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杆兵,明末由西南毕基卡人(土家族人)组成的军队,因所装备的白杆枪得名。白杆兵先成名于平播之役屡破杨应龙的反政府武装,后又扬威塞北与满洲巴图鲁争雄浑河,建军数十年战功无数,人肉大厨张献忠和不知量力的永宁宣抚司奢崇明都是他们的手下败将,时人云其:“凡战必捷,人莫敢撄。”这样一支能够在明末战争中撑起小半边天的少数民族军队到底是怎样的一支武装?
1·军队组织和数量
▲石柱今属重庆管辖
白杆兵系四川石柱宣抚使马氏家族招揽当地毕基卡人编练而成的军队,属毕基卡土司军。明代毕基卡土司军队组织形式为营旗制,营和旗是白杆兵的主要单位。
营,是毕基卡土司正规部队的编制。一般止有宣抚司、宣慰司级别的大土司才有营的编制,中小土司往往没有营的编制。四川石柱马氏为宣抚使财名有限,本不应有营的编制,幸得马氏女眷秦良玉晋升为四川总兵官,手下方才有营的编制。每营有100人,按例设五营分“左中右前后”,除中营由土司长子掌管,其余各营由土司亲信或境内豪族指挥。五营各营有总旗1人,旗长1人,旗鼓1人。营兵相当于土司的近卫军,其完全脱产,每月由土司以米3斗6升、银3两6钱供养。营兵的招募颇为严格,入营者无不是各村寨的健儿。营兵需平日驻守山隘关口防备邻人入侵,战时则伴随土司左右征战沙场。
▲中国古代能拿得出像海龙屯居城这样的手笔的土司不多
旗,是一种具有古代部落公民兵遗风的军事组织,凡境内适龄男丁皆编入旗内,战时动员以此为据。一旗有几十人到百多人不等,视各土司实力而计。
白杆兵的数量绝对不会超过5千,这自然不光是毕基卡人口稀少的缘故,也是因为四川石柱土司马氏家族财力有限的原因。播州杨氏经营播州700余年,生死存亡之际也不过拉出万把土兵。马氏经营四川石柱时长短,加之石柱贫瘠不似播州富庶,其尚能动员数千战士供明廷驱使已实属不易。
2·军队训练与纪律
▲长焦镜头下的渝东一片美好,但又有几人愿意常住
毕基卡人生长于川渝楚交界的高山大川,在与自然洪荒猛兽、中原大一统王朝、内部自相残杀的对抗中练就了一副好体魄和一颗勇敢的心,不论男女老少都有一定程度的军事经验和武器使用知识。马氏亦视帐下白杆兵为安身立命之本,对其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除了一般的战斗技能训练如钩镰枪弩技、短兵相接技、战斗阵法外,还有非常生猛的体能和勇气训练:
“一人搏虎,二十人助之。以必毙为度,纵虎者重罚,猎其他兽亦如之,得擒则倍赏当先者······其追敌缘崖逾壁,务必擒之。”
▲毕基卡人的战舞“茅古斯”
白杆兵的战场纪律比其训练严苛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战斗中,勇敢向前者会得到重赏,怕死退缩和贪功误事者会被严惩——“其节制甚严,只许刺击,不许割首,违者和退缩者斩首。”军中盛行连坐法,故白杆兵每逢战阵必势如疯虎锐不可当。
3·装备
▲白杆枪
武器:白杆兵是一支近战肉搏的重步兵,他们的主武器便是手中的白杆枪。白杆枪,以白木为杆身材料,矛杆不加涂漆,矛柄有一小钩,杆尾有一小环,行军途中若遇到恶劣的自然地形可用”一矛钩齿向上挂,二矛钩一矛尾环“的方式安然通过。副武器种类繁多,传统的刀剑斧棍应有尽有,故不作累叙。
▲收藏于重庆某博物馆的秦良玉专用战刀
防具:敢于直面敌人近距离搏杀的战士除了要有出色的战技和不惜一切的勇气,还非常依赖护具。白杆兵中的五营得到了最好的照顾——“盔重16斤,衬以厚絮,如斗大,甲重者数十斤,利箭不能入,火枪打百步。”五营之外其余白杆兵并非土司的嫡系,他们装备的护甲更多是具有御寒意义的棉甲和皮甲。
▲秦良玉曾使用过的头盔战甲
4·战术
白杆兵的战术简单而又高效,那就是以攻代守、以战代防。
白杆兵的阵法,一般以24旗为阵,各旗以25人为队,组成旗头1人,依次排列为3、5、7、9人,形成尖锥状队伍,其余士兵列于阵后,如前排一人倒下,依次补上,以保证队伍的严谨,若前者败倒,则2重居中者补上,两翼亦然。胜负以五重为限,若皆战败,胜无望矣。旗长和总司长均在本旗或本司队列后阵,旗兵排列如尖锥,而24旗则排列成整体的尖锥体。
▲白杆兵的尖锥阵
白杆兵这种塔式的战斗队列非常类似欧洲中世纪另一著名阵法“野猪头”。其进则长枪如林侵略如火,一波便能带走战斗意志底下的敌人。其退则如古井无波,井然有序,令敌无可趁之机。
白杆兵的阵法和纪律后来被明末名将戚继光加以借鉴和模仿,创造出了适合同倭寇作战的治安战阵法鸳鸯阵!
▲石柱土司遗址
秦良玉的白杆兵 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而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太子太保忠贞侯秦良玉一位,秦良玉虽是女儿之身,却是明顺之际的绝世名将,所部"白杆兵”更是骁勇善战,在西南算得是第一劲旅。
秦良玉出生在四川忠州城西乐天镇郊的鸣玉溪边,良玉有兄弟三人,父亲尤其钟爱她,认为虽是女孩子,也应习兵自卫,以免在兵火战乱中“徒为寇鱼肉”。
因而秦良玉自幼除了课章句,学经史外,还得以和兄弟一起随父习武。
她不但学得一身骑射击刺的过人武艺,而且熟读兵史,精于谋略,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父亲感慨地说:“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她自己也曾许:"使儿得掌兵柄,出入万军中,冼夫人何足道哉”,石柱地处偏远,民风慓悍,时有叛乱兴起;秦良玉及笄之后与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结为夫妻。
结婚后,秦良玉可谓是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她一身文韬武略派上了用场,几年时间,她就帮着丈夫训练了一支骁勇善战的"白杆兵"。
史称秦良玉“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惮”。
所谓"白杆兵",就是以持白杆长矛为主的部队,这种白杆长矛是秦良玉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而创制的武器,它用结实的白木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战。
万历二十六年,播州杨应龙倡乱,秦良玉领军出征屡建奇功,连破七寨,后直取桑木关大破贼众,号称南川路战功第一。
到了天启元年,明朝调三千白杆兵奔赴辽东战场,秦良玉连同自己的哥哥、弟弟、儿子,兼程北上卫边。
其兄秦邦屏勇渡浑河,结营未就即遇鞑虏数万精锐围攻,秦邦屏及千余白杆兵战死,时人称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兵部尚书张鹤鸣曾经评说此战:"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柱、酉阳二土司功”。
秦良玉为兄报仇,再领三千白杆兵北援榆关(山海关),鞍虏屡番攻城始终不得破关而入,回川后西救成都之急,又攻二郎关,克佛图关,收复重庆,以后曾奉诏勤王,万里请缨,自蜀中入援京师,并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军饷,以补朝廷因连年应战而造成的军需不足。
秦良玉的部队与清兵在京师外围相遇,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就开始了全面进攻。
年己五十五岁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长矛,好似瑞雪飞舞、梨花纷飘,锋刃所过之处,清兵不是头落地就是手脚分家;所有白杆兵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
很快,秦良玉接连收复了泺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围。
史载秦良玉率部进京后,“驭军严,秋毫无犯”。
人人都想看看这位传奇女将军,“都人闻白杆兵至,聚观者如堵,马不能前”。
今天北京宣武门菜市口东即为当年秦良玉驻兵之处,仍保留有“四川营胡同”、“棉花胡同”(秦良玉征战之暇还组织女兵纺纱织布)一类的地名,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民族女英雄的深切怀念。
明思宗听到捷报后,派特使携带大批赏赐前来犒军,并在平台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
见过女将军后,明思宗感慨万千,写下了四首诗,夸赞她的功迹,并御笔亲誊,赐给了秦良玉:
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上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片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皇帝亲题的四首赞美诗,给予了秦良玉极高的评价,这实在是一件难得的殊荣,秦良玉叩谢圣恩后,班师回石砫。
又过了十来年,起义军张献忠进入四川一带,年过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挂上阵,风采不减当年。
她率领白杆兵,连战连捷,解除太平之围,扼反将罗汝才于巫山,斩叛帅东山虎于谭家坪,使张献忠的军队在川地吃尽了苦头。
然而,由于川地屡经兵灾,府库空乏,损耗的兵力和粮饷无法补充;而起义军部队势力强大,潮水般涌进川蜀,在整个战局上,官兵是无法取胜的。
秦玉良万般无奈,只有退保石柱一地。
这时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领的义军攻破,明思宗自缢于煤山,大明皇朝在风雨飘摇中终于彻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张献忠则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为自己的据点。
张献忠东征西战,几乎囊括了全蜀,却唯对石砫弹丸之地无可奈何。
己六十八岁高龄的秦良玉,带着她手下历经百战的白杆兵,不畏 *** ,誓死抗拒,一直到张献忠败亡,起义军终没能踏入石柱半步。
清顺治五年端阳节过后,七十五岁的秦良玉,在一次检阅过白杆兵后,刚刚迈下桃花马,身子突然一歪,溘然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她戎马倥惚,驰骋疆场的豪迈生涯。
川人曾在秦良玉驻兵遗址筑四川会馆。
祠堂内供奉春良玉戎装画像,龛前对联云:“出胜国垂三百年,在劫火销沉,犹剩数亩荒营,大庇北来梓客;起英魂天九幽地,看辽云惨淡,应添两行热泪,同声重哭天涯。”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鉴湖女侠秋瑾生平最佩服的就是秦良玉。
说起古代著名女将,或许多数人会想到花木兰。不过花木兰可能都不是一位真实存在的人物,要说历史上真正厉害的女将,明朝末年的秦良玉绝对首当其冲。秦良玉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单独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也是唯一一位被皇帝册封的女将军。她和她的白杆兵曾在明朝末年立下无数奇功,崇祯皇帝曾写下四首诗来赞颂秦良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秦良玉,还有她的白杆兵,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土家族人成军
和袁崇焕麾下的关宁铁骑一样,白杆兵不是由汉人组成,而是由居于四川西南地区的毕基卡人,也就是土家人组成,而将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变成军队的乃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女将——秦良玉。
最初,秦良玉组建白杆兵是为了让自己的丈夫马千乘有一支善于山地作战的军队。
和身处中原大地的其他民族不同,毕基卡人世居于川渝交界的大山深处,在长期与山野猛兽、来自中原的大一统王朝,以及族群内部因为土地和资源所产生的争斗中变得骁勇善战,族人不论男女老幼,都有一定的军事经验和对武器的使用知识。
对于这支军队,秦良玉和马千乘都将其视为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即便知道毕基卡人各个骁勇善战,也还是在征召结束之后对其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首先要学会使用的就是秦良玉根据实际情况为这支军队打造的特制武器——白杆枪。
白杆枪以当地结实的白木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士兵可手持白杆枪远距离砍杀,又可在近距离时使用铁环作为锤击武器,而在必要时,白杆枪亦可钩环相连,组成翻山越岭的工具,非常适用于山地作战。
除此之外,士兵还必须学会使用刀剑斧棍等各种副武器,来应对不同的敌人。
严格的军事训练带来的另一个结果,便是白杆兵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严格的战场纪律。
按照秦良玉定下的军规,在战场上勇敢前进的士兵将得到重赏,怕死退缩以及贪功不进的人都会受到严惩。士兵在战斗结束之前只能向前刺击,不许停下来割取敌人首级。
为了让士兵之间互相监督,秦良玉在军中实行连坐法,故白杆兵每次出战都势如猛虎般锐不可当。
与强大的战斗力所匹配的,则是白杆兵所使用的战阵。和我们想象中各种高深莫测的阵法不同,白杆兵的战阵简单又高效,一般以24旗人马为一阵,每旗以25人为一队,组成尖锥形的队伍阵型。其余士兵列于阵后,战斗中,如果前排士兵倒下,后排的士兵立刻上前补位,以保证前线战斗的士兵数量。
依靠这种塔尖式的战斗队形,白杆兵可以在战斗顺利时,像长枪一样贯穿敌军战阵。战斗不利时,亦可从容不迫有秩序的撤退,让敌军不敢轻易追杀。
这样的阵法和严明的军纪,在后来被戚继光借鉴模仿,造就了战力不亚于白杆兵的戚家军。
二、平叛驱虏
公元1598年,即万历二十六年,播州宣府使杨应龙勾结当地九个生苗部落举旗反叛,叛军围困成都,并到处烧杀劫掠,残暴至极。朝廷派遣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和湖广等地的守军来平定叛乱,马千乘和秦良玉也率领三千白杆兵参与其中。
播州位于现在的贵州省遵义一带,地势险峻,山高水险,叛军原本以为只要坚守各种天然屏障就高枕无忧,却一次次的遭到白杆兵的突然袭击。神出鬼没的白杆兵令叛军闻风丧胆。
公元1619年,后金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以及周边地区,集中六万后金军迎战明朝的四路大军,五天内连破三路明军,斩杀明军及附属军队五万余人,只有行动迟缓的李如柏一路败退幸存,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被后金掌握。
萨尔浒惨败之后,驻防辽东的明军几乎是闻警即逃,无奈之下,明朝廷只好在全国范围内征调精兵援助辽东守军。秦良玉知道后,立刻派遣其兄秦邦屏与其弟秦民屏,率数千白杆兵先行开拔,她则在后方筹集马匹钱粮,以保障白杆兵的后勤补给。明朝廷听闻此事后,特授予秦良玉三品官服。
公元1621年3月12日,努尔哈赤趁明朝负责驻防经略辽东的熊延弼被去职,巡抚袁应泰举措失当之时发兵直扑沈阳,并于13日对沈阳城发起猛烈进攻,守将何世贤与尤世忠不顾劝阻出城与敌接战,中伏后双双战死,号称固若金汤的沈阳城,在城内数万蒙古饥民与后金军的里应外合下陷落,七万多军民被杀。
就在沈阳刚刚被后金军攻陷之时,一支由四千白杆兵加三千戚家军组成的援辽军团,在总兵童仲揆和陈策的带领下推进到了浑河南岸,童仲揆原本的计划是要与沈阳城内守军一起夹击后金军。听闻城池以破,陈策下令撤退,但被游击周敦吉等一众将领劝住请战,并言“吾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
面对诸将的群情激奋,童仲揆和陈策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决定了以攻代守,血战待援的战略,将军队一分为二,三千戚家军在戚继光侄子戚金的指挥下在浑河南岸摆开车阵,四千白杆兵在周敦吉和秦民屏的统率下度过浑河,展开军阵后立刻向北岸强大的八旗兵冲去。
很快,白杆兵就被八旗兵发现并包围,但令八旗兵没想到的是,这支人数不多的军队却有着极强的战斗力,八旗兵的连番攻击都被打退,甚至连曾令明军闻风丧胆的正白和正黄两旗的八旗兵,都在白杆兵手中的长枪下崩溃,死伤数千人。
为了尽快将白杆兵击溃,同时减少伤亡,抚顺降将李永芳登上城楼找到被俘的明军炮手,亲自解开捆绑,并许以千金之赏,来让这些士兵炮轰白杆兵。
猛烈地炮火几乎覆盖了白杆兵的整个阵地,八旗兵看准时机一拥而上,周敦吉和秦民屏力战而死,邓起龙与袁见龙夺桥西奔,率白杆兵残部回到南岸军营。
紧接着,白杆兵就和戚家军一起抵御过河的八旗兵,总兵童仲揆和陈策再派使者向巡抚袁应泰叩首求援。但已被八旗兵的骁勇吓破胆的袁应泰,居然以后金兵太强,派兵援助也无法改变局势为由,拒不发兵。
随着后金增援部队的不断加入,明军的南岸防线崩溃,陈策与童仲揆先后战死,白杆兵残部和戚家军伤亡殆尽。
三、全军覆没
浑河血战,白杆兵两千多人战死沙场,虽没有挡住努尔哈赤,却让八旗兵很长时间为之胆寒。也就是从这时起,秦良玉麾下的白杆兵闻名于天下。
公元1630年,即崇祯三年,皇太极率十万八旗兵绕到长城喜峰口突入关内,接连击败沿途明军威胁京师。
崇祯再次诏令各地率军勤王,秦良玉接到圣旨后立刻出发,星夜兼程赶往京师。在京师外围与一部分八旗兵遭遇,秦良玉立刻下令进攻,并手持白杆枪冲锋在前。身后的白杆兵更是勇猛如虎,八旗兵落荒而逃,秦良玉趁机收复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配合袁崇焕的关宁铁骑解除了京师的危局。
崇祯十七年,一心为国的秦良玉率三万白杆兵抵达夔州,协助邵捷春共同抵御张献忠的起义军,邵捷春令她将一部分士兵移到重庆边缘,与附近守将张令互为掎角之势,不久,又将秦良玉的白杆兵调出一万五千进入重庆与官军一起把守。
深谙兵法的秦良玉知道,邵捷春这种布防根本无法抵御占据高地优势的起义军,但她不敢违抗军令,只好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路过自己军营的绵州知府陆逊之,请他代为转达,让邵捷春尽快调整布防。
知道此事万分紧急的陆逊之,立刻找到邵捷春禀报。邵捷春并不是一个听不进去话的人,当即决定调整布防。但为时已晚,十月五日,张献忠的起义军在土地岭率先向还在窝里斗的明军发起进攻,在李定国的带领下,起义军当阵射杀明军老将张令,明军随即溃败,三万白杆兵全军覆没,秦良玉单骑逃回重庆,白杆兵从此不复存在。
你这属于被人忽悠了 你看看吧 后来清军打遍天下 当时世界上就没有一支野战能力能和八旗军相提并论的 正面磕全是死路一条
八旗满洲最多的时候只有6万人 入关的时候是四万人 这点儿人兵分三路打败了各路势力的两百多万大军 你琢磨琢磨 那白杆兵要那么厉害 杀个一两万八旗满洲的人 那就不用打了 清朝的核心力量就没了 不攻自破
这所谓的白杆兵 最后是被张献忠干掉的
张献忠率五十万人与清朝交战 被七千五百人八旗军击溃 张献忠本人被鳌拜一箭射死
高下立判啊
吹他们的都是南明的人 南明一边吹白杆兵 一边吹关宁兵 关宁兵连出城跟清军打都不敢 【不敢】!
人家少数民族 人少 还打不过你 那他怎么能统一全国?这基本逻辑都不对啊
盘点中国古兵器——枪,百兵之王
枪在古代称作矛,为刺兵器,杀伤力很大,其长而锋利,使用灵便,取胜之法,精微独到,其他兵器难与匹敌。故称为“百兵之王”。
枪的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枪法以拦、拿、扎为主,枪术在十八般武艺中比较难学,不易掌握,俗说:“年棍,月刀,久练枪”。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器,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当时所用的青铜矛头,体制也较以前略小,已与后世的铁枪头相类了。唐代善枪者甚多。
《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
最有名的要属明代的秦良玉统率的白杆兵。白杆兵一律使用白蜡树作柄的长枪,故此得名秦良玉是中国战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她率领的白杆兵,屡立战功,被传为佳话。
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记载:“长枪之法,始於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精用不滞,又莫贵於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8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