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温峤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1 04:51:56

温峤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东晋初年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位风云人物——温峤。他没有“历相四君”、号称“仲父”的王导那么高的声望,也没有“威静荆塞”、“功宣一匡”的陶侃那样大的威名,可是,他自始至终地拥戴东晋皇室,借以维护江南地区的统一,处处以大局为重,机智勇敢地与分裂势力作坚决的斗争,这些,却是王导与陶侃远远比不上的。

温峤画像

温峤(288—329年),字太真,太原祁县人。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等率兵横行中原,北方士族纷纷南迁避难,只有平北大将军刘琨死守并州一隅,与刘聪、石勒苦苦相持。刘琨对温峤十分器重,将他请来并州,任为参军。温峤经常率军为前锋,讨伐刘、石,屡立战功。当时并州土地荒凉,城池残破,外有强敌环伺,内则寇盗蜂起,形势十分险恶。二十几岁的温峤,成了刘琨倚凭的得力助手。

公元316年,匈奴兵破长安,掳晋愍帝,西晋灭亡。温峤奉刘琨之命,渡江南下,劝镇守建康(今南京市)的琅琊王司马睿称帝,以系民心。温峤慷慨陈词,深得司马睿与王导、庾亮等朝士的器重。不久,司马睿称帝,是为东晋元帝。

温峤完成使命后,多次要求回并州复命,都被东晋君臣留住。不久,即传来了刘琨遇害的噩耗。温峤悲愤异常,上书元帝,要求褒奖刘琨,以慰海内之望。元帝总算答应了他的要求。温峤也就一直留在江南。

永昌元年(322年),拥强兵、居武昌上游的大将军王敦以诛杀奸臣为名,率军直扑建康。此时,战功卓著的大将陶侃被远迁至广州,王敦的族弟、前锋大都督王导首鼠两端,大将周札、刘隗等或开门迎敌,或大败而逃。王敦很快便攻陷了都城建康,晋元帝实际上成了俘虏。

城破之前,元帝之子、年方二十三岁的太子司马绍气愤难忍,欲驾车出城,率少数士兵与叛军拼命。这时,身为太子中庶子的温峤急忙死死地拉住马络头,苦苦劝谏道:“殿下国之储副,奈何以身轻天下!”司马绍不听,温峤情急,抽剑砍断马肚子上的皮带,这才劝住了他。

王敦攻下建康后,一时尚不敢取代司马氏称帝。司马绍“神武明略,朝野之所钦信”,素来为王敦所忌惮。于是王敦大会百官,欲诬以“不孝”的罪名,将他废了,声色俱厉地问温峤:“皇太子有什么德称,而居此大位?”温峤丝毫不为王敦的淫威所屈,从容答道:“太子既有钩深致远之才,又有事亲尽孝之礼,可谓贤孝双全了。”百官都认为确实如此,王敦的阴谋才没有得逞。

王敦在建康纵兵抢劫,诛戮朝臣,“改易百官及军镇,转徙黜免者以百数”,随心所欲,无所不为。不久,退还老巢武昌,但仍然是大权在握,遥制朝政。晋元帝于这一年忧愤而死,司马绍继位,这就是东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晋明帝。明帝拜温峤为中书令,机密大事都与他商决。这又引起了王敦的忌惮,于是表请温峤担任自己的左司马,目的是要把他捏在自己的手心里。明帝无力阻挡,温峤只得离开了建康。

温峤一到武昌,就对王敦讲起帝舜服事唐尧、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暗中希望他能幡然悔悟,效忠晋室。岂知王敦志在夺取皇位,哪里听得进半句!于是温峤便装出恭敬的样子,勤勤恳恳地为王敦办理公务,并不时出谋划策,投其所好。王敦也逐渐对他有了好感。钱凤是王敦最宠信的心腹谋士,温峤又百般结好钱凤,经常为他吹嘘,说他“满腹韬略”。温峤素有知人的美名,得到他的称赞,钱凤自然十分高兴,也就深深地结好温峤。不久,丹阳(今南京市南)尹空缺,温峤便对王敦说:“丹阳是京师的咽喉,最好由明公选良才担任;如果由朝廷任命,只怕不合明公的心意。”王敦一听有理,就问:“你看谁去合适?”温峤明知王敦离不开钱凤,却故意说:“我认为没有比钱凤更合适的了。”钱凤一听,也赶紧推荐温峤。这一来,正中温峤的下怀——他的目的就是借机离开王敦,好替朝廷效力。表面上却百般推辞,说自己能力差,不足当此重任。王敦哪里肯依,任命温峤为丹阳尹,并要他暗中观察朝廷的虚实,随时向自己报告。

温峤担心自己一走,钱凤就进谗言,致使王敦改变主意,追回自己。于是心生一计,在王敦为他举行的饯别宴会上,温峤起身行酒,到了钱凤面前时,钱凤还没有来得及饮,温峤便装出喝醉的样子,用手板将钱凤的帽子击落于地,严厉地说:“钱凤算什么东西?我温太真敬的酒竟敢不饮么!”弄得钱凤十分狼狈。王敦以为温峤真的醉了,连忙将两人劝开。第二天,温峤临出发前,与王敦话别,又是鼻涕又是眼泪,好不伤心。几次出了阁门又返身回来,显出和王敦难舍难分的样子,最后才上了路。果然,温峤刚走,钱凤就对王敦说:“温峤向来和朝廷关系密切,又与朝臣庾亮等人交往很深,只怕不可轻信。”王敦不满地说:“太真昨天喝醉了酒,稍微得罪了你,你怎能因为这个原因就来说他的坏话!”钱凤无言对答。温峤终于机智而巧妙地脱离了虎口。

温峤一到建康,立即把王敦的叛逆活动全部报告了晋明帝,劝晋明帝早作准备,又和庾亮等人共同商量讨伐王敦的计划。王敦知道后,咬牙切齿地说:“我竟然中了温峤这小子的圈套!”并扬言:待活捉温峤后,要亲手将他的舌头拔出来。

可是,迟了!晋明帝决意讨伐王敦,部署已定,于太宁二年(324年)下诏历数王敦的罪恶。王敦勃然大怒,再次起兵进攻建康。然而,此时他已重病在身,只得命其兄王含为元帅,与钱凤等率水陆大军五万,直扑建康南门外的秦淮河。叛军在兵力上占优势,又是拼命而来,兵锋颇锐。东晋方面统率秦淮河北岸诸军的,正是大将温峤。温峤见寡不敌众,就下令烧毁河上的浮桥。明帝正想亲自率军进攻叛军,听说浮桥被烧,以为温峤胆怯,大为恼火。温峤解释说:“眼下宿卫部队人少势弱,四方援兵未至。叛军狼奔豕突,万一危及社稷,后果不堪设想。陛下何必爱惜一座桥?”过不多久,王含、钱凤率叛军蜂拥而至,却被阻隔于秦淮河南岸,无法前进,时间一长,士气渐渐衰竭。东晋方面的援军却在苏峻、刘遐等率领下,源源不断地开赴战场。温峤看准时机,与苏峻等一起,夹水猛击叛军,大败王含。王敦接到败报,又急又怒,一命呜呼。叛军土崩瓦解,王含、钱凤都被杀死,延续二年的王敦之乱被迅速平定了。

太宁三年(325年)闰八月,晋明帝病逝,五岁的儿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成帝。其母庾太后临朝称制,温峤与王导、庾亮等同为顾命大臣,而实权则掌握在太后之兄庾亮手中。讨平王敦之乱时,大将苏峻立有战功,此时镇守历阳(今安徽和县),拥有强兵,对庾亮的专权极为不满,“潜有异志”。镇守荆州的陶侃也对庾亮心存芥蒂。庾亮对这两人都很不放心,一面任命温峤为江州刺史,镇守武昌,以防备陶侃;一面又征召苏峻入朝为大司农,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王导等大臣认为这会促成苏峻的反叛,“举朝以为不可”,温峤也多次上疏,劝庾亮不要行此险着。庾亮不听。果然,苏峻害怕入朝被杀,就联合大将祖约,举兵叛乱。

当庾亮决意征召苏峻时,温峤就要求立即率兵入卫建康,以备不虞。庾亮却写信给他说:“我忧虑荆州(指陶侃),甚于忧虑历阳(指苏峻),足下不要越过雷池(江州境内地名)一步。”由于庾亮西忧陶侃,北忧苏峻,分散了兵力,再加上他在军事上实在是个庸才,与叛军刚一交锋,就连吃败仗。咸和三年(328年),苏峻攻破建康。庾亮狼狈逃亡到江州依靠温峤,手头已无一兵一卒。温峤并不以其败奔而冷落他,对他仍然十分尊敬,并和他一起谋划讨伐苏峻。但是单靠温峤的部队,力量远远不够。当时,兵力最强、声望最高的是陶侃,因此,能否说服陶侃共同起兵,成了胜败的关键。

温峤约陶侃共举义旗,讨伐苏峻。陶侃一恨明帝临终时,未任自己为顾命大臣;二恨庾亮修筑石头城,任命温峤镇守江州,都是为了防备自己。于是借口“我是疆场外将,不敢越局过问内事”,拒绝出兵。温峤“固请之”,并且推他为盟主,陶侃这才勉强同意了。温峤立即率领水师,沿长江顺流而下;又陈列苏峻罪状,移告四方诸镇,连兵大举。哪知行到中途,陶侃又动摇起来,打算撤兵回去。温峤再一次致书陶侃,动以利害,并以苏峻杀死其子陶瞻一事来激励他。陶侃这才重又“率所统与峤、亮同赴京师”。这一来,义军兵势大振,“旌旗七百余里,钲鼓之声震于百里”。然而,当义军乏粮、战事受到挫折时,陶侃又打起了退堂鼓。温峤苦口婆心地劝道:“当年昆阳大捷与官渡之战,刘秀与曹操能够以寡胜众,靠的就是内部团结啊。明公为什么舍弃即将胜利的大功,而作撤军西归的打算呢?国难当头,正是我们臣子效命之日。眼下的情势,犹如骑在老虎背上,怎能中途停下来呢?明公一旦单独西归,军心必然受沮,大事必然败坏,那么,义旗就会反转过来,指向明公了。”陶侃无言以对,终于留了下来。

陶侃东下之时,人们纷纷传说他要乘机杀掉庾亮,以谢天下。庾亮十分害怕。温峤深知:大敌当前,将相不和,必败无疑。于是力劝庾亮去向陶侃道歉。庾亮无奈,只得硬着头皮来到陶侃军中,向陶侃拜谢,并引咎自责。陶侃深受感动,终于尽释前嫌。三人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在温峤的直接指挥下,晋军终于收复建康,迅速平定了苏峻、祖约之乱。

王敦、苏峻两大叛乱集团的覆灭,为东晋王朝内部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这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温峤则是平定这两次叛乱的核心人物,连叛军头脑苏峻、祖约等也十分佩服他的才能。难怪《晋书》要称他为“中兴名士”、清人王夫之要在《读通鉴论》中称他“人杰”了。

温峤处处以国事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当初庾亮败投他时,带来太后诏书,说是拜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温峤答道:“当今之急,应当以消灭敌寇为先。功勋未立,怎能先受封赏?”固辞不受。苏峻叛乱平定后,由于温峤“忠诚著于盛世,勋义感于人神”,举朝欲留他于都城建康辅政。温峤考虑到王导资格较老,坚决将这位置让给了他。又因“京邑荒残,资用不给”,留下了大批军中物资后,自己仍然还镇于武昌。

温峤敢于指出别人的过失,也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司马绍为太子时,曾于东宫建造阁楼,颇为劳费。温峤便上书劝谏说:朝廷草创,大敌未灭,应以兵农为先,不宜大兴土木。司马绍接受了温峤的意见,当即下令停工。在追剿王敦叛军的战斗中,大将刘遐“放兵掳掠”,温峤劝道:“天道助顺,因此叛军败亡,怎能因乱为乱呢?”刘遐深受感动,连忙谢罪。苏峻叛乱时,温峤屡说陶侃,陶侃不肯发兵,温峤只得顺着陶侃,派人送信给他说:“明公姑且坚守荆州,我先率军东下。”使者已出发了两天,参军毛宝知道后,立即对温峤说:“凡举大事,靠的就是内部团结一致。赶快派人追回原信,改成‘一定要并力西征’。原信若追不回,也得再重写一封。”温峤一听有理,火速命人日夜兼程,追回了原信。陶侃也终于答应共同西征。战斗打响后,温峤考虑到叛军多骑兵,便于陆战;义军多舟师,利于水战。欲以己之长制敌之短,宣令三军:“将士有敢擅自离船上岸者,斩无赦!”适逢苏峻派人运米万斛接济祖约,被先锋毛宝撞见。毛宝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从。哪有敌人可打而不打的道理!”毅然率军弃舟上岸,袭击敌军,夺得了全部米粮,消灭了万余敌军。温峤知道后,不但不怪罪,反而重赏毛宝,称赞他能相机行事。

经过了王敦、苏峻两场叛乱,晋室元气大伤,都城建康“民物凋残”,“宗庙宫室并为灰烬”。这时,温峤等大臣都主张迁都于南方的豫章、会稽等地。这实在是一个大失策。处于中原纷扰、北敌外逼之时,如再将都城南迁,示弱于人,外敌乘机入侵,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幸亏王导力排众议,迁都之事始息。

晋明帝曾因“天下凋弊,国用不足,诏公卿以下诣都坐论时政之所先”。温峤于是上疏,大致内容是:劝课农桑,发展生产;除前线临敌之军外,其余部队都应“且田且守”,以减轻国家与人民的负担;精简机构,选拔清廉之士为官;废除牵连制度,取消灭三族之刑。这些建议大部分为明帝所采纳。温峤自己在地方官任上,也能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年)四月,温峤病终于江州任上。“江州士庶闻之,莫不相顾而泣。”当时,他才42岁。

古代人牙疼怎么办?古人牙疼了会不会拔牙?

智齿,牙疼,拔牙,这在现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一般医生如果发现患者长了智齿,会告诉他,平常的时候不要去在意,等到牙疼的时候再去拔牙。可是牙疼真的是很要命啊,不过相比起来,拔牙一听起来或许会更疼。不过好在现在有了麻醉,再疼也都能扛过去,可是古代人如果牙疼了怎么办?古人又会怎样处理牙疼,也会拔牙吗?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古代人是会刷牙的,牙刷并非是现代发明的产物,现代发现最早的牙刷,应该是在苏美人乌尔城邦的国王墓穴中发现的来自五千多年前的“牙棒”,而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时候,人们就意识到了保护牙齿的重要性,现在出土的最早的牙刷,是秦朝时期的青铜牙刷,而并不是美国所说的明朝,而且在宋朝时期,牙刷就已经有专门制作了。

这当然是题外话,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古人很重视自己的牙齿,不存在一辈子不刷牙的情况。不过即便是重视,也还是难免会有牙疼的情况。在《三国志》当中就记载过一次最早的拔牙经历,主人公是温峤,他是东晋时期的名将,平定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可以说是相当厉害的人物,然而这样一个人最终却死于自己的牙,而且不是牙疼死的,而是拔牙死的。

“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时年四十二”,温峤牙疼的不行,索性就去拔牙了,但是可能因为拔牙的时候没有一些保护措施,拔牙之后也没有怎么防护,最终温峤就这样中风了,还不到十天,温峤就死了,这个也可以被称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因为拔牙致死的病例。所以,拔牙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却是关乎性命的大事,一定要谨慎,能不拔牙就千万不要拔。

再来看“龋”这个字,龋的意思也就是牙齿发生了腐蚀的病变,牙齿表面形成龋洞,最后逐渐扩大,直到把牙齿全部都破坏。而很多国家在历史上,都一致的认为,龋齿就是牙齿里面长了虫子,比如在甲骨文当中,这个字的字形就是画了一排牙齿,上面爬着虫子,在甲骨文当中,这个字的字形就是画了一排牙齿,上面爬着虫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除了温峤之外,还有很多与牙疼抗争的古人,比如白居易,比如杜甫,不过他们并没有拔牙,或许是有温峤的前车之鉴,后来就很少有再看到有什么因拔牙致死的案例的,毕竟谁也不能拿自己的命去赌,而且没有什么防护措施的拔牙,还有可能丢了命,那还不如一直牙疼,就算是疼一辈子,也总比没命了要好。而且这些古人在牙疼的时候还能坚持创作,实在是可敬。

西方国家在历史上同样也面临着牙疼的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么些年,中西方都总结出来了一样的经验,那就是如果没有被牙疼逼上绝路,就不要拔牙,平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口腔护理。这数千年下来得出的结论如此一致,现代人最好当然是遵守了。

关于中国门神的问题~!~!

【不同时期的门神】
 
  1,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除《山海经》记载外,汉代诸书皆有记载。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括地象》中即说:桃都山有颗大桃树,枝干盘曲三千里,树上有一只金鸡,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叫鸣。树下有二神,一个名叫郁,一个名叫垒,均拿着苇索,看守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杀之。应劭《风俗通义》卷八则称荼与垒是兄弟二人,生性能够捉鬼,他们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树下,检查百鬼,凡发现有祸害人类的就逮之喂虎。于是县老爷常常在腊冬除夕,刻一个桃人拿着苇茭挂在门上,并在门上画一只虎,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如晋葛洪《枕中书》即将郁垒列入道教神谱,称为东方鬼帝之一,其《元始上真众仙记》中亦云:“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以雄鸡毛置索中,盖遣勇也。”此后,二神一直被人们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用桃木板做门,叫做仙木,画两位神贴在上面,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引《括地图》称神蒂、郁垒于桃都山大桃树下,为门神。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中还专门有《辩蒂垒》一条,称人们常于正旦书桃符,上刻郁垒、神荼。《北平风俗类征·岁考》亦称:元旦贵戚家悬神荼、郁垒,民间插芝梗、柏叶于户。《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所谓神荼郁垒者,乃《山海经》神话中之人物。……上述最古门神之意,迄今尚未全部遗忘,盖今人仍有书其名于门上者,以代较流行之将军肖像。”可见二神信仰广泛深入民间,祭祀的方法大致为:画二神肖像张贴于门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挂于门上,用朱砂笔在桃木板上写上二神尊名,挂在门上,并画上道符,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人们都认为可以用来驱鬼辟耶。 至于于二神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画,画中即有二神的肖像。二神位于桃树下,坦胸露乳,黑髯虬须,眉发耸互,头生两角,手执桃木剑与苇索,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难怪鬼见了都害怕。

  2,唐代,又出现了一位门神钟馗,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鬼。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崇恶。”其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著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模样。据说他捉鬼的本领及威望要比神蒂、郁垒高得多。至于其来历,据《补笔谈》卷三、《天中记》卷四、《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等书记载,钟馗原来是陕西终南山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618—627年)中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仅因为相貌丑陋没有中举,于是恼羞成怒撞死在殿阶上,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请了许多医生救牿,效果不佳,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忽然梦见一小鬼偷窃宫中财物沿着殿墙边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大丈夫跑上殿来,捉住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问他是什么人时,他回答说是“武举不中进士钟馗”。唐玄宗醒来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于是请来画匠吴道子将钟馗的像画了下来,所画之像与玄宗梦中所见一模一样,玄宗大悦,将之挂于宫门之上,作为门神。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此外,钟馗在民间亦广为流传,民间流传有钟馗嫁妹、钟馗捉鬼、钟馗夜猎的故事。

  钟馗捉鬼的故事,在中国民间赫赫有名。中国民间自有在门户悬挂神怪之物,恐吓妖魔,驱鬼辟邪的习俗,神荼、郁垒由于会捉鬼喂虎,而被奉为门神,就是一例。又如《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予在陕西,闻秦川人家,收得一千蟹,士人饰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的病虐者,则借去挂门户,往往遂瘥。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3,秦琼、尉迟恭是门神中的武门神,大约元代以后,才祀之为门神,然二人确为唐人。据明《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二门神为唐代秦琼(秦叔宝)、(尉迟恭尉迟敬德)二将军。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寝宫门外有恶鬼耶魅号叫,六院三宫,夜无宁日。于是太宗将全部情况告诉众大臣,秦叔宝上奏说:“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如聚蚁,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准奏,夜晚让二人立于宫门两侧,一夜果然平安无事。太宗嘉奖二人后,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实在辛苦,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全装怒发,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一如平时,悬挂在两扇宫门上,从此耶祟得以平息。直到元代人们才沿袭这种做法,奉二人为门神。此前曾有过类似的记载,不过均未说明是此二人,如南宋佚名氏《枫窗小椟》曰:“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宋赵与时《宾退录》云:“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直到明清以后,书中记载才明确为秦琼尉迟恭二人,如清顾禄《清嘉录·门神》中云:“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清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今世惜相沿,正月元旦,或画文臣,或书神蒂郁垒,或画武将,以为唐太宗寝疾,令尉迟恭秦琼守门,疾连愈。”另据今人张振华常华《中国岁时节令礼俗》记载:“贴门神,历史悠久园地方不同,时代不同贴用的也不同。北京多用白脸儿的秦叔宝和黑脸儿的尉迟敬德。至今仍有住户这样做,以祈人安年丰。”表明二神从受祀岍,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祀奉。

  4,明清至民国期间的武将门神在全国各地各有不同,和北京民居中的门神在人物上是有区别的。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门神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赵云和马超。河北人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哥俩,冀西北则供奉薛仁贵和盖苏。陕西人供奉孙膑和庞涓,黄三太和杨香武。而汉中一带张贴的多是孟良,焦赞这两条莽汉子。

  5.除以上几个影响较大的门神外,旧时苏州地区又曾以温将军、岳元帅为门神。《吴县志》云:"门神彩画五色,多写温、岳二神之像。"此"温"神或谓晋代之温峤,或谓东岳大帝属下之温将军,"岳"神即指岳飞。又有所谓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著朝服的一般文官像;武门神除秦叔宝、尉迟敬德外,也有并不专指某武官者;祈福门神,即以福、禄、寿星三神像贴于门者。另外,又有一些地区以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为门神的。据清姚福均《铸鼎余闻》卷一载,道教则有专祀之门神,谓"宋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叙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LB应该指出,以上三个主要门神的相继出现,并不完全表现为新陈代谢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现后,就立即代替了旧门神的地位(只有部分情况如此),而更多的则是新的出现后,旧的仍然沿用不改,或新、旧同时供奉。如前所述,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宋高承《事物纪原》均说当时民间所奉的门神,仍为神荼、郁垒,而此时已是钟馗出现很久了。甚至到了清代,每逢元旦,贵戚家仍悬神荼、郁垒。此见《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七引《北京岁华记》,《清嘉录》亦有所记。 

东晋名将都有哪些人?

您好,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朝是王、谢、庾、桓家四大势力平衡下的产物,东晋时期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谢安、刘裕等人率军北伐,在东晋的内部,早期有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恩、卢循之乱、桓玄之乱等,最终刘裕统一内部,发动北伐,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也进入南北朝时期。
备注:以其生平主要战绩及所处的时期为主,不包括帝王和北方的十六国将领。
一、谢玄

谢玄(343年—388年),字幼度,出身于陈郡谢氏,豫州刺史谢奕之子、太傅谢安之侄,谢玄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为抵御前秦袭扰,谢安推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谢玄在任上,组建了北府兵。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南下攻晋,号称百万大军,谢玄率领八万北府兵在肥水之战击败前秦军队的进攻,随后谢玄乘势率军北伐,收回黄河以南故土,后在会稽病逝,终年四十六岁,谥号献武。
主要成就:组建北府兵,淝水之战大破前秦,北伐中原。
二、陶侃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为刘弘部将,陶侃率军平定杜弢、张昌起义、陈敏之乱,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王敦忌妒陶侃的功劳,将他降为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后陶侃又被推举为盟主,率军平定苏峻、祖约之乱,陶侃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死后获赠大司马,谥号桓。
主要成就:平定杜弢、张昌起义、陈敏之乱、苏峻之乱。
三、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是北方的大族,八王之乱爆发后,祖逖先后效力于诸王。永嘉之乱时,祖逖率亲党南下避乱,被琅琊王司马睿司马睿任命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率部北伐。祖逖所部军纪严明,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但朝廷却因他势力强盛,对他非常忌惮,还派戴渊相牵制,不久祖逖忧愤而死。
主要成就:率部北伐,收复河南。
四、王镇恶

王镇恶(373年—418年),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前秦败亡后,王镇恶随从叔父王曜归顺东晋,初为临澧县县令,后为刘裕部将,跟随刘裕南征北战,击杀荆州刺史刘毅,平定江陵,被封为汉寿县子,后又率军消灭荆州刺史司马休之,被封为游击将军。刘裕北伐后秦时,王镇恶和檀道济为前锋,攻克洛阳、潼关和长安,灭亡后秦。王镇恶以征虏将军、冯翊太守,辅佐刘裕次子刘义真镇守长安,但被刘裕猜忌,最终王镇恶被沈田子在傅弘之营中杀害,死后追赠左将军、青州刺史、龙阳县侯,谥号为壮,配享宋武帝庙庭。
主要成就:夺荆州、取长安,助刘裕平定叛乱,灭亡后秦。
五、刘牢之

刘牢之(?—402年),字道坚,雁门太守刘羲之孙,征虏将军刘建之子,最初应谢玄之募入北府兵,为其参军,淝水之战时,刘牢之率五千精兵在洛涧大破梁成,在苻坚败后率军攻陷谯郡,因功晋升龙骧将军、彭城内史,赐封武冈县男。后奉命救援苻丕,为慕容垂所败被召回,此后又平定了多处叛乱。王恭第二次起兵时,刘牢之答应司马元显而背叛王恭,在其死后接管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军务。刘牢之又率军平定孙恩起义,后率军讨伐桓玄,听从何穆建议再次倒戈,致使司马元显被杀,桓玄掌权后刘牢之被削夺兵权,拜征东将军、会稽太守,刘牢之在部下离散,误以为其子被害的情况下,自缢而死。
主要成就:夜袭洛涧,平定孙恩起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7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