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宴是唐朝有名的神童,他也开创过一个记录,那就是唐朝年纪最小的官员。刘宴8岁那一年,唐玄宗就亲自册封他为太子正字,总管宫内书籍的编纂。
刘宴从小就有神童的美誉,他自小过目不忘,行事作风都跟大人一样,性格十分成熟。8岁那年,唐玄宗率领文武百官来到泰山封禅。刘宴跟随父亲一起参加了这次盛典。他感慨于泰山的雄伟壮观,还有封禅的仪式之繁复,于是亲自写了一篇贺表,进献给唐玄宗。当时随行的官员们大多都写了贺表,唐玄宗却唯独看上了刘宴写的这一篇。
他宣召刘宴的父亲前来听赏,刘宴的父亲说这篇贺表不是他写的,而是刚满8岁的刘宴所写。唐玄宗听说之后更加感兴趣,立刻宣召刘宴觐见。刘宴虽然只是个8岁的小孩子,但是面对天子,一点也不怯场。唐玄宗又命刘宴当场做了一首诗,刘宴不假思索脱口就出。唐玄宗见刘宴聪明伶俐,心中对他非常喜欢。
他不仅称赞刘宴是“国宝”,而且还授予他太子正字的官职。刘宴就这样成为了唐朝年纪最小的文官。后来唐玄宗回了宫,但是一直惦记着刘宴这个小神童。他时常在自己最宠爱的妃子杨贵妃面前夸赞刘宴,使得杨贵妃对刘宴也起了兴趣。又过了两年,杨贵妃和唐玄宗在宫中举办宴会,请了民间的杂耍班子来宫里表演。
在杨贵妃的坚持下,唐玄宗把刘宴叫进了宫。当时刘宴虽然已经有了两年的官龄了,但看外表还只是个10岁的小孩子。他长得眉清目秀,一双眼睛如同黑曜石一般。杨贵妃一看刘宴就非常的喜欢,她跟唐玄宗说自己要把刘宴带下去打扮打扮。唐玄宗知道杨贵妃素来有这个喜好,刘宴不过是个小孩子,没有什么男女之防于是欣然同意了。
杨贵妃把刘宴拉到自己寝宫,给他涂脂抹粉,打扮的像个年画娃娃一样。她拉着打扮停当的刘宴重新拜见唐玄宗,唐玄宗乐得笑开了花。唐玄宗有心考究一下刘宴的文采,看他入宫这几年有没有进步。于是他问刘宴,在宫中校对文集,校对的结果如何?刘宴说,全部都校对完毕,只有一个“朋”字校对不出。
当时唐宫里结党营私的乱象还是时有发生,刘宴这是借机向唐玄宗谏言。他的这句话说完,唐玄宗深以为然,马上令左右厚赏刘宴。但是贵妃又给刘宴出了难题,她让刘宴以杂耍班子的表演为题,做一首贺诗。作诗本就是刘宴的强项,他略一沉吟: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尤自嫌轻更着人。
这首诗做出之后,杨贵妃拍手称赞,还命人拿来一柄玉如意赏赐给了刘宴。刘宴不仅在诗词歌赋上有天赋,长大之后又出任户部侍郎,靠改革盐法替大唐增加了不少财政收入,成为了有名的“财神大臣”。
1、头悬梁
东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政治家叫孙敬。他年轻时十分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一个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读到晚,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的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打盹的时候,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2、锥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是有名的政治家。苏秦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很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3、囊萤映雪
车胤就很爱学习,但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学习。因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车胤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突然见到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光芒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于是,他找来一个白绢口袋,然后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是很明亮,但勉强可以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些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终于有所作为。
同是晋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每天只能早早睡觉。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4、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小时候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开始发奋读书。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二人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天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善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5、铁杵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非常调皮,不喜欢读书,经常逃学跑到街上闲逛。一天,趁老师不在,李白又悄悄溜出门,在街上东瞧瞧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沐浴在暖和的阳光中,听着小鸟快乐的歌唱,闻着随风摇摆的花草的清香,李白陶醉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呆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他来到山下小河边,在一个破茅屋门口,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道:
“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他转身跑回了学堂。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链接:?/s/1KaUXe523jZwE-ruv-VjhLw
?提取码:?fppe?首先,我认为,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必须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第一”;刘秀同志也讲过:“有志者事竟成”;我一直把这话作为引导学生的行动指南。
张继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的鲜活意境,又将孤舟漂泊人的家国情怀融入其中,将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情景聚合,使得诗句在情真意切中扣人心弦荡气回肠,脍炙人口的诗句广为流传,也使得寒山寺随了诗行为众人知晓。诗行光芒万丈,但张继的一生却极其坎坷落魄。
现存资料中,张继的生平记录极少。张继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然而,唐朝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的文官由吏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也就是说,除高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外,凡经科举考试、捐纳或原官起复等,均须赴吏部听候铨选。
枫桥夜泊:寒山寺与张继的故事
张继
张继虽然考中进士,却在铨选中被淘汰了。于是在京城中漂泊等待机遇,但张继为人孤傲,不屑巴结权贵,所以一直没有谋得一官半职。窘迫际遇中写下《感怀》诗句发出无奈感慨。
《感怀》
【唐】张继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漂泊两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了,叛军占领了洛阳,又直逼长安,唐玄宗赶紧逃跑,一时之间,京城人士纷纷逃离,张继也成为其中一员。而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张继也乘船南下,开始了他的江南流寓之旅。并在一个秋夜,乘船来到枫桥下,萧瑟秋季,洪亮钟声,始终挂怀的国家凋敝的景象、百姓悲苦的流离惨状和个失意境遇注定了不眠之夜,不禁愁绪郁结,吟出闻名千古的《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寒山寺与张继的故事
枫桥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但整个王朝生产凋敝,人民流离,财政拮据,于是就任用深通经济的刘晏主持国家建设。在追随者们的支持下,刘晏政绩出色。而刘晏也任用了一批真才实干的官员,其中,张继就得到刘晏信任。于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今江西南昌)。但是,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6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