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没有选择同样雄才大略的燕王朱棣,这才导致了“靖难之役”骨肉相残,而在这场叔侄皇位之争中,满朝文武都被卷进了旋涡,数不清的大明精锐战士死于内战,那个方孝孺据说还被诛了十族。数十年积累的人才和物资毁于战火。虽然朱棣看起来比朱允炆更有作为,但是朱允炆继承皇位在当时是合理合法的,这一点朱棣也不得不承认,所以“靖难之役”的口号是“清君侧”。这时候就有人要发出疑问:既然在四个嫡子之中,太子朱标忠厚柔弱,而朱棣雄姿英发,为什么朱元璋偏偏不按照“立子以嫡以长”的规矩,在朱标去世后立朱棣为太子呢?
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朱棣而传给朱允炆,这一点在历史上有很大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朱元璋是按照“规定”传给了“嫡长孙”;另一种观点认为朱元璋本来是想传给朱棣的,只是被一些人破坏了。但是这两种说法都站不住脚,因为细看一看朱元璋的家谱就知道,朱允炆不是嫡长孙,封建社会也没有一定要立嫡长孙的规定。至于说朱元璋曾经打算把皇位传给朱棣,那是胜利者朱棣的一家之言,也做不得准。
首先我们来看朱允炆为什么不是嫡长孙:朱元璋有名分的老婆有二十一个,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没有明确记载哪一个子女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的,但是老大懿文太子朱标、老二秦愍王朱樉、老三晋恭王朱棡、老四燕王朱棣却都是马皇后抚养成人的,这一点做不了假,所以可以说朱元璋有四个嫡子,按照封建社会“立子以嫡以长”的规定,皇位继承人只能从这四个人中产生,而老大朱标实至名归,连朱棣也不能表示异议。
但是朱允炆却不是嫡长孙,因为他还有个哥哥朱雄英,而且朱雄英是朱元璋钦定的隔代接班人。据洪武二年编撰、洪武六年书成的《皇明祖训》记载:“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但是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就去世了,没活过他老爹朱标。
而朱允炆是朱标的妾侍吕氏生的,跟朱雄英不是一个妈,自然也算不上嫡长孙,至于吕氏被没被封为太子妃、什么时候封的,历史上没有记载。即使吕氏上位,朱允炆子以母贵,晋升为嫡长孙,但也不能证明他继位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因为所谓的“立子以嫡以长”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这个继承人必须先是“子”,然后才论“嫡”论“长”,也就是说,有二十五个叔叔的朱允炆,在太子而不是皇帝的父亲去世后,他是皇位的第二十六顺位继承人,即使仅看上一辈的嫡子,他也只能是第四顺位继承人。
到朱元璋选接班人的时候,“立子以嫡以长”这个传统,在封建社会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而且大家一直都是这么做的,都是老大死了轮到老二,然后是老三老四,以此类推,读者诸君有兴趣可以去翻一番历代帝王年表,就会发现有个有趣的现象:老大似乎都不大长命,皇帝一般都只好选择其他的儿子来接班,即使没有儿孙,也要从下一代子侄中选择,这样自己死后才能是名正言顺的“太上皇”。
所以按照封建礼法来说,朱棣和朱允炆都是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但是为什么朱允炆成功上位了呢?这可能要归功于三点:第一、朱标临终前的请求;第二、朱元璋隔代亲的人性;第三、朝中大臣的支持。
首先我们来看朱元璋和朱标的感情。朱元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冷血君王,但是对朱标这个大儿子却充满了温情。他之所以要把功臣斩尽杀绝,就是为比较温和仁厚的朱标拔掉棘杖上的刺。而朱标之所以英年早逝,也是朱元璋施加的压力过大,对此朱元璋是心怀愧疚的,所以朱标向老父亲托孤,朱元璋能够做的,就是把自己最大的家业,也就是皇位传给儿子的儿子。
其次我们再来看朱元璋跟朱允炆的关系。其实这一点不用分析,读者诸君中有人已经当了爷爷,自然知道什么叫“隔代亲”——对孙子要比对儿子好得多。居家生活中经常会有儿子追着孙子打,老爷子追着儿子打的趣事发生。朱元璋虽然雄才大略或者说冷血无情,但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老爷子疼孙子,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已经成年且已经在边关吹了好几年北风的四儿子朱棣,看着自然不如在江南长大细皮嫩肉的孙子朱允炆顺眼。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满朝文武的支持。朱棣这人太像朱元璋了,甚至可能比朱元璋还冷血嗜杀——他每天拎着刀子砍鞑靼,比经常坐镇指挥的朱元璋见过更多的鲜血。而当时的满朝文武,在朱元璋的高压下活得战战兢兢,早起上朝都不知道晚上能不能安全下班回家,如果这个大臣没有回家而锦衣卫来敲门,那么这家的房子过几天就要换主人了。于是大臣们都日盼夜盼朱元璋老爷子赶紧挂掉,换上仁厚的朱标来当领导。可是没想到朱标愣是没熬过朱元璋,眼看着战场上冲杀出来的朱棣要回来接班当太子,肯定满朝文武一片哀嚎:这苦日子还有头儿没头儿了?
于是大臣们自然要力捧锦衣玉食甚至有点弱不禁风的“嫡长孙”朱允炆了。而事实证明,大臣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当年的选择也是正确的:朱允炆上台,偃武修文,官员们睡觉的时候,脊梁骨也敢挨着炕席了;但是好景不长,朱棣杀了回来,赶跑(或者烧死)了朱允炆,又开始了大开杀戒。所以说,朱棣是个雄才大略的好皇帝,但可能在大臣眼里,他绝不是一个好上级,给朱棣打工,实在是太难了……
其实,站在朱棣角度上去想,他也挺无奈的。对于帝王家庭来言,历来都是老爸把皇位传给儿子,或是在兄弟之间传承。
若朱棣没本事,啥也别说了,可偏偏朱棣还文韬武略样样皆能!原来皇位是哥哥朱标的,他没啥想法,过得还很滋润,一口气生了9个子女。可哥哥朱标一去世,老爸朱元璋却瞅都不瞅他一眼,就把皇位指定了侄子朱允炆。
那么为何朱元璋舍弃文武全才的朱棣,非选定孙子朱允炆呢?这个问题,只要站在朱元璋的视角去观察便会发现,朱元璋没法传位给朱棣,这三大原因,注定了朱棣本事再大也没用!
其一:朱棣没有代言人
大明朝既是朱家人的,也是文武百官的。朱棣由于远在北京,替大明镇守北疆,就注定了他在京城内没有代言人。
而皇位的争夺不是由老皇帝指定,就是百官推荐。也就是说,新皇帝几乎都是在皇权和官僚集团的博弈中产生。故而朱棣本事再大,由于在京城内缺乏自己的势力,而没有代言人替他到前台来争取。
反观朱允炆,由于朱标当了25年太子,已是根深蒂固,其势力已不亚于朱元璋了。故而,站在百官角度上来分析,自然都会推荐朱允炆。因为这样能保证百官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哪怕朱元璋动过选朱棣的心思,也只能很快打消。
如朱元璋曾问过刘三吾,朱标死后谁来接替?
刘三吾道:“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倘若这时,有朱棣代言人呢?必然会反驳,拥护朱棣。如此一来,朱棣这才可能有机会。可如今几乎满朝文武都赞成刘三吾这句话,朱元璋再强悍,也只能妥协。
所以,对于皇位争夺来言,代言人这个角色,从来都是非常关键的。没有这个角色,朱棣自己蹦出说:我推荐我自己!别说群臣了,就是朱元璋都会急眼,这叫心怀不轨,意图篡位。
其二:朱棣的嫡系身份有问题
朱棣的生母是谁?一直是笔糊涂账。朱棣自己说:我老妈就是马皇后!但一大堆野史却争先恐后地反驳,甚至都传出了:朱棣是元顺帝的遗腹子之说。
同时专门记录皇家册立、冠婚、祭祀、礼乐等大事件的《南京太常寺志》,也拿出了证据反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所以朱棣的嫡系身份,是遭到质疑的。且就算朱棣是嫡生,可他还有两个哥哥在上面,一个叫朱樉、一个叫朱棡!
论资排辈来谈,也是照样轮不到老四朱棣,更何况他的身份还存疑呢?这几乎算是第一时间,就被剥夺了资格,排除在外了!
其三:朱棣有一位“完美”老爸
朱元璋几乎是所有开国帝王中,最为后代着想的的老爸。哪怕子孙的名字,他都搞出了一个五行相生,生生不息的格局来。
可想而知,这样的老爸帝王,会如何为继承人着想了。最明显的例子是朱标,朱元璋刚当上吴王,就让从13岁的朱标开始参政——回老家去祭拜祖坟。后来,又给朱标组建了宋濂、徐达、常遇春,这套超豪华的太子培训班子。
而在朱标死后,为了让朱允炆不受威胁,朱元璋抖擞精神大开杀戒,连蓝玉他都杀!这些迹象都说明了,朱元璋是铁了心要当一位“完美老爸”,替子孙干完八辈子的事。
也正是出于朱元璋的这种表现,可以断定他绝不会选朱棣,因为前朝的教训就在眼前,为了争夺皇位,兄弟相残的事层出不穷。如今谁都服气的朱标死了,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倘若贸然立朱棣,万一其他兄弟反了呢?大明朝极有可能二世而亡!
所以只有立朱允炆才最保险!一则群臣支持和拥护,基础非常好。二则是朱棣想谋反也没法在兄弟间搞串联,因为他们之间就有天然矛盾,可以轻易被分化。
就这样朱元璋为朱允炆设计好了一切,几乎使朱允炆立于不败之地。因而朱棣本事再大也没用,根本就不可能被朱元璋选中。
哪料,朱元璋都做得如此地步了却还是被翻盘——不是朱棣牛,而是朱允炆昏招频出。
故而从这个角度来言,朱棣的靖难之役,实则是在跟朱元璋“过招”。而朱允炆竟然当了神助攻,帮着朱棣都一一破除了朱元璋的设置,如兄弟间的串联,朝中大臣被“送”过来等,因而朱棣这才得以成功。
其实明朝除了“朱棣意外翻盘夺天下”外,还有其他许多问题,如朱棣为何非要迁都北京?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地方。
而在对明朝的研究中,最出色的无疑是这部《大明王朝三百年》,系统梳理、解答了明朝的许多问题,不但对研究明史大有帮助,而且对启迪和开拓思维,解答如今的许多问题和现象,都帮助颇多,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但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却并没有慎重考虑,只是凭借自己的喜好选择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这就引起了自己四儿子朱棣的不满。朱棣想自己的实力不差,而且也是朱元璋的亲儿子,怎么就比不过朱允炆这一个毛头小子了?其实如果是朱标继位,朱棣肯定不会说什么,更不会想着起兵,因为朱标对朱棣是真的关心疼爱。
如果朱允炆继位后好好干活,及时安抚几位不满意的哥哥,那朱棣也不会说什么,但没想到自家侄子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想把自己拼来的权利地位收回去,还弄死了朱棣的几个兄弟。这让朱棣十分生气:你叔叔我的实力在你之上,这天下也是你这些叔叔们和你爷爷一起拼出来的,不让我当皇帝就罢了,还不让我做王爷,还要把你叔叔们给逼死?下一个是不是还要把我给逼死?
就在朱允炆皇位还没做热的时候,朱棣起兵了。这一次他亲自披挂上阵,指挥自己手下的军队直冲京城。如果按照以往的说法,朱棣是不可能赢的。但在朱元璋执政后期,就已经把善于打进攻的几个将领咔嚓了,而朱棣的队伍连年在边关作战,骁勇非常。更何况还从另一个兄弟手里?骗?来了最厉害的骑兵朵颜三卫,更是有如神助。于是没过多久,朱棣的队伍就把南京攻下,成功坐上了皇位。
在朱元璋生前,曾经说过朱棣是最像自己的一个孩子,对于这个孩子的品行应该十分了解,那么为什么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他,而要传给一个毛头小子朱允炆呢?史学家对此做出了解释,因为有了这三方面的原因,所以朱元璋不会把朱棣列为储君人选。第一就是因为朱棣的出身。虽然大家都知道朱棣的父亲是朱元璋,但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任何关于朱棣母亲的记载。
有人说朱棣可能是少数民族部落或者是周边国家进贡的女人生下的孩子,但不论是哪一种,都能说明他的出身并不高,而且在朱棣出生不久,朱棣的生母就被朱元璋处死了。虽然朱棣被马皇后抱养,但一直没能受到重用,这也能从侧面体现出朱棣身世的低下。
第二是因为朱棣的性格,他跟自己的哥哥朱标不一样,从小就在沙场上征战,性格十分暴躁,手腕相当铁血。朱元璋在大肆屠杀功臣之后,希望继任者的性情能够宽厚仁爱,因此才选择了朱标继承皇位,并不会考虑朱棣。这就像是朱棣选择朱高炽一个道理。朱元璋知道,如果是打天下的时代,那么朱棣就是一个好的接班人,但现在是治天下的时代,因此不能让朱棣成为皇上。
第三个原因就是在明朝的时候发展到鼎盛的文官集团。因为想把朱标培养成为一名仁君,所以朱元璋刚登上皇位就请了许多儒家学派的贤士给朱标上课。在朱标死后,这些人一定会站在朱允炆那边。因为这三方面的原因,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朱允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1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