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官渡之战”是屈指可数的几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最终以曹操以寡胜多结束,这也可以说是曹操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
当时袁绍作为天下最大的诸侯国,无论是实力还是资源,都远远超过对手曹操。就连袁绍自己都觉得此战稳超胜券,但最终的胜利却是弱小的曹操。分析起来,主要原因还是曹操对袁绍的了解,“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做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是曹操对袁绍的评价。的确如此,袁绍正是败给了自己,也促成了手下名将的投降。
颜良、文丑、张郃、高览被称为“河北四庭柱”,可见此四位对于袁绍是多么重要。但是尤以“颜良、文丑”为先,说明袁绍真正的爱将又是这两位;相对的“张郃、高览”却极少听袁绍提及。
这也正好促成了张郃、高览不尽心“袭曹营”,反双双投降曹操的结局。袁绍眼里的第一猛将“颜良”被关羽所杀、“文丑”又是一莽夫,死于乱军之中(正史并非关羽所杀)、张郃、高览又投降了曹操,“河北四庭柱”坍塌,袁绍即败。
张郃投降曹操,可以说是他此生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在曹操帐下,张郃得以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战无不胜,屡建奇功,被世人尊称为曹魏“五子良将”。
到了三国中后期,蜀汉刘备在诸葛亮以及“五虎上将”的帮助下,占荆州、取川蜀,可谓实力大增,甚至成为当时曹操的最强对手。汉中之战,刘备亲率大军攻打张郃,结果久攻不下。此时曹操派出曹魏元老“夏侯渊”来救;“夏侯”兄弟大将可以说是曹操起兵以来元老级的三国名将,轻易不肯调用。这次曹操派遣“夏侯渊”亲临,可见汉中此战在曹操心目中是多么重要。
张郃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抵御刘备大军,也足以证明张郃的能力非凡。张郃长期抵御刘备倒没怎样,结果“夏侯渊”一出场就被黄忠斩杀与定军山。
夏侯渊之死大大挫动曹军锐气,这场仗蜀军按常理来讲属于“完胜”;但刘备得知夏侯渊被杀后竟不是特别高兴,还抱怨说“杀便杀张郃,斩夏侯渊何用!”这句话足以证明,在刘备眼中,张郃的地位和实力是远远超过夏侯渊的。
三国名将夏侯渊死后,曹营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曹操识才,毫不犹豫的将张郃提拔为“领兵统帅”;张郃也不负众望,不仅军心得安,继续抵御刘备蜀军,而且最终迫使刘备放弃“北伐”。
刘备死后,诸葛亮又不间断的数次“北伐”,张郃也总是扮演着“戍边先锋”的角色。太和五年,诸葛亮在张郃的强硬抵御下,北伐再次失败。
《三国演义》中说张郃贪功,追击诸葛亮结果中计身亡。但正史中,张郃并不赞同追击诸葛亮,数次谏言“领兵大元帅”司马懿;但司马懿认为张郃畏战,严令“强逼”张郃出兵追击。
张郃迫于无奈追击诸葛亮,果然在木门谷中了埋伏,张郃被箭射身亡。从某种角度来讲,一代名将张郃的死很大程度上是被司马懿“害死”的。
张郃,东汉末年冀州河间国鄚县人,借黄巾起义余部此伏彼起的时机,应募为冀州政府军,参与讨伐黄巾军,从而实现由民到军的转换。
张郃的身份转变,在《三国志》中有且只有很简单的记载,即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经过厘清汉末、黄巾起义和韩馥从尚书提拔冀州牧的三个时间节点,可以确定张郃投军的时间点,即中平六年十月后至初平元年正月前这头尾三个月内。因此,还需从《三国志》里所记载的这句话中确定张郃投军前的身份,方可获悉张郃投军的理想,或者说意图。
首先,陈寿的用词。
陈寿写《三国志》主要是叙事,且文笔精炼,剪裁妥当,以达到所记载的内容与所表述的文字两者有机地统一。为此,在记载张郃投军时,过程用“应募”一词,结果用“军司马”一职。应募,在《辞海》中的释义是接受召募。所以,应募,带有主动之意,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正如《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这是关羽对刘备说的话,主动性很强,丝毫无被动的成分。
军司马,在周朝时,为大司马属官,掌兵事;在汉朝时,为大将军属官,主兵。《后汉书·志第二十四·百官一》记载:本注曰:司马主兵,如太尉。……军司马一人,比千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通典·卷一百四十八·兵一》记载:凡立军,一人曰独,二人曰比,三人曰参,比参曰伍,五人为烈,(烈有头。)二烈为火,(十人,有长,立火子。)五火为队,(五十人,有头。)二队为官,(百人,立长。)二官为曲,(二百人,立候。)二曲为部,(四百人,立司马。)。
军司马,是职掌四百兵的武官。张郃一投军,就担任州牧的军司马,在全冀州里也说是满有名气,在五子良将中起点是最高,如张辽和徐晃是郡吏、乐进是帐下吏、而于禁则是大头兵。为此,张郃的出身绝非平凡,不单单是平民百姓,而是地方豪门望族,按汉末的说法,就是地方豪强。
接着,黄巾起义的后果。
黄巾起义的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政局不稳,外戚专政,宦官专权,徭役繁重,民不聊生;主要目的是推翻东汉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广大农民从东汉封建统治解放出来,以便改善农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因此,黄巾起义的初期是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席卷华夏大地,撼动汉朝根基,促进社会进步;而后演变到打击豪强、劫掠富商,四处烧杀抢掠,变成“黄巾贼”,酿成“黄巾之乱”。
最后,地方豪强的应对。
黄巾起义,不仅仅是毁官府衙门、杀贪官污吏,还打豪强地主、劫富商大贾,一下子损害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一瞬间与整个统治阶级为对立。从而使原本也对官府没有好感的豪强地主受到利益损害,促使各地豪强地主利用宗族关系,组织地主武装与黄巾军为敌十分,甚至是出人出钱出物,或支持或联合官府,或独自起兵配合官府镇压黄巾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生于鄚,长于鄚的张郃在汉末在冀州应募讨黄巾,一下子就担任统领四百兵的军司马,就暗示张郃的家庭出身,出自冀州河间国鄚县里的其中一个豪强地主。
正因阶级相背、利益相悖,甚至是阶级被灭、利益受损,张郃为了自身利益、顺应历史潮流,接受东汉政府的召募,投身到镇压黄巾的行列中,从而开启人生三分之二多且又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
在三国时期的曹魏,曹操手下有五位将军被合称为五子良将,与刘备麾下的五虎上将齐名。五子良将其中的两位便是张辽和张郃。大家都很好奇,他们两个都都姓张,经常会将两人近来比较,想比较一下谁更厉害,谁的功劳更高,他们的结局如何?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寻答案。
张辽字文远,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他曾经的跟随过丁原,董卓,吕布,后来在曹操打败吕布以后,归顺了曹操。张辽的跟随着曹操的东征西讨,战功累累。与关羽一起,帮助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攻克邺城,斩杀乌丸单于蹋顿于白狼山,后讨平梅成、陈兰等贼寇。再后来,曹操赤壁败北,引军北还,留张辽与乐进、李典等固守合肥抵御孙权。后来,孙权率10万大军来犯,张辽趁着夜色,以800骑兵击其先锋挫其锐气,在孙权军退却时,率军追击,差点活捉孙权,威震逍遥津,这就导致了后来的一个典故,合肥之战,张辽大破孙权,致使东吴小儿闻张辽民不敢夜啼。后来张辽累官至征东将军。在曹丕时期,张辽染上疾病不久后去世。
张郃,同样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名将,之前是在袁绍手下,被称为河北四庭柱之一,在官渡之战时因郭图相逼,率军投降曹操,后跟随曹操受到重用。跟着曹操平定北方,远征乌丸,平马超灭张鲁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张郃跟着夏侯渊一起驻守汉中,在夏侯渊被黄忠斩杀之后,张郃代领全军统帅,收整残局。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张郃奉命救援陇右,又在街亭大败马谡。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随司马懿前往抵抗,后诸葛亮退兵之际,张郃追至木门,被滚木雷石围在谷中,飞矢射中右膝而亡。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魏的五子良将,按历史记载来说呢,张辽的功劳肯定是要大于张郃的,后世也将张辽列入了武庙之中。尤其是合肥一战张辽更是八百大破十万,这种惊人的以少胜多战绩足以列入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伟大的战役之一。
三国时期,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出现了无数的文臣武将,这些人或者计谋百出,或者战力无双,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
论起武将,最为出名的则为蜀汉的五虎上将,其次则为曹魏的五子良将,能位列其中的这些人无不是有着万夫不敌之勇。
在三国前期,整个天下势力最大的,不是曹操,也不是孙权,更不是刘备,而是雄踞冀州的袁绍。袁绍实力强悍,手下自然也是猛将如云,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河北四庭柱。
河北四庭柱指的是颜良,文丑,高览,张郃四人,他们在正史中的水平究竟如何呢?
颜良、文丑历史上很喜欢将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来说,在《三国演义》中,袁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倘若颜良文丑有一人在此,便容不得他放肆!由此可见,颜良文丑在袁绍的眼中是非常猛的。
颜良是一员猛将,在袁绍平定冀州以及与公孙瓒争霸时,立下过不少的功劳,因此深受袁绍的器重。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曹操于官渡交战。开战时,袁绍监军沮授劝谏袁绍:“颜良性格促狭,虽然骁勇,但不可以单独任用。”但是,袁绍仍以颜良进攻单独守护白马的曹将刘延。
后来,曹操在荀攸的建议下,搞了一个声东击西,关羽、张辽为先锋,击破颜良军,而颜良在万军丛中被关羽给斩杀了。
由此可见,颜良勇武有余而智谋不足,难以独当一面。
再说文丑,文丑是袁绍的骑兵主将,也是在建安五年的时候,文丑与刘备率五千骑兵追击曹操,中了曹操的诱敌之计,兵士只顾抢掠物资,最终文丑死于战乱之中,刘备偷偷跑了。
综上两个人,或许武力很强,但都不是帅才,无法独当一面,就像荀彧评价的,“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高览高览这个人吧,在正史中记载非常少。
官渡之战时,曹操偷袭乌巢,袁绍采用郭图的建议,仅仅轻骑救援,反而让高览和张郃去攻击曹营,结果久攻不下,乌巢的粮食也被少了个干净。
郭图见自己的计谋失误了,于是把责任都推给了高览和张郃,两个人一怒之下,就投降了曹操。
投降曹操之后,高览就再也没有了音讯,或许是本事太低,曹操看不上,又或许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吧。
张郃在这四个人中,本事最大的恐怕非张郃莫属了。
张郃先是河北名将,在袁绍手下办事。投降曹操之后,又成为了五子良将,可见其本事之大。
张郃投降曹操之后,也是屡立战功,还当过曹军的主帅。
到了诸葛亮北伐之时,张郃还曾在街亭之战中,击败马谡,迫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而后在231年时,受司马懿的胁迫,追击蜀军,最后被射杀。
结语在上文中,所提到的河北四庭柱、五虎上将、五子良将,这些称呼名头都是演义和民间传说,历史上没有这些称呼。不过,他们的战绩大抵如此,这四个人中,最强的应该是张郃,颜良文丑两个人半斤八两,至于高览,资料太少,不好说。
三国时期曹魏的五子良将分别是指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五人。个个不仅都是英勇善战,更是有勇有谋,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是诸葛亮心中的强敌,其中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更是被刘备和诸葛亮认为是蜀汉大患。
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善于用兵,江湖上人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是指张郃用兵的高明之处。张郃镇守汉中时,张飞率兵攻打,这一战虽然是张郃战败了, 但是张郃的善于作战和用兵策略却让刘备印象深刻。认为此人必须除掉,不然将来一定会成为蜀汉的大患。所以,当再次攻打汉中时,刘备亲自率数万精兵,做好周全策划夜袭张郃,可惜,太想除掉张郃的刘备反被张郃战败,导致刘备写信向益州求援,这让刘备更加觉得张郃的厉害。
真正让张郃成为蜀汉心痛之恨的是,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诸葛亮组织北伐,本来因曹魏辖地百姓叛变支持诸葛亮,所以诸葛亮胜算是非常大的。但是张郃断了马谡的水源,加快了马谡兵败,而且原本已经叛变的曹魏辖地又被张郃收复。可以说,本来此战胜利是诸葛亮一生中最有希望成功北伐的,结果因为张郃败了。
可惜的是,虽然张郃厉害,五子良将厉害,但是因为曹操的任人唯亲,所以五子良将在曹魏一直被宗亲出身的“八虎骑”压制。而让刘备和诸葛亮头痛的张郃,也在曹操死后,因为司马懿不想张郃成为自己的绊脚石,所以在诸葛亮再次北伐的时候,逼迫张郃穷追猛打,最后死在蜀军之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5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