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公元705年2月20日。
这一天,曾经做了一年皇帝又被废,在被贬黜15年后终于又返回神都洛阳,当上皇太子的李显,被发动政变的宰相张柬之等人簇拥到他的母亲、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病榻前。
唯唯诺诺的李显,在母亲武则天面前显得仍然有点畏缩,此时,张易之、张昌宗等把持朝政的武则天的男宠们已经被斩杀,但李显仍然有点怯懦。
神龙政变:女皇的坍塌
尽管已年届81岁且重病在身,但英睿的武则天仍然在人群中一眼看到了儿子李显,她静静地说:“这件事是你让干的吗?这两个小子(张易之、张昌宗)已经被杀了,你可以回到东宫去了。”
本来就是半推半就参与政变的李显,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还是参与政变的大臣桓彦范抢上前去说:“太子哪里还能回到东宫去呢?天下思念李家,希望陛下将帝位传给太子,以顺应天意民心!”
政变的第四天,唐中宗李显终于从母亲武则天受中,夺回了他被剥夺已久的帝位,正式复位登基。而政变后的武则天,则于神龙政变的10个月后,于洛阳上阳宫崩逝,终年81岁。
▲一代女皇武则天,在神龙政变中被逼退位。
一代女皇,以权谋始,以政变终。
而从大周恢复为大唐,帝国似乎,又要复兴了,然而,这只是八年间,唐王朝发生的四起政变中的第一起,从公元705年开始至公元713年,唐王朝一共发生了四起政变。且这些政变的主角们,个个都与大唐的女人有关,而今天,最爱君就要来讲讲:大唐政变中的女人们。
景龙政变:骄纵的公主
神龙政变后的第二出政变,是景龙政变。
这一次,祸起的重要因素,依然是大唐的女人们。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由于他与韦皇后(韦后)唯一的亲生子李重润已被武则天所杀,而次子李重福又被贬在外地做官,因此李显诸子中,最年长的李重俊便得以被立为太子。
太子不是自己亲生的,韦后心中是怀着怒意的,可她自己已经没有皇子了,而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也不乐意了。
安乐公主,小名“裹儿”,是唐中宗李显在患难时所生。
当初李显被武则天贬谪到房州(今湖北房县),在颠簸的马车上,韦后挣扎着生下日后的安乐公主,由于身边没有什么可以包裹的东西,颠沛流离中的李显,脱下了自己身上的衣服来包裹这个他和韦后所生的小女儿,因此安乐公主小名也叫“裹儿”。由于生于艰难,所以李显和韦后都特别宠爱这个女儿。
▲历史上的安乐公主,因为骄纵而丧命。
安乐公主骄横跋扈。成年后,安乐公主被嫁给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韦后的情夫)的儿子武崇训。安乐公主生来有祖母武则天的基因,喜欢干涉朝政,她经常仗着父母的宠爱,自己写好诏书,然后把内容遮掉,直接拿着要唐中宗李显签署,李显对此经常是也不细看诏书内容,“笑而从之”。
公主都厉害到这个份上,朝廷内外上下自然知道,要当官,肯定要找公主啦。
于是乎,安乐公主便开始大肆卖官,只要30万钱,她便帮助别人谋取官位,以致于权倾天下,“自王侯宰相已下,除拜多出其门”。
但“裹儿”并不满足于当公主,她甚至多次向老爸李显提出,要废掉太子李重俊,改立她为“皇太女”,将来好继承皇位。安乐公主甚至丈夫李显和韦后的宠爱,多次公开辱骂太子李重俊为“贱奴”。
一个当朝太子,却被自己的妹妹试图推翻夺位,并且被多次当面公开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景龙政变由此而发。
大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发兵诛杀一直勾结、私通韦后的武三思,以及作为安乐公主驸马的武崇训,在杀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后,随后李重俊又勒兵入宫,试图诛杀安乐公主,和同样私通勾结武三思的上官婉儿、韦后等人,然而政变失败,李重俊反而被杀。
唐隆政变:淫乱的韦后
唐中宗李显被吓得不轻,但韦后和安乐公主却更加得意了。
韦后本来也是个苦命人。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废黜后,同样被废的韦后一直跟随着李显颠沛流离,在被贬房州时,李显一直非常忧惧,每次听说武则天派遣的使者来了,他就总是非常惶恐,想要自杀,对此韦后经常劝慰他说,不要慌张,祸福都是天意,一定要坚持住。
在被贬在外的15年间,韦后和李显相依为命,两个人夫妻感情一度非常好,“情义甚笃”;对此李显在落难时对韦后许诺说:“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旧唐书·韦庶人传》)意思就是说,我日后若得出头,你爱干嘛就干嘛!
因此当唐中宗复位后,韦后就开始放纵肆无忌惮了,她大肆勾结朝臣,并不断攻击诬陷李唐王室的其他皇子,并纵容自己的家人贪赃枉法,韦后甚至还与武三思私通交好,对此傻逼逼、被戴了绿帽的唐中宗李显,不知道是不知情还是不想管,竟然还经常在武三思和韦后两个人玩双陆(一种棋盘游戏)打情骂俏的时候,还热心地在一旁帮他们算筹码。
这也真是千古奇闻,皇帝被戴了绿帽,还经常热心地帮助奸夫。
▲史载,韦后下毒毒死了亲夫、唐中宗李显。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五月,许州司马参军燕钦上书,奏言韦后淫乱,以及安乐公主等人试图危害社稷,事后反被韦后一党的宗楚客矫诏杀死,《资治通鉴》对此的记载是,“上(李显)虽不穷问,意颇怏怏不悦,由是韦后及其党始忧惧。”
皇帝既然有所察觉,那就只能先下手为强了。
一个月后,景龙四年六月二日,唐中宗突然在吃了一块饼后暴毙身亡,《新唐书》、《资治通鉴》对此的记载是,韦后由于担心自己被怪罪,于是勾结情夫散骑常侍马秦客、光禄少卿杨均在饼中下毒,最终害死了唐中宗李显。
唐中宗暴毙身亡,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为了控制形势,韦后却掩耳盗铃、秘不发丧,并召集同党入宫商量对策,唐中宗死后第二天,韦后又将所有宰相全部召入宫中,并征发诸府兵5万人入屯京师,准备妥当后,韦后才正式发丧,并扶持温王李重茂即皇帝位,韦后自己则学习武则天,临朝摄政,并改年号为唐隆。
唐隆政变就此而生。
眼看着就要出现第二个武则天,当时长安城内人心慌乱,就连普通民众都感觉到了情势不妙,都传言说有大事即将发生,民众“往往偶语,人情不安”,在此情况下,后世显赫闻名的唐玄宗李隆基,终于隆重登场了。
说起来,李隆基的老爸相王李旦,是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而李隆基则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在皇储中排名是很靠后的了,可是由于武则天的儿子们被杀的杀、被毒死的毒死,于是乎,作为武皇大帝最后一个儿子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一跃而起,勇而率领兵士和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一起,迅速发动政变,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一党。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半夜三更时分,李隆基在他的曾祖父李世民曾经发动政变的玄武门外,再次发动政变,随后骑兵们将韦后斩首,而安乐公主被杀时,据说正对着镜子画眉。
先天政变:势倾朝野的太平公主
女皇的美梦覆灭了,但大唐的女人们并不甘心。
韦后一党被诛灭后,相王,也就是唐睿宗李旦,跟他的老哥唐中宗李显一样,也再次复位。但李显的性格同样怯懦,当时,李隆基由于政变有功被拥戴为太子,但作为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很不服气。
太平公主机敏并且权谋多计,对此武则天认为这位这个女儿很像她——“类己”,因此在各个子女中最宠爱的就是这个女儿,太平公主因此经常得以参与一些机密大事的议决。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太平公主惧怕武则天,并不太敢造次,但在诛杀张易之兄弟的神龙政变、铲除韦后的唐隆政变中,太平公主的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因此她也越来越不满足。
唐睿宗李旦很尊重这个妹妹,经常跟太平公主一起商议国家大政,太平公主每次入宫奏事,李旦都要跟她一起讨论很长时间;如果太平公主一时没有入宫朝谒,唐睿宗李旦还会派遣宰相到太平公主府中咨询军国大事。
史载:“公主所欲,上(唐睿宗)无不从,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太平公主权力这么大,以致于当时七位宰相中,有四位都是太平公主的人,都明里暗里支持着她。
唐睿宗也是个怪胎,每逢有大事,他自己犹豫不决,还经常问人说,“这事问过公主(太平公主)了吗?这事问过三郎(李隆基)了吗?”然后才敢决定。
在此情况下,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
起初,太平公主认为李隆基还很年轻(唐隆政变时,李隆基才25岁),不足为虑,然而她很快就发现,李隆基英明神武,这个侄子,真不是好对付的。对此,太平公主开始到处散布流言,希望废掉李隆基,而改立一个昏庸懦弱的人为太子。
有一次,太平公主甚至坐着辇车,在长安城内的光范门内拦住几位宰相,暗示他们应当改立皇太子,在场的宰相们全都大惊失色。对此宋璟大声反问说,“太子为大唐社稷立下了功劳,公主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建议呢!”
▲势倾人主的太平公主,甚至想废掉李隆基。
矛盾愈发激烈。转眼到了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觉得没啥意思,干脆皇帝也不当了,直接禅位给了皇太子李隆基,自己则退位为太上皇。但李旦仍然掌握着朝中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另外,李旦每五日就会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仍旧自称为“朕”;而皇帝李隆基,则只能自称为“予”。
李隆基这个皇帝,也是当得提心吊胆。
大唐先天二年(713年),尽管做上了皇帝,但一方面老爹李旦仍然不肯完全放权,而姑姑太平公主,则加紧控制朝政实权和军队要职,朝中7个宰相,4个成了太平公主的心腹,太平公主甚至在李隆基经常饮用的“赤箭粉”中放入了毒药,结果却没有得逞。
面对越来越紧张的局势,就在李隆基登基11个月后,大唐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宰相魏知古得到密报,说太平公主一伙准备在七月四日发动政变,于是,李隆基决定抢先下手。
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率先发动政变,杀死太平公主一伙的宰相萧至忠等人,太平公主闻变后仓皇逃入山寺,三天后,自知已无法脱身的太平公主返回长安,尽管太上皇李旦请求儿子李隆基饶恕太平公主的死罪,但李隆基最终将太平公主赐死在家中。
政变后,太上皇李旦也交出了全部权力,至此,登基近一年的李隆基,才终于掌握了大唐王朝的真正权力。
至此,李隆基正式开始了一个全新的盛世之治:开元盛世。
只是,大唐的女人们仍然音消却未散,日后,还有一个叫做杨玉环的女人,将走进李隆基的生命和大唐的盛世中。
那个安史之乱,或许就是,大唐女人们的绕梁余音。
导读: 绯闻就是指桃色新闻,现在通常是指文艺界和娱乐圈的影视歌明星们自身与周边异性或同性之间的 *** 故事。而在古代的盛唐时期,如花似玉、才华横溢的文艺界和娱乐圈的明星 也无不是被绯闻缠绕,而深陷各种是是非非的「绯闻门」。那么,大唐的 为什么大都如此的绯闻缠身呢?> 无疑是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的时代,也是文艺界和娱乐圈 *** 之风最为张扬的时代。因此, 的才女,多是性格豪迈、情怀奔放的女子,她们外表有美貌,胸中有才华,敢于「迎八面来风」,「向四方洞开」,也敢于想像,敢于决断,对生活充满著无限 *** 。尤其是在性生活开放方面,更是表现出了 才女与其它朝代的才女的不同的风情。她们不要金钱要快乐,情人床友一大堆,八卦绯闻天天见,海雨天风任往来。试问,哪朝哪代的才女可以与她们相比?她们所处的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她们的才华需要释放,她们的情感更需要释放。> 唐朝因为受到皇室北方胡人血统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性观念最开放的时代,所谓的「脏唐」之说也寓意唐朝不拘纲常礼法的空前性自由。皇室的性开放必然带动了社会的性开放,男人们的性开放更带动了女人的性开放。而唐朝才女们也急需融入这个全民性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去,而她们心底的情感和胸中的才华一旦释放,就会让那些男人们顿时感到自愧不如。纵观唐朝的绯闻缠身的才女有三大类型:> 一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型。这种类型的唐朝才女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薛涛。 > 薛涛,容貌美艳,风姿绰约,「有林下风致」之美。薛涛自幼聪慧,八九岁知音律。一天,她父亲坐在院子里,看到院子中高大的梧桐,不禁突发感慨:「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坐在一旁的薛涛随即应声说:「杖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她父亲听后惭愧之色有然而起,薛涛的才思敏捷由此可见一斑。但因为她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极其窘困,到了十六岁,正是花样年华的岁月,但是因为迫于生计,薛涛不得不走进歌坊,成为当时著名的青楼女诗人。> 当时正是大唐盛世,诗才辈出,虽然许多须眉称雄,而一旦女诗人脱颖而出,便顿时让须眉才子黯然失色。薛涛就是其中才华横溢的诗坛才女。一入青楼,身不由己,薛涛便「迎八面来风」,「向四方洞开」,常与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唱酬交往。她居住在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一诗赞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可见,薛涛的豪放,曾令多少天下有名的才子倾倒于地,自愧弗如。> 而更让男人感到薛涛的豪放之举,是她与小她十一岁的男人有过一段铭心刻骨的姐弟恋。这个小男人叫做元稹,是《西厢记》里的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张生原型。元和五年,即公元810年,元稹任监察御史,奉命前往成都巡察,当地司空严绶便派薛涛前去色情贿赂。当时已经四十二岁的薛涛不辱使命,施展浑身解数很快和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小男人擦出火花,一时郎情妾意,形影不离。然而可惜的是,不久元稹因故离开了成都,回到长安。> 薛涛对元稹想必动了真情。她笔下的《池上双鸟》一诗毫不掩饰对元稹的痴情,「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薛涛欲将元稹培养成自己的老公,曾考虑过嫁给元稹做妻子;而情场老手阅女无数的元稹,却将薛涛视作自己床上的玩物。薛涛岂不知元稹这类人的花花肠子,但是,她仍然深深地感到和元稹在一起的日子, *** ,无疑是一段华丽爱情的乐章。当她知道元稹另有所爱的时候,便离开了青楼,先居于浣花溪上,后移居成都西北的碧鸡坊,在坊内建造吟诗楼,自己衣着女道士冠服,栖息楼上,独自吟诗。这无疑是绚烂之后的淡定,豪放过后的优雅。> 二是「高端女人、无人敢娶」型。上官婉儿无疑是这种类型的唐朝才女中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 最早了解上官婉儿的才女生活,是在一部与上官婉儿同名的电视剧里。那是一个玉洁冰清、美丽多情、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多少年后才知道,上官婉儿虽然才华横溢,却是一个人尽可夫、玩弄权术于股掌之上的豪放女人。上官婉儿的祖父是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废 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一同当了奴隶。十四岁的上官婉儿曾被 召见宫中,当场命题,她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词藻华丽,语言优美, 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十九岁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慢说文武百官,就是武后的儿子唐中宗也得看她几分面子。但是这个朝廷的高端女人,却无人敢娶,致使这个情窦早开的女人不得不找著男人幽会偷情。> 直到后来,只有当上了皇帝的唐中宗李显才把她娶进宫中封为昭容。但她虽身为唐中宗的嫔妃,却与大权在握的武三思私通,而且,她又迷上了美少年崔湜,不时把崔湜召进宫中。但她觉得一人对一人并不怎么豪放,于是便让崔湜把她的三个弟兄都召进宫中,以一个女人对四个男人,这样的场面足让人感到上官婉儿的豪放之情。> 上官婉儿不仅在私生活表现得如此豪放,而且政治生活也一样地不乏豪放之举。她先后与唐中宗、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不同的利益集团相结合,其权势所至,甚至酿成多次宫廷政变,左右皇帝的废立。然而仅仅过了五年,这位大唐王朝的高端女人便在一次的宫廷政变中香消玉殒。纵观上官婉儿的一生,无疑正应了李商隐的那首《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是「看破红尘、破罐子破摔」型。这种类型的唐朝才女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自然是鱼玄机。 > 鱼玄机,字幼微,一字蕙兰,虽然出身市井,但姿色艳丽,天性聪慧,才思敏捷,好读书,喜诗文。十五岁被言官李亿纳为小妾,尽管她与李亿情意甚笃,但夫人妒不能容,不久,便遭李亿一纸休书遣其出家,在长安咸宜观为女道士。但她对李亿却一往情深,写下许多怀念他的美艳诗词。> 咸宜观观主是个年迈的一清道姑,她为鱼幼薇取了「玄机」的道号,从此鱼幼薇成了鱼玄机。一个风华绝代、才情似锦的姑娘就这样青灯黄卷做了一个道姑。三年时光默默流走了,一清道姑年老力衰,溘然长逝,另一位与鱼玄机年龄相仿,朝夕为伴的彩羽道姑,竟跟着一位来观修补壁画的画师私奔了。咸宜观中,就剩下鱼玄机孤零零的一人。就在这时,她又听长安来客说起,她日夜盼望的李郎,早已携带娇妻出京,远赴扬州任官去了。这一消息对鱼玄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觉得自己被人抛弃,空将一腔情意付之东流。鱼玄机在痛不欲生之后,一改过去洁身自爱的态度,索性放纵起来,让自己亮丽的才情和美貌,不至随青烟而消散。> 于是,在冷冷清清的咸宜观中,她深夜秉烛,写下了一首后来传诵千古的「赠邻女」诗:「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这首诗不啻就是她人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她是一个秀外慧中,痴情万缕的贤淑才女;从此后,她看破了人间真情,只为享乐纵情极欲,变成了一个放荡冶艳的女人。鱼玄机在咸宜观中陆续收养了几个贫家 *** ,作为她的弟子,实际上是她的侍女,她开始过一种悠游闲荡的生活。观外贴出了一副「鱼玄机诗文候教」的红纸告示,这无疑是一旗艳帜,不到几天工夫,消息就传遍了长安,自认有几分才情的文人雅士、风流公子,纷纷前往咸宜观拜访鱼玄机,谈诗论文,聊天调笑,以至昏天黑地,鱼玄机的艳名也就越传越广。> 此时的鱼玄机正值二十出头,既有少女的妩媚,又有成 *** 性的风韵,再加上她的才华和风情,不知使多少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当时颇受她青睐的一个落第书生叫左名扬,她之所以钟情于左名扬,只因为他那一派贵公子风范和堂堂的容貌仪表,都酷似昔日的丈夫李亿。虽然她曾经忿恨过李郎的薄幸,但是内心中却始终忘不了他;在左名扬踏进咸宜观的那一刹间,她不由一怔。迷离中仿佛以为是李郎回到了她的身边。于是,她对左名扬倾注了满腔的柔情,完全以一种小妻子的神态对待左名扬,左名扬时常留宿在她的云房中,共享云雨之情。左名扬还曾写下一首描写鱼玄机云房情景的诗:「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宁谧品香茶;日暮钟声相送出,箔帘钉上挂袈裟。」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虽然语意闪烁,但已可窥见他们二人在云房中寻欢作乐的旖旎风光了。> 后来,鱼玄机就与一个叫做陈韪的乐师混在了一起,在她的云房之中,二人凤倒鸾颠,巫山云雨,而他们的阵阵亲暱的言谈话语传到云房之外,让鱼玄机的贴身侍婢绿翘心醉神迷。这时绿翘已经十八岁了,正是花样年华,出落得肌肤细腻,身姿丰腴。受鱼玄机的影响,也颇为善弄风情,双眼含媚。因绿翘做事机灵,又十分乖巧听话,所以深得鱼玄机的信任和重用。但是,在这年春天的一日,她趁鱼玄机受邻院所邀外出参加一个春游聚会之机,把乐师陈韪勾引上了自己的床帷,致使鱼玄机醋海翻波,竟然把她给撞死了。不久东窗事发,鱼玄机被带到公堂,因罪行恶劣,被处以斩刑。这年她才二十六岁,历尽波折变幻的一生就这样匆匆结束了。鱼玄机过于豪放的悲剧引起了后人的笑谈,也让很多人惋惜。一次感情的失意,就使人堕落甚至自毁前程,一个有才华的美女,从弃女到 *** ,香消魂损,似之奈何?后人大多无语评说。>
第一次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秦王、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当时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这次政变是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皇位继承权之争的总爆发。世民和建成、元吉同为高祖原配窦皇后所生,建成为长子,世民次之,元吉排行第四。在唐高祖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世民先参与策划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后,在讨平群雄的战争中,他又立功最大。但因为世民不是嫡长子,按照传统习惯,皇位应由嫡长子继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后,便立建成为皇太子。而由于李世民能征惯战,智勇兼备,已成为唐军事实上的最重要的领导人,武德四年,唐高祖特任命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还诏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世民自恃才能和显功,在府中开置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学之士,礼遇甚隆,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谋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讨,逐渐在天策府中网罗了不少勇将猛士。拥有了如此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世民的周围自然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建成。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确保未来皇位的继承,就联合因同样有政治野心而对世民不满的齐王元吉,采取曲意联络唐高祖的妃嫔以为内助、加强自己的军力、收买世民的部下等策略来强化自己并削弱世民的势力,甚至发展到在召世民饮酒时在酒中下毒的地步。到了武德九年,建成、元吉和后官妃嫔更是常常在高祖耳边说世民的坏话,使高祖渐渐对世民产生了猜疑,局势对世民十分不利。秦王和僚属忧惧万分,遂定计发动政变。六月四日,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突然射杀了准备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后声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并派亲信“宿卫”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实。三天后,高祖立世民为皇太子,诏令军国庶事一切委太子处决。八月,高祖传位于太子世民,自称太上皇。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这就是史称的“玄武门之变”。
第一次玄武门之变,表面上看是四个参与者,高祖、太子、秦王和齐王,但实际上背后的矛盾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储君之争。而作为皇帝和父亲的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前后都持消极态度,齐王李元吉则站在太子一边。
由于矛盾只有一条线,所以当李世民闪电般的同时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后,这个矛盾就解开了,李唐王朝未来的继承者注定是李世民。除非想要推翻李唐建立新的政权,否则继续与李世民为敌已经毫无利益可言了,不仅是原先的太子成员,就是一心忠于李渊的人,也没必要得罪未来的主子。
说起来也好笑,玄武门之变中,伤亡最惨重的,既不是秦王府,也不是东宫和齐王府,而是驻守玄武门的屯营。太子和齐王遇袭身亡后,冯立和谢叔方分别率领东宫和齐王府护兵赶往玄武门营救,结果执掌屯营兵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在兵力尚未集结的情况下仓促出战,被打得一败涂地,等大队屯营兵赶来时,发现敬、吕二位主将已双双战死。最令人奇怪的是,时至今日,后人也没有搞清敬、吕二人为何参战。有人猜测他们早已为秦王所收买,不过如果他们事先得到消息的话,又怎会仓促出战以至兵败身死?敬、吕二人死后,形势一度危急,此时尉迟恭割下太子和齐王的首级示众,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士们见状散去,企图进攻秦王府的薛万彻部在接到李渊圣旨后也完全溃散。李世民趁势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各五子全部杀死,彻底消灭了竞争对手。
至此,李世民已然是万众归心,从第二天开始,原先太子身边的有识之士相继归降。武将中,在玄武门之变中率领东宫和齐王府卫士奋战的冯立、谢叔方和薛万彻等人,兵败后一度逃亡,不久陆续回来请罪,李世民一一赦免,并封以高官厚禄。除了薛万彻晚节不保,因为谋反被高宗所杀外,其余二人后来都被视为忠义之楷模。文官中,太子近臣魏征投降,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耿直之臣。魏征早年投奔瓦岗军,兵败后归唐,后被窦建德俘虏,又降了窦建德,窦建德兵败后重新归唐,成为李建成的近臣,李建成死后又归了李世民,算起来,他已经换第五个主人了。按说魏征不是怕死的人,所以他转投李世民应该很说明问题,类似他这样识时务的人很多。总之,转眼间太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就不需要李世民清洗了。
参战人数,其实讨论这个意义不大,因为无论怎么算,秦王府的军事实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李世民肯定是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不过究竟收买的是谁,目前还无定论。并且收买的原因是为了他的特种小分队能够顺利潜入进行埋伏,而不是利用玄武门的守军与东宫和太子的将士战斗。事实证明,屯营兵根本不堪一击。另外从“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这句话来看,敬君弘和吕世衡事先根本没有准备,连兵马还没有集结起来就仓促出击了。最终瓦解太子的是建成和元吉的头颅以及随后来到的李渊的圣旨,而这些都应主要归功于特种小分队的斩首行动。
第二次政变发生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时武则天称帝已经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对她的“武周革命”不满、希望恢复大唐社稷的官员,在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的率领下趁机起事。张、崔与左羽林卫将军敬晖等带领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占领玄武门,并把太子李显从东宫迎来,然后一同闯入皇宫,直至武则天所寝的迎仙宫,斩杀了武则天宠任的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宗昌,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重即帝位,复唐国号。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变。中宗李显复位后昏弱无能,而皇后韦氏强悍,她与武三思内外勾结,把揽朝政。韦后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亲生,很不喜欢他。三思也很忌恨重俊,并纵容其子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和子妇安乐公主时常陵侮重俊,甚至呼重俊为奴。崇训还教公主去对中宗请求废黜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重俊终于忍无可忍,于景龙元年七月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假称奉诏,率左羽林和千骑兵三百余人冲入武三思和武崇训的府邸,杀了三思和崇训,随即又发兵包围了皇宫,索要韦后和安乐公主。韦后闻变,挟持中宗登上玄武门门楼,调兵镇压。重俊率军攻到玄武门前,中宗对军士宣布重俊谋反,于是军士倒戈,杀了李多祚等,重俊的党羽立时溃散,政变一下子土崩瓦解了。重俊逃到终南山,被追获杀害。
第四次则是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变。其年六月,韦后和安乐公主等密谋毒死了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后想效仿武则天,于是在京畿要害部门安插韦氏子弟,广聚党众,准备废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李旦反对,故欲寻机杀之。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联合太平公主等先发制人,冲入羽林卫军,杀了韦后派来统领卫军的韦璿、韦播,占领了玄武门,随之纵兵闯入皇宫,斩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军政大权,后来威慑少帝重茂让位,相王登基,是为睿宗。
这四次政变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各次政变成败的关键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门。在政变中,凡控制玄武门的一方即属胜利者,凡没能控制玄武门的一方最后都失败了。可见玄武门在唐代前期这四次政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要明白玄武门为什么会在唐朝前期历次政变中具有决定成败的地位,就必须知道唐代皇宫的规制。在唐朝,都城的皇家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亦即政治权力中枢,所以长安城的太极、大明两宫的宫殿建筑格局都是沿着南北向轴线对称排列,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主要是皇帝听取朝政、举行宴会的宫殿和若干官署,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的寝宫和花园,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而最关健的是,外朝位于皇宫南部,内廷则处在皇宫北部。因此,皇宫城墙北面诸门就对内廷的安全起着主要的作用,这其中,作为北面正门的玄武门,就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皇宫城墙各门都由宫廷卫军把守,而玄武门外就设有两廊,宫廷卫军司令部驻在这里,称为“北衙”,有着坚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据此,政变发生时首先控制玄武门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因为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内廷,而控制了内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从而控制中央政府,乃至整个国家。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前,玄武门的守将常何曾是建成的部属,所以建成认为玄武门是他的势力范围,才能在已获知世民有不正常举动、形势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毫无防备地和元吉经玄武门进宫参加早朝。殊不料常何已被世民暗中收买,所以世民得以控制玄武门。事变的消息传出后,东宫和齐王府的精兵二千人由建成的僚属冯立、薛万彻率领,向玄武门进攻,玄武门守兵应战,守玄武门的云糜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都战死,但东官和齐王府的军队始终攻不进玄武门,足见玄武门卫军战斗力不凡。待到尉迟敬德出示建成、元吉的头颅后,东官和齐王府的兵就作鸟兽散了。随后,世民派尉迟敬德下玄武门入宫,控制了正在内廷“泛舟海池”的高祖,并逼他“手诏诸军听秦王节度”,于是胜利才最后归于世民。倘若世民没有控制玄武门,他就不可能率部属在玄武门内的临湖殿伏击建成;伏击成功后也不可能抵挡住建成部下的猛烈进攻,无法控制皇宫,慑服高祖,则世民的下场只能是作为谋反者而被诛杀。后面三次政变的获胜者也都是由于控制了玄武门,进而控制了皇宫,亦即掌握了中央政府,最后取得胜利的。成王败寇,都只在一转瞬间。
后世专称武德九年的这第一次政变为“玄武门之变”。其实,从玄武门在这四次政变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来看,这四次政变都可称“玄武门之变”。这发生在唐朝最鼎盛时期的四次“玄武门之变”,对唐代政治产生了一个极为不良的影响,即:太子地位可争而得,因此宫廷之内常为皇位的继承而明争暗斗,骨肉相煎,受封为太子者未必能安稳地继承皇位。唐代太子地位的不稳定促发了皇位继承权的激烈争夺战,造成了朝臣的结党和宦官的分派,使玄宗朝以后唐朝政局纷争不断,中央政府逐步走向衰弱。所以,每次“玄武门之变”虽然都很快结束了,但遗患唐室子孙却十分深远。“贞观盛世 ”的无法继续,也许早就注定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6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