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对这一领域稍有研究的人便知道其在世界范围内长期领先的现状。我国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就掌握了“块炼渗透钢”技术,并用来锻造钢制的武器。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后期,又发明出了将生铁加热到熔化状态下加以炒炼从而形成钢的“炒钢”技术。
▲中国古代的传统盔甲札甲
至南北朝时期,创造性的发明出了将生铁和熟铁配合到一起加热的“灌钢”技术,大大提高了钢铁的产量。因为钢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进入唐、宋时期后,中国的钢铁农具大规模普及,基本代替了过去的木、石农具。农具都用上了钢铁,武器自然更不会吝啬,中国古代的钢铁兵器虽然在各种博物馆中展览不多,给人一种稀少的错觉,但是如果对古兵器收藏圈子有所了解,便会对其规模和质量所折服。
▲大量出土的中国古兵器
但是这就让一个问题始终在人们脑中挥之不去,既然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这么先进并且长期领先,那么为何没能发展出板甲这一古代盔甲的“终极形态”呢?板甲出现于14世纪,在15世纪中期发展成熟,正相当于中国的明代。中国的明代时期也是冶金技术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出现了被称为苏钢冶炼法的工艺,此时的中国仍是冶金领域的先进国家。但是中国始终没能发展并装备板甲,因此甚至出现了因为中国冶金技术落后,所以做不出板甲的说法。
▲在人们的印象中,板甲是欧洲中世纪的象征
如果说中国没发展出板甲,是因为恰好没有想到的话,那么明朝时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方国家的殖民者已经来到了中国,明朝军队在于其的战斗中也缴获了一些板甲,那么为什么明朝没有借机进行研究和仿制呢?
▲影视作品中的中国盔甲
其实,在灌钢法普及以前的南北朝前期,东亚地区也出现过板甲,这种铠甲以朝鲜半岛和日本的短甲为代表。在描绘日本创世神话的作品中,日本的“创世神”们也穿着这种盔甲。但是自灌钢技术出现后,这种盔甲最终消失了,以长方形甲片捆扎起来形成类似龙虾壳结构的札甲最终成为了中国盔甲的主流。
▲短甲
为什么钢铁的生产容易了,板甲反而消亡了呢?现在看,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的板甲的性价比不如札甲。众所周知,钢板越大,脆性越大,这个问题只能靠反复锻打来解决,而这会消耗大量的人力。于是中国古人的最终选择是,大规模制造小型的钢制甲片,因为尺寸小,所以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加工到十分坚韧的程度。这样不仅节省人力,而且在盔甲出现破损后,也便于修理。
▲中国以及东亚地区较为普及的札甲
短甲类的东亚板甲之所以会最终消亡,其原因可能就在于这种板甲的钢板脆性较大,防护力较低,而如果反复锻打则会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于是最终这种板甲被淘汰了。在之后的历史中,因为中国制钢技术的发达,钢制甲片捆札盔甲成为了中国发展盔甲的主要方向,并形成了“路径依赖”。
▲出土的中国古代板甲
相比之下,欧洲地区的冶金工业长期落后,直到十五世纪时,当地最先进的“土法吹炼”(高炉前身)炉的铁出产率也只有39%,一座此类炼铁炉的年产量约也只有40—50吨。铁的生产尚且如此困难,就更不要提钢的生产了。这种冶金技术的落后,导致如果仿效中国制造札甲,难以使用钢制甲片来捆扎(因为产量太低),而如果使用铁质甲片,其防御力则会大打折扣。
▲身穿札甲的军事爱好者
但是欧洲人另辟蹊径,利用铁相对来说柔软好加工的特点,发展出了以铁质圆环连接而成的锁子甲。这种以铁环制成的锁子甲穿在人身上便于行动。根据现代人的复原,锁子甲对于中世纪普遍使用的刀剑、长矛等武器都有很好的防御能力。当然其也有劣势,即因为整体为软结构,所以无法抵御重击等攻击方式。这一问题,欧洲骑士们往往用在锁子甲里先穿一件厚袄来解决。
▲锁子甲是欧洲骑士们长期以来的主要盔甲
最终因为材料学上的落后,欧洲人试图在结构设计上弥补回来。于是他们试图用熟铁制成整体的盔甲,将盔甲的外形设计成弧形以助于让敌方的兵刃划开,最终导致欧洲板甲的诞生。而因为盔甲是整体制成的,不似札甲那样层层叠叠用皮绳等材料捆扎,所以在使用相同的装甲厚度时,板甲的重量更轻。这就让板甲有了在一些关键部位进行加厚的可能(如果过度加厚札甲的甲片,那么整体重量会难以让人承受),同时也消除了防御薄弱点,使其也获得了较好的防御力。
▲给步兵使用的板甲
但是不同的板甲在质量上的差别也是极大,有些价格便宜的板甲粗制滥造到“会被磨破”,也无法防御弓弩等抛射冷兵器的射击,只对刀剑有一定的防御力。在不少军武爱好者的技术复原中,普通板甲面对弓箭的射击往往都是一个被射穿的结果。质量较好的铁制板甲也是造价不菲,例如据说圣女贞德的“白色盔甲”的造价就高达100个金币。
▲普通板甲连箭也很难防御
在西方的冶金技术继续发展,使其在有了制造钢制板甲的技术基础后,欧洲的王侯贵族们不计成本低要打造出合身的盔甲,在充足的资金下,一件件精美华丽并且坚固耐用的板甲被打制了出来。艺术家们往往将盔甲当作展示自己雕刻才能和文化水平的舞台,将各种神话传说雕刻到了盔甲上,谱写了世界古代盔甲史上最华丽的一页。但是这些盔甲往往多出现在骑士的比武场上,而非血肉横飞的战场。
▲华丽而充满艺术气息的板甲
之后,随着火器的发展和普及,板甲在战场中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小。至十八世纪时,往往只有胸甲骑兵才穿戴板甲。
▲面对越来越先进的火器,即使是板甲也难以防御
也就是说,因为古代中国较早的掌握了大规模生产钢铁的技术,导致中国盔甲的材料长期领先,于是在钢甲片盔甲上“一条路走到黑”。即使西方殖民者来到中国的明清时期,也没能根本改变这种情况,但是中国人却学习了锁子甲技术。清代时,因为锁子甲的灵活与防御弓箭能力的优秀,获得了热衷骑射的满洲骑兵的喜爱,不少清代将领和骑兵的画像上,他们往往都身穿锁子甲。
▲身穿锁子甲的清代将领
西方则因为冶金技术的长期落后,结果在如何利用熟铁等较软、脆的材料制作盔甲上持续钻研,并创制出了板甲这种利用结构抵消材料劣势的盔甲设计。在西方的冶金技术足以支撑较大规模的钢铁生产后,才出现了现代人认为的“无坚不摧”的板甲,但这种“无坚不摧”的板甲也很快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火药武器的发展退出了历史舞台。
▲骑士的比武场,是板甲的最后舞台
我国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是从冶炼生铁开始的,冶铁术大约发明于西周时期。先炼生铁后炼钢,生铁是炼钢的原料。炼钢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此外,铜冶炼技术也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发明。
在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风箱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我国发明的一种世界上最早的鼓风设备。
欧冶子是春秋时越人,是当时的冶金高手,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铸剑师。《越绝书》中记载有“楚王见剑”的故事,让我们有幸看到“龙渊”剑的诞生过程。
楚王命令相剑家风胡子到越地去寻找欧冶子,叫他制造宝剑。于是欧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寻觅能够出铁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这三样东西都具备了,才能铸制出利剑来。
最后,欧冶子来到了龙泉的秦溪山旁,发现在两棵千年松树下面有7口井,排列如北斗,明净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实乃上等寒泉,就凿池储水,即成剑池。
欧冶子又在茨山下采得铁英即纯净的铁,拿来炼铁铸剑,就以这池里的水淬火,铸成剑坯。可是没有好的亮石,终是无法磨出宝剑。
欧冶子又爬山越水,千寻万觅,终于在秦溪山附近一个山岙里找到亮石坑。发觉坑里有丝丝寒气,阴森逼人,知道其中必有异物。于是焚香沐浴,素斋三日,然后跳入坑洞,取出来一块坚利的亮石,用这里的水慢慢磨制宝剑。
经两年之久,终于铸剑3把:第一把叫“龙渊”;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
这些剑弯转起来,围在腰间,简直似腰带一般,若一松手,剑身即弹开,笔挺笔直。若向上空抛一方手帕,从宝剑锋口徐徐落下,手帕即分为二。斩铜剁铁,就似削泥去土。
这些宝剑之所以如此锋利,皆因取铁英炼铁铸剑,取这池水淬火,取这山石磨剑之故。
楚王见剑大喜,乃赐此宝地为“剑池湖”。后在唐代改叫“龙泉”,一直叫到今天。
楚王曾引泰阿之剑大破晋军。当时晋国出兵伐楚,围困楚都三年,为夺楚国镇国之宝“泰阿剑”。楚国欲城破之时,楚王亲自拔剑迎敌,突然剑气激射,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兽咆哮其中。片刻之后,晋军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军覆没。
上述记载,虽然带有传说的成分,但据现代考古发掘报道,春秋时期,我国的冶金技术确实非常之高,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欧冶子为越王勾践铸造的宝剑,被埋在地下数千年,发掘出土后发现还光亮不锈,十分锋利。经现代科学研究,这些青铜兵器都经过很好的外镀处理,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金属外镀术的国家。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结果来看,我国人工冶炼的铸铁器具约出现于春秋末期以前,即公元前6世纪左右。
江苏省六合县程桥的东周墓中出土的铁丸和弯曲的铁条,经鉴定前者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生铁,为白口铁铸件;后者是用早期的块炼铁锻成的。这是世界最早的生铁。
生铁是炼钢的原料。炼钢的产品多是低碳钢和熟铁,但是如果控制得好,也可以得到中碳钢和高碳钢。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掌握炼钢技术,是世界上最早会制造炼钢的国家。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现:楚王陵保存着一处完整的西汉楚王武库,库中堆满各式成捆的实战楚汉兵器,兵器虽历时2000多年,依然锋利无比,轻轻一划刀锋力透10余层厚纸。
研究分析表明:当时的钢铁技术正处于发展时期,淬火工艺、冷锻技术、炼钢制作均已使用。楚王陵的年代下限为公元前154年,这表明我国在西汉早期已发明并使用了炼钢技术。
世界上最早有关炼钢的记载,见于我国古代东汉时期的《太平经》72卷,书中写道:
使工师击治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耶。
这“水”应指生铁水。“万锻”应指生铁脱碳成钢后的反复锻打。
直至18世纪中期,英国才发明了炼钢法,在产业革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青铜冶炼也是我国独树一帜的技术发明。据考古发掘和古书《史记·封禅书》等记载,我国在夏代已经冶炼青铜,进入青铜时代。
冶铜技术和规模上在殷商已很发达,西周进入鼎盛时期。表明我国是世界最早冶炼青铜和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
白铜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中的杰出成就。目前公认的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白铜记载,见于东晋散骑常侍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卷4。文中记载:“螳螂县因山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
螳螂县治所在今云南巧家老店镇一带。这里富产铜矿,而邻近的四川会理出镍矿,两地间有驿道相通,从资源上看,可以肯定螳螂县所出白铜为镍白铜。这是有关镍白铜的最早可靠记载。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白色的铜合金统称为白铜,包括三种铜合金:
一是含锡很高的铜锡合金,如被称作白铜钱的“大夏真兴”铜钱和隋五铢钱,经检验均为高锡青铜,不含镍。又如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一批奈良时代的我国白铜镜,也是高锡青铜;二是含砷在10%以上的铜砷合金,即砷白铜;三是铜镍合金即镍白铜。三种白铜中,镍白铜最为重要,其次是砷白铜。
我国是世界最早用胆水炼铜的国家。西汉时期《淮南万毕术》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说“石胆……能化铁为铜”,这些距今已约2000年,比国外约早1500年。
胆水炼铜或称“胆铜法”,是宋代最重要的炼铜方法,即把铁放在胆矾溶液中,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金属铁置换成为单质铜沉积下来的一种产铜方法。
因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铁排在铜的前面,表明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所以铁能和铜盐发生化学作用而置换出铜。
失蜡铸造法是铸造器形和雕镂复杂器物的一种精度较高的铸造方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失蜡铸造法的国家。
失蜡法铸造铜器从文献记载看,最早是唐代。北宋宰相王溥著的《唐会要》中记载,唐代开元年间使用蜡模铸造开元通宝,这是我国关于失蜡法的最早记载。
从青铜实物考察,1979年河南省淅川县楚国令尹子庚墓出土的铜禁,器体侧面和边沿铸强国富民呈网状的相互缠绕的蟠螭,所显现出的玲珑剔透的镂孔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
据研究,子庚死于公元前552年,它的相对年代应属春秋晚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采用失蜡法铸造铜器最早的铸件。它的发现将我国古代采用失蜡法铸造铜器的起始时间大大提前了,从而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靠的鼓风设备。风箱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世界上最早的鼓风设备。这种古老的设备能够使炉中的火焰熊熊燃烧起来。
考古学家从文献记载上看到,我国古代的大哲学家老子曾经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其实就像一个很大的皮革做的鼓风器,里面充满了空气,所以天不会塌下来。它越是活动,放出的空气就越多。
橐龠,就是古代的一种鼓风器,是“风箱”一词的古称。老子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可见那时就已经普遍开始使用风箱这种鼓风器了。
在我国古代,风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尤其在冶炼金属方面,风箱更是必不可少的设备。
宋代发明了一种双动式活塞风箱,这种风箱有许多优点,所以刚发明出来,就在我国民间普遍使用,甚至直至今天,北方农村中有些地方仍在使用这种风箱。
双动式活塞风箱整体为一个矩形的木箱,箱内用一个隔板又分为两层,上层内装有活塞,活塞与拉杆相连而且又和风箱外的拉手相接,在活塞与隔板相接的地方,有一些羽毛,这样可以防止空气溢出。
下面一层是风道,隔板的两端有两个风口,箱两端各有一个进风孔,口上装有一个活瓣,活瓣可使空气只朝一个方向流动。
使用这种风箱的时候,只要把风箱上的拉杆一拉一推,即可使空气往复运动。这样炉中的焰火在风的吹动下就会越烧越旺。
风箱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战国时期的皮革橐龠到东汉时期的木扇式水排,直至宋代的双动式活塞风箱,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鼓风器,使我国古代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处在世界先进行列。
除了上述介绍的之外,我国古代冶金技术还有许多其他发明与创造,但限于篇幅,只能挂一漏万,不能一一述及。不过由上所述,便可足见其先进程度。
总之,我国古代在冶金技术和设备上,创造了多项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冶炼技术的发展,也为世界冶金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冶炼的技术的发展包括铁矿石的冶炼,淬火处理,供风形式的改进,后期柔化处
理。在铁矿石的冶炼上有坩埚炼铁法和高炉炼铁,坩埚炼铁法是我国人民独特的创造,已有悠久的历史。河南南阳市北关外瓦房庄西汉冶铁遗址和河北清河镇西汉初年故城冶铁遗址,都曾发掘出坩埚炼铁炉的遗迹,说明最迟在西汉时代已经应用此法了。坩埚炼铁法是炼铁法中成本最低的,但不适宜大规模生产,因而尽管长期流传,流行很广,然而始终处于次要地位。高炉炼铁是一种经济而有效地炼铁方法,因而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冶炼生铁的主要方法。高炉从上边装料,下部鼓风,形成炉料下降,和煤气上升的相对运动。燃烧产生的高温煤气穿过料层上升,把热量传给炉料,其中所含的一氧化碳同时对氧化铁起还原作用。这样燃料的热能和化学能同时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下层的炉料被逐渐还原以致熔化,上层的炉料便从炉顶徐徐下降,燃料被预热而能达到更高的燃烧温度。这确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冶炼方法,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淬火处理其主要是将已经锻好的钢铁烧红,达到一定温度,突然进入冷却剂中很快冷却,使它获得高的硬度和一定的物理机械性能。古代常用的冷却剂就是清水,水最便宜,而且冷却能力很强。《天开工物》卷10《锤锻》部分说:“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徤钢,徤铁。”战国时期淬火方法就已经发明了淬火技术,到西汉时期,淬火工艺有进一步的发展,常常对钢刀、钢剑采用局部渗碳和淬火工艺,从而提高刃部的硬度和机械性能。到了明代,人们对于淬火工艺功能的认识确已比较精深。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有些钢件如果不需要太硬,就不宜用水淬火,并且“冷待淬火”工艺也被使用。为了适应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上对钢制品的需求,西汉后期出现了“炒钢技术”,这种技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的状态下再加以炒炼,使脱碳成钢或熟铁。其后,在南北朝时期普遍得到运用的是灌钢冶炼方法,这种冶炼方法,利用生铁的铁液灌入未经锻打的熟铁,这样成本较低、工艺简便而能比较保证质量。至于在供风形式上,我国经历了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到畜力鼓风再到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冶炼的温度不断提高,冶炼出来的钢和铁所含的杂质越来越少。
在世界冶金技术发展史上,我国炼铁、炼钢技术的发明都不是最早的,但是它的发展,却后来居上,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晚期,中国人民在这方面不断有独特的创造,在世界冶金史上经常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地理上不方便交流,也是成就自己的关键
从灵活性上 也就是机动性上 鳞甲(或者说成是锁甲)都优于板甲。
防御性上 鳞甲只对砍劈攻击有较好的防护,对于点攻击(也就是 长枪,弓箭,弩)都比较差。 而板甲对于砍劈或者是点攻击都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重量 那明显没得比 士兵穿鳞甲后 可以进行较好地步兵机动。而板甲都是骑士使用的,整套加一起(连马的甲也算进去了)的重量,使得骑士自己根本无法上马,每个骑士需要配备几个到几十个的辅助兵来机动。
维护性,这个无法比,鳞甲出现的比较早,而板甲是在钢铁整体冲压技术成型后才出现的(也就是 如果 给你一块铁,你用小锤子是锤不出板甲的)当然板甲消耗钢铁较多。
下面有个说中山靖王刘胜的衣服。。真搞 。。那个叫金缕玉衣,,是冥器
那个东西能比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5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