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殇公怎么死的竟是因为一个女人而死于非命

众妙之门 2023-07-01 04:41:20

宋殇公怎么死的竟是因为一个女人而死于非命

自古以来,宝剑常常伴随着勇士,美女时常跟随者英雄。在春秋战国历史上,诸侯国君主虽然是一夫一妻制,但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虽然只有一个,但是媵妾等却有很多,而诸侯国的君主们、卿士们、大夫们也都保留着这样的习俗。也正式因为这样的习俗文化,春秋战国的历史中常常伴随着女人的印记,而且常常是不好的印记。周幽王为褒姒烽火戏诸侯、郑庄公因武姜克段叔、齐襄公喜文姜裂鲁桓公,在这样的历史故事中,女人都成为事件的导火索,而宋国的华督弑殇公也是因为女人而起,只不过宋殇公却是这次事件中的无辜受害者。

历史背景,宋宣公时期,太子为与夷,按照周朝的继承人制度,宋宣公之后,太子与夷将成为宋国的新一任国君,然而宋宣公却不这么想。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特殊,是仅有的三个公爵国之一。宋为殷商之后,周武王在攻灭殷商之后,为了彰显德行,同时依循分封制的立法,虽然国家覆亡,但是胜利者仍然不能让以前的贵族宗祀灭绝,所以就保留了殷商的祭祀,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了商丘,国号就是宋。宋国的君主都是殷商遗民,礼制上多多少少都还保留着殷商的文化传统,在继承人的制度上也是同样的保留着殷商的继承人制度。宋宣公时期,虽然已经是周王朝的东周时代,继承人制度为了顺应当时的社会情况,从“兄终弟及”转变成了“父死子替”,但宋国终究是殷商之后,宋宣公在临死前想恢复祖制,遵循老殷商文化,就将宋国的君位传递给自己的弟弟子和,子和继位成为了宋穆公。宋穆公对于哥哥的大义一直铭记在心,所以在暮年的时候将宋国国君的位置又交到了哥哥的儿子手里,即为宋殇公。

宋穆公传位之前,大臣孔父嘉就曾经谏言将国君的位置传给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可惜没能实现。孔父嘉德行良好,受人尊敬,而且很有威严,是宋国宋穆公、宋宣公时期的重臣,特别是宋宣公时期,对于孔父嘉更是信任有加,许多大事都有孔父嘉的参与,君臣关系比较铁,孔父嘉也是维护宋殇公的一道屏障。然而,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了宋殇公无辜受牵连。

历史上对于的宋殇公评价并不好,在位十年,却是连年征战,十年就有十一次大大小小的对外战争,民众苦不堪言。这也是宋殇公被弑杀的一个隐患。

孔父嘉在宋国很有威望,可是还有一人也很有权力,就是太宰华督。太宰华督是宋戴公的孙子,和宋殇公是一脉相传的宋氏宗亲。两人本来就只是君臣关系,然后这一切都因为孔父嘉的女人发生了改变。孔父嘉有一个妻子,魏氏,很是美丽,在归宁省墓的路上被华督看见了,从此华督魂不守舍,誓要将魏氏揽入怀中,但是苦于无计可施,只能暗暗等待机会。华督知道,想要实现愿望,唯一的办法就是杀掉孔父嘉,于是华督编制谎言,煽动民众,说宋国十年十一战都是孔父嘉挑唆,孔父嘉是罪魁祸首,这样华督就能名正言顺的杀掉孔父嘉。

宋殇公听闻此事,不敢大意,孔父嘉是自己的屏障,一旦屏障消失,自己也将暴露在风吹雨打中,于是匆忙前去支援孔父嘉。然而华督见宋殇公前来,杀红了眼,干脆连宋殇公一起弑杀!最无辜的就是宋殇公,为救大臣,自己反而搭了进去,而其原因,竟然是因为一个女人。

读左传,读儒家的初心【24】宋殇公不王

公元前714年,鲁隐公九年。

【原文】

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书始也。庚辰,大雨雪,亦如之。书,时失也。

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平地尺为大雪。

周朝的月份,和现在的公历的月份相近。鲁隐公九年三月,春寒料峭。初十日开始下大雨,连下三日以上,并且伴随雷震。十七日又开始下大雪,雪深达一尺。《春秋》之所以将这些记录在案,是因为这样气候实在是太反常了。

【原文】

夏,城郎,书,不时也。

夏天,在郎地筑城,这又是使民以不时,提出批评。

【原文】

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公怒,绝宋使。

不王,就是没有尽到诸侯对天子的义务。

宋殇公怎么不王了?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按照周朝的规定,诸侯对天子的义务主要是两项:

一、定时朝觐天子,并且送上贡品。

二、听从天子的号召,出兵讨伐异族或者不听话的诸侯。

自打周平王以来,王室衰微,有如一座破败的寺庙,早就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没有几个人前来上香。即便是鲁国这样的国家,号称周公之后,享受天子的礼乐,鲁隐公上台已经九年了,有没有去过雒邑一次?没有。就连周平王去世,鲁隐公也没有出席葬礼。王室死乞白赖地派人来求点丧葬费,还遭到鲁国人的奚落。郑庄公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是骑在天子头上拉屎拉尿。要说不王,郑庄公第一个不王。他凭什么指责宋殇公不王,凭什么奉了王命去讨伐宋殇公?

因为他是王室的左卿士,有这个权力啊!

这样的故事情节,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想起东汉末年,曹操奉了汉献帝之命去讨伐孙权和刘备?

当年郑国和邾国入侵宋国,打到首都外城,宋国派人向鲁国求援,被鲁隐公拒绝。虽然后来鲁隐公亲自讨伐邾国,以示讨好宋国之意,宋殇公却仍然记恨此事,所以这次遭到郑国进攻,他干脆不派使者向鲁国通报情况了。

对于已经心向郑庄公的鲁隐公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立刻宣布,宋国不尊重鲁国,从此断绝外交关系。

【原文】

秋,郑人以王命来告伐宋。

冬,公会齐侯于防,谋伐宋也。

简直就像一场戏,你方唱罢我登台。这边厢,鲁隐公以“不告命”为由和宋国断绝外交关系;那边郑庄公便赶紧派使者告诉鲁隐公,接下来还将继续根据天子的命令讨伐宋国。

既然有王命在手,鲁隐公的态度便更明确了。这年冬天,他和齐僖公在防地举行会晤,商量共同讨伐宋国。

齐、鲁、郑三国,终于撕开羞答答的面纱,公开勾肩搭背,走到了一起。

作为三国同盟的核心人物,郑庄公却没有参加这次会晤,因为他有要事缠身。

北戎入侵了郑国。

【原文】

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从之。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戎师大奔。十一月甲寅,郑人大败戎师。

北方的少数民族历来是中原文明的大患。

春秋时期,西方、北方的少数民族被统称为戎狄之人。他们逐草而居,放牧为生,来往如风,经常入侵中原,攻破城池,掠夺人口、粮食和财产。

各诸侯国面对戎人的入侵,基本上采取守势。

这是因为当时中原的战术比较老化,主要依靠贵族驾驶战车来作战,奴隶组成的步兵不过是辅助兵种,没有什么战斗力。战车的优势在于正面突击力强,但是不容易转弯,更不容易调头,一次冲锋过后,很难再组织有效进攻。而戎人以步兵为主,战斗力相当强悍。他们可以避实就虚,穿插于中原的战车之中,将这些笨重而昂贵的作战单位分割包围,一举歼灭。

久经沙场的郑庄公,自然知道戎人的厉害。当他提出自己的担心,公子突给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戎人轻率而无秩序,贪婪而不团结。如果打了胜仗,就在战场上为了争夺战利品互不相让;如果打了败仗,只顾各自逃命互不相救。我军可以派出一支部队作为诱饵,与戎人接触之后,扔下少量装备,马上逃跑,戎人见有利可获,必定追击。我军事先埋伏下三路伏兵,待戎人主力进入伏击圈便迎头痛击。戎人先行者遇伏,必将四处逃散,而后继者自身难保,更不会相救。如此,我军可获全胜!”

兵法并不深奥,用孙子的话来说,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郑庄公的担心,正是基于对自身缺点和对敌人优势的认识;而公子突的回答,切中了戎军的弱点,并根据其弱点提出了应对之策。

郑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意见。这一战打得干净利落,戎人的前锋遭到伏击之后即刻崩溃,郑军大将祝聃率军冲出,将戎人截为三段,一举歼灭。

这一战,彻底打出了郑国的军威。毫无疑问,也更加坚定了齐僖公、鲁隐公要和郑庄公做朋友的信念。

宋殇公这一生为何会过得如此纠结?

当殷商文化出现在宋国的时候,让许多殷商后人们当去了周王国的礼乐制度,从而一心一意专注殷商传统文化。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致使宋宣公毫不犹豫的让位给宋穆公。据历史记载:宋穆公继位后,在位时间是747年至720年左右,在这一段时间里,宋穆公的敌家是郑国,一心想宋国灭国的国家。当时的郑国是郑庄公做皇帝,他一心想让郑国做大做强,故此处处与宋穆公作对。难道就是因为郑庄公与他作对,令宋殇公这一生过得如此纠结吗?

当郑国想尽一切办法要架空周王室的是时候,换个角度来想,郑国此举,何不是在削弱宋国的地位。历史上记载国这么一句话:“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这句话所描述的事情是宋穆公去世后三年所发生的,由此可知,当时宋国在郑国的压迫下,深知郑国有灭宋之想。

在宋穆公去世之际,宋穆公将他的两个儿子送到郑国。 这么做,一方面可以让宋宣公的儿子顺利接位,另一方面他可能厌倦了管理政治事务,也不想让儿子走上这么一条不归路,何不如去郑国做个人质。

然而,宋殇公继承皇位之后,并不开心,反而非常郁闷。因他本是帝王之命,后因自己的父亲宋宣公的一念之间,从君演变至臣,现又为君。真是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现在皇位归顺于他,他不想当年的事情重新回到自己或者自己儿子的身上,故此,当他收到情报说,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在郑国,于是出兵征伐郑国,讨回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这么一个举动,让郑国与宋国之间矛盾越来远大。但是,到宋殇公死的时候,也未能讨回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此生会过得如此纠结的原因。

孔子为何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孔子曾经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似乎已经成为老先生一个不大不小的“污点”,那就是有“歧视妇女”之嫌。其实,与孔子一样持相近观点的不乏其人,而且都是赫赫有名的哲学家。比如叔本华,这个痛苦的哲学家就极为鄙视女性;还有尼采,大家一定记得他的关于面对女人要拿起手中的鞭子的更为极端的说法。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就象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样。比如叔本华,这位贫穷的哲学家每每在他苦苦思索宇宙与人生的玄妙问题时就会遭到那个恶婆娘房东的折磨和骚扰,让他痛苦万分。而这个女房东,也因此差点遭到忍无可忍的哲学家的“动粗”。与动拳头的叔本华以及主张举起鞭子的尼采相比,我们的孔圣人就要显得含蓄多了,他只是抱怨“难养也”。而且,他是把女子和小人结合起来说的,这里面的意味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这句话的真实意思。   虽然大家嘴上常常挂着这句话,可是,我却怀疑大家并不真正懂得其中的意思。如果大家读过《论语》,就知道,完整的原文应该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的完整意思应该是:如果仅仅是女子尚且可以想办法敷衍、相处和伺候,如果仅仅是小人尚且可以想办法敷衍、相处和伺候,但如果是女子和小人勾结起来就没有办法而且难以敷衍、相处和伺候了。为什么?因为如果和他们走得太近,就会不得好死,连抱孙子的机会都没有;如果对他们敬而远之,那么他们就会怨恨你,把你当敌人,结果一样难以预料。   所谓小人,并不是贵族与平民的“大人”与“小人”之别,就是指道德低下的人。孔子在这里有非常强烈的道德指向。而“唯”是一种绝对的指称,意思是仅仅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果我们完整的理解了这句话,就会明白,孔圣人那里是愤怒和声讨,分明是无奈、沮丧和害怕,并因此而发的牢骚和感叹。比起叔本华和尼采来,他显得更加胆怯和担心。   大家熟知的原因,大概就是孔子在卫国的故事。孔子在卫国受到国君灵公的热情款待。可是,有一天,卫灵公的夫南子派人对孔子说:“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不得已而见之。”而见面的过程很滑稽,“孔子入门,北面稽首。” 卫南子则在帐帏之中拜谢,身上佩带的珠宝玉佩叮当作响。这件事情引起了孔子的极度反感。一个月后,卫灵公邀请孔子出行,卫灵公和夫人南子乘第一辆车,孔子乘第二辆车,大有现在国家元首出行的风头,“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卫灵公和夫人南子爱慕虚荣喜欢出风头的作风让孔子非常讨厌,孔子认为,一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是不会如此热衷于爱好声色的,于是选择离开。其时,孔子已经是名人,孔子觉得卫灵公之所以热情款待自己,不过是要附庸风雅博得清名而已,并不是真的赏识自己的学问。   很多人以为,正是这个经历使得孔子说出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话。但是,如果孔子就因为这点而对卫灵公夫妇如此厌恶,是说不过去的,也不符合他“中庸”的主张。不管怎么说,卫灵公对孔子还是很不错的,南子夫人虽然爱慕虚荣、小心眼儿,但是也并没有不尊重孔子。而且,在来卫国之前,孔子因为长得象一个和陈国人结仇的叫“阳虎”的鲁国人而被陈国“拘留”,差点被杀害,多亏卫灵公救了他。因此,孔子似乎不该有如此激烈的反应。这里面肯定有原因。   在我看来,原因之一,是孔子看到了危险。所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其实就是给卫灵公下了个“小人”的判断。而且,因为卫灵公过于宠幸南子夫人,也即前面我们说的女子与小人勾结得很紧,而且小人过于听信女子的话,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危险,只要那天孔子对南子稍有不敬,也许灾祸就来临了。所以孔子要赶紧跑。事实上前面南子夫人要求孔子去拜见她就是一种威胁和暗示。   原因之二,在于孔子先祖的一段惨痛经历。也许大家都不知道,孔子其实并不是鲁国人,而是宋国人。公元前710年,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任宋殇公的大司马,而“大司马孔父嘉妻好”,也就是说孔父嘉的妻子很漂亮。有一天,她也是乘着马车“出,道遇太宰华督。督悦,目而观之。”从此就种下了灾祸。华督为了得到孔父嘉的妻子,派人四处散布流言,诬蔑宋殇公和孔父嘉频繁发动战争(实际情况是宋国由于得罪了郑国而数次遭到郑国以及追随郑国的诸侯们的侵扰),进而煽动不满的百姓发动暴乱杀死了孔父嘉和宋殇公,夺走了孔父嘉的妻子(见《史记》宋微子)。孔父嘉的儿子木金户则被仆人悄悄抱着逃到了鲁国,而这人就是孔子的五世祖。孔子家族由此定居鲁国。   我想,这才是孔子得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根本原因。其中,孔父嘉妻出门乘车招摇过市的情形和卫灵公夫妇乘车招摇过市的情形何其相似。而且,其中一句话很关键:“督利孔父妻”。这说明,华督是“利诱”了孔父嘉的妻子以后才着手除掉孔父嘉的,两人是有“奸情”的。又是一起女子与小人勾结的例子。而这起例子,其中的女子,竟然就是孔子的六世祖母。   而更为有趣的是,孔子对卫灵公夫妇、孔父嘉对其妻与华督的遭遇,刚好就是“怨”与“不孙”两种结局的真实写照。孔子对南子夫人保持距离(远之),几乎招致南子夫人甚至是卫灵公的怨恨(南子派人暗示孔子去拜见自己时所说的话表明卫灵公是知道这件事并且持支持态度的);孔父嘉由于与小人华督同朝为臣,华督又和他的妻子勾结,和他们走得太近(近之),结果招来杀身之祸。这短短一句话,蕴含着两段真实经历以及对于“小人”与“女子”勾结的不良后果的警惕与恐惧。其实,是一种很深的“政治智慧”。   到这时,我们就应该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对于女子和小人的勾结如此反感如此愤怒了吧。其实,那是源于一段家族的刻骨铭心的不可回首而又深藏于记忆之中的耻辱的历史,它以几乎导致孔子家族毁灭的惨痛告戒着圣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因此,女子的最好的归宿就是“无才便是德”,否则,她就难以抗拒小人的诱惑。这是孔夫子给女人开出的良方。

左传摘记-桓公二年

1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译:

二年春,宋国卿大夫华父督攻打孔氏,杀死孔父而夺取其妻。宋殇公发怒,华父督惧怕,随后杀害宋殇公。

赏析:

华父督由于觊觎叔祖孔父嘉的妻子,而带兵攻打孔父嘉,杀掉了孔父嘉,抢了这个叔祖母。宋殇公是孔父嘉的侄子,由于隐公三年时,宋穆公死前将自己的儿子公子冯送到郑国,并立哥哥宣公的儿子公子与夷为继承人,并将公子与夷托付给孔父嘉,即宋殇公。因此宋殇公对华父督的做法十分愤怒,而华父督则一并将宋殇公杀掉。

2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

译:

宋殇公即位后,十年间经历十一次战争,民众不能忍受宋殇公的命令。当时孔父嘉为司马,华父督为大宰,因为民众不能忍受宋殇公的命令,华父督就先宣传说:“这是司马造成的。”已杀害孔父嘉而后杀害宋殇公,便把庄公从郑国召回而立庄公为国君,以亲近郑国。并把郜国大鼎赠送给鲁桓公,齐国、陈国、郑国都赠送礼物,所以华父督就担任了宋国的相国。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来郜国大鼎。戊申日,置于太庙,这不符合礼制。

赏析:

宋国十年经历十一次战争,通观战争过程如下:

隐公四年,宋殇公元年,卫州吁弑杀哥哥桓公,为了巩固位置而拉拢宋、陈、蔡攻打郑国。拉拢宋国的理由是可以除掉公子冯。本次伐郑即东门之役。

隐公四年秋天,四国再次伐郑。

隐公五年,宋殇公二年,秋九月,由于郑国与邾国同盟,宋国攻打邾国。

秋九月,邾求救与郑,郑国攻打宋国,并报复东门之役,本次伐宋即入郛之役。

隐公五年冬十二月,宋国伐郑,围长葛,以报入郛之役。

隐公六年,宋殇公三年,秋,宋国攻克长葛。

隐公九年,宋殇公六年,郑国伐宋,理由是宋公不王。

隐公十年,宋殇公七年,五月,齐鲁郑伐宋。

七月,宋、卫、蔡伐郑。

九月,郑伐宋。

隐公十一年,宋殇公八年,冬十月,郑国、虢国伐宋。

由战争过程来看,宋殇公由于忌惮公子冯,而攻打郑国,开启了宋郑十年战争。然而以此说民不堪命,则未必,因为郑国的发动和参与的战争更多,只不过郑国胜多败少,故而民堪命而已。

华父督弑杀宋殇公之后,立刻迎回公子冯为国君,以拥立之功来确保自己的地位。再向齐、鲁、郑、陈等国家都赠送大量财物进行贿赂,让诸侯不追究他弑杀国君的罪行。而各国也都接受了贿赂,鲁国则接受了郜鼎。郜鼎,原本是郜国的大鼎,郜国被宋国吞并后,郜鼎也被纳入宋国。

臧哀伯谏纳郜鼎,是从三个角度来说明问题。其一,太庙,即朝堂,朝堂的摆设有成规,在朝堂中增减物品,必须按照礼制来,而增加一个鼎,是不符合规矩的。其二,这个鼎是华父督弑杀国君而送来的鼎,鲁桓公堂而皇之放在朝堂中,会暗示鲁国大臣也可以弑杀国君。其三,鲁桓公收受贿赂,并公开放在朝堂,鲁国的大臣也可以效仿而收受贿赂。然而鲁桓公可能正处在叛逆期,而不予理睬。

3 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

译:

秋七月,杞侯来朝见,对鲁桓公不恭敬。杞侯归去后,桓公就策划征伐他。

赏析:

杞侯对鲁桓公不尊敬,《谷梁传》记载是因为鲁桓公纳郜鼎而来朝见,可能是因为鲁桓公未成年,杞侯作为长者对他进行了批评,因此得罪了鲁桓公。因此鲁桓公就策划攻打杞国。

4 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译:

蔡桓侯、郑庄公在邓会见结盟,开始惧怕楚国。

赏析:

邓,春秋称邓离,此时还是独立国家。蔡桓侯、郑庄公在邓国会盟,说明邓国也参与了同盟。而蔡国本来是宋国的同盟,宋殇公死后,以宋国为首的同盟瓦解,郑庄公立刻开始拉拢宋国原来的盟国。

至于担忧楚国,楚国此前从未出现在记载中,而楚国第一次北上,要到桓公六年,因此本次会盟,只是拿对付楚国作为借口。

5 九月,入杞,讨不敬也。

译:

九月,鲁国进攻杞国,攻入国都,以讨伐杞侯对鲁桓公的不敬。

赏析:

鲁国入杞,并没有灭掉杞国,只是进行惩戒。鲁桓公因为个人好恶发动战争,是不义的。

6 公及戎盟于唐,修旧好也。冬,公至自唐,告于庙也。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译:

桓公与戎人在唐地会见,是为了重修友好。冬,桓公从唐地回来,在太庙祷告。凡是国君出行,都要祷告宗庙;返回,举行宴会、互相敬酒、记录功勋,是遵守礼制。

赏析:

隐公二年时,鲁国与戎人结盟,戎人,即山东东部的九夷。此次桓公与戎人再次结盟,属于增加友谊的行为。两次会盟,都是鲁国国君前往会盟。而且本次会盟,鲁桓公十分看重,不仅告庙,而且回来还举行饮至礼。

7 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

译:

晋哀侯侵占陉庭的土地,陉庭南部的人引导曲沃武公攻打翼城。

赏析:

启并非开启,而是开端,先导。陉庭在翼城与曲沃中间,可能是个具有一定独立性的部族,没有公开服从晋哀侯,因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7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