分别是:支持立长子的册立派和支持立三子的反册立派。两派明争暗斗,甚至影响后来的朝局发展。在“国本之争”中被贬为平民的赵南星、顾宪成回乡后即发展出东林党,并与朝中册立派遥相呼应。而朝中其他派系(齐、楚、浙)则与之针锋相对,以后则发展为东林与阉党之争,甚至南明只剩半壁江山是双方还在争。

其次,虽说明代皇权极大,但“国本之争”的结果表明,皇权作用在下降,士大夫的作用在上升。自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就不上朝,国家官职空缺甚多,甚至地方大吏布政使、按察使都有空缺,孟森先生所言“帝既不视朝,不御讲筵,不亲郊庙,不批答章疏,中外缺官亦不补。”但国家照常运转,可见皇权独裁不足。

总之,“国本之争”是明朝中后期一件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朱常洛最后虽争到了太子之位,可这位倒霉的太子后来在继承皇帝宝座仅一个月时间去世了。他的继任者朱由校因宠幸魏忠贤等阉党而使国家更加衰弱,最终将大明王朝拖向了无底深渊。

国本之争是怎么回事,万历朝因以何人为太子争端不止?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特点的一个封建王朝,因为他们的所有皇帝里面基本上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不务正业的,很少有皇帝把自己的心思放在处理国家事务上面,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做木匠,甚至有的人因为和大臣闹矛盾,结果几十年都不去朝廷里面上朝管理国家事务,而这个皇帝就是明神宗,在明神宗时期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事情就是国本之争,所谓的国本就是立太子的问题,因为太子涉及到下一任皇帝问题涉及到国家的根本,所以太子争端就被称为国本之争,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是谁想争这个太子的位置的,第1个就是按照年龄来说是明神宗大儿子,但是大儿子他却只是一个宫女生出来的,所以说在地位和身份上是比较低微的,而这个大儿子就是后来的朱长洛,另外一个就是郑贵妃生的儿子。明神宗他想要立郑贵妃的孩子为太子,因为他本人非常喜欢郑贵妃,所以爱屋及乌,就想立他的孩子为太子。

但是按照当时社会的一些规定太子只能由长子来当,所以当明神宗提出这个意见的时候,所有的大臣都反对,包括他自己的母亲都不同意他这个做法,认为他太荒唐了,看到是这种情况,明神宗觉得非常生气,他既不想听从大臣的意见,也不敢擅自将朱朱常洵立为太子,因为那会影响朝廷的动乱。

所以他就这样和大臣们处于一个僵持的状态,而他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长达15年都对国家的事物不管不问,全部都交给内阁一些大臣来处理了,直到他快死了时候,他才迫于无奈立他的大儿子朱常洛为太子,就这样明神宗时期的国本之争就这样结束了。

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主要是怎样的?

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在现代人看来,当然是人民的利益。但在古代,“国本”一词,大多数情况下指的都是储君之位。太子不定,国本不稳。这不仅是皇帝的家事,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万历年间,朝臣和皇帝就为此拉锯了近二十年,史称“争国本”。

张居正去世两个月后,朱翊钧的长子出生,取名朱常洛。但升格为父亲的皇帝对这个孩子一点也不喜欢,甚至还很嫌弃。原因很简单,这是他脑子一热临幸宫女后所得到的意外产品。

朱翊钧

相比于那个土里土气的皇长子生母王恭妃,以及包办之下成婚的王皇后,朱翊钧更喜欢又漂亮又懂事的郑贵妃。很快,他们之间爱情的结晶、皇三子朱常洵就诞生了。喜不自禁的朱翊钧对这个孩子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其具体表现就是想把朱常洵立为太子。

朱常洛

根据封建时代的嫡长子继承制,除非郑贵妃做皇后,不然这个太子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朱常洵来做。朱翊钧没有那个魄力废掉王皇后,但却又想打破礼法的束缚把朱常洵立为太子。想法很好,问题是,外朝的大臣们能干吗?

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官们当然不会同意。早在朱常洵出生以前,身为首辅并且还是皇帝老师的申时行就要求立朱常洛为太子。朱翊钧以皇长子岁数太小为由推脱了过去。但是很快,朱常洵一出生郑贵妃就升为皇贵妃,而诞下皇长子数年的王恭妃却没有获得升迁,这就让大臣们一致怀疑是不是皇帝想废长立幼了。

宫女出身、朱常洛生母王恭妃

册立郑贵妃为皇贵妃当日,就有言官率先发难,直言这种做法是在忽视皇长子及其母亲,要求皇帝收回成命,其言辞相当激烈。万历勃然大怒将其贬到外地。不想立刻就有数位官员接连上书要求皇帝收回成命,万历将他们全部赶出京城,以示惩戒。

尽管处理官员的手段有些严厉,但是万历还是做了一些让步,表示其立储一定会按照嫡长次序来。就这样过了几年,申时行再次旧事重提,要求皇帝立皇长子为太子。万历表示会让皇长子出阁读书,事情似乎有了转机。

首辅申时行

结果拖了几个月,万历口头许诺的出阁读书还是没有明文批示。内阁成员一商量,干脆以全盘辞职相要挟。万历深知自己离不开这些辅臣的帮助,便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诏令:一年之内如果没人再提国本的问题,就立皇长子为太子;如有人提,六年以后再说!

万历这么干,是因为他深知一定会有人按不住性子要提这桩事。果不其然,很快汤显祖(就是《牡丹亭》的作者)上书,言官群起而呼应,不仅大提国本,还捎带着攻击了首辅。结果,立储的问题就真的拖到了六年以后,而首辅申时行也只好被迫辞职。

起到极坏作用的汤显祖

申时行的离去意味着没有人在皇帝和朝臣之间起到缓冲剂的作用,双边矛盾愈发激烈。皇帝连续罢黜十二名官员,甚至连礼部尚书都被拖到午门廷杖,结果不仅没有让大臣们屈服,反而让仅剩的阁臣王家屏直接辞职走人,形势非常的尴尬了。

王家屏

无奈之下,朱翊钧只好宣布他打算将皇长子、皇三子和皇五子并封为王,再从中选取优秀者为太子。此时的首辅王锡爵出于和稀泥的目的,表示应当将皇长子交给皇后抚养,以确立嫡子身份。皇帝很高兴,打算批准这个提议。

王锡爵

然而这种做法立刻遭到了其他大臣们的反对。顾宪成指出,这表面上看起来是在给皇长子拔高身价,实际上是在表明皇长子做太子合法性不足,留下了十足的隐患。于是大臣们一边抗议“三王并封”,一边痛斥王锡爵无能。万历也只好把这个自以为绝计的提议废止了。

王锡爵离任以后,赵志皋继任首辅。由于他性格温和懦弱,结果成了当时举国上下的出气筒。大臣们骂他不作为,皇帝嫌弃他顶不住。四年以后,争国本事件愈演愈烈,赵志皋却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终于,在皇长子十九岁那年,皇帝终于将其立为太子。然而促成争国本事件走向终点的并不是官员的力量,而是被儿子闹得实在看不下去的李太后出面质询万历为什么不立朱常洛。万历虎头虎脑地来了一句:“他是宫女的儿子。”话一说出口他就后悔了,因为他忘了自己的母亲原来也只是个宫女。

李太后

在李太后的勃然大怒之下,以及时任首辅沈一贯的敦促下,万历只好一万个不情愿的把皇长子立为太子。至此,持续了近二十年,逼退四个首辅的“争国本”事件终于落下了帷幕。

浙党领袖沈一贯

然而这一事件的余波却根本没完。二十年来,明朝的文官们逐渐养成了一个恶习,那就是为了“国本”之类的清谈而奋不顾身地论战甚至搞斗争,全然不顾京城之外的事情。从近处来看,万历三大征的每一场战争都打得不甚漂亮,就与文官在内斗而无暇顾及战事有关。至于长远来说,由争国本所间接导致的党争局面,更是直接把明朝带往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持续了五十年,这个国本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

万历年间发生过不少著名的历史事件,国本之争正是其中之一。那么国本之争究竟争的是什么,为什么整个事件持续长达15年之久?

国本之争的经过和原因首先要说明的是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并没有长发50年之久,而是前后持续了15年。

要弄清楚国本之争所争何物,先得知道何为国本。所谓国本其实指的就是皇位继承人,通俗点说就是太子储君。

这样一来,国本之争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它指的就是争夺皇位继承权。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已经明确规定了皇位继承的顺序,按理说万历皇帝只要遵照太祖的规定立太子就可以了,为何最终却演变成一场国本之争?

这得从当事的两位皇子说起,他们分别是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和三字朱常洵。

朱常洛是万历皇帝偶然临幸李太后宫中的一名宫女而生,因为生母身份卑贱的缘故,万历皇帝对这位长子并不重视。

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第三个儿子,他的生母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郑贵妃。因为生母受宠的缘故,万历皇帝非常喜爱朱常洵,一直想将他立为太子。

按照明初制定的皇位继承顺序,万历皇帝应该立朱常洛为太子。但是万历皇帝一点也不喜欢朱常洛,所以一再推脱,不想将皇位传给他。其生母也是在生下朱常洛几年后才被册封为恭妃。

而万历皇帝对待朱常洵的情况大不一样,他出生不久,其生母郑妃就被册封为贵妃。

大臣们从万历皇帝的举动中嗅到了一些信息,他们认为万历皇帝要立幼子朱常洵为太子。这样一来岂不违背了祖制?

所以大臣们极力反对万历皇帝立朱常洵为太子,他们甚至多次上疏要求万历皇帝早立朱常洛为太子。如果大臣们任由万历皇帝违背祖制,那么他们将会在历史上留下骂名的。

另一方面,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也反对他违背祖制立幼子为太子。这样一来就上演了万历年间那场长达15年之久的国本之争。

最终万历皇帝迫于祖制,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朱常洵在梃击案发生后迫于舆论压力,前往藩地就藩,国本之争告一段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