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皇帝御驾亲征。我们可以列举出一长串帝王名字:汉高祖刘邦、蜀汉昭烈帝刘备、孙吴大帝孙权、曹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高贵乡公曹髦、前秦苻坚、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隋炀帝、唐太宗、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辽太宗耶律德光、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天祚帝耶律延禧、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海陵王完颜亮、金末帝完颜承麟、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武宗、皇太极、康熙。
其中前秦的苻坚,北魏的拓跋焘、拓跋宏,辽金元清的皇帝算是少数民族,汉人皇帝亲征的也不在少数。此外还有一些帝王在没当皇帝之前参加过一些征战,或者是死后被追封为皇帝。
从分布来看,亲征的皇帝主要集中在开国初期,皇帝们需要亲自统兵,建立自己的帝国。随着国内逐渐安定,官僚体系成型,皇帝就不需要亲征。有的皇帝甚至养在深宫,不知军事为何物。少数民族帝王也大体经历了类似的变迁,只不过有的朝代比如辽金即将灭亡之际,末代皇帝需要亲征做最后的抵抗。
还有的皇帝亲征未必带来积极效应,比如隋炀帝、明英宗,不但没有起到激励将士奋勇杀敌的作用,反而因为皇帝作秀破坏了军事部署,招致大乱。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军队还是官僚,都不太希望让皇帝亲上战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不是没有征服者,而是太多了,而且更高级。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是征服者,不过中国人讲的不是征服而是统一,统一比简单的征服高级多了,也难多了。并且时至今日,放眼全球,还能守住几百上千年疆域边界的国家唯有中国,没有之一!
首先看看中国历朝历代的国土面积:
中华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的一个小平原,正是经过不断地征服,才形成了如今广阔的领土。
秦朝:约340万平方公里
西汉:约609万平方公里
东汉:约580万平方公里
西晋:约543万平方公里
东晋:约302万平方公里
隋朝:约467万平方公里
唐朝:约1237万平方公里
北宋:约280万平方公里
南宋:约200万平方公里
元朝:约1372万平方公里
明朝:约997万平方公里
清朝:约1316万平方公里
反观亚历山大大帝最鼎盛时期征服了约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这位大帝的后代,现在的马其顿领土面积仅仅只有25万平方公里。和我国的广西省差不多。
成吉思汗虽然征服了3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仅仅维持了50多年就四分五裂,分崩离析了。
双方基于共同的农业经济产生互动;
华夏通过政治、军事博弈在该区域建立行政统治;
边缘地区产生并认同华夏的祖源记忆,在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华夏体系的一部分。
也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王朝的帝王对外扩张都比较谨慎,并且考虑的都不是一时一地的占领,而是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江山社稷的千秋万代。
古代中国帝王从不盲目对外扩张
古代是农耕社会,生产力很低下,各种资源都非常有限,对外领土扩张是一件大事,首先必须考虑的就是收支平衡。第一想要的永远是能种粮食的大平原,其次是资源聚集地和战略要地,最后才是边远荒芜之地。
因此,古代中国中原政权的核心疆域都是以华北平原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这就相当于根据地和大本营,不但是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农业和经济的中心。而每一次对外的扩张都是为了化解王朝遇到的危机,或者是出于巩固政权的统治,不得不去开疆拓土。
这就好比玩大富翁游戏。如果你把所有的钱都用来占地盘,而为花钱来发展占领的土地,那么你很快就会破产,原因是入不敷出。古代中国王朝从来没有想过要占领自己无法开发的领土,开发一个地方通常要花费比征服它至少多十倍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几乎每一位发动战争的中国帝王都会在自己的统治下,停止战争,使国家回到和平状态,休养生息,积蓄下一次的力量。
古代中国帝王对外扩张是在吸纳中慢慢达成的
如果花费大量财力去征服,而不能带来收益,甚至还会亏本,这样即使是暂时占领了一城一地,也不可能长久。
所以,每一次对外扩张之后。王朝都会在当地设立行政机构,任命并通过全国考试选出的地方官员进行有效治理;驻兵戍边,保证扩张的领土不被外敌侵犯;移民开垦,立即开始造田、修路、发展当地经济。与此同时,还会将中原地区的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和思想文化、生活方式都带过去,在当地新建学校,并鼓励与当地人通婚,增加人口,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统一,使后纳入_版图的地区在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华夏体系的一部分。
这就是统一,而不是征服。
因此,古代中国的各朝各代帝王一般很少有疾风暴雨式的扩张,而是将自己的势力慢慢向周边发展。而且,每扩张到一个从未涉及的疆域,都能春风化雨般地吸收他们所征服的东西,这样王朝的人民就不会精疲力尽,这也使得国家产生一种更加持久的状态。
所以,中国不仅有“亚历山大和凯撒式”的征服者,还有远比这厉害的地方:他们把与之为敌的地方都同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了。而这是那些被吹上天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永远无法企及的。
帝王
帝王.为帝王者顾名思义就是其时的当权者.有人忠从,有人利用,有人艳羡,有人嫉妒,有人觊觎,有人怒斥.但种种这些的过后,且容我们细细品位思量一下这"帝王"的分量罢.
帝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煊赫两千余年。他们有的是这条河中的顺风船,看的是中流石,有的似春汛,有的如冬凌,有的是与水俱下的泥沙,有的是顺流而漂的朽木……钩沉他们的史迹,传述他们的轶闻,于今之借鉴、增知、休闲,不无稗益——大而言之,历朝皇帝的贤愚仁暴、国运的兴衰更迭、政治的清浊荣枯、民生的安乐艰辛,都能给后世以镜鉴;小而言之,个人的修养成长,家庭的维系安顿,处世的进退取予,行事的韬略谋断、也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本书汇集历代皇帝约四百余位的小传,上起始创“皇帝”名号的秦始皇,下迄末代皇帝溥仪,而秦始皇创“皇帝”名号所本之“三皇五帝”,亦录入其前。如此,则大体反映了历代帝王的全貌。全书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时间、事件交错时尽可能予以轻重取舍,以使简洁明晰。
历代皇帝们的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得位根由、身死原因,音容笑貌、脾性嗜好,真是千般百样,光怪陆离。本书的编写,以史实为主,以政事为主,兼涉轶闻、生活,因而具有史料性、知识性、可读性。
中国历代典籍向有左图右史、图文互映的传统,为人喜闻乐见之外,确也收到了一定的阅读收益倍增效应。正基于此,本书选录图片近千幅,包括历朝历代皇帝们的影真图像、居处行止、宫室器用、书画著作,军政大事、民情风俗、名胜古迹,以及后妃、臣下的肖像等,丰富多彩,应有尽有。这些图片,当能裨补文字叙述之不足,以收图文并茂之效。
另有其他解释---
一,创业为帝者.为帝有许多种方法,愚见最艰苦和最值得尊敬的无非是创业者.诚如某些看似得虎狼之狠然内里却具大儒之风者所论,这种帝,便似建园者,废尽心力的为众人辟造了一处美所,其间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而且外人们对这建园的辛苦欲得知的想法亦欠奉.帝王,称帝前,曾励精图治,运筹帷幄,挥斥万军,决胜沙场,其所历种种非有大韬略,大韧性,大志向者不能当之.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曾总结凡经此大历练而得成功者的三个阶段性境界,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般地,前两个境界是不为人所了解的,众人所见的大多还是第三个境界,似乎成功者,称帝者本就有那份命在,是天数,与人为没太大干系,于是,你看,开头所说的种种情绪便蓬勃的宣泄了开来.忠从,艳羡,觊觎,妒忌,都来了,一股脑的演变为表面的一些示君以警的大义凛然的行为,似乎是不要命也要让"帝"了解一下"民"的作用吧,然又不是,在自己不是"帝"时,你看他们就是以"民"的身份来勇气可佳的说说"民"的作用,倘他们做了"帝",实不知其能如何待"民".
好啦,现在我们兜回来注意下帝者自己.既然已经创业功成,一知先朝如何被推翻,其症结的所在,二知创业之苦难,对得来之江山倍加珍视.于是,也难免被功得后的"懦弱"所占领,缺乏了当初征战时悍勇的十之一二.大体内里的原由是这样的,创业何以成功,当初必有众人相助,否则纵有天妒之才,亦难凭一人之力而成如此大事,而既能聚众,必有能令众甘心的内容罢?!对,一般地,是"我若为帝,当....."这个"当"的后面是可以省去很多字的,但大体意思该不会逃出一个范畴,就是称帝后将如何待这些为他付出的人,以及如何待现在被他口口声声唾弃的现帝王所压迫的"民".现在呢,真的做成帝了,那么当初的承诺,现在该到了真实的考虑的时候了,再加上刚才所说的那些人对于如何"勤政爱民"又大加"指点说教","冒死力谏",当年英伟无匹的创业霸者终于在治国时为这些琐碎的问题踟躇了.踟躇在治国之方上,踟躇在分辨真伪上,踟躇在究竟是该享享清福还是要为自己找来更大的"麻烦"上.帝王在踟躇了太久时,便就勃然了,我是帝王,我本是当权的,怎么竟被这些"民"们所左右了起来?于是乎,前头的那种种劣行霎时间显得软弱无力的败下阵来了,与此同时,我说"帝王"啊,你,哦不,您,牺牲了的是当年的承诺啊,那些真正是"能载舟覆舟"的"民"们,那些在您当初勤恳建下的园里游玩过的而终究被这园子所吸引而留下来的"民"哟.您真的觉得他们不重要么?不,能靠大智慧创业的帝王是不会这么认为的,那兜回来说也只是帝王一时的勃然而已.既然如此,那"民"们也不必多呐喊着挥舞着为了自己的那种本应得的权利了,帝是总会平静下来的,我想,帝确是总会平静下来的,当帝平静了,作成的伤害恐怕真的还未及能让这些"民"们作大水般的来覆舟罢?!那么,帝和民,大家都坦然了?!...
二,守业为帝者.创业为帝者有伟大的勋绩在前,后便有过失,足以互为消融一下,起码也是落得个"无功无过".即使是独具慧眼的罢,也总会百年之后,那么就会有世袭的后辈来作这守业者.中国流行一句俗话:守业更比创业难.我不知其是否真的被历史所铭证了,但既然说出来了,总该有一定的道理罢?!创业的艰难与险阻是可以想见的了,而守业的难度在哪里呢?其中之一方面我想还在那个分辨上.创业的先帝是晓得"民"的重要性的,所以于分辨能力上比着后辈们可能算是稍有那么一点先机罢!于是,在先帝的眼中清晰的"民"与"非民"在后辈的守业者眼里便茫然了起来.而这种分辨上能力上的退化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为了防止被愚弄,为了艰巨的守业大业,只好错杀一千莫纵一民了,你看,这就更加荒唐了,盛世看似确是盛世了,然盛在其表,朽在其里.这民终还不是能轻易的扼住的,你觉"我是当权者,我能决定一切,民算什么,没你们这群民,我自然还能拥有一群更好的民",果真如此么?未必别国的政事没有触及这个社会的和历史的敏感末梢,而别国之民仍安居,此国却竟为守业开始逐民了,逐民为守业?贻笑大方乎?!本末倒置乎?!于此,守业即使勉强是守业了,但是没了创业的那大功绩的烘衬,已开始功不抵过了罢?
三,虚位为帝者.这里的虚位并非指史上的某些被大宦所挟号令诸侯的傀儡.而是说虽然坐的是帝位,然谋的并非是帝事.守业者纵然是功不抵过了,总也算勉强守住的了.留下给这些帝者的就是那么些个的庭台楼宇,那么些个的珠光宝气,那么些个的红粉佳人,这也许都是些个需要穷一生来掘其真趣的实在事物罢?!那么,逐走的民又算是什么呢,是早该忘却的...但是,等等,这位"帝",敢问一下,"民"不见了,空有那庭台,那珠宝,那美人又怎能算"帝"?所以,大凡如此的,以"虚位"称之我丝毫不觉不妥,而经历久远的朝盘也最终落索在了这些"虚位"的手上,再于是,那么新的创业为帝者来了... 民也来了... 不过,还是倒过来说罢,民来了,新的帝者来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9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