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西汉丞相去世,丞相的位置便空了出来。此时的汉文帝刘恒逐渐熟悉了朝政,知道此时天下是动不如静,丞相有没有能力并不重要,反正底下有十三曹等官员分任着国家机器的每个零件,有他们在,这个国家就不会停止运转。但是丞相这个位置也不是随便谁都能坐的,必须找一个有足够威望的人才行。汉文帝想了想,觉得还是曾担任过右丞相的周勃最合适。于是汉文帝决定,让周勃回来继续接任丞相一职。
周勃这次回来重任丞相一职,便打算痛改前非,绝对不能像原来那样不作为了,要好好地尽丞相职责,成为百官的楷模。可周勃上任后,发现自己有劲儿没处使。为什么?因为下有十三曹各司其职,上有皇帝自己宠信的人,皇帝有啥事根本不跟自己商量。自己这丞相不过是个摆设。
而此时在中央混得风生水起的人,是刚进朝廷几个月的毛头小子贾谊。此时的贾谊,可谓意气风发,天天脑子里就想着该如何帮皇帝治理好这个国家。这年,贾谊写下了《论积贮疏》,文章大体意思是:你瞅瞅,现在的人还有几个老老实实种地的?天下人都等着吃饭,这样没人种地早晚都得饿死。而且现在奢靡之风渐长,一个个都不知道节俭!我都整天愁得睡不着觉。总而言之,我们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啊!既要鼓励生产,还要储存粮食,不然这国家万一哪天有个头疼脑热的,皇上手里没点粮食可怎么办啊,我都替皇上你揪心啊!
汉文帝看了贾谊的《论积贮疏》后,感动得不行,当即下诏,表示要以身作则,带头耕种。除了带头耕种,汉文帝也做到了带头节俭,平日里缊褐瓢箪,连帷帐之类的刺绣都不用了。大家一看,也都上行下效,全民节俭成了一种风气。
同时,贾谊提出了一条建议。他认为,那些被封侯的人不回自己的封地,整天在京城待着实在是浪费资源,加重京城的负担,不如让他们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对于这条建议,汉文帝听了深以为然。没多久,汉文帝便下令:所有诸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地,除了在京城任职或者特批需要留在京城的人,但这些人也要派太子回去。
诸侯们听完这个诏令后一个个都气炸了,得知这是贾谊的主意后,更是恨透了贾谊。从此,众显贵对贾谊的愤恨更是摆在了明面上。虽然诸侯对贾谊恨得咬牙切齿,可汉文帝却对贾谊越加欣赏了。汉文帝觉得,以贾谊之才只做个智囊实在浪费,应该给他个实职做做。于是汉文帝便将此事在上朝之时跟周勃说了。
汉文帝刚把话说完,下面的人就都疯了,一个个坚定地表示贾谊绝对不能做公卿。汉文帝奇怪了,问为什么贾谊不能做公卿。结果大臣们什么理由都有,什么“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总之,只要是屎盆子,就往贾谊头上扣。而这些往贾谊身上泼脏水的人,不只有周勃及众大臣,还有自己的亲信。汉文帝听完心里明白了,贾谊已经犯了众怒,就算他什么都不做,大臣们都能找借口把贾谊撸下来。因为贾谊,自己已经隐约地和大臣们站到了对立面上。而此时,他并不想对朝政做出大的改变。
虽然如此,汉文帝却并没有放弃贾谊。因为在汉文帝心中,贾谊是真正的国之栋梁。虽然他目前进入朝政的路子堵死了,可贾谊毕竟还年轻,就算十几年之后再进入朝堂,也并不晚。于是,汉文帝便将贾谊保护了起来。汉文帝对贾谊的保护很有智慧,他知道,群臣对贾谊的不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自己过分信任贾谊。因此,他只好暂时与贾谊保持距离。
周勃虽然成功地带领着群臣打压了政敌贾谊,但汉文帝从此恨上了周勃。贾谊当公卿的路虽被周勃堵死了,可那毕竟是暂时的。而周勃在汉文帝心中的路,却是永远被堵住了。
这一年,发生了难得一见的自然现象—日食,而且连续出现了两次。那时的皇帝一遇到这种情况,就开始紧张。皇帝认为,日食这种特殊现象是老天在表达对人君的不满。所以当汉文帝看到日食后,立马就慌了,赶紧反省自己哪里做错了。可他想了半天也没想出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对。于是他写了一道诏书,下令各地人民都来想想他的过失和不足;也希望各级管理者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量减少徭役和开支,减轻民众的负担;他还撤出了保护自己的军队;宫中御马只留够用的,其他的都给驿站用。
转眼到了文帝三年,去年年初,汉文帝就听从了贾谊的建议让诸侯各回各家,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了,居然还有一堆没走的,这让汉文帝很愤怒。毕竟为了这条政令连贾谊都“牺牲”了。汉文帝一想到这,就想起了当日周勃率领群臣在朝堂之上攻击贾谊的情形。既然你周勃凡事都喜欢出头,那这次也就你来出头吧。汉文帝遂下令让周勃做个表率,带着诸侯们回到各自的封地。
周勃听完简直憋屈死了,他刚回到丞相位置一年,就又要被赶走了。但还好汉文帝现在还没撕破脸,等到撕破脸恐怕他连这条老命都没了。于是周勃只好无奈地卸任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了。那些赖在京城不想走的诸侯一看丞相都回自己封地了,还有谁敢不回?于是随着周勃的离开,那些钉子户也都先后离开了京城。
回到封地后,周勃时刻担心汉文帝会杀了自己,在过分的恐惧下,周勃做了一件傻事。他在家里也披甲持戟,还令家人们也都如此。这幅场景被河东的郡守和郡尉看到后,以为周勃要造反,赶紧报告给上级。很快,周勃被关进了大牢,刑狱官开始了对周勃的审问。可怜一生征战无数的周勃,此时已被自己内心恐惧折磨得精神失常。面对刑狱官的问题,周勃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甚至连替自己辩解都没有。刑狱官以为周勃是嘴硬,便开始对周勃动用各种酷刑。
周勃从来都没有料想到会有今日,无奈之下,他拿出千金来行贿了一位狱吏。那位狱吏拿了钱后,自然要替周勃办事,就找了块木简,上写“让公主为您作证”。周勃一看木简,才想起来自己的儿媳妇可是当朝公主,皇帝的女儿。周勃赶紧托人找儿媳妇替自己作证,又将自己加封所受的赏赐都给了汉文帝的舅舅。
汉文帝的舅舅拿到好处后,便去找到了薄太后,为周勃各种说情。薄太后是出了名的贤良淑德,一听自己的儿子把周勃抓了起来,当场就不干了,立刻让人叫汉文帝来见自己。见到汉文帝后,薄太后二话不说,抓起头巾就朝汉文帝扔去,把汉文帝吓了一跳。还没等汉文帝询问原因,薄太后就怒道:“当年绛侯(周勃的封爵)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那时造反,现在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难道会反叛吗!”汉文帝不敢违逆母亲,便只好向薄太后谢罪说:“狱吏刚好已经查清楚,准备放他走了。”
就这样,有薄太后的力保和公主的作证,周勃终于算是平安落地了,不但性命保住,爵位和食邑也和以往一样。
千古传诵的智慧化身:三国演义中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以下文字资料由收集出版,以飨读者。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诸葛亮的一生有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之前的27年是他修身养性和利用世界的准备阶段。在他了解了一些情况之后,他没有去找北方的曹操和南方的孙权。相反,他帮助刘备,谁是有点寡不敌众。他之所以选择复兴汉朝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崇尚封建礼教、崇尚儒家忠德的正统思想家。从公元207年到公元234年的27年是认识葛亮和忠于蜀汉的阶段。第一个主人和第二个主人都非常信任他。他不遵守儒家教条。他尊重国王,不抵抗野蛮人。他侵略南方和中部,爱抚野蛮人,在三国中执行最好的国家政策。他认识佛法,立功立业,与吴一起管理军队,无私奉献,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忠君爱国的精神在他死前深受蜀人的喜爱,在他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后人的敬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遗产。
彰武三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遂唤孔明分付曰:汝之才十倍于曹丕,可安天下,大有作为。如果继承人能够协助,他将得到协助;如果它不称职,你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着急地叫道:我要尽我所能,取长补短,服完忠义节,然后死!孔明即位后,受吴封,设丞相府,兼作益州牧。当时,整个国家的军队、政府和财富都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上台后,首先要做的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仍是魏的附庸,而陈大军仍在蜀地。诸葛亮派大臣邓芝到东吴劝说孙权联合蜀,断绝与魏的关系。
当时,刘备东伐时,南方诸郡在东吴的煽动下发生叛乱,严重威胁到蜀汉的后院。诸葛亮上台后,恢复了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切断了对华南的外援。经过两年的调养,诸葛亮给亡夫写了一封信,决定平定南方的叛乱。建兴三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分三路攻克南中。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运用了七擒七纵的战术,打败了叛军首领孟获。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借鉴了诸侯鼎立的经验,将南方四县和中学分成了六个县。建宁县,叛乱的中心,被分为最好的县,和大量的土著姓氏被用来作为官员,以实现治理该地区不离开部队,运输粮食和草的目标;招募了华南一万多个青羌家族入蜀,并以其年轻力壮组建了五支骑兵部队,称之为飞行军:设立了一个带刀剑的级别,负责华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事务。同年12月,诸葛亮率领军队回成都。
建兴五年三月,诸葛亮去见先主,率领大军来到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训练了大约一年,然后在北方进攻。渭南、天水和安定立即落入蜀手中。魏明帝到长安监军,曹真监军,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蜀军先是扬言要通过顾颉路夺取D县,并让赵_、邓芝领兵以吉谷为疑军,诸葛亮则领兵从西面攻打祁山。参军后,马谡率领一支军队作为先锋,驻扎在街亭。马谡被魏军打败,失去了街亭。蜀兵失去了据点,不得不返回汉中。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说他降三级,立丞相为大将军。
建兴六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领他的军队北伐。蜀兵出了大三关,围困陈仓二十多天,粮食告罄。建兴七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兵西去,取了魏武都、尹平二郡,回来了。诸葛亮复职为丞相。
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延的矛盾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原来,他们两个都得到了刘备的帮助。直到建兴四年,他们的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给梦达的信中称赞了李延。但不久,李延写信给诸葛亮,建议他利用国家大事的权力,像曹操一样被封爵,接受九锡,这样他也可以得到一些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严厉批评了李延。不久,诸葛亮派李延带着他的两万大军去汉中,准备伐魏。李延与诸葛亮讨价还价,从益州东部五郡中选一郡建立江州,让他做江州刺史,但没有成功。诸葛亮把大局放在第一位,所以他妥协了。建兴七年,在马可出使东吴之前,他特地请诸葛亮报告李延的狡诈和欺诈,特别是谈到李延早年在家乡做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有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想从三个方面进攻蜀。诸葛亮再一次要求李延带两万大军到汉中,李延又一次讨价还价。诸葛亮作出让步,任命他的儿子为江州总督,在李延调任后接管工作。李燕只执行了转移令。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延负责汉中的后勤供应。李延没有及时种植粮食和草,所以他写信给诸葛亮,命令皇帝撤回他的军队。诸葛亮退兵后,向朝廷谎称退兵是为了诱敌。诸葛亮回来时,假装惊讶地问:军粮够了吗?你为什么突然退出?因此,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延的信作为证据,与许多士兵签了字,弹劾李延,把他从庶人救出来,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带着一支军队出了斜谷,据五丈原。在这次入侵中,我们与约好了同时进攻魏。然而,吴栋迟迟不派兵。直到五月,孙全财派鲁迅和诸葛瑾在屯江下和绵口攻打襄阳,孙权亲自率军包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击败东吴。却说司马懿引水军东征,不战而退。然而,当孙权得知魏的意图,他认为自己的一方已成为主战场,并遭受损失,即使他撤出所有的军队。在西线。诸葛亮鉴于过去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长期留守。今年八月,诸葛亮突然患了一场大病,在前线突然去世,享年54岁。蜀军全部撤回。诸葛亮临终前留下遗嘱:葬在汉中定军山时,在山坡上挖个坟,棺材就可以放在坟里了。穿普通的衣服,而不是随葬品。ゥ
说起李斯,他真的是一个让人很奇怪的人物了,时至今日,人们想起他时,会想起他的成功,但同时也会时常想起他的失败。他是著名的政治家荀子的高徒,但是最终却败给了宦官赵高。让人不得不扼腕唏嘘。
综合来看,李斯可以被称为“千古一相”了,在秦始皇当政时期,他的地位无人可以动摇。秦始皇多疑,但是他一生都没有怀疑过李斯,可想而知他对李斯的信任了。而且秦始皇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了,给了他很大的权利。
李斯对于少主还有着拥立之功,但是其少主却怀疑他有谋反之心,最终怀疑他谋反。二世皇帝不过继位一年,李斯就下位了。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那么李斯为何有如此下场呢?
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才学,手段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李斯败给了宦官赵高呢?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李斯没有把赵高当做自己的对手,但是赵高却把李斯当做了对手。
赵高一直秘密的逐步增强自己的权利,也在逐步默默的寻找打败李斯的方法。李斯似乎一直在被动接受着赵高的阴谋。譬如说“沙丘之变”,这不是李斯联合赵高发动的,反而是赵高联合李斯发动的。
后来,即使李斯知道了赵高的真正用意,还是没太把赵高当回事。因为他觉得凭借自己的功绩是绰绰有余的,所以一直都没能够抓住机会。因为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对他非常信任,即使有人要行迫害,他也能够轻轻松松的化解。
而如今,到了二世秦皇时期,一直被帝王信任的不是他而是赵高。因此,即使后来他们互相检举对方要谋反,二世秦皇相信的也是赵高而不是他。关于信任谁这一点的重要性,李斯或许一直都没有考虑过吧。
赵高利用自己的权利组建了势力军团,而李斯至始至终都没有这么做。虽然说皇帝拥有最高权力,但是李斯完全可以在他继位初期就组建自己的势力班子,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因此被赵高钻了空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8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