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这个当然是刘备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而且刘备是正义的象征,跟随着曹操是没有好下场的。曹操完全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奸雄,而刘备是正统的汉室血脉跟着他才是让自己才能够过上好日子,而是跟着曹操的话,那就是遗臭万年,他自然是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以就找到了刘备,毕竟刘备说的比曹操都还要好听,这个可以说是吸引了很多人,就连王平也是不意外的。
刘备手底下,王平没有做到什么好的官员,而是做了一个普通通通的门牙将军。但是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刘备对他也是非常信任,这个赵云也是曾经担任过这样的官职,可以说是和赵云处于同一种地位了,很多人都是从这个小小的将军做起了,就连魏延也是不意外的。
刘备一个好的首领,吸引了很多人来投奔,就连王平也是
刘备可以说是三国中非常好的一个人,所有人都非常喜欢刘备这一个人,虽然他很多时候让我们看不惯,但是他真的是一个非常令人尊敬的正人君子,和曹操相比的话,他真的是好的太多了。他都一直遵守着儒家学说的那样,做一个正人君子,有些不该做的事情他从来不会做,他只会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个事让关羽和张飞非常的敬佩,他一直都非常尊重自己的皇帝,一直要想要报效汉朝。在这个乱世之中建立功名,而这个也是关羽和张飞的期望,所以关羽和张飞选择了帮助刘备。
像关羽和张飞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就连诸葛亮这样的人也是非常喜欢刘备的,虽然诸葛亮表面上是不想给这刘备,但是内心是等待刘备已经这么久了,为刘备准备好了那么多计策,其实都是想要帮助刘备建立一个很好的天下。而且刘备是吸引的人才是越来越多,让蜀国队伍是越来越昌盛了。
王平当然是听到了,刘备的名声是多么的好,自己不想做一个乱臣贼子,这一次不想要替曹操效命了,想要跟着这样的主公,才能够在乱世之中生存下来,才能够建立公民,曹操这边实在是太黑暗了,更何况有司马懿这样的人物,他们想要努力的上升,完全是永无天日。
王平最后是生老病死了
王平前半生可能是没有什么作用力,但是到了后面蜀国是没有任何人才了,这个时候他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那么他就得到重用,像蜀国五虎将已经死了,而且蜀国五虎将的儿子他们也死得比较早,诸葛亮攻打魏国都没有什么人才,这个时候就需要王平了,他在一次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时候得到诸葛亮的重用,他开始慢慢的往上爬了,而且关系越来越大。
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已经开始和蜀国闹了矛盾,这个时候王平又立下了一个非常更好的功能,那就是杀掉魏延,让蜀国逐渐的安定了下来,这个时候他得到了所有人的信任,开始做了一个大官,就这样做了很多年,在刘禅还没有投降给魏国的时候,他就已经去世了。
看着他一生的经历,其实也是非常的颠荡起伏,但是还是非常不错的,在三国这么一个乱世之中能够生存下来,而且日子是最后过得很不错,像他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很多人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像诸葛亮就是最后也是活活累死的。
王平字子均,蜀汉后期名将,其为人谨慎,曾在街亭一战时规劝马谡,又镇守汉中多年,战功卓著。不过他此前却是曹操手下的将领。
王平随曹操出征汉中,与刘备交战。汉中一战,夏侯渊被斩杀,曹军全线溃败,王平所部被俘虏。此时的王平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择,要么投降刘备保全性命,要么誓死不降,保全名节。最终王平选择投降,走出了人生中最正确的一步。
那么王平为何要选择投降刘备呢?
首先,王平是益州巴西郡人,而刘备控制着益州,投降刘备意味着回到了故乡,即便做不了高官,能回到故乡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其次,王平在曹操军中没有发展前途。王平在曹军中只是一名代理校尉而已,而且认识的汉字不超过十个,像他这样的人在曹军中一抓一大把,再加上他是个益州人,没有任何人脉关系,所以根本不会受到重用,也没有发展前途,可能他本人对曹军也没有什么归属感。而此时战败被俘,王平也没有必要继续为曹操卖命了,投降活命才是最关键的。
第三,投降刘备说不定可以受到重用。王平虽然在曹军中并不突出,但放到刘备军中却不一样了。刘备当时刚刚控制益州,对益州的复杂局势还吃不准,特别是巴西郡那么多的少数民族不便管理,所以正值用人之时。更重要的是刘备标榜仁德,本人并不好杀。
而王平就是巴西郡人,自幼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多有接触,和他们比较熟悉,再加上自己有较长的军旅经验,正是刘备急缺的人才,所以此时投降刘备“说不定”会受到重用。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于是王平选择投降刘备。
王平投降刘备后,立马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这职位要比王平那个代理校尉高出不少。
诸葛亮北伐时,王平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干将。街亭一战虽然战败,但王平表现十分突出,被任命为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并统领由少数民族组成的蜀军精锐——无当飞军。
吴懿去世后,王平接替其镇守汉中,并挫败曹爽征讨汉中的计划,被封为镇北大将军,成为蜀汉的中坚力量,不久死于任上。而王平也得以青史留名,被后人所熟知。
如果王平一直在曹军中效力,根本不会达到后来的高度,甚至在史书上都不会留下任何踪迹。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一个乱世,乱世之中从一个阵营投靠到另一个阵营是很普遍的,比如说曹操手下五大谋士,有一人是从敌营投靠过来的,这就是是贾诩,再比如曹操手下五子良将,有三人是从敌营投降过来的,分别是徐晃、张辽和张郃。
一般来说,投靠都是从实力小的一方向实力强的一方来投靠,上面说的四个人都是如此,原因很简单,人往高处走,谁更厉害,谁更强大,一般就投靠谁,但是,强大的曹魏先后有两员将领分别投靠了蜀汉,这两员将领都成为蜀汉的社稷之臣,更为奇怪的是,这两人对蜀汉都是忠心耿耿,这是非常罕见和极为难得的。
第一个由曹魏投靠蜀汉的将领是王平。
王平是益州巴西郡宕渠人,也就是今天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王平祖上是南方的板楯蛮族人,这一民族是土家族的前身之一,后来王平跟随当地的部落首领賨邑侯杜濩与七姓夷王朴胡一起投靠曹操,成为曹操手下一名代理校尉,这一年是公元215年,曹操刚平定汉中拿下张鲁后不久的事。
四年后的公元219年,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发生战争,刘备利用斩杀夏侯渊的优势,同时依靠险要地形对曹操避而不战,曹操因为补给困难,选择将汉中百姓迁往关中,随后就结束汉中之战退兵了,而在战中,身为代理校尉的王平却趁机投靠了刘备。
虽然曹操在汉中之战失利,但是,曹操的势力明显强于刘备好多倍,刘备的地盘就一个益州,曹操占据了天下十三州中的九个州,谁都知道曹操实力强,还控制了皇帝代表了朝廷,留在曹操那不是更有前途吗?在当时看来,王平背叛曹操投靠刘备的行为,不是弃明投暗吗?那么问题来了,王平为什么要投靠刘备?
第一个原因是:王平显然是板楯蛮族人,但他显然很怀念家乡,王平的家乡在益州巴西郡宕渠,这里现在是刘备的地盘,如果一直在曹操那里,就得背井离乡,也许宕渠还有王平的亲人和族人,也许王平过于思念家乡,所以王平要离开曹操投靠刘备。
再说了,之前王平离开家乡投靠曹操,是因为部落首领的主意,王平是身不由己,在曹操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还是思念家乡,古人的乡土观念很重的,尤其是外族人,所以王平趁曹操与刘备发生汉中之战时,离开曹操主动投靠了刘备。
第二个原因就是:王平在曹魏感觉没有前途。王平是蛮族人,虽然当了个代理校尉,可这不过是曹操临时安置蛮族人的临时职位,可能永远也不能转正,再加上王平没有文化,不识字,在人才济济的曹魏政权,得到重用的机会不多。
另外,王平虽然跟随部落首领一起投靠曹操,但实际上这批人曹操是防备的,一是非我族类,二是賨邑侯杜濩与七姓夷王朴胡是地方实力派,处理得好会忠心,处理不好就有反叛的可能,是被曹操防备的部落,也不太可能受重用,所以王平离开。
王平投靠刘备后,很快得到升迁,投靠刘备的当年就被任命为牙门将军,从代理校尉到将军,王平连升三级,跳过了校尉、中郎将,直接升牙门将和裨将军,后来王平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战中立功,他劝谏马谡不要上山扎营,同时率领少数军队牵制了张郃,保证了蜀汉没有被打得大溃败,成为第一次北伐中唯一一个受到升迁的将军,被任命为讨寇将军,封亭侯,统帅蜀汉的特种部队无当飞军。
诸葛亮及魏延都去世后,王平又接手吴懿的汉中太守之职,成为镇守汉中的守护神,要知道汉中是蜀汉北大门,是曹魏唯一能攻击蜀汉的必经之地,是蜀汉国防的重中之重,王平镇守汉中长达14年 ,没有出过一次差错,没有犯过一次错误,还因为英明的指挥,挫败了曹魏大将军曹爽的侵犯汉中之战,也叫兴势之战,更为重要的是王平对蜀汉忠心耿耿。
王平以一个降将身份,为何对蜀汉忠心耿耿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忠于蜀汉,就是忠于家乡,王平是为家乡而战。前面已经讲过王平投靠蜀汉是因为思念家乡的原因,所以家乡对王平来说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就不难理解王平为何忠于蜀汉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王平在蜀汉得到了重用。王平在曹魏只是个代理校尉,一投靠蜀汉就是牙门将和裨将军,不久又升为讨寇将军,还被封了侯,诸葛亮去世后,王平成为安汉将军兼职汉中太守。
公元243年,王平又被封为镇北大将军,仍然镇守汉中,这是典型的军政大权一把手的职务,成为蜀汉政权三大边境军政大臣之一,地位非常高了,相当于蜀汉三大军区司令之一,除了蜀汉朝廷之外,就数王平的汉中太守、镇北大将军最为重要了,比永安和南中都要重要,蜀汉对王平重用,王平对蜀汉忠心,这是典型的相互成就。
第二个由曹魏投靠蜀汉的将领是姜维。
姜维是魏国凉州天水郡冀县人,也就是今天甘肃省甘谷县人,他的父亲是魏国小官吏,因为战死沙场,姜维就接了父亲的班和职务,成为魏国天水郡参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姜维和天水郡主簿尹赏、功曹梁绪、主记梁虔一起受到太守马遵的猜忌,马遵不愿意让姜维等人进城,前面进不了城,后面又是蜀汉大军到来,无路可走,于是姜维四人一起投靠了蜀汉。
所以姜维投靠蜀汉的原因很简单,受到太守的猜忌,无路可走之下投靠了蜀汉。
姜维投靠了诸葛亮之后,很快因为才能而得到了火箭般的升迁,投靠的当年,姜维就被封当阳亭侯,兼奉义将军,没过多久,又升为征西将军,同时还有兵权,统领蜀汉精锐五六千虎步军,诸葛亮去世之后 ,姜维又被任命为辅汉将军,蜀汉第一任辅汉将军是李严,第二任是张裔,这个职务并不低,李严当年可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
随后,姜维是一路升迁,从辅汉将军到镇西大将军,再到卫将军,最后到大将军,姜维以一个降将身份,成为曾经母国的敌国蜀汉政权的大将军,大将军可是最高军职,相当于三军总司令,这简单是一个传奇,也是三国所有降将中身份最高的人。
在蜀汉晚期人才凋零的时候,基本上是姜维一个人在力挽狂澜,苦苦支撑,姜维前后11次北伐,胜多负少,以蜀汉的弱势实力,不断地发动对曹魏政权的进攻,以进攻为防守,成为蜀汉后期唯一顶梁柱,在面对曹魏大军逼近之际,同样是姜维一人在苦苦支撑,率领数万军队死死地挡住了魏将钟军的15万大军,如果不是邓艾偷渡阴平,蜀汉政权根本不会灭亡,当时钟会已经有了退兵之意。
即使是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之际,姜维都没有放弃为蜀汉复国,连皇帝刘禅都放弃了,而作为曾经的降将,现在的蜀汉顶梁柱大将军姜维居然没有放弃,还有苦苦支撑,以自己最后的能力与忠心,为蜀汉复国大计献出了最后的力量,姜维的忠心天地可证、日月可鉴。
那么姜维为什么这么忠心呢?
因为姜维和诸葛亮是同样性格的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也是如此;诸葛亮两袖清风、大公无私,姜维同样不置产业,身无长物;诸葛亮忠心耿耿,姜维同样忠心;诸葛亮一生为了理想北伐,姜维前后11次北伐,比诸葛亮还要多,因为姜维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北伐中原,建立功勋。
一个有理想的人是有信仰的,是正直忠义的,为了实现理想,姜维只有忠心耿耿,一心为蜀,同时,姜维忠心报国也要报答诸葛亮的重用之恩和蜀汉的提拔之义。
夏侯渊战死定军山后,曹操亲自来到前线,并任命徐晃为先锋,继续向刘备发动进攻。时任牙门将军的巴西宕渠人王平主动请缨,要求协助徐晃对付刘备。曹操大喜,于是委任王平为副先锋,与徐晃一起前往汉水。
徐晃与王平来到汉水后,徐晃下令前军渡过汉水后列阵。王平认为此举不妥,认为一旦大军渡河后遭到攻击,将无法后撤。徐晃表示,当年韩信曾经背水为阵,置之死地而后生。王平又指出,韩信此举是料定对手无谋,而今天面对的对手却是有勇有谋的赵云和黄忠,此计未必能够奏效。不过,王平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徐晃的采纳。
果然,当发现曹军渡河扎营后,赵云与黄忠各领一军发动进攻,左右夹攻,将徐晃击败。徐晃率部撤退时,不少将士被逼入汉水,死伤无数。
徐晃侥幸逃到对岸后,不但不反省自己的失误,反而指责王平不进行援救。王平则认为一旦自己出兵援救,将会徐晃一样难逃失败的命运。徐晃大怒,打算将王平处死。谁知王平当晚率部在营寨中放火,并趁乱投降了刘备。
刘备见到归顺的王平后,大喜,认为得到了王平就一定能夺得汉中。于是,刘备任命王平为偏将军,命其担任大军的向导。
小说对于汉水之战的描述分为两个部分:徐晃对赵云、黄忠作战及王平投降刘备。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这两个部分有真有假。首先,小说中出现的徐晃对阵赵云和黄忠并未历史的真实。
按照《三国志徐晃传》及相关传记的记载,汉中之战期间,徐晃的确作为曹军中的一员参与了此战。不过,他的对手却不是赵云或黄忠,而是大家较为陌生的陈式。两人的交战地点不不是在汉水,而是在马鸣阁道,此地虽位置偏僻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此,无论是刘备还是曹操都不敢大意,派出精兵强将前来。最终,徐晃击败陈式,获得此战的胜利。他还因此得到了曹操的嘉奖。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王平投降刘备之事,则是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王平传》载,王平并非曹操旧部,而是汉中地区巴西郡地方势力朴胡的部下。曹操占领汉中后,朴胡率众投降,被曹操迁往汉中居住。王平与朴胡一起来到了洛阳,之后才被曹操任命为代理校尉,并随军返回汉中参战。
定军山一役结束后,曹操亲自率部与刘备作战,但最终却被刘备击败,从而退出了汉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平选择了背叛曹操加入刘备阵营,后来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和裨将军等职。他的投降不但与汉水之战无关,也不是因受到徐晃的迫害而被迫投降。
提到王平这个人物,也算是汉末三国时期草根励志的典型形象。据《三国志王平传》记载,王平家境清贫,自幼被寄养在母亲家中,一度被改名为何平,直到长大成人后才改回父姓。由于家庭条件所限,王平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称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文盲。
不过,王平并没有自暴自弃。在军旅生涯闲暇之际,王平抓住一切时间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史料载:“(王平)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王平的表现也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欣赏,并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到了蜀汉中后期,王平更是多次击退曹魏,还被任命为镇北大将军,被誉为“蜀汉四大名将”之一,与句扶、张翼和廖化齐名。
在三国时期,蜀汉虽然相对弱小,却是名将辈出。其中,就五虎上将来说,更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在刘备建立蜀汉的过程中,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这五虎上将,无疑立下了赫赫战功。不过,在蜀汉建立前后,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等人则陆续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当然,对于蜀国来说,并没有一下子进入到武将凋零的时期。在蜀汉中后期,时人云: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翼)、廖(化)。对于王平、句扶、张翼、廖化等人,就是当时的名将。
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王平,则相对特殊,因为他一开始是曹操麾下的武将。公元217年到公元219年,刘备和曹操之间爆发了汉中之战。在汉中之战期间,王平离开强大的曹魏,选择投奔弱小的刘备。那么,问题来了,汉中之战时,王平为何离开强大的曹魏,而归降弱小的刘备呢?也即王平到底怎么想的呢?
首先,王平是巴西宕渠人,因为小时候养在外祖父何氏家,所以又叫何平,后来改回本来的王姓。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巴西郡朴胡、賨邑侯杜濩举巴夷、賨(cóng)民依附曹操,王平随杜濩、朴胡等被迁往洛阳,被任命为一名代理校尉。由此,对于王平来说,本来就是益州人士。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远征汉中,张鲁归降。在获得汉中之地后,曹操还派人袭扰益州的巴西郡,促使王平等人依附于自己。不过,在来到曹魏后,王平仅仅获得了校尉的官职。在汉末三国时期,校尉自然是相对较低的武将官职,也即在裨将军、偏将军之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手下黄忠于定军山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王平随曹操率领大军来争汉中,却被刘备击败,王平得以投降刘备,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在汉中之战爆发时,王平跟随曹操征讨刘备,参加了这场持续两年之久的战役。当然,正是在这场战役中,王平离开了曹操,归降了刘备,从而被刘备册封为牙门将、裨将军。对此,在笔者看来,王平离开曹魏的原因,分为以下两点。一方面,王平当年投靠曹操,很可能是情势所逼。不过,等到汉中之战时,刘备击退了强大的曹操,这让王平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益州,而不是继续跟随曹操回到中原之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