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国王爱御驾亲征,比如古代希腊、波斯的国王,每次出征都是亲披盔甲上阵,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英国狮心王理查,更是索性死在亲征异域的路上。
但是,中国皇帝似乎更习惯养尊处优,亲征这种事,除了少数开国皇帝,基本当它不存在。而且,御驾亲征的皇帝,严格军事意义上打赢的只有一个。
一、失败的御驾亲征者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继位后,总要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以下几个军事才能出众的开国皇帝,选择了御驾亲征。
汉高祖刘邦一生南征北战,典型的马上皇帝。他当了皇帝后曾率20万大军亲征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的骑兵团团包围在白登山七日日夜,差点做了俘虏,还是靠陈平献计向单于的阏氏行贿才脱险。
隋炀帝杨广,有文才有武略,当晋王时曾经统兵灭陈,但他当了皇帝后,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都遭到惨败,以至于激起民愤丢了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奠定了大唐基业,毛泽东赞誉其“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他当了皇帝后,不顾李靖劝谏,御驾亲征高句丽,结果在辽宁海城一带被敌军击败,虽然韩国学者“考证”他被渊盖苏文射瞎一只眼睛纯属虚构,但他的确在回国途中大病了几个月,几年后驾崩。
宋太宗赵光义,军事才能虽然不如哥哥赵匡胤,也是能征善战之辈,但他在御驾亲征契丹的高粱河一战失败,受伤中箭仓皇撤退。这次亲征失败的后果很严重,导致有宋一代长期被北方游牧民族压制。
事实上,皇帝无须御驾亲征,反而效果更好。比如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唐太宗后来任用李靖,都是军事才能更胜一筹的一代名将,打得北方游牧灰飞烟灭。
二、唯一的狠皇帝
唯一对北方游牧御驾亲征的胜利者,是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个狠皇帝,他的人生格言是:专治一切不服。谁敢不服我当皇帝,灭他九族;谁敢威胁我的国家,干他!五次!为稳定北疆,打击元朝残余势力,他迁都北京,天子亲守国门,先后五次远征漠北。
漠北,云集了蒙古的残余势力,明廷称其为“故元”。当年徐达常遇春北伐时只是把蒙古人驱逐出去,并没有彻底打垮,这股势力对新兴的明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
从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在十二年间一共御驾亲征蒙古五次,重创了蒙古骑兵,虽然都是击溃战,没有大的歼灭战,但一举将蒙古人逼得迁徙到了极北荒凉之地。更重要的是,朱棣潮水般的不断进攻,让蒙古部落分崩瓦解,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权。、
从国防意义说,朱棣的五次御驾亲征,确保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再也无法对中原形成致命威胁,造福子孙后代可谓功德无量。不过,亲征有风险,能力弱者请勿模仿——朱棣的重孙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土木堡一役全军覆没,皇帝当了俘虏,开创明朝最大耻辱战例。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
对朱棣,自古以来骂他的人很多:篡取皇位,残忍好杀,好大喜功,但他的雄才大略,实在是除了朱元璋之外,明朝没有第三个皇帝可比。著名史学家孟森如此评价他的御驾亲征:“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
日本有个著名的东洋史学家那珂通世,他对朱棣如此评价:“昔汉武、唐宗者,虽屡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将而非亲征。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
宋真宗北伐和明英宗北伐最大的相同点,是他们俩都御驾亲征了。最大的区别,那是宋真宗破财消灾,而明英宗被敌人给抓了。宋真宗花点钱就签订了维持百年和平的条约,明英宗不仅打了败仗,而且自己还成为了俘虏,差点把明朝北方江山给搞丢了,那在历史上的评价,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
宋真宗是在寇准的逼迫下,才选择御驾亲征。
1、宋真宗本身就胆小懦弱。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儿子,他生性就比较懦弱,跟他大伯和老爸完全不同。赵匡胤打下北宋江山,赵光义多次北伐,可惜到了宋真宗这里,一切都变味道了。毕竟当年赵光义雍熙北伐的时候,是以惨败而告终。当年人家辽国是孤儿寡母当政,就已经拥有了如此气魄,更别说现在小皇帝也长大了不少。
可是此时辽国大兵压境,直逼宋朝都城汴梁而来。这件事可大可小,如果处理不好,那就是亡国之祸,为此宋真宗一度想要难逃。在摸清楚了皇帝什么胆量之后,一帮大臣上表认为,应该迁都。有人说要迁都南京,有人说要迁都成都,总之不能在汴梁呆着了。
2、寇准这帮主战派,定格了宋真宗亲征。寇准是个耿直的男人,他得知有人要迁都,立刻表示,如果有人要迁都,那就要宰了这帮提出建议的人。他认为只要迁都,那么人心动摇,宋王朝麻烦可就大了。为此寇准为了打赢这场仗,便建议宋真宗御驾亲征。他认为只有皇帝到了前线,那么将士们才能受到激励,最终可以击败对手。
无奈之下宋真宗只好听从建议,御驾亲征。这一战,双方互有胜负,宋真宗总是要逃避,希望早点撤退,每次都是寇准在他身边给他鼓励打气。与其说宋真宗在御驾亲征,倒不如说这一仗的成败关键,都在寇准一个人身上。宋真宗甚至已经想好了立太子以保全赵家江山,可见宋真宗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
?
3、澶渊之盟的签订打造了宋辽百年和平。辽国没想到宋军也如此强悍,双方打了很长时间,根本就分不出个胜负来,互有死伤,却互不相让。当宋真宗进入澶渊城的时候,各路宋军得知皇帝来了,全都欢呼雀跃了起来。士兵们信心百倍,那么这一战就有希望了。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
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其政事舍人高正始遽前曰:?我引众以来,图复故地。若止得金帛归,则愧吾国人矣。?利用曰:?子盍为契丹熟计,使契丹用子言,恐连兵结衅,不得而息,非国利也。?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契丹遣使来聘,遂命利用迎劳之。---《宋史》
萧太后看局势有点不太明朗,索性就打算与宋真宗议和。谈判之前,宋真宗表示给百万钱都没问题,可是寇准却私底下跟曹利用,最多只能给30万两,否则你脑袋要搬家。曹利用带着这两个人的态度,前去与辽国商定盟约,在他的据理力争之下,岁币果然维持在了30万两,宋真宗得知以后,高兴的像个孩子,毕竟打一次仗花费是3000万两,这给宋朝省了一百年的军费。此外,宋辽边境也开发了不少交易城镇,以方便两国之间的经商贸易,这有助于后来的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
?
明英宗御驾亲征,是在宦官的怂恿下。
1、明英宗初生牛犊不怕虎,王振为私心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小时候曾经御驾亲征过一次,不过那个时候三杨和老太后都还在,能管得住明英宗,所以他那次出征就是闹着玩的。等到瓦剌人的大军南下以后,明英宗再次有了御驾亲征的想法,理由是自己有御驾亲征的经验。这次面对的对手是完全不一样的,瓦剌人兵强马壮,也先更是杰出的领袖。
明英宗身边的太监王振,为了讨好皇帝,举双手赞成御驾亲征的事情。当时王振权倾朝野,深得明英宗信任,朝中不少官员都是王振提拔上来的亲信,他们也都帮着说话。由此可见,这次御驾亲征,是明英宗身边那帮馋臣做出的决定,而那些正直的大臣们,却坚决表示反对。
?
2、明英宗被俘虏,成为瓦剌人要挟明朝的工具。明英宗带着5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征。结果也先设下埋伏,双方混战过后,明朝大军乱作一团,被杀的就有三分之一之多。此外还有若干猛将被杀,明英宗本人,居然还被瓦剌人给俘虏了,这可真是旷古奇闻。曹操多次亲犯险境,都安然无恙,没想到明英宗一出征就被人活捉了。
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天顺日录》
瓦剌人知道抓了个大货色,那是真的开心啊,立刻抓着明英宗去勒索明朝。明朝的皇帝都被他们抓了,那还不是要什么有什么吗?为此瓦剌人当然是想要明朝割地赔款,明英宗的这次失误,几乎断送了大明王朝的江山。要不是明朝内部处理得当,至少北方半壁江山是没有了。
?
3、于谦对此事处理恰当,保住了大明。皇帝被抓了,朝臣们都乱成了一团。有人表示要花大价钱赎人,有人甚至提出迁都的想法,把北方留给瓦剌人。可是于谦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迁都就是亡国的征兆。而且大明朝在北京才经历了四代皇帝,这就迁都未免有些草率了。为此于谦和太后商量了一番,决定将郕王朱祁钰推上皇位。
只要新皇帝不是朱祁镇的儿子,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朱祁钰上台以后,明朝自然是不再受瓦剌人的威胁,因为他们抓的不再是明朝的皇帝,而是太上皇,这样问题就不大了。瓦剌人见怎么威胁都不起作用,索性就把明英宗给放回去了,与其留在这里吃闲饭,不如送回去让他们内斗,也先的水平也不简单。
?
?总结:两个皇帝都不适合御驾亲征。说实话这俩皇帝,都不是什么将帅之才,御驾亲征的水平那都是骗骗人的。宋真宗过去纯粹是被逼的,而明英宗是因为贪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俩皇帝没什么分别,都不是什么出色的军事人才。不过造成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宋真宗保证了宋辽百年无大战,而明英宗差点就把明朝给搞灭亡了。不过他们都很幸运,因为都有正直的大臣帮他们,宋真宗有寇准,明英宗有于谦,这才保证了王朝的延续。
参考资料:《宋史》《明史》
说起明朝皇帝御驾亲征,很多人会想起明太祖、明成祖,以及后来的明武宗、明英宗。
然而,本文要说的是明朝的另一位被淡忘的皇帝。
明朝隆武皇帝朱聿键,祖先是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唐王一系是分封在河南南阳府,传到他这一代已是第九代唐王。
隆武帝还是唐王的时候,就胸怀大志,他目睹了明朝吏治的腐败,以及各地官逼民反的形势,然而苦于明朝制度,亲王不得干涉政事,所以也没有办法劝谏崇祯帝。
崇祯九年,清兵入塞,一直打到天津卫宝坻县,逼近北京,朝廷慌忙命令各地督抚带兵勤王。
朱聿键这时也上疏请勤王,然而,由于朝廷对藩王带兵的忌惮,毕竟明朝造反的亲王太多了,明成祖朱棣就是其中的成功人士。
于是,崇祯皇帝下令不许他勤王,担心他趁机窥视神器。
史书记载,“唐王乃自率护军千人北上勤王”,一直到达河南省方城,被河南巡抚杨绳武告发,朝廷发出严旨,命其立即返回。
唐王只好带着护卫们返回南阳,路上竟然遭遇了李自成的一支部队,血战一场,身边的两名太监被杀,唐王突围回到南阳,由此可见其文韬武略,这也算是其第一次“御驾亲征”!
不久之后,因为这件事被朝廷废为庶人,幽禁凤阳高墙——那里是明朝的宗室监狱。
虎落平阳被犬欺!
堂堂的大明亲王,在凤阳被看守太监索贿,唐王没有同意,便被戴上了石头枷锁,幸亏他平时练习武艺,身体强壮,才扛住了,没死在凤阳。
崇祯自杀,弘光上位。
很快便灰飞烟灭。
唐王当时流落到了江南,被有识之士发现,在福州被拥立为南明第二位皇帝,年号隆武,意思是复兴洪武的基业。
隆武皇帝也是南明诸位君主里面,最有抱负的一位。
他不再纠缠于明末的党争,一即位就宣布,如果以前的魏忠贤遗党愿意抗清,也一概既往不咎,甚至对马士英等人也是宽宏大量,命令他带兵在江浙抵抗清军,戴罪立功,不像那些东林党人拘泥于门户之见,擅长内斗,不擅御侮。
他最得民心的是处死了清朝派来招降的使者,并下诏御驾亲征:“是朕今痛念祖陵,痛惜百姓。狂彝污我宗庙,害我子民,淫掠剃头,如在水火。朕今诛清使、旌忠臣外,誓择于八月十八日午时,朕亲统御御营中军平彝侯郑芝龙、御营左先锋定清侯郑鸿逵,统率六师,御驾亲征!”
这也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次皇帝御驾亲征。
由于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拥兵自重,心怀叵测,隆武帝没能亲自去,只能派大学士黄道周代替他出师北伐。
黄道周也不辱使命,所带弟子、兵马全部战死,没有投降。
隆武皇帝最后被清军抓获,也是绝食而死。
堪称壮烈!
清朝平定天下之后,把隆武一朝的文书全部销毁,包括御驾亲征的诏书。
然而,壮怀激烈,岂容青史尽成灰!
感念这个悲剧英雄。
对了,郑成功原名郑森,被隆武帝赐国姓,改名成功。
后来,郑成功在隆武帝精神的感召下,一直坚持抗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9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郑厉公是个怎样的人在位时有哪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