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有关于陈泰的轶事评价如何,有关于他的死因为什么有争议

众妙之门 2023-07-01 07:05:21

有关于陈泰的轶事评价如何,有关于他的死因为什么有争议

陈泰(?-260年),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司空陈群之子。

历史评价

陈寿:泰弘济简至,允克堂构矣。

司马昭:陈征西沉勇能断,荷方伯之重,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

武陔: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陈泰)不如(陈群)也;明统简至,立功立事,(陈泰)过之(陈群)。

张华:太丘长陈寔、实子鸿胪纪、纪子司空群、群子泰四世,于汉、魏二朝并有重名,而其德渐渐小减。

袁宏:玄伯刚简,大存名体。志在高构,增堂及陛。端委兽门,正言弥启。临危致命,尽其心礼。

轶事典故

陈泰与曾祖父陈寔(太丘县长)、祖父陈纪(大鸿胪)、父亲陈群(司空),家族四代在东汉、曹魏两朝都有很高的名望,但德行却一代稍弱于一代,所以时人称之为:“公惭卿,卿惭长。”此语后意为威德世代相减。

家族成员

曾祖父

陈寔,字仲弓。东汉名士,官至太丘县长,死后谥号文范先生。

祖父

陈纪,字元方,官至大鸿胪。

父母

父:陈群,字长文。曹魏重臣,创建“九品中正制”及《魏律》。官至司空、录尚书事,封颍阴侯。卒谥靖侯。

母:荀氏,尚书令荀彧之女。

堂兄弟

陈佐,陈谌之孙,陈群族子,官至青州刺史。

陈坦,陈谌之孙,陈群族子,官至廷尉。

子嗣

陈恂,袭封颍阴侯,无子。

陈温,于兄长去世后袭封颍阴侯,咸熙元年(264年)改封慎子。

死因争议

关于陈泰之死,《三国志》只记载了年份,裴注则提供了呕血而死和自杀而死两种说法。据干宝的《晋纪》,甘露五年(260年),曹髦被杀后,司马昭与朝臣商议如何善后,太常陈泰没有到来,由其舅荀顗请他去,陈泰子弟都逼陈泰去,陈泰说:“当世谈论的人,都认为我可以比肩舅舅,如今舅舅不如我。”于是垂泪而入。陈泰要求司马昭诛杀下令成济杀曹髦的贾充,但司马昭不肯,陈泰则拒绝提出退一步的建议。孙盛的《魏氏春秋》则记载陈泰第一时间到达了曹髦被杀的现场,并说陈泰是因为司马昭不杀贾充而呕血死。习凿齿《汉晋春秋》则称陈泰是在与司马昭商议后回家自杀身亡。

裴松之因为陈泰未当过太常而怀疑干宝的记载,更认为孙盛所记是由他自己所改编。对于《汉晋春秋》的相关记载则没有进行征引和讨论。《资治通鉴》基本采信了《晋纪》的记载,但没有记录陈泰之死;罗贯中所著小说《三国演义》在114回也是如此。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陈泰的生平与正史大体相当。曾在司马懿政变之时劝曹爽投降,之后外出到雍州任职,为郭淮副将,多次防御蜀将姜维的进攻。后来,陈泰继郭淮为魏国西方主帅,与部下邓艾结为忘年之交。魏帝曹髦被杀时,陈泰大为悲伤,大胆直言司马昭要处斩贾充谢罪,没有得到批准。

影视形象

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刘英鲁饰演陈泰。

曹魏名将:陈泰,在史上曾镇守魏国西陲,与邓艾抗击蜀军

人生生平

怀柔外族

陈泰于魏青龙年间任散骑待郎,父亲陈群死后继嗣其 颍阴侯 爵位。正始年间转游击将军。当并州刺史时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任内怀柔外族,甚有威望。后被征任尚书。

公元240年-241年(正始初年),陈泰迁任游击将军;

公元244年(正始五年),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持节(即有代表朝廷处理若干大事的权力),护匈奴中郎将,主管并州的军、政、法等事务。陈泰辖区及周围地区民族众多,他很注意对当地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威信很高。

当时京城权贵托他在边地购买奴婢,并附送宝货。陈泰将所送之礼皆挂在墙上,从不打开。公元248年(正始九年),陈泰被调回京城任尚书,将权贵所送之礼全部退还。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曹爽为了大权独揽,不断打压各派势力,尤其与太傅司马懿针锋相对,陈泰虽自幼与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为友,仍尽量避免介入这场政治斗争。但身处朝廷之中,有许多事是没法躲避的。

高平陵之变

同年正月,一直韬光养晦的司马懿趁曹爽等挟皇帝曹芳去洛阳南郊谒陵之际,发动政变,率军切断归路。当时,陈泰作为尚书,也去参加这次谒陵。当司马懿派人送书给曹爽要其放弃抵抗时,曹爽等仍犹豫不决。陈泰与侍中许允一道上前劝说曹爽,使其接受了交权条件。曹爽即派许允与陈泰为代表去与司马懿协商。故司马氏一直视陈泰为有功之臣。此后,司马氏控制朝廷。为了避开朝廷中的斗争,陈泰又主动要求外出任职。他被调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刺史,代替原刺史郭淮,并加奋武将军,处于对蜀作战的前线。

大战牛头山

同年秋,蜀卫将军姜维督军进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依傍曲山(今甘肃岷县东百里)筑两城。姜维熟悉陇西风俗民情,欲诱羌胡归蜀,以控制该地区。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征西将军郭淮与陈泰统兵抵御。二人商量对策时,陈泰说:“曲城(今甘肃岷县东漳南)虽然坚固,但是远离西蜀,道路险峻,粮食只能长途运输;羌胡的人质们害怕为姜维服劳役,也一定不会长久配合。如今只要我们围而攻之,兵不血刃就能夺取麴城。西蜀虽然可能发来救兵,但山道险阻,也不会很快到来。”郭淮从其计,遂采取围城打援策略,命陈泰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进围曲城,切断交通及水源,蜀军出城挑战,陈泰又命坚守阵地不战。曲城蜀军困窘不堪,甚至把干粮分给兵士,靠吃雪水过日子。姜维领兵救援,进至牛头山(甘肃岷县东南,洮河南岸),与陈泰相遇。陈泰说:“兵法贵在不用打仗就能让人屈服,如今只要我们切断牛头山的道路,使姜维没有了退路,就能把他擒获了。”遂令各部坚垒自守,不与蜀军交战。陈泰即调军南渡白水,顺河东行;郭淮率军进逼洮水,企图切断姜维退路。姜维及时发现了魏军的动向,姜维迅速撤回。而句安、李歆等人孤立无援,只好献城投降。

抵御吴蜀

公元252年(嘉平四年),蜀人策动西部部分民族造反,攻打郡县,陈泰即上书请求将雍州、并州兵力合在一起前往镇压。并州军队在调动过程中,因不愿远征而出现兵变,结果陈泰只好单独率军前往,亦大获成功。

公元253年(嘉平五年)二月,吴太傅诸葛恪取得东兴之战胜利后,恃功轻敌,不顾群臣劝阻,再次兴师攻魏。五月,姜维与吴呼应,率军数万自武都(今甘肃西和西南)出石营经董亭(均在今甘肃武山南),进围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大将军司马师遣车骑将军郭淮与陈泰率关中军解南安之围。陈泰率部进至洛门(即洛门聚,今甘肃甘谷西)时,姜维因久攻南安不克,军粮已尽,被迫撤围退走。七月,吴军主力围攻新城受挫,士卒疲惫不堪,患疾者过半,死伤惨重,也被迫撤退。

公元255年(正元二年)正月,郭淮去世,朝廷即任命陈泰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二州的军事,即为当时曹魏西部的最高军事长官。

狄道之战

同年七月,大将军司马师病亡,司马昭控制魏国朝政。蜀将姜维乘司马师病亡之机,督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攻魏。时新上任的雍州刺史王经对陈泰报告,蜀姜维、夏侯霸率军分三路向祁山、石营、金城攻来,要求分兵迎击。陈泰认为蜀军不会分数路而来,要其坚守狄道(今甘肃临洮),待他率主力自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到达后,再钳击蜀军。八月,姜维到达罕(今甘肃临夏东北),遂向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王经不俟陈泰军至即擅击蜀军。陈泰闻后,便料到会有变故,即遣大军前往支援。果然,王经先后败于故关(今甘肃临洮北)、洮西,大部伤亡或逃亡,仅残部万人还保狄道。姜维乘胜围狄道城。

陈泰星夜驰报朝廷,同时收编王经的残部,作好进攻准备。不久,大将军司马昭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并遣太尉司马孚为后援。

邓艾等人认为:“王经的几万精兵大败于洮水以西,敌兵士气大振,这样的乘胜之兵势不可当,而将军以乌合之众,继败军之后,士气低落,军威不振,陇山以西已经面临被攻破的危险了。古人说:‘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里也有‘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的说法,讲的都是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的道理。如今陇西之害超过蝮蛇,狄道之地难以固守,而姜维的兵马锋芒锐利,正该有所回避,不如割险自保,静观其变,等待时机,然后再图进兵,救援狄道,这才是可行之计啊。” 陈泰说:“姜维轻兵深入,正要和我军平原旷野争锋,以求速战速决。经本当凭借高壁深沟,挫伤敌人的锐气,可他偏恋战,结果使敌人的计谋得逞,大败而回,被姜维围困在狄道城中。倘若姜维攻克狄道,乘胜向东进兵,占据栎阳,得到足够的粮食,再收罗降兵,招纳羌胡,然后东争关中、陇右,进道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四郡,这可是我们决不愿看到的。而姜维要是被挫败在狄道城下,锐气消失,力量衰竭,那时攻守易势,主客不同,何愁消灭不了蜀军!兵书上说:‘攻城用的战车等都需要三个月时间才能制成。’而这些都不是轻兵远入或姜维的阴谋诡计所能仓促办到的。眼下姜维孤军深入,粮草跟不上,正是我军速进破敌的大好时机,所谓迅雷不及掩耳,势在必然。洮水在外围环绕,姜维等被围在内部,如今只要我们占据制高点和有利地形,卡住敌人的要害部位,蜀军一定会不战而逃。对敌寇不能姑息放纵,对狄道之围也要树立不久就能解救的信心,诸位怎么能说出‘解腕’、‘不守’的话来?”陈泰述说自己的见解后,就带领人马越过首阳县高城岭,一路悄然急行,当天夜里赶到狄道城东南的高山上,然后燃起一堆堆烽火,下令士兵鼓角齐鸣。狄道城里的将士一见救兵到了,士气大振。

姜维起初还以为当官的来救部下肯定要把各方人马聚集以后才能发兵,此刻忽听说魏军已经杀到,便认为发生了意外的变化或是敌军早有预谋,于是全军上下都很震惊和恐慌。魏军进发陇西,一路上山道深险,陈泰料定敌军必然会在途中设伏,于是伪装成从南路进兵的模样,姜维果然派兵埋伏了三天,结果魏军秘密行军,终于躲过了蜀军的埋伏。姜维于是带兵绕过山峰追杀过来,两军经过一番争斗,姜维败退返回营地。这时,凉州的魏军已从金城关赶到沃干阪,陈泰和王经秘密约定日期,计划一同攻击姜维兵马返回的通道。姜维等人听说这个消息,慌忙逃窜,狄道城中的将士终于被解救出来。王经慨叹道:“粮食供应不足十天,出击方向不合时机,险些全城覆灭呀!”陈泰一面慰劳将士,一面调度人马,派人驻守险关要隘,并且加紧整修城垒,然后自己带兵返回,仍屯驻在上络。

当初,陈泰听到王经被围困的消息后,认为魏军将士向来团结一心,只要王经带领部下齐心协力坚守城池,姜维不可能很快攻下狄道。于是,他一面将情况和部署上报洛阳,一面立即率军西进,昼夜兼程,赶奔狄道。朝廷接到陈泰的报告后,召集大臣们商议军情,大家认为王经如果被打败,狄道城很难自保。倘若姜维切断通往凉州的道路,兼并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四郡,占据关中和陇西以西的险要之处,就肯定能够消灭王经的部队而夺取陇右。因此应该立即征召四方兵马, *** 大军前去攻讨。大将军司马昭说:“当年诸葛亮就常有这种志向,但是最终也没有实现。此事关系重大,必须要有深谋远虑,这可不是姜维的才智所能办到的。而且狄道城也不会那么快被他攻破,只是城内粮食短缺,甚为急迫,因此,只有像征西将军陈泰那样迅速救援,才是上策。”陈泰每每因为某个地方有事,就虚张声势,扰动天下,然后简明扼要将真实情况上报朝廷。驿书不过六百里,和平常的公务邮件一样。

姜维也感震惊,只好分兵攻陈泰。姜维督军沿山进攻,陈泰据险而守,击退蜀军。陈泰扬言截断蜀军退路,蜀军震恐,遂于九月二十五日撤军退走钟堤(今甘肃临洮南),狄道之围遂解。王经慨叹道:“粮不至旬,向不应机,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陈泰慰劳将士,加强城防工事,增添防守兵力后,率兵还屯上(今甘肃天水)。

司马昭据此对荀说:“玄伯一向沉着勇敢,多谋善断,这次肩负一方的重任,解救将被攻陷的城池,又不请求朝廷增兵,而且在表章里把情况讲得很轻淡,看来肯定有办法平定敌寇。做为都督大将,都应该像他这样啊!”

调归朝廷

公元256年(甘露元年),司马昭将陈泰调回朝廷,任尚书右仆射,负责选举任命官员。不久,吴将孙峻率军出淮、泗,摆出欲攻魏的姿态。司马昭即调陈泰为镇军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并诏命徐州监军以下皆受陈泰节制。孙峻退兵后,朝廷又召回陈泰,改任左仆射。

公元257年(甘露二年),亲曹氏的征东将军诸葛诞采取连结东吴,以逸待劳,拒守扬州(治寿春,今安徽寿县)的方略,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亲率六军征讨,驻军丘头,由陈泰总管行台(即总指挥部)。陈泰自幼与司马师、司马昭为友,与沛国武陔的关系也很好,有一次司马昭问武陔:“玄伯和他父亲陈群司空相比怎么样?”武陔回答:“通达儒雅,渊博练畅,以天下教化为己任,玄伯不如其父,但严明纲纪简捷精干,建功立事,则超过他父亲。”

回京后陈泰升任司空,为三公之一,食邑二千六百户。并赐子弟一人为亭侯,二人为关内侯。

忧愤而亡

公元260年(甘露五年),魏帝曹髦不能忍受威权日去,便亲率殿中宿卫、苍头、僮仆等,欲攻打司马昭。在南阙与司马昭亲信贾充展开激战,混战中,贾充指使成济弑杀曹髦。

陈泰知道后,当即跑到现场,与太傅司马孚倒在地上,枕看曹髦尸体号哭尽哀。不久,司马昭也来到现场,见此情景,便问陈泰:“玄伯,天下人当怎么看我?”陈泰说:“只有斩杀贾充,才能以谢天下。”司马昭又说:“你再考虑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陈泰回答:“难道还能让我说别的话吗?”因过于悲恸,不久吐血而死。

陈泰死后,被追赠司空,谥曰穆侯,子陈恂嗣。

历史评价 陈寿:“(陈)泰弘济简至,允克堂构矣。”

司马昭:“陈征西沉勇能断,荷方伯之重,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

武陔:“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陈泰)不如(陈群)也;明统简至,立功立事,(陈泰)过之(陈群)。”

袁宏:“玄伯刚简,大存名体。志在高构,增堂及陛。端委兽门,正言弥启。临危致命,尽其心礼。”

《博物记》:“太丘长陈、实子鸿胪纪、纪子司空群、群子泰四世,于汉、魏二朝并有重名,而其德渐渐小减。”

轶事典故 据干宝的《晋纪》,甘露五年(260年),曹髦被杀后,司马昭与朝臣商议如何善后,太常陈泰没有到来,由其舅荀请他去,陈泰子弟都逼陈泰去,陈泰说:“当世谈论的人,都认为我可以比肩舅舅,如今舅舅不如我。”于是垂泪而入。陈泰要求司马昭诛杀下令成济杀曹髦的贾充,但司马昭不肯,陈泰则没有再提出另一个建议。 孙盛的《魏氏春秋》更说陈泰是因为司马昭不杀贾充而呕血死。 裴松之因为陈泰未当过太常而怀疑干宝的记载,更认为孙盛所记是由他自己所改编。然而,罗贯中所著小说《三国演义》在114回则综合干宝和孙盛两人的记载。

家族成员

父母

父:陈群

母:荀氏

堂兄弟

陈佐

陈坦

子嗣

陈恂

陈温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陈泰的生平与正史大体相当。曾在司马懿政变之时劝曹爽投降,之后外出到雍州任职,为郭淮副将,多次防御蜀将姜维的进攻。后来,陈泰继郭淮为魏国西方主帅,与部下邓艾结为忘年之交。魏帝曹髦被杀时,陈泰大为悲伤,大胆直言司马昭要处斩贾充谢罪,没有得到批准。

曹髦是曹魏的第几任皇帝曹髦是被谁杀死的


曹髦是曹魏的第几任皇帝?曹髦是被谁杀死的?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对于三国高贵乡公曹髦的评价,史书上的说词和讲易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个腔调,都是把他当作不知韬晦、忍耐,是妄动、以卵击石的典型,这么说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似乎也是一种勇敢,为尊严而死,死的很值得!关于他的轶事典故就有4个小故事:请诛贾充、高贵乡公安在、以臣弑君,则加此刑、晋祚不得长远。请诛贾充的故事中主要讲述了在曹髦死后,陈泰与太傅司马孚倒在了地上,看着曹髦的尸体号哭尽哀。后来,司马昭也来到这里,见到这样的情景,于是就问陈泰:玄伯,天下人应当是怎么看我?陈泰说:只有斩杀贾充,才能以谢天下。司马昭又说:你再考虑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陈泰回答:难道还能让我说别的话吗?由于过于悲恸,不久之后便吐血而死。
在高贵乡公安在的故事则主要讲述了,贾充和河南尹庾纯之间的故事。在晋朝建立后,再一次酒宴上,他俩人互起争执,贾充说:你父亲年老,你却不回乡供养,难道认为天地神明看不到吗!庾纯说:那么高贵乡公在哪里?贾充于是羞惭愤怒,上表申请解除职位,而庾纯也上表自我弹劾。关于对高贵乡公曹髦的评价,大部分的人认为虽然没有获得成功,但他确实也做到了用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来争百分之几的机会。他用自己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曹髦,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第四任皇帝。魏文帝曹丕之孙,即位前为高贵乡公,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后来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他以悲壮的结局结束了自己昙花一现的人生。说起曹髦的身世,起初他也只不过是普通的一名宗室成员,和曹魏皇帝的宝座,相距是很远的。如果没有成为皇帝,他也就是世袭父亲曹霖的名爵,成为一个小小的宗室子弟,来走完自己平淡的一生。然而,一件特殊的事情却改变了他的一生和命运,那就是魏帝曹芳被司马师所废。在这之后,司马兄弟权力更重了。
后来应郭太后的要求立了他为皇帝,曹髦由藩王一下子变成了九五之尊的帝王,而迎接他的不是一条康庄大道,是一条崎岖无比的傀儡皇帝的小路,他的悲剧命运也从继承大统的那一天开始。继承帝位的曹髦一直是比较谨慎和小心翼翼的。政绩表现也是相当突出的。此时的他对局面还是比较清楚的,司马兄弟权威赫赫,他还只是一个14岁的小皇帝,整个朝廷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他现在完全没有能力与司马氏发生正面冲突,必须借用封官加爵来笼络司马兄弟,以保证自己的皇位登基稳定。可是后来随着自己的权力逐渐变大,对司马师独霸朝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后来就在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围剿中,死去了。他死时大睁着双眼,瞪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在那一刻起,他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在众多历史下,能够用壮烈的死亡,来赢得了帝王的尊严,和世人的尊重的帝王并不多,但是有一个人他做到了,他就是曹髦,他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死,有一个人难脱关系,那就是臭名昭著的司马昭.史上关于他的死可以从甘露之变的事件中得到解读,关于谁是杀害曹髦的凶手也会一幕了然。关于这个事件是发生于三国时期的魏国,是曹魏继高平陵之变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政变。事件源自曹魏皇帝曹髦和权臣司马昭之间的权力斗争,最后以司马昭废黜并杀害曹髦保住大权而结束。对于曹髦来说,他的继位只是一个傀儡,朝政的实权基本上掌握在司马家族中。随着曹髦慢慢长大,很多事情一目了然,对司马昭也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后来他写了一首黄龙歌,却被司马昭发现,使他对小皇帝曹髦有了戒备之心。曹髦见到自己的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很是愤怒。于是经过几个人的商议后,决定想要讨伐司马昭,虽然也有几名大臣极力劝阻,不能激进行事,但此时的曹髦犹如脱缰的野马,拉也拉不住。曹髦随即拔出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之后恰巧遇到司马昭的弟弟,曹髦左右的人怒声呵斥他们,将其吓得逃走了。之后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面对魏帝的拼杀。贾充军似乎要败了下来,后来在成济的刺杀下曹髦被杀死了。司马昭闻讯大惊,跪倒在地上。而太傅司马孚奔跑过去,把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哭得十分悲哀。
历史上的曹髦的确是个热血男儿.可惜虽然英武,却无人辅佐,被乱贼斩於街市.但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事物双重威胁下,曹髦并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关于他的后裔目前是有三人,分别是:曹霸、曹雪芹、曹祖义。曹霸,曹髦后人,唐玄宗时期画家,能文善画,官至左武卫将军,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观曹将军画马图二诗,表达对其画艺的赞叹。他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画家,是魏武王曹操后代、曹魏高贵乡公曹髦的后人,也是官左武卫将军。他能文善画,时人甚至以其祖先三曹比之,还有有文如植、武如操、字画抵丕风流之美誉。擅画马,与其门生韩干最著名,成名于玄宗开元年间。曹雪芹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也是曹操六十四代孙。他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之子。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曹祖义,是曹操的第七十代孙,生于1953年。他是在曹操墓发现后取样了DNA,并且家中还有其相关的族谱,才得以证明他是曹操后人。曹祖义是曹操曹丕曹霖曹髦的后裔,因曹髦20岁时被司马昭所害,所以其家谱联范字20代一修。见第三个谱联后部分和第四个谱联的家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顺治皇帝:一生有过也有功,为什么死因却惹人争议?

顺治皇帝是个怎么样的人物呢?顺治6岁登基,是多尔衮、豪格、多铎等入关功勋政治博弈的牺牲品。一生体弱多病,平庸无能,偏偏生逢吉时,坐上至高皇位。顺治在位期间,功劳倒是不清楚,但是却做了让汉族人痛恨不已的大事——剃鬓。因为剃鬓被汉人视为奇耻大辱,所以遭到很多人的反抗。为了制度的推行,满清统治者挥起屠刀,凡是不剃鬓者,杀无赦。一时间杀得血流成河,汉族人被杀怕了,只能屈服在满清的淫威下,苟且偷生。

当年比较著名的"嘉定三屠"就是由剃鬓令引发,据说嘉定城的石板裂缝,血液凝固,十日不散,腥气冲天,宛若人间地狱。可笑的是,"剃鬓令"居然是由汉臣孙之獬奏请的,真是让人气愤不已。但他具有独特的眼光,把明朝宫殿保护了下来,并将清朝首都从沈阳搬迁到北京,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朝代的首都大多数都毁于战争的摧残,但是顺治皇帝就很好地将明紫禁城保护了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将其重新修建,这才为我们留下了雄伟的故宫。

顺治皇帝极大地缓和了国内的矛盾,稳固了清朝的统治。顺治皇帝非常注重西藏,并努力将其划入清朝版图,这也为后来的中国版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他对蒙古部落示好,避免了蒙清之间的冲突,这为清朝的力量积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顺治整顿吏治,杜绝党争,据记载,仅顺治九年这一年,被革职的满汉贪官污吏就达两百多人。

废除圈地,这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弊政,满州人可以将民地说成官庄,随意圈占,而原土地的主人,有钱的被抄家驱逐,没钱就沦为奴隶,给国家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顺治亲政后就下令严禁圈地,总算是遏制住这项危及千家万户幸福的政策了。吸收汉官入主议政大臣会议,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等汉官,在顺治朝都得到了重用。

顺治到底是怎么死的,作为大清四大谜案之一,是真没办法去确认,开棺验尸都没用,人家顺治爷当年就被烧成灰啦。个人趋向顺治死于大炮,这个观点来源于郑家的祖传典籍《延平王起义实录》,前几年公开的。在这份资料里记录,1661年,顺治南征,在思明港这个地方打仗时,一不小心中了一炮,死无全尸。当然,清兵统帅达素当时秘不发丧,而是把顺治的残尸火速运往到京师处理。

也有说顺治死于郑成功之手,还有两个侧证:其一,清廷宣布顺治驾崩之后,苏克萨哈还是鳌拜,斩了投降的郑芝龙以及其所有在京家人,而当时郑芝龙已经投降很多年了。至于顺治的死因,有人说因为董鄂妃的去世,顺治心灰气冷,无心朝政,产生了悲观厌世的念头,开始与僧人频繁接触,谈佛论法,甚至剃度出家,所以,真正做事的时间并不长。也正是因为顺治在位时间短,他的政策影响力也没有发挥更长的时间,后世对其评价也很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0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