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闲聊时,经常会有人拿丈母娘和老婆掉河里先救谁的事,来考察一个男人对家庭的态度。但历史上,却有个丈夫和父亲哪个亲的真实故事,考验的是一个女人对家庭的态度。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后果又咋样了呢?
春秋战国时候的郑国相比其它诸侯国,还是占有比较好的优势,除了是周王室姬姓宗亲外,天子给他们的权利也是比较大的。正是由于出身高贵,所以郑国就经常会发生一些传奇和错位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郑国第五任国君郑厉公的事。
要说郑厉公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他恐怕是历史上少有的当过两次国君的人,中间间隔了十七年。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郑厉公继位是靠朝中大臣祭足帮扶上位的,而这个祭足又在郑国权倾朝野,事事掣肘郑厉公,他想做点啥都放不开手脚。
有一天,郑厉公邀请大夫雍纠游园散步,看到湖面上莺歌燕舞却高兴不起来。看他唉声叹气的样子,雍纠就问他怎么回事,并说国君的事就是我的事,只要你愿意,让我去死都可以。
见他说得诚恳,郑厉公指着湖里的水鸟说:你看看这些燕鸟过得比我都舒服,我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好多事却要听祭足的,所以才高兴不起来。如果你能帮我除掉这个内患,我保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了郑厉公的承诺,雍纠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是祭足的女婿,就信誓旦旦地说:主公放心,明天你让祭足去郊外慰问老百姓,我准备好酒菜款待,趁机毒死他。
在郑厉公面前吹完牛皮后,雍纠回到家里清醒了一半,看到老婆雍姬有点不好意思。见他心神不宁又欲言又止的样子,雍姬就炒了几个小菜陪他喝上了,几杯小烧下肚,雍纠就把要杀祭足的事泄露了出来,然后迷迷糊糊地就睡下了。
早晨起来,雍姬想想不对头,又对他说:我们是夫妻,你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昨晚你都把要杀父亲的事告诉我了,你要出人头地我也能借光,但我怕父亲今天有事外出,我得通知他今天一定到场,不能耽误了你的大事。
见雍姬讲得情真意切,雍纠就把跟郑厉公商量的事一五一十全盘说了出来。并警告雍姬千万保密,如果泄露出去啥都完了。
趁雍纠不注意,雍姬迅速跑回娘家,见到母亲后焦急地问:父亲和老公哪个更亲一些?她母亲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个还用问吗?父亲只有一个,老公没了还可以再嫁,你说哪个亲?雍姬内心矛盾,流着泪把秘密全透露出来了。
祭足假装答应他有办法,背地里迅速安排卫士一起赴会,刚到会场就把女婿雍纠杀了,并丢在城门边示众。郑厉公知道后大势不妙,带着雍纠的尸体跑到了蔡国。看到雍纠的惨像,他不无感慨地说,这么大的事你居然跟女人商量,你死了真是活该。
郑厉公走后,祭足又重新立公子忽为郑昭公,中间经过许多变故,十七年后,郑厉公又带人杀回郑国继续坐上了王位,但这个时候祭足早就死了。
从郑厉公导演的这曲家破人亡的故事来说,雍纠纯粹就是个让诱惑冲昏头脑的官迷,远的不说,他要杀的是自己的老丈人,再怎么不亲,人家把姑娘嫁给你了,而且还保护着他升官发财。所以他的死不值得痛惜。
相反,倒是这个雍姬处理问题的方式欠妥当,一边是自己的老公,一边是亲生父亲,既然老公都把秘密全盘托出,就应该贤惠地想个周全的办法,直接询问母亲哪个亲的问题,只能让事情公开化。
所以,我们从这个看似血腥的故事中,也得到一个启示:男人们千万不要贪杯,喝酒误事,真的要误大事。
周平王: 周平王于周幽王去世后,在东都洛邑建立东周,为一复国君主。但由于周平王即位时,有许多诸侯反对他,当时传闻他和母亲申后因被其父周幽王废掉后一直怀恨在心,故意联合诸侯国缯和外族犬戎入宫杀害幽王和褒姒,然后即位为天子。故此,所有诸侯都不再听从天子,而造成春秋时代的开始。 周孝王: 周孝王,姓名姬辟方,西周第八代国王,諡号孝王,周共王之弟。 周幽王: 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姓姬,名宫涅,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国王,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间在位,共11年,諡号幽王。他曾为宠妃褒姒而烽火戏诸侯,以博美人一笑,举烽火将诸侯军队引来,自己则与褒姒观看他们的糗态,褒姒终于大笑起来,却没有敌军,使幽王在喜悦褒姒一笑后,屡次举烽火,但从此失去诸侯对他的信任,使诸侯不再理会他举烽火。 此外,幽王又任用佞臣虢石父为卿,但国人埋怨。此人善于阿谀奉承,又相当势利。再加上他废申后与太子的事,让申后的父亲申侯很愤怒,遂串连缯国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此时幽王再举烽火求救,已经没有诸侯愿意来救他了。最后幽王在骊山下被杀,褒姒被掳走后下落不明,西周灭亡。 嬴世父: 找不到相关资料 嬴政: 是中国战国末期秦国君主及秦朝第一任皇帝,全称秦始皇帝,姓嬴,名政,以赵为氏,一说为吕不韦之子。因为在赵国出生,嬴政又被叫做赵政。秦始皇13岁即王位,38岁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称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统一国家的创立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衞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秦国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勾践: 勾践(又写作句践;在出土文物「越王勾践剑」里写为鸠浅[1];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纪年》作菼执[2]),是中国春秋时代后期的越国君主。有关他的先世,有说「其先禹之苗裔」,亦有说「先世无所考」,也有说他是「祝融之后」并且是楚国的芈姓,众说纷纭。[3]父亲则是越侯允常。生年不详,前496年至前464年在位。前482年,勾践趁夫差北上黄池争霸,趁虚而入,攻入吴都姑苏,杀吴太子。夫差返国后被迫向勾践求和。勾践不久后再次攻吴。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军围困吴都三年后终于破城。夫差困于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勾践随后北上迁都琅琊,与齐国、晋国等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郑庄公: 郑庄公 姫寤生 (前757年 ─ 前701年),为中国春秋时代郑国君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生年在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郑庄公继承其父郑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郑庄公与周朝关系开始转坏。在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国势强盛,并曾发生多次战事,包括由庄公之弟姬段发动的叛乱,以及击败周桓王率领陈、蔡、虢等联军的繻葛之战。特别是后者,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局面,证实了东周权威的衰弱。郑庄公对几名儿子均相当宠爱,加上宋国和齐国进行干预,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长达二十年的内乱。郑庄公有四个儿子先后出任国君,分别为世子忽 (郑昭公)、突 (郑厉公)、子亹及婴 (子仪),最后以子仪被杀、郑厉公复国结束,并由郑厉公的子孙继承郑国君位。 晏婴: 晏婴(?-前500年),字仲,諡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山东莱州市平里店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古代军事家和政治家,战国时衞国左氏(今山东定陶县西)人,曾经拜鲁国曾子为师,学习儒术。敢于改革,善于用兵。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 ***
周平王-东迁洛邑 周孝王-唔识 周幽王-周朝最后1个王帝("风火戏诸侯")
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 郑国,别名奠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议下,于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这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首都为新郑。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属下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甚至,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俯首称臣,跟随郑国东征西讨。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动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后来幽公之弟儒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繻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0君。 郑国君主列表及在位时间 谥号姓名 在位年数 在位时间 郑桓公 姬友 在位36年 前806年—前771年 郑武公 姬掘突 在位27年 前770年—前744年 郑庄公 姬寤生 在位43年 前743年—前701年 郑昭公 姬忽 在位1年 前700年 郑厉公 姬突 在位4年 前700年—前697年 郑昭公 姬忽 在位2年 前696年—前695年(复位) 郑子亹 姬子亹 在位7月 前694年 郑子婴 姬婴 在位14年 前693年—前680年 郑厉公 姬突 在位7年 前679年—前673年(复位) 郑文公 姬踕 在位45年 前672年—前628年 郑穆公 姬子兰 在位22年 前627年—前606年 郑灵公 姬子夷 在位1年 前605年 郑襄公 姬子坚 在位18年 前604年—前587年 郑悼公 姬沸 在位2年 前586年—前585年 郑成公 姬睔 在位14年 前584年—前571年 郑釐公 姬恽 在位5年 前570年—前566年 郑简公 姬嘉 在位36年 前565年—前530年 郑定公 姬宁 在位16年 前529年—前514年 郑献公 姬趸 在位13年 前513年—前501年 郑声公 姬胜 在位38年 前500年—前463年 郑哀公 姬易 在位8年 前462年—前455年 郑共公 姬丑 在位31年 前454年—前424年 郑幽公 姬已 在位1年 前423年 郑繻公 姬骀 在位27年 前422年—前396年 郑康公 姬乙 在位21年 前395年—前375年 郑 国 概 况 国名:郑国 (Zheng) 国名释义: 郑重严肃忠孝仁义之国;郑在卜辞中写作“奠”,“邑”旁(也就是耳朵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奠”在卜辞中是祭祀的酒器,后来又表示祭祀的行为,总之一直是在祭祀的圈子内转悠。直到今天,“郑”字除为地名,就是姓氏,很少有其他含义,而挂在嘴边的“郑重声明”的“郑”,还留着祭祀的气氛——严肃。 誉称:小霸之国 主要节日:上巳节日:春季有个很著名的节日,叫上巳节。每逢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一般定为三月初三),男男女女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而出,或到山谷采摘兰草,或到水滨嬉戏洗浴,或到郊野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名之曰春禊。《诗经·郑风·溱洧》对东周郑国已流行的这个风俗有很生动的描绘:“溱与洧,浏其洧矣;士与女,殷其盛矣”春游与上巳显然有关联,上巳春禊就是一项春游活动。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先秦的春游并不限于上巳一日。《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郑国都城西南郊溱、洧二水是春禊之地,这首诗道出了青年男女平日则去东门外探春的情景。 自然地理:郑国初在西方,西周末封于郑,在近畿之棫(音:榆)林(今陕西凤翔南),后迁拾(今陕西华阴市、华县),后东迁都新郑(今新郑县附近)。其疆域约有今河南北半省之中部。大致:东有汴梁,至兰考。南包许昌,达禹州,西距虎牢,北越黄河。纵横约一二百里之间:东经112°-- 118°之间 ,北纬34° - 35°之间,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郑国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 C 。7月最热,平均27.3°C ;1月最冷,平均0.2°C ;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境内大小河流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有流经郑国段的黄河。 土地的荒芜: 郑国在西、东周之交东迁到现在郑州的附近,还是“斩之蓬篙黎藿而共处之”的,郑地正当中原的中心,在东周之初,还是这样的荒凉。郑的东邻是商代王畿一部的宋国,而到春秋之末,宋、郑之间还有隙地六邑,两国都不占有,后来宋有叛臣奔郑,郑人在那里筑了几个城,两国因此发生战争,结果仍以六邑为虚。 人口:估计有上百万人(以郑国有十万军队估计)。
春秋时期,郑国一女子知道了老公和国君的密谋。他们密谋的一项内容是要她老爸的命。她有一些疑惑还有一些慌张,于是,便匆匆回了娘家,向妈妈讨教一个问题——老爸和老公都掉河里了,她救谁?
世纪大难题在她妈妈那儿根本不是问题,当即回答——你爸爸!标准答案给了,还不忘给解题思路——女儿家一辈子只有一个老爸 (我想她指的应该是生父) ,老公嘛,是男人 (我想怎么也应该适龄) 都可以。
张爱玲从理论上认可了这位母亲的观点,“任何人,当然这‘人’字是代表某一阶级与年龄范围内的未婚者。在这范围内,我是‘人尽可夫’的!”
“人尽可夫”就这么来了。当然,我们现在认为的意思和原意相差甚远。这位母亲为何能说出这番话?
从大处讲,经过西周将近300年的发展,宗法制到了春秋时期已经较为成熟,宗法制的基准是血缘关系。周公初创的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本质上是用血缘关系统摄地缘关系。 父系 社会 的血缘关系又是以父辈而论的,从这个角度论亲疏,丈夫自然比不了父亲。
从小处说,“人尽夫也”的底气来源于雄厚的家庭背景。女子的父亲在郑国,可谓位高权重。他就是郑庄公时期的重臣,历侍郑国五位国君祭仲。
祭仲,郑国人,姬姓,名足。祭为其氏,仲为其字。那么他的姓名应该是姬足。关于姓和氏的区别,李零先生在其著述《我们的中国·茫茫禹迹》中这样阐述——
祭氏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周公旦第五个儿子被封于祭国,爵位为伯,史称祭伯,他的后人便以国为氏。由此可见,祭仲的血统很高贵。
祭仲出身不错,能力也强。初次登场,在“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初继位,元年(公元前743年),共叔段被尊为“京城大叔”,祭仲劝谏郑庄公“早为之所”,不要对共叔段及武姜予取予求。
庄公三十七年(公元前707年),郑与周王室的矛盾加深,周桓王率陈、蔡、虢、卫伐郑。郑庄公与祭仲、高渠弥组织自卫队抵御。结果,王师大败,周桓王还被郑大夫祝瞻(祝聃)射伤了胳膊。祝瞻还想乘胜追击,郑庄公阻止了他,并派祭仲深夜前往王师大营探望桓王的伤势,算是给了周天子一个台阶。虽然,这个台阶给不给,周王室的威严都已经被狠狠伤害了。
庄公史有记载的儿子有四个: 太子忽,公子突,公子亹(wěi),公子婴 。这四个儿子都做了郑国的国君。国君几番更替,跟祭仲有脱不了的关系。
郑庄公宠信祭仲,就任命他为上卿,到邓国求娶美人。邓国美人生下了儿子忽。后来,庄公又娶了宋国雍氏女,并且十分宠爱这个小老婆。雍氏女是突的母亲。
在位四十三年,郑庄公溘然长逝,太子忽顺理成章地做了郑国的国君,是为郑昭公。郑国没有人置喙,但是宋国不服。于是,将祭仲和公子突禁在宋国,一边威胁祭仲,“ 不立突,将死 ”;一边向公子突求取好处。
祭仲在强权之下答应了宋国的无理要求,和公子突回国。昭公听到了这个消息,连抵抗都不抵抗,就逃到了卫国,给弟弟腾出了位置。于是,公子突背靠宋的势力,又在祭仲的扶持下继任了国君,是为郑厉公。
“ 厉 ”为 下谥 ,表示 “暴慢无亲”“杀戮无辜” ;而“ 昭 ”为 上谥 , “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 。可见,郑对忽的评价高于突。
就现有史料记载,昭公性格较为谦和,有时还显得很自卑。庄公三十八年(公元前706年),北戎袭击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救。还是太子的忽和祭仲带援兵救齐,齐釐公提出把女儿嫁给忽。忽婉拒:“ 我小国,非齐敌也 。”祭仲劝说,这是个为自己拉一个强势外援的机会,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史料中没有记载下文,但从听说突和祭仲回郑、昭公就弃国可见,昭公没有和齐联姻。昭公的母亲是邓国人,邓在今湖北襄阳一带,而宋是郑的近邻,在河南商丘一带。如果他娶了齐釐公的女儿,宋应该会忌惮齐,而齐即使从昭公那里得不到多少好处,也不会坐视在郑国的势和利被宋抢去。
厉公四年(公元前607年),祭仲专权。和任何一个被专权的一把手一样,厉公十分不爽,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他找到了雍纠密谋夺权。但这个雍纠是祭仲的女婿,是个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家伙,把秘密泄露给了妻子雍姬——就是本文开篇写到的被母亲教导“人尽夫也”的女子。
有了母亲的开导,雍姬将秘密告诉了老爸。祭仲迅速掌握了局势,一记反杀,将女婿“ 戮之于市 ”。气得厉公大骂其活该——“ 谋及妇人,死固宜哉 ”,自己也被赶到了边境栎(今河南禹县)。
祭仲则立马回头迎立昭公。复位后的昭公,只做了两年国君,就被素来不和的郑上卿高渠弥于打猎时杀害。此时,国政全在祭仲和高渠弥手中。因畏惧手中有兵(宋国给予)的厉公,怕他归来报复,于是,两位权臣立了公子亹为国君。
这个公子有点硬气,也有点天真。他刚即位,恰逢齐襄公在首止(今河南睢县东南)开会,邀请其他诸侯国的国君。齐襄公做公子时和子亹有过节,祭仲就劝说自家国君不要去。国君都懂,但国君不听。
子亹一方面认为自己作为郑国的首脑不出席,就是不给齐国面子,齐国会找借口攻打郑国;另一方面认为,这么大的场面,齐襄公不会为难自己。祭仲一看这么倔强——去就去吧,反正我生病了我不去。请了病假,留在郑国大本营。
果然,祭仲老狐狸猜对了。子亹到了首止,但没给齐襄公想要的态度——“ 不谢齐侯 ”。齐襄公怒了,设伏兵杀了子亹。
这下,郑国又成了无主之国。祭仲就到陈这个地方迎立子亹的弟弟子婴为君。一说高渠弥没有死于首止,他逃回国,又开始了和祭仲的二人会议。然后,火速立了子婴为君,是为郑子。
郑子十二年(公元前682年),一代权臣祭仲去世。
两年后,郑厉公学当初宋威胁祭仲那样,抓了大夫甫瑕,并与其合谋夺君位。甫瑕是个狠人,答应了厉公,并承诺以郑子及其两个儿子的性命做“投名状”。
甫瑕果真做到了他对厉公的承诺。但厉公复位后,以甫瑕事君不忠为由,杀了他。甫瑕死时说:“重德不报,诚然哉!”也算死得明白。
甫瑕做不了祭仲。
他没有祭仲的权势,手段却狠,不留后路。厉公密谋除祭仲,祭仲杀了女婿以示警告,继而将厉公驱赶到栎。作为臣子,手上染了国君的血,终是不祥。祭仲是权臣,他拥有的权力和能力可以让庄公的儿子都当回国君,但他有自知之明, 权臣归根到底还是臣 。
但祭仲之于郑国,是有罪的。作为庄公时期的宠臣,又曾替国君求娶邓女,可以说他是昭公在朝中的有力支持者。他也曾为昭公巩固自己的势力提出有益的建议,但摄于宋的淫威,转而支持突,扶立了厉公。至于子亹、子婴,再到昭公复立,除了立国君的事上,能看见他的身影,其他的时候,作为郑国第一权臣的祭仲在干什么呢?
时人谓祭仲“以知免” ,能够预知灾祸,从而提前避祸。说到底,祭仲就是一个识人知世、深谙君臣博弈之术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凡事不涉及自身的根本利益,他是劝而不谏。很佛系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不听拉倒。
可一旦涉及自身,他就行动力惊人,比如迅速杀了自己的女婿;一国政要,说不参加就不参加齐侯组织的诸侯大会。昭公、子亹、子婴,谁当国君都行,只要不动他的蛋糕。所以,之后他时时防着厉公。
祭仲这样的权臣,是郑国从小霸一时到衰落重要推手。 他虽没有作乱之心,但同样没有治乱之心。 他所做的,就是保证自己权臣地位不倒。
-end-
因难产不被生母待见,因取禾不被史官待见,一国之君姬寤生太难了
从君之宠弟、京城爱豆到乱臣贼子,共叔段这个弟弟的幸与不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9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