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初汉人是怎么评价摄政王多尔衮的剃发令

以史为鉴 2023-07-01 03:59:02

清初汉人是怎么评价摄政王多尔衮的剃发令

西元1644年,东北亚地区强权清朝跨越长城进入中国,并在随后的数年时间里迅速消灭中国南北方的反对势力。在这个世道纷乱的时期,清朝推行的诸多政策中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针对前明臣民的剃发令,视头发为“精血”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汉人是怎么看待剃发令的呢?本文将从不同阶级、不同地域两方面为大家分析这个问题。

1·兴亡代有,断无举朝尽死之理

“天下兴亡,匹夫无责。一朝江山颜色改,识时务者为俊杰。”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绝大部分汉人知识分子选择了前者。纵然如丧考妣,但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着。

在清军尚且盘踞关外时,鞑靼统治者就极力笼络投奔他们的汉人知识分子。待清军开进燕京,清朝政府对汉人知识分子的拉拢态度有增无减。如“朱姓各王归顺者亦不夺其王爵,仍加恩养”、“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

这多番举措不仅保障汉人士大夫原有的既得利益,也照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这使得绝大多数汉人知识分子转变了对清朝的敌视态度,融入清朝的统治体系不再那么令人抗拒。

甚至在许多汉人知识分子的眼里,清朝是帮了他们报国仇偿家恨的大恩人。史可法在给多尔衮的答书写到:“此等举动,震古烁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跪北面,顶礼加额。”马绍愉给吴三桂的信中也提到:“清兵杀退逆贼,恢复燕京,又发丧安葬先帝,举国感清朝之情,可以垂史书,传不朽矣。”在这种情况下,汉人知识分子大抵还是遵从了清朝的剃发令,赴水蹈火者少之又少,更有“水太凉”之流在清朝正式下令前就主动剃发了。

不过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剃发还是大大伤害,以至于屈大均在《秃颂》中自嘲道:“慕子之秃,不见刀锥,无烦髻结,不用辫垂。”

2·生于辽不如走于胡

庞大的汉人知识分子构成了清朝的官僚系统,庞大的汉人士兵则构成了清朝武装力量的主体。前明汉人的降兵降将马革裹尸还,为大清一统中国立下了汉马功劳。

而汉人的降兵降将是最早一批剃头的人,他们对剃头的抵触远不如汉人知识分子强烈,这和明代军人地位低下密切相关,下面以辽东明军为例。

明代辽东自然环境仍十分恶劣,以屯田经济为基础的辽东普通军人不仅饱受天灾打击,还向牛马家畜一样被人驱使。明孝宗时期,右少监刘恭在辽阳“私役军余千余人,占种官地三百余亩,赃以千计。”明世宗时期,辽东镇守太监白怀等人“各占种军民田土,多者二百五十余顷,少者十余顷。”以至于有人向朝廷上书呼吁:“屯之利在武牟,不在朝廷。”辽东普通军人时有发生叛逃,“生于辽不如走于胡”的论调在当时辽东下层社会有相当市场。

边兵贱如狗,边将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明廷奉行歧视军人的政策,辽东武将想要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人生理想的难度,比骆驼穿过针孔还要难。投降清朝的55位辽东边将中有20多人是辽东籍贯的,除祖大寿官职为总兵外,其余皆是副将以下。

3·逃亡和暴力

不同阶层的汉人对剃发令的态度不同,不同地域的汉人对剃发令的反抗方式亦不同。

在长江以北,剃发令的推行阻力要小很多。频繁的农民战争不光摧毁了北方的经济,也令北方民间的具有潜在抵抗能力的自发组织损失殆尽。所以,除了在辽东有零星北方汉人武装抗拒剃发令外,北方其他地区的汉人基本默然接受了剃发令。在燕京地区,剃了发的汉人“长安市上仍复冠盖如故矣”。当然,也有不少北方汉人选择以逃亡作为对剃发令的反抗,与中国一江之隔的李氏王国就接纳了不少明朝难民。

在长江以南,暴力抗拒剃发令具有普遍性。起初,对明廷痛恨至极的南方汉人热烈欢迎南下的清军,吴越官民俱书“大清国皇帝万岁万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清顺民”等字眼来表示对清朝效忠。南方汉人对明王朝毫无眷恋之情,相反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改朝换代的方式,改善他们作为过去明朝财政奶牛的窘困境地。此时,坐镇北京的多尔衮也出人意料地废除了剃发令。

但当1645年5月29日,多尔衮在一众内院大学士的建议下重启剃发令后,暴力冲突不可避免。在南方地区,由于较少受到农民战争的波及,当地的民间自组织保存完好。西洋传教士在《鞑靼战纪》写道:“愤怒的士兵和百姓拿起武器对抗鞑靼远征军,这不是为了捍卫他们的国家和皇帝,而是为了保存他们的头发。”江阴屠城事件就是当时南方汉人对剃发令的态度的缩影。

但当外来征服者的野蛮制服了土著居民的野蛮,南方汉人对剃发令的抗拒亦一去不复返。

已建立满清政权,为什么还要强行推行“剃发令”,剃发令真实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满人想要通过剃发这件事情彻底打击汉人的信仰和自信,从思想上牢牢的统治和把控好汉人,同时这也是满人对自己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满人因为易服剃发令引发汉人不满和反抗,造成社会动荡,造成非常大的损失。

清军入关之后多次颁布“剃发易服令”,造成严重的后果

明朝是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明朝最后一个君主朱由检去世之后,李自成攻破京城没过几天就被清朝军队打败,中国历史中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建立。在满人入主中原的两年时间内就颁发过“剃发易服令”,并在当时引起了汉人的抵抗,造成的后果与“圈地”和“逃人法”相比较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清朝初期多尔衮就发布“剃发令”,指的是让汉人剃头留辫子,这就是所谓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后来又颁发全国“易服”的命令。“剃发令”迅速让所有汉人感到气愤,华夏文化十分重视发式,在《孝经》当中就曾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人们在成年之后,除了有必要的修剪都不可以随意的剃发,男女基本都把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上。

提出“剃发令”的人并不是满人而是汉人,令人非常惊讶

许多人认为“剃发令”是多尔衮或满人想出来的,其实并不是,而是曾经当过明朝魏忠贤党派的成员做过翰林院检讨,后来因为阉党逆案被革职查办,之后降清担当兵部尚书兼江西巡抚的孙之獬。孙之獬想用这个方法来证明自己对满清的忠诚,来报复自己认为明朝对自己的不公。

于是孙之獬向清政府朝廷提议让汉人剃发留辫,孙之獬上书表示清朝君主已经平定了中原,万事都处在崭新的时期,但汉人的衣冠束发还保存着旧体制,应该让天下人服从君主。孙之獬的话深得多尔衮的心,本来多尔衮就想彻底征服中原,于是采纳了的提议并很快下达“剃发令”,以十日为限,文武百官、军民,一律剃发像满洲人的样式,反对者一律按逆臣贼子处置,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男子头上留着长辫子成了清朝人的标志。

“剃发令”引起汉人的怒火,人们愤然而起,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自古人们都不能随意的将头发剃去,否则将都被认为是不孝的表现,“剃发令”下达之后打破了汉人千年以来的传统以及信仰,因为衣冠发式一度造成汉满的文化冲突,引起汉族官民的强烈反抗,人们誓死保卫自己的权益,纷纷起义反清。

许多地方都引发了可歌可泣、壮烈的事情,比如“江阴八十一日抗清起义”。当时江阴地区的人民宁死都不剃发,并与清军展开战争,一个小小的城池与二十多万清兵和炮弹的攻击之下拼死抵抗了八十一天,当城池攻破之后,整个城池的人没有一个投降,纷纷壮烈殉国。不仅“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事件都让人触目惊心,因为“剃发令”丧命的人数达到一千万人。

多尔衮冒着天下大不韪也要推行剃发令,因为担心满人被汉人同化

多尔衮为什么要如此坚持让汉人剃发主要是因为之前的历史经验造成的,自古以来不止一次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却因为逐渐被汉化最后失去民族特性,因此多尔衮害怕满人也遭受之前民族的经历,这样不利于政权的稳定。再加上满人的人数少,如果从外观一眼可以分辨出来会引起遭受偷袭的几率,如果大家穿着打扮相同,满汉不分会让汉人的反抗意识变弱,从而达到征服汉人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找出汉人当中不服满人管教的人,乘此机会一并铲除。

满人为什么怕被同化,因为本身的文化底蕴不足所导致

当时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前,女真族只是一个非常分散的游牧民族,可以说文化和生产力都非常落后,后来努尔哈赤在统一了辽东地区建立了金国政权之后,在文化和制度上面学习明朝的体制。尤其是重用汉人,并学习明朝时期有用的管理经验,知道政权想要长久人才非常关键,如何挑选人才,金国建立不久还没有摸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政治制度,于是皇太极就效仿明朝选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不仅如此,皇太极也要求自己的满族子弟要多读书,建立八旗官学,所有八旗子弟都进官学面读书,也正是因为这种措施让清朝的发展逐渐壮大。但是在服饰和发型上面,清朝的统治此却固执的不愿去接受明朝的制度反而要坚持满足人的习性。这是因为,大清朝的统治者想保持自己的民族习性,像是发型和衣服这种外在的形象虽然表面但却深入人心,如果连这些都变了,就相当于满人连民族的习性都没有了。

满人入关之后不惜余力也要剃发易服F,即使全国汉人都反对,也不松口,这是文化的不自信和统治者的残暴行为有体现。不过后来满人还是被汉化,彻底的融入到了了中华文明的大家庭当中。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古人是怎样看待“理发”这件事的?

现在,理发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美观大方的发型能够引领时尚,彰显个性。与如今相反,在古代,理发曾被认为是野蛮和落后的象征,也曾出现人们被强制理发的事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经常理发的习惯。

上图_ 《事物纪原》是宋代高承编撰的类书,专记事物原始之属

理发的启蒙阶段 成年人头发每天的生长速度是0.3-0.4毫米之间。头发长了,既不美观,还会遮挡视线,应该进行恰当的处理。《事物纪原》给出了原始的解决方案:?燧人氏时为髻,但以发相缠,而无物束缚。?在此之后,?至女娲之女,以羊毛为绳,向后系之,后世易之,以丝及采绢、名头巾,绳之遗状也。?盘发结髻,表明了发髻的悠久历史,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汉代?倭堕髻?、北朝?十字髻?、唐代?灵蛇髻?和?飞天髻?、宋代?朝天髻?和?同心髻?代表着当时的流行趋势。

理发的外延,还要包括洗发和梳发。《诗经》有云?予发曲局,薄言归沫。?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左传》记载:?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春秋时期出现了专门为贵妇理发的?栉工?,这应该是理发师的雏形吧。

上图_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理发得过孔子这道坎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提倡孝道。他在《孝经》中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的言行应该以孝道为中心,这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简而言之,孝道从保护好头发和皮肤开始。

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在众多措施之中,举孝廉成为汉朝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受其影响,蓄发结髻成为常态,以此表达?人之行,莫大于孝?的决心。

上图_ 汉朝蓄发结髻的董仲舒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与孔子同时代生活在吴地的越族,可不吃这一套。越人不但剪发,还经常变换发型,并且在身上纹有龙纹。越人?断发文身?的原因,《汉书?地理志》解释:?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可见越人?断发文身?是迫于生计。《榖梁传》以中原传统眼光打量越人,认为:?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

泰伯、仲雍和季历,是周太王的三个儿子。季历贤明能干,而且儿子昌有圣德,得到了周太王的赏识。?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左传》也有类似记载:仲雍在吴,?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可见,理发在中原主流思想中是难以接受的。

髡(音kūn)刑,上古五刑之一,始于夏商,盛于先秦,衰于东汉。髡是把犯人的头发部分或全部剃光,以人格污辱的方式,施以刑罚。《晋书?陈寿传》有则逸闻:?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的参军,受到街亭失守的牵连,被诸葛亮处以髡刑。

上图_ 魏晋南北朝时期 当时男子的发型

理发进入快车道 魏晋南北朝,男人化妆成为时尚。《颜氏家训?勉学》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南朝梁的男人擦粉涂朱、削发剃须是化妆的必备项目。当时的男人比作?花样美男?,并不过分。

理发在宋朝有了长足的进步。南宋都城临安出现了?净发社?,专门从事理发行业,人们用?镊工?、?待诏?来称呼理发师。文学家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述:?政和初,成都有镊工,出行尘间,妻独居,一髯髻道人来求摘须毛,先与钱二百。?那时理发已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随着理发店的普及,理发师还成立理发行会,起草了《净发须知》,对理发行业进行有序管理。

文人张端义著有《贵耳集》,其中记载了镊工为奸相秦桧栉发,事毕,秦桧当场给予镊工五千钱,作为酬劳。南宋一石米,约有60公斤,价格是2500文。以目前米价每斤3元计算,相当于720元。可以说,这位镊工为秦桧理发,得到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上图_ 女真人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明末,努尔哈赤强势逆袭,锐不可当。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女真八旗入关,明朝大势已去。与汉族绾发盘髻不同,女真男子只留头顶铜钱那么大一块,梳成的辫子要穿过铜钱方孔才算合格,官方称之为?金钱鼠尾?。

为了加强自身统治,摧毁汉人的自尊心,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6月15日,摄政王多尔衮颁布了?剃发令?,规定清朝民众在十日内削发垂辫,不从者斩。清朝强推剃发制度,俨然成为国家意志的一部分。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朝在广州颁布剃发令,辩称:?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这套说辞明显与传统儒家思想背道而驰。史籍《思文大纪》痛陈:?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有《断发》诗云:?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中原百姓对剃发令表示强烈不满,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清军对此进行了无情镇压,犯下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恶行。

上图_ 清朝的发型演变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日本人中川忠英在《清俗纪闻》中,记述了清朝男人发型由鼠尾、蛇尾到牛尾的变化,清朝标志性的?阴阳头?就此定形。?剃发令?,促使理发行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既有走街串巷的理发挑子,也有专门从事理发的店铺,为民众提供理发服务。

民众要剃头,皇帝也不能免俗。御用理发师在朝廷指定吉日良辰,经过检查和更衣,给皇帝剃头。他必须具备三项绝活:一是右手持刀剃头,左手不能按压皇帝的头,也就是说剃头要单手操作。二是只能顺刮,不许逆刮。三是剃头时要屏住呼吸,不能让秽气污染龙体。御用理发师是个高危职业,事成有重赏,事败掉脑袋。

上图_ 晚清路边理发编辫子的百姓

受到西方的影响,民国有了专门的理发店,里面放着靠背椅,挂起大镜子,称为?厂子铺?。民国名人林森和冯玉祥在理发店理发,每次给三块钱。孔祥熙用专车把理发师接到家里理发,理一次发工钱加倍。

经常理发,能够避免头发分叉,有助于头发新陈代谢,保持发质光泽柔顺。理发看似事小,实际上它满足了个人对美的追求,体现了世俗文化的成长史,见证了古代思想开放的发展史,见微知著,可见一斑。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清俗纪闻》《思文大纪》《断发》《夷坚志》《颜氏家训?勉学》《三国志》《汉书?地理志》《榖梁传》《孝经》《事物纪原》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军入关后,头发问题为什么成了一个大问题

据载,满 人取得统 治地位后,让所有人都遵从他们的习惯,对服装和头发要求尤其严格,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发和服饰,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悲愤和战斗勇气。
满 洲人的发型是什么样子呢?看过清 宫戏的人肯定不陌生。汉族人向来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轻易是不会剃光头皮的。即使 背 叛 国家和君 主,也不能对父母不孝——所以,他们保护自己的决心是非常大的。满人在关外的时候就强迫被征服的汉人剃发,虽然也遇到阻力,但关外汉人比例相对较小,所以满人也没费太多力气。顺 治元年,清军击败李 自成后进入北京城,五月初三,摄政王多尔衮就向全国颁发了剃发令。在剃发令中提到,如果民众顺利剃发,地方官会各升一级,军民不用迁徙。如果有民众虽然归顺了清廷,但却不剃发,那就表示他们的身份很可疑。只要是投诚的官吏军民,一律要按遵从满人的头发和服饰习惯。
由此可见,剃 发已经不仅是风俗的问题,而师变成一个敏感的政治立场的问题了。即便归顺,如果不剃发,也会被视作不诚心。剃 发令一颁发,立即遭到汉人们的强烈反对,很多地方产生了暴 动,有些地方的民众甚至 杀 死了强迫他们剃发的县官。尽管清朝统 治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但局部的满 汉关系恶化毕竟也会威 胁到清朝统治,所以多尔衮迅速调整政策,暂时取消了剃发令。这一下颇有效果,北方统治很快稳定下来——虽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朝减轻了赋税,利用了汉人统治汉人,但也不能忽略取消剃发令的作用。

孙之獬比吴三桂还要可恨,为何强烈建议推行剃发令?

孙之獬之所以强烈要求推行剃发令,是因为在清朝一统天下时,为了可以等得到多尔衮和满族人的认可,自己将头发剃掉并扎上了辫子,然而却不曾想自己的行动竟然成为了笑话。在清朝的满朝文武官员觉得他就是一位不伦不类的人,而那时汉族官员和满族官员时站两队的,因为自己汉族官员而接受了满族习俗,被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纷纷排斥。于是觉得很打脸,为了可以使自己能够心安理得在清朝生存,便向多尔衮提出了加快了剃发令的推行。

一、为了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自己,所以孙之獬给自己换了一个套装?

清朝在征服明朝时,为了可以使更多的人归顺与清朝,就曾经颁布了剃发令,可是效果甚微。但是有人就是为了可以夺得他人欢心,喜欢做一些没有头脑的事情,孙之獬应该就是其中一个吧!

清朝统一天下后,为了可以协调社会的发展,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特别下令了一道圣旨,凡是想要顺服于清朝,就要向满人一样剃发穿满服。而孙之獬的前身是明朝的官员,那肯定就是汉人了,但是作为明朝的官员,却是清军入关第一个想清朝俯首称臣的大官。既然顺从于清朝,那么关于清朝的一些朝堂习俗就应该贯彻到底,所以,自己在一日上朝时,穿上了满人的服装以及仿照满人提了头发,只留了一小撮头发用来扎鞭子。

本来以为会得到朝堂大臣的称赞,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不仅满族官员排斥他,就连和自己是同样血液的汉人官员也排斥他。这样的场面着实让孙之獬感到尴尬,就连摄政王多尔衮都没有因为他的改制而称赞他。

二、不行呀,好歹也是朝廷的重臣,一定要给自己掰回些颜面

为了使自己不被他人当做另类,于是决定在退朝之后在此向多尔衮提出推广剃发令的建议。颜面真的很重要,拼了,绝对不能叫人笑话,于是自己又亲自上奏想多尔衮说明了情况:?王爷,现如今天下都是清朝的了,既然是一家人,那您就是一家独大,天下的百姓都得听你的话,所以,臣认为剃发令很有必要推广。况且剃发令的推广更有利于在民众眼里树立清朝的形象,所以脱光剃发令很有必要啊!?多尔衮听了之后觉得孙之獬说的真的是很在理,于是又再次将剃发令脱光了下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6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