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提到的爵位继承感觉很乱,有的减等,有的不减,还有的干脆没有爵位了,为什么呢?不减的是林如海家:“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四代列侯,按说应该是侯伯子男降下来。
减等的一般理解就是公侯伯子男一级级往下减,秦可卿出殡那一回列了八公里的另外六家,就有这样的例子:“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但是这三个人都是国公(公爵)的孙子,却一个是伯爵减两等(这个是正常的,儿子孙子各减一等),两个是子爵减了三等。
另外还有减等把爵位减没了的,代表之一是贾赦,父亲是荣国公(公爵),他是一等将军,贾珍也是,”(贾蓉)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另外六公里也有,”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为什么他们没有侯爵伯爵的爵位呢?
首先,我们觉得“乱”,是因为对清朝异姓勋臣的爵位制度不了解,误以为清朝实行五等爵制和降袭制度所致。
(1)清朝的异姓勋臣爵位有袭次限制,简言之,爵位越高,承袭次数越多,爵位越低,承袭次数越少。比如一等公,可以承袭26次,二等公25次,三等公24次……一些低级爵位,只能袭3次,这还只是清朝中后期的规律。在清朝立国之初,爵位高低和承袭次数并不是严格挂钩的,同一级爵位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承袭次数,也有“甲爵位比乙高,但是甲的承袭次数比乙少”的情况。林如海爵位,就属于这种:虽然比较高(袭过列侯),但是次数少(只封袭三世),后来靠额外加恩(这种事情在清朝也确实有过),才加了一代。但是到了林如海,因为袭次已尽,就没有爵位了。
(2)清朝爵位,主要分三个体系,宗室、外藩蒙古、觉罗与异姓勋臣。实行逐级递减的,是宗室爵位(注意,不是所有宗室爵位都逐级递减);异姓勋臣的爵位不实行逐级递减。异姓勋臣的爵位主要分两种,一是袭封原有爵位,比如一等公的儿子还是一等公,一等侯的儿子还是一等侯;也有降袭的,但不是逐级递减,比如一等公某甲去世,皇上下诏:其子孙降袭一等伯。直接就降了好几级,那后面就以一等伯世袭了。像书中,国公牛清的孙子袭一等伯、柳彪和侯晓明的孙子袭一等子,都是这一类。在清朝,爵位传到某一代突然被降下来好几级的例子并不少见。
(3)清朝的爵位体系不是五等爵,而是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云骑尉下面还有恩骑尉,但是性质有所不同,暂且不论)。品级上,公、侯、伯都是超品,子是正一品、男正二品、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也就是说,二品以上的爵位使用五等爵的名称,三品以下的爵位不用五等爵的名称,但体系是同一个体系,名称不一样。这样,问题就很好解答了。为什么贾珍、陈瑞文、马尚没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呢?因为他们的爵位只有三品,不能使用公侯伯子男的名称啊。但并不是说,他们的爵位没有了,而是爵位降低了。
【注意:清朝早期是官爵混一的,爵位使用武官名称混用,包括公侯伯子男这些名称也都是后改的。子爵最早叫总兵官,男爵叫副将,轻车都尉叫参将、游击,骑都尉叫备御,都是武官名称。】
(4)由于清朝早期是官爵混一的,所以爵位和官位有一点类似,就是实行阶升制。从云骑尉(1)开始,往上一级一级提高,分别是:骑都尉(2)、骑都尉兼一云骑尉(3)、三等轻车都尉(4)、二等轻车都尉(5)、一等轻车都尉(6)、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7)、三等男(8)、二等男(9)、一等男(10)、一等男兼一云骑尉(11)、三等子(12)、二等子(13)、一等子(14)、一等子兼一云骑尉(15)、三等伯(16)、二等伯(17)、一等伯(18)、一等伯兼一云骑尉(19)、三等侯(20)、二等侯(21)、一等侯(22)、一等侯兼一云骑尉(23)、三等公(24)、二等公(25)、一等公(26)。
比如说,某甲立了战功,论功行赏,这个功劳能封云骑尉;过俩月,某甲又立功了,这个功劳也能封一个云骑尉,可是某甲已经是云骑尉了啊,封什么爵位呢?那就两个云骑尉合在一起(1+1=2),晋骑都尉。过两年,某甲又立了两个功劳,能封两个云骑尉,好,那就(2+1+1=4),晋三等轻车都尉。也就是说,这种一二三等是论功行赏的阶升制的需要和遗存。以上只是对清朝异姓勋臣爵位的简要介绍,如果想了解详细的内容,可以去找雷炳炎《清代八旗世爵世职研究》来看,这是一篇博士论文,已经出版了,写得非常好。爵位的继承,跟继承人是否长房长子没有关系,只要是合法继承人,级别不会受影响。另外,《红楼梦》的官爵名称是有意混乱的,但采用的制度蓝本是清朝的制度。
如果贾府不败落,继承人自然是贾宝玉了。其实书中早就隐含了贾宝玉是贾府同辈中的佼佼者。作者借着警幻仙子的口中,道出了贾府经历百年,已经是濒临衰微,而子孙后代也只剩下贾宝玉一个还能勉强继承家业。从这里也就知道,贾宝玉是祖先认定的继承人。凭着贾母对他的宠爱,贾宝玉又比其他兄弟懂事,如果贾宝玉肯上进,最终能继承贾府的人也就是他了。?
贾府最开始的富贵由宁国公、荣国公这两兄弟创造的,历经了几代人,却处于小坡路,书中贾元春一死,贾府也成为即将倾倒的大厦。而贾府的后人,却都没能挽救贾府于危难中,令人叹息。怪不得荣宁二公曾去求警幻仙子,点醒贾宝玉,让他能支撑起贾府。从红楼梦的结局来看,贾宝玉虽然品性在贾府后代中,较为出色,也依旧无法挽救贾府。
?
贾府有宁国府、荣国府两支,分别是宁国公、荣国公建立的。宁国公由长子贾代化继承,第三代是贾敬,第四代是贾惜春、贾珍,贾珍生了一个儿子贾蓉;荣国府由长子贾代善继承,第三代分别是贾赦、贾政、贾敏,贾赦的后代是贾琏、贾迎春,贾政的后代是贾珠(去世)、贾元春、贾宝玉、贾探春、贾环,贾珠死前留下一个孩子贾兰。?
只看男性的话,宁国府的继承人有贾珍、贾蓉,这两人都是好色之徒,贾珍不想着上进,反而是擅长勾搭女子,与儿媳秦可卿爬灰,还周旋于多个女子之中,贾蓉也是一样好色不学无术,这两人根本继承不了贾府。荣国府中的继承人有贾琏、贾宝玉、贾环、贾兰。贾兰年纪太小,贾琏好色不长进,贾环无能猥琐,数来数去也就贾宝玉有能力继承贾府。综上所述,贾府的继承人一定是贾宝玉。
要问《红楼梦》中四大家族谁家势力最大还有谁最有钱,这其实应该是两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势力最大的一定是最有钱的吗?我看不一定。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势力大小。
书中第四回中其实说得很清楚,在门子递给贾雨村看到的那张“护官符”上明明白白的写着:贾家为公爵,而且占了开国八公之二,史家是侯爵,王家是伯爵,薛家称紫微舍人,这个算不上爵位,尤其是清朝的时候已经没有了这个官职,系作者杜撰。
所以,一开始四大家族的势力若真要拿来比较,显然是贾家大于史家大于王家大于薛家。
在古代,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但是,世袭之后往往会降等的。各家的降等情况不一。贾家的国公身份也就领了两代,从一代国公爷起到二代贾母之夫贾代善应该仍是国公爷,那是贾家最辉煌的时光,到了第三代贾赦,就成了一等将军了。一等将军是什么级别的爵位呢?我特地查了一下,清朝 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也就是说从公到将军是降了一等。但是,作者很有意思,他在介绍贾赦的时候,说他字恩侯。我们说曹公一向不随便起名,贾赦的名字告诉我们,可能原本贾家到了贾赦这一代还要降得厉害,但是,皇上开恩,还保留了他侯爷的身份,只降了一等。但是,如果要是细分,公爵本身又有三等,侯爵也有三等,这里就没有细说到底是哪等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史家,开国之初史家原来是保龄侯,后来又增加一门忠靖侯,可见皇上对史家的器重,相对于贾家的降等,史家是升了。虽然等级上没有升上去,但是从一门侯爷升至一府两门侯爷,这种荣宠怕是在和平年代很少有的荣耀。也就是说到了第三代,虽然贾家和史家同样是侯爷,但是一个降一个升,显然意味着趋势的不平等。
再来看看王家,王家原是伯爵,第五十四回赵姨娘为赵国基丧葬费的事闹的时候,提到说“你舅舅”,探春问到:“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个舅舅来?”所谓的九省检点,是指皇上指派统辖九省军事。作用是“出师征讨,诸将不相统一,则拔一人为都统制以总之。”出自于宋朝的官职,见《宋史.职官》。没有说跟爵位有什么关系,但是,一个“升”字还是说明得到了皇上的器重,是升官了。
至于薛家,那个紫薇舍人我总觉得作者有嘲讽的意味在里面。书中并没有说薛家人出身究竟如何。但是,我们从薛蟠字文起里面可能约略地推知作者所含的讽刺意味。历史上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指夸他文学才能之高的。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薛蟠,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没有文化的人,形容一个瓜一条鱼都只会说这么大一个瓜这么大一条鱼,实在找不出词来形容。而书中所说的紫薇舍人,即中书舍的人话,其职是为撰拟告敕之专官,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薛家的紫薇舍人,以薛蟠为代表的话,与这个职位的要求相去太远。参照薛蟠起名里暗含的玄机,不是讽刺又是啥?
所以,如果要对比说势力,以官职说话,贾家在降等,史家和王家在升,而薛家本就可能没有官职(我只是就小说而论,请不要与史实去对照,如果那样的话又另当别论)。
至于说谁家最有钱。这好像又是一个不太好比的问题。贾家在书中作为主体,我们看到他们的日渐萧疏,已经到了拿东西出去当的地步,贾母过一生日凤姐都挪不出钱来了。史家和王家不好说,按理说随着他们两家呈上升趋势,自然应该收入与之相增,不会有贾家的窘境。《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贾母做寿,南安太妃上门,见到史湘云,南安太妃因笑道:“你在这里,听见我来了还不出来,还只等请去。我明儿和你叔叔算账。”这句看似简单的话看起来也大有深意的。一方面说明南安太妃跟史家很熟,来往密切,另一方面她跟史湘云也很熟,所以讲话才这么直接带着开玩笑的成分。试想一下,如果史家没落了,王公贵族都不愿意去接近他们,南安太妃还会说这样的话吗?也许史家在皇上跟前正当红呢,所以连南安太妃都跟着热络。所以说史家和王家应该不是不缺钱的。
那么薛家呢?我们知道薛家是经商的,自从宝钗和宝琴父亲去世以后,薛蟠和薛蝌兄弟就没有看出经商的才能来,再加上薛蟠这样的败家子处处捅漏子,动不动就搞个人命案,到处要花钱堵漏,家里有再多的钱财大概也经不起折腾,所以到后来,薛家的日子应该也是越来越难过了。
红楼梦四大家族除了薛家都有爵位在身。贾家荣宁二公爵位最高,史家保龄侯史公实职尚书令,王家是县伯。这三家有爵位的,又各有不同,其中史家最特别,不但到了第三代史鼐继续承袭保龄侯,还多出一个忠靖侯,在贾家都由国公降爵到一等、三等将军时,王家县伯早都收回的情况下,史家侯爵得以保全,实在令人意外!下面简单聊聊我的看法。
贾家东西两府分别是宁国府和荣国府,先辈被称宁国公和荣国公。宁国府贾珍袭父贾祖父贾代化之职,三等爵烈将军。荣国府贾赦袭的是父亲贾代善之职,一等将军。从职位上,贾珍与贾赦袭的是先辈原职。只是没有宁国公与荣国公之称。这个宁国公与荣国公应是朝廷给个人封的名号,显有威望及朝廷荣耀下属之心。贾珍与贾赦从职位上承袭,然而二人没有先辈之能。荣华富贵是先辈靠为朝廷的功绩得来的。像王安石被封为荆国公。子孙没有王安石的威望与才干,继承不了职位与名号。贾府还允许继承世职,先辈功劳高。没有名号,也是贾珍与贾赦在威望上欠取,才干上也欠取。没有被重视的条件
冷子兴提起贾政,称为政公。贾政并未袭职,这是从一个人的威望与才干和功绩而来。史鼎侯之名号仍被传承,是史鼎侯后辈有能,有才干和功绩,仍被重用与仰望。名号仍在。贾家败落贾珍贾赦是从个人行为上先败的,引起家族虽门有显名而人实质不再俱有,是膏梁子弟。
贾家官职并未被革爵,只是威望上从个人功绩与言行上降低声名,不足以有宁国公与荣国公之名。没有承担的行为。尤氏说的外头虚名,干出的事够说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至于史鼎侯传祖之名,是真有其名,还是后代不为人知,声望不显,名声不高。提起只以祖名号替代了 。德行不具,从史湘云寄养过贾家,又在叔家被让做活,做到月上帘内。是对待侄女并不好。史鼎侯之名也难担,德不配位。
红楼梦八十回后,贾家被抄家,王家也好不了。虽然续书八十回后写了史家最先犯事。可种种迹象表明,此事未必是真。史家极可能在四大家族中保持最完整。反倒史湘云嫁给冯紫英,神威将军冯唐犯事,冯紫英死后,史湘云带着两个孩子被史家无情抛弃,做了政治切割。下场很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8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