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有一百多诸侯国,到战国初年,还有约有十几个国家。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进入战国时代。这些小国,最终被吞并,战国七雄格局形成。
三晋称雄
郑国是西周周厉王少子封国,姬姓,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前375年,郑国灭于韩国。
中山国是春秋时期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姬姓,国土嵌在燕赵之间。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卫国,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地,姬姓,位于河南北部河北山东交界处,公元前254年,被魏国覆亡。
魏赵韩三家分晋后分别扩张,通过吞并和三家换地,战国形成了战国内三强。
秦国称霸
巴国国君姬姓,子爵,国都为江州,位于今天重庆市。前316年,秦惠文王灭国。
蜀国与苴国国君杜姓,位于现在四川省境内,西周时期建国。前368年,蜀王杜尚封其弟为汉中侯,建立苴国。前316年,秦灭蜀吞苴 。
义渠戎,是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的一支,周文王末年建立国家,位于陕西北部内蒙附近。到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秦国发兵灭了义渠。
秦国吞并巴蜀,实力大增,提供更充足的粮食和兵源;吞并义渠戎,彻底消除了后患,实力陡然上升。
楚国扩张
蔡国国君姬姓,周武王之弟叔度封国,位于河南上蔡县。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
杞国国君姒姓。禹后裔,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杞县。公元前445年,楚灭杞。
许国西周初,封许文叔于许(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国君为姜姓,爵位为男爵,位于河南叶县附近。公元前375年,为楚所灭”。
小邾()国是地处齐、鲁、宋、楚等大国之间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颜姓。公元前369到前340年期间被楚国灭亡。
越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国君为姒姓。前306年,越王无疆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兵败身亡,越国被楚国灭国。
邾国,周代诸侯国,文献又作邾娄、邹国,国君为曹姓,子爵,鲁国的附庸国。约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境内。前261—256年间为楚国所灭。
鲁国国君为姬姓,侯爵,周武王弟弟周公旦的封国,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楚国在战国继续扮演贪吃蛇,不断吞并小国,疆土达到了巨无霸。
齐国动荡
齐国在战国时期发生了田氏代齐事件。478年陈国被楚国吞并,陈国公子陈完(陈厉公妫跃之子)成为齐国大夫,其后裔于公元前386年代齐国姜姓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
田氏齐国想吞并鲁国和宋国,虽然吞并鲁国很多国土,鲁国还是最终被楚国吞并。
齐国多次出兵宋国,第三次趁五国伐秦吞并了宋国,却导致了燕国为首五国攻打,险些灭国。经过这些动荡,齐国无力称霸。
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三国瓜分宋国领土。至此七雄以外的国家基本被吞并,战国进入了最后的大国兼并时期。
1、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2、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3、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故称“山东六国”。
学过历史的小伙伴肯定都知道战国这个时期,那么战国时期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会形成战国,今天我就和大家讲一讲,在战国时期前天下是统一的,叫做周朝,这周朝啊就发行了一个制度,就是分封制,这个分封制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周朝为了防止那些周边的国家打过来,占领他的土地薅他周朝羊毛,就把那些有能力的有功劳的人给点军队,给点粮食物资,给点土地管理,这里叫这些地区的国家为诸侯国,但是到后来诸侯国强大起来,力量强大后,不听中央的,这里想一下我比你强大可以和你抵抗,我干嘛要听你这小垃圾的话这土地和兵都是我的,你想收回就收回?肯定都不听中央的,当时的诸侯国也用分封制,诸侯分士大夫,士大夫再往下分。
在中央和诸侯国完全分完土地后,就是这个独立的思想,有土地的都不想归还土地,诸侯为了回收土地就出兵,这都不是最为主要的,都知道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周幽王为了讨美人欢心点了烽火,当时烽火就是中央有危险让诸侯国支援的信号,诸侯派兵来了一看什么事都没有让耍了。
自此就开始了战争,开始时诸侯国清除弱小的士大夫等等小诸侯,之后强大的诸侯互相开战,再此期间也有一些士大夫强大起来成为诸侯,战争长达数年从几百个诸侯国慢慢的吞并消灭,最后只留下了七个强大的诸侯国,这时的中央就是一个摆设没兵没钱,甚至求诸侯补给粮食,剩下的七个诸侯为,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这个时期就叫做战国七雄,这个时候的中央完全没有任何的地位,排不上名次,这就是战国七雄的来源。
春秋战国往往作为一个时代来看,要了解战国时代是如何形成的,还要从春秋说起。东周分封制产生诸侯众多,共有诸侯国一百多个,但随着周天子势弱,各诸侯国战乱不断,其中以五家独大分别位 齐、晋、楚、吴、越 ,统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虽有战事,但往往并不会灭掉对方的国家,多是打着周天子的名号教训对方抢夺资源。 各国发动战争都不敢明目张胆的烧杀抢夺,因为当时很多国家都没有正当理由来灭掉对方国家 。直到三家分晋标志着从春秋转到了战国时代。
晋国是春秋时期实力强劲的诸侯国,权利主要分散在六个家族手中,其中赵、韩、魏三家联合灭掉了其他家族,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与当时其他四个实力强劲的诸侯国形成七国鼎立的局面,标志着从春秋正式进入战国时代。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战争频率开始大幅度上升,各个诸侯国开始爆发大规模战争。像是阴晋之战,秦国的兵力就多达50万,长平之战,赵国兵力也多达40万。想比于春秋时期,战国期间各个国家会相互灭国,完全凭自身实力说话。
战国期间各个国家开始变法图强,扩张领地,发展人口,比较有名的就包括楚国的吴起变法,之后秦国的商鞅变法等。 战国时期 社会 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原本春秋时期的奴隶制已经不能适应各国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础便是要有大量的土地,这也是各国发动战争扩大领土的原因 。
战国时代相比于春秋生产力也得到提高,原本东周春秋时劳作工具武器大多为青铜器,生产不便。战国时期铁器开始被应用于各个领域,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由于铁器易于制作,战场上各国武器也大量增加间接促进了战争的规模。
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思想界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诸子百家,史称"百家争鸣"。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其他六个国家建立秦王朝,自此宣告了战国时期的结束。
春秋时期,由于分封制所具备的根本性缺陷——过度领土管理权给予,周王室政治势力逐渐形成衰弱态;自此以后,被分封的正统合法诸侯国与东西南北四方野民族开始对周王室地位发起威胁性或潜在威胁性军事行为;此次集三「权」【挟权、夺权、霸权】为一身的威胁行动,导致诸侯国发生相互性纷争;于是,战乱四起,狼烟漫天。
而春秋末期,即是公元前大约450年前后直至公元前大约370年前后,以「三家分晋」为代表的多次激化政治军事矛盾,直接将原本春秋时期的战乱严重程度过量提升,于是公元前375年形成广义上的战国时期。
战国时代形成的标志不是统一国家的君主权利争夺,而是分裂形势下的诸侯国战役。以最具代表性的「三家分晋」为例,网络说法是:“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作为大诸侯国的晋国,其被瓜分事实是极具 历史 标志意义与研究意义的;且「三家分晋」如风一般,吹起了进一步诸侯战争的层层惊浪。所以,汉代史学家刘向将春秋与战国分开,并将「三家分晋」定义为春秋战国之间的分水岭,定义为直接导致战国形势形成的战役。
战国时代区别于之前的春秋,简单理解的话就是春秋多是互相之间抢地盘,但是没有什么大的国家被彻底消灭掉,而到了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强国吞灭弱国的出现。
一、整体形势 1、开始出现大国吞并周边小国的现象。
2、各个地区的大国,开始通过自发的改革、计谋、联合等方式,提升国力,消灭对手。
二、从几大重要事件看战国发展 战国局势较为混乱,简单的从几个关键时间当中,就可以看出战国如何形成:
1、吴越春秋
曾经春秋阶段,强大无比的吴国,曾经去欺负南方的越国,但是吴王阖闾死在越王勾践手里。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为报仇,直接灭掉了越国。不过夫差太自大,让勾践上演了“卧薪尝胆”的著名戏码,然后在二十年之后吴国被勾践灭国。
在春秋时期,无比强盛的大佬吴国消失。
2、三家分晋
作为春秋诸国当中超级强国,下属的三大家族韩、赵、魏太过强大,分裂了晋国,成了韩赵魏三国,并且实力不输战国前排序列国家,其中魏国在最开始时又是最强大。
3、田氏代齐
原本齐国的田姓,取代原本一直由姜子牙传承下来的姜姓齐国。晏婴预言“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4、围魏救赵
前面从晋国分出的三国韩赵魏,魏国最强,经常去攻打赵国、韩国,齐国为了为了不让魏国得逞,每次就在魏国攻打赵韩时,去攻打魏国的大本营。其中涉及到魏国的庞涓和齐国的孙膑,大家都很熟悉。
5、五国伐齐
齐国吞并诸强国中间位置的宋国,剩余其他五大国韩赵魏秦燕,一起攻打齐国,齐国被大败。
三、战国终结的过程——七雄争霸 各国混战之后,剩余七个最强大的国家,被熟知的战国七雄:齐楚秦燕韩赵魏,接下来的进展:
1、变法革新
除了我们熟悉的秦国商鞅变法,其实战国其他国家也经历了几次改革,只是没有秦国的变法那么成效显著而已。
魏国李悝变法,赵国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魏国的吴起被陷害,跑到楚国进行吴起变法。其中燕国有燕昭王派乐毅,乐毅找了荆轲刺杀嬴政。
2、合纵连横远交近攻
燕国苏秦游说东方六国,一起对付西边的秦国,这是合纵;
秦国张仪忽悠中间几国合作,攻打南北的国家,这是连横;
秦国范雎推荐秦国结交远处的齐国楚国,一起攻击近处的韩赵魏,这是远交近攻。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利用连横和远交近攻,开始一步步的称霸之路。
3、秦灭六国
秦先灭掉了身边最弱的韩国,接着经过长平之战彻底打废了赵国,赵国第二个被灭;
接下来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贲,水淹魏国国度,灭掉魏国;
楚国等到被打到家门口了才意识到被张仪忽悠,第四个被灭国;
北方的燕国实力太差,虽然有苏秦之计,乐毅之猛,荆轲之刺,但救不了燕国,第五个被灭国;
一直配合秦国远交近攻的齐国,最后也被收拾完五国的强秦,最后灭国。
最后 这就是战国从开始形成到最后结束的过程,希望能够让你明白战国的始末,对你有所帮助。
战国时期的形成是因为政治形势产生了变化,和之前的春秋时期相比已经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诸侯列国不再以争夺霸权为主,而是转为兼并土地,以争求更多的生存空间。因为这个时期并没有一个绝对强大的诸侯国来取代周王室,而是有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互相制衡,他们互相攻伐,且征战不断,这些国家也被称之为“战国”。
战国时期属于东周的后半段时期,在战国时期之前是春秋时期,也就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完整的东周时期。那么就有人问:既然春秋和战国时期合起来就是东周时期,为何又要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包含了完整的东周时期,但东周时期却不能完全包含春秋、战国时期。
东周在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后,当时的天下还没有完成大一统,距离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还有35年,这段时间既不属于东周时期,也不属于秦汉时期。再加上东周的后半段和前半段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因此东周被分为两个时期,东周的前半段时期被称为春秋时期,继春秋之后为适应形势需要,又形成了战国时代。
形成战国时代两大标志性事件 三家分晋
在三家分晋前的春秋时期,中原的格局基本是以晋、楚、秦、齐四大强国占据主导地位,四大强国也被称为“春秋四强国”。但随着发展,晋国和齐国的内部发生的变化,君权被卿大夫家族逐渐蚕食,以至于到最后被卿大夫家族所取代。
在春秋中期,晋国君主(晋文公)为了政治需要,便不断改革,为此晋国的军队编制扩大到三军,而每军各设将、佐一名,由六卿管理,从此晋国的军政大权便逐渐被六卿所把持。虽然晋文公的本意是让这些卿大夫辅佐他治理国家,但这些卿大夫在辅佐治理国家的同时,也在不断蚕食国君的权力。
因此卿大夫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强,反而导致晋国君主的权力越来越弱。最终在几百年后,执掌晋国军政大权的卿大夫,他们的后代子孙成为晋国公室的掘墓人。
在最初时,这些卿大夫家族掌握实权后,便开始用自己掌握的武装扩张地盘,于是便互相打了起来,如同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一样,一些诸侯被兼并,而一些诸侯又因此变得强大起来,晋国的这些掌权的卿大夫也是如此。其中狐氏、先氏、郤氏、胥氏四卿因相继去世,退出了政治舞台,随后栾氏、范氏、中行氏又被灭,最后只剩下了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家。
四家中又以智氏的势力最大,智氏的家主智瑶又是晋国的正卿,执掌晋国朝政(此时已经到了春秋末期,晋国也已失去霸主地位)。 智瑶作为执政大臣,为了使晋国再次强大起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各家献出一些土地,来增强晋国君主的实力,然后主导晋国一致对外。
智瑶的想法虽然只为晋国着想,可此举却触动了三家的利益,三家自然是不想献出自己的土地,但碍于智氏的势力,韩、魏两家还是献出了土地,而赵氏坚持不肯献地,于是智瑶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智氏作为四家中势力最大的家族,加上又有韩魏两家帮忙,赵氏可以说是根本没什么胜算。
但在赵氏在最后关头说动韩魏两家,局势发生转变,由智、韩、魏三家攻打赵氏,变成了韩、赵、魏三家攻打智氏,最终智氏双拳难敌四手被三家打败,智氏的土地也被三家平分,被迫离开了晋国。随后三家又将晋国公室仅有的土地也瓜分了个干净,而此时三家也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
最终在公元前403年,三家派出使者去周都觐见周天子(周威烈王),要求封为诸侯。而此时的周天子早已大权旁落,比起春秋初期还要更加衰微,即便不承认三家也没什么用,于是周威烈王做了个顺水人情,正式将韩、赵、魏三家封为诸侯。
田氏代齐
同时期(春秋末期)齐国的田氏也不甘落后,田氏的策略是先施行新政,争取民心;在武装蓄力,掌握实力。在经过长达百年的经营后,田氏取得了民心,得到齐国百姓的拥护,从而达到操纵齐国的目的,此时田氏几乎已经拥有了齐国。之后在公元前386年,在魏文侯的帮助下,田和正式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从此齐国的田氏完全取代了吕氏政权。
如果从田和先祖入齐开始算起,田氏取代齐国吕氏的经历长达286年。齐国田氏的先祖陈完(入齐后改为田氏)本为陈国国君的儿子,因为陈国内部动乱,于是便投奔到姜姓齐国,开始在齐国经营自己的实力,到田完的四世孙田无宇时,田氏在齐国已经拥有很大的势力,也为田氏伐齐打下了基础。
之后田无宇之子田乞担任齐国的国相,田氏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笼络民心。到田和的父亲田庄子时,田氏在齐国的势力已是如日中天,虽然还未成为齐国君主,但田氏已经可以完全操纵齐国的朝政,只差争取到诸侯盟国的帮助,立为诸侯。之后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将齐康公放逐海岛,自立为齐国君主,田氏代齐也到了最后的阶段,最终取代了齐国吕氏政权。
小结:
经过“三家分晋”和“田氏伐齐”两大标志性事件后,以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格局正式形成。除了这七大强国外还剩下十多个小国,这些留下来的诸侯国因为连年征战,在当时被称之为“战国”,不过此时还未将战国一词作为时代名称,直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战国策》一书出来之后,春秋之后的时期才被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时代的形成 从上文已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战国时代的开始,不过这并不是形成战国时代的直接原因,战国时代的形成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较大的改变。
经过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到了春秋末期,原来数百家的诸侯只剩下二十多家。虽然诸侯的数量大大减少,但人口和土地并没有减少,基本集中在诸侯中实力最强的战国七雄手中,剩下的一些土地也被十余个小国兼并。虽然财富得到集中,剩下的国家也变得强大,但也因此失去了战略缓冲空间,各国只能直接面对残酷的竞争。
并且随着资源集中,战争规模也比春秋时期有了很大的提升,面对互相之间不断的激烈攻伐,诸侯列国的首要目标就是生存下去,而办法只有富国强兵,使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各国开始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等。
由于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频繁,各国只能组建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这也使战争的规模动辄数十万,甚至近百万,这已经不再是春秋时期的争霸,而是为了求存,这种争夺生存空间的兼并土地战代替之前的争霸战争,所以各国被称为“战国”。
并且春秋时期的法则、制度已经无法适用于新的时代,比如: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从而逐渐瓦解了春秋时期存在的井田制;新时代礼乐已经完全崩坏,三晋和田氏凭借实力自立就是例子。这些无疑不是表明春秋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新时代的生存法则是“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直到其中一个诸侯取代了周王室,终结这个长达数百年的乱世。
文/ 历史 紫陌阁
回味更多 历史 ,下期更精彩。
周朝分封土地,划分诸侯,一开始有统一管理,但是由于后来的领导人能力不足导致各路诸侯四分五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管理不善,各路诸侯相互竞争,吞并地盘,形成几个大的诸侯国吞并了其他的势单力孤的诸侯,留下了实力相当的几个大诸侯国,最后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至于周朝分封土地的传说可以借鉴封神榜最后的的姜子牙分封封地~~~
战国时代的形成也要追随到周朝的灭亡,说战国不得先说春秋。
春秋战国两个时代,总共500年,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大混乱时间,同时,春秋战国的 历史 也可以说是整个东周的 历史 ,东周建立以后虽然周王室的统治力和威望逐渐下降,但是在名义上还是各诸侯国的共主,直到公元前249年,东周被秦国秦相吕不韦所灭,东周才正式灭亡,但此时的战乱仍在继续。
一:春秋
西周以礼乐治天下,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础,《汉书·诸侯王表》中说,“昔周监二代,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可见封国之众,周天子将天下分封给各诸侯建立邦国,各诸侯在各自的封国是最高统治者,同时各诸侯国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力,但是由于受制于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各诸侯王都听命于周天子,在西周统治的275年里,各诸侯王一直维护着周王朝的统治,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这是西周最后一个统治者,从周厉王开始,周朝国内矛盾开始日趋尖锐,到周幽王时,周朝的统治已经江河日下了,当时王畿、关中一带发生了大地震,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导致 社会 动荡加剧,周幽王继位后却不思进取,后来周幽王获得褒国进献的美女褒姒,但是褒姒自进宫以后从来没有笑过,为了博得褒姒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才有了后来的“烽火戏诸侯”,各地诸侯以为犬戎打了过来,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却发现是被周幽王戏弄了,各路诸侯从此心怀不满,周幽王连续做了好几次这样的事情,各路诸侯不再前去勤王,这也造成了日后犬戎打过来的时候,导致了西周的最后灭亡。
二:战国开始
我们都知道周朝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宗法制度,其中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周幽王为了进一步巩固褒姒的地位,赢得褒姒更多的欢心,甚至不惜毁坏周朝的立国之本,周幽王下令废除太子宜臼和往后申氏,不得已往后带着太子逃到了自己的父亲神侯那里,周幽王逼迫申侯交出王后和太子,并且发兵攻打申侯,申侯于是决定先发制人,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一起攻打周王室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点燃烽火台,可是诸侯们因为之前烽火戏诸侯事件受了愚弄不再理会,犬戎攻进镐京,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彻底灭亡。各路诸侯击退犬戎侯重新拥立之前被废除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东周第一个统治者周平王,这时由于周朝西部大部分的土地已经被西戎占领,周平王怕镐京难保,于公元前770年在秦军的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洛阳),东周开始建立, 历史 上称这次迁都为平王东迁,这一年就是春秋时期的开始。
平王东迁以后决定封赏秦国,但是这时的周王室已经没有了可以用来封赏的土地,就许诺给秦被犬戎占领的西土为秦国所有,于是秦军开始攻打西戎,陆续夺得了周朝被西戎占领的土地,成为了西方强国,而在东边,在今天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后来长江下游崛起的吴国、越国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之后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大国,从此展开了长达几百年的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中国大地从此开始进入第一个大混乱的时期,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个晋国大夫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而形成了三个诸侯国。至此战国时代拉开了序幕。
关于战国的形成,跟当时发生一件大事是分不开的,那就是: 三家分晋 。
“三家分晋”在中国 历史 上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司光马的《资质通鉴》就是以该事件作为全书的开篇,而一些中国 历史 学家,不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作为封建 社会 的开端,而是以“三家分晋”作为封建 社会 的开端。
那我们就得先说说晋国了。
晋国的建国时间很早,首任国君是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
据记载,周成王跟弟弟叔虞在公园游玩,顺手摘下一片桐树叶,削成一个圭形,送给弟弟:用这个分封你吧!周公要求选择一个吉日举行分封大典,成王说:我是跟弟弟玩呢。周公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会记载下来,你就得去做,这样,天下的老百姓才会信服于你。
于是,周成王就将唐这块土地封给了弟弟叔虞,这就是后来的晋。
到了春秋时期,晋国是北方数一数二的强国,它多次打败了齐、楚、秦等强国,称霸中原,而到了战国时期,齐、楚、秦还活活在 历史 上的舞台上,可是,晋国却不见了。
这是因为,在春秋中后期,晋国国君手下的卿大夫权力越来越大,他们逐渐掌握了国家大权,将国君的权力架空,成为了他们的傀儡。他们是韩、赵、魏、范、中行、智氏等六家。
这六家,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为此,他们六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后来,赵家打败了中行家和范家,联合智、韩、魏三家,瓜分了他们的封地。
智家在这四家中,势力最大,他很想干掉晋国的国君,取而代之,又害怕另外三家跟他争权,于是,他说:现在国君要去打越国,现在,你们各献出一百亩地给国君。当时的韩家与魏家,都害怕智家,乖乖的交出了土地,唯独赵家,不买智氏的账,赵家说:土地是我们祖宗留给我的,哪能随便送人,不然,我死了也无颜去见列祖列宗啊。
智家就联合韩魏,攻打赵家,赵家当时是赵襄子掌权,他就准备跑,问自己的随从:我该往哪里去?
随从说:去长子城啊,哪里的城墙对坚厚又完整。
赵襄子:老百姓好不容易修完了城墙,又要他们舍生忘死为我守城,他们肯定不干。
随从说:邯郸城粮草充足,不如我们去邯郸吧。
赵襄子:我们好不容易积累了那么点财产,现在又因战争让他们送命,他们肯定也不干。不如去晋阳吧,那里我先主的地盘,我们去那里,老百姓肯定可以为我卖命。
随后,智、韩、魏三军就围住了晋阳城,久攻不下,引来晋水,淹了晋阳城,智瑶巡视水势,哈哈大笑:原来水也可以让一个国家灭亡啊。
智瑶回家后,他的一个谋士对他说:韩、魏两家必反。
智瑶:何以见得?
谋士说:我们三军联盟,马上就灭了赵家,可是我看魏桓子和韩康子反而一点也不高兴。反而忧伤起来,所以,韩魏必反。
韩魏为什么面有忧色呢?
原来,魏国的国都临近汾水,而韩国的国都临近绛水,如果智瑶使用相同方法来灭他们,也是非常容易。
夜晚,赵襄子派使臣来见韩魏两人,对他们说:你听说过唇亡齿寒吧,现在智家联合你们来打赵,如果赵家灭亡了,下一个就来轮到你们了。
韩魏:我们也担心这个,不如我们三家联手先把智家灭了。
当晚,韩魏回去,杀掉看守河堤的守将,将大水引起智家军营,赵襄子正面出击,三家联合,把智氏灭了。
韩赵魏灭了智氏以后,平分了他的土地,周威王在公元前403年,正式封三家为候国。
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称为“三晋”。
而中国正式从春秋步入了战国时代。
结语: “三家分晋”是中国 历史 上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旧的 社会 制度的瓦解,而周天子的权力更加弱小。 历史 学家都将次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从春秋五霸就可以瞧见端倪。
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也就是姜太公的后人,接着就是晋、楚、秦,至于第五霸嘛,吴越或者什么宋,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战国的格局,更早地来源于周天子分封天下,华夏富庶之地,皆是分封给周朝的姬氏宗亲,至于略次一等的是分封给有功之臣,其次是边远之地分封给后来的有功之臣,比如秦的祖先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因为养马养得好,所以分封一块地盘,这块地盘按照格局来讲,就是戍边而已。
最后是对罪囚的流放式的分封,比如楚国和燕国更边远的朝鲜等地。
周天子因征伐楚国的不臣而开始走向衰败,后因烽火戏诸侯而导致失去号令天下的威望。
春秋便从这一段 历史 开始。
春秋是各个边远诸侯国的强大崛起与中原各个姬姓诸侯国相互吞并的故事。
没办法啊,周天子本来的出发点是很好的,把富庶的中原地盘分封给宗亲,由有功之臣的诸侯国负责拱卫周王朝和周天子的宗亲。
奈何啊,人心不足蛇吞象,大乱首先从这些宗亲开始,单单晋的崛起,不知吞掉了多少姬姓宗亲的诸侯国。
最后,有样学样,周天下无法号令天下,姬姓宗亲又在内乱,而且还引狼入室,导致诸侯国废弃了章法,搞起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姬姓宗亲首当其冲,毕竟富庶之地啊,分的人多,所以地盘很小,只要老大镇不住,那么被吞噬是很正常的,自家人吞噬,外姓人更不会客气。
姬姓宗亲是第一波被灭亡的,这些诸侯国大都在春秋时期就被灭得差不多了,也就是几个较为强大的或者与诸侯国关系保持较好的幸存下来。
更惨的是晋国,它吞噬了那么多宗亲的诸侯国,最后却被韩赵魏三家给分了,很典型的豪门恩怨却便宜了别人的故事。
于是乎,边远的诸侯国崛起,姬姓诸侯国的灭亡和被瓜分,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凡事,谈本质。
战国时代的到来,古代的说法叫礼崩乐坏,礼崩乐坏的实质是什么?
是旧有贵族制度成了 社会 发展的障碍。各诸侯国面临生存压力,为在竞争中超车,一场面对旧贵族制度的改革开始了。
首先是 社会 成员对旧制度的全面反思,以及未来 社会 的全面探讨,这就是中国 社会 绝无仅有的百家争鸣。
随着探讨的深入,理论被用于现实,在风云激荡的改革中,平民登上政治舞台,主宰了新的时代。
这个时代,就是战国。
感谢你的提问,这里是老白说,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
战国时期的形成,是有几个原因的。
第一,经过春秋时期频繁的争霸和战争导致诸侯国的大量灭亡。春秋初期,一共诸侯国有一百多个。而到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时候,一共只有七个。由于财富人口的进一步集中,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和频率开始大幅度上升。
据不完全统计,战国期间,大小战争有两百多次,双方交战兵力动不动就是几十万。比如阴晋之战,秦国参战兵力就多达50万。长平之战,光赵国兵力就达40万。
第二, 社会 制度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原本的奴隶制不能更好的适应 社会 发展,开始逐渐崩溃,而由于地盘,财富,人口的进一步集中。封建制度开始形成,封建制度的基础便是土地,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开始大规模战争。
第三,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开始由铁器开始代替青铜器。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条件也大幅度改善,生活水平也有所上升。武器也开始改朝换代,因此也导致了战争规模的扩大。
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大家族把晋国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了赵魏韩三国为诸侯国。
田陈篡齐:来自陈国陈厉公之子陈完因避陈国乱逃到齐国,被齐桓公收留并赐田姓,改名田完,传九世至田和,公元前391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岛,自立为齐国国君,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正式封为诸侯,从此齐国由原来姜姓改为田姓。
这两个事件是春秋到战国的历史标志,其中第1件事是形成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的主要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5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欧洲板甲简介,历史上的发展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