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灭掉了强大的秦朝后,整个天下还没有恢复平静,反而更加的动乱。因为所有的人都想当皇帝,灭掉其他的竞争者。尤其是刘邦,从微末起家,最终成为诸侯。还有就是项羽,他是旧楚国将门之后,而且武力值和统兵才能无人能敌。前期他们两人争夺天下,项羽占据上风,可是由于他太自大了,最后被刘邦干掉了。原本项羽可以逃走,却在乌江边上抹脖子了。
老刘的出身很卑微,没有可以借助的家族势力,就是个草莽汉子。可是他却很聪明,知道自己没有尊贵的血脉,这在当时是最大的缺陷。因此他很低调,对待自己的部下很不错,而且到处寻求有才的人来辅助自己。比如张良此人,他是旧韩国的贵族后人,也是当时的名士。可是他却愿意辅助刘邦,这说明老刘有他看中的地方,否则的话为何不去辅助更强的项羽呢?
还有很重要的是,老刘这个人脸皮很厚,说的更难听些就是不要脸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如果这个人有智慧,再加上他脸皮很厚,就会有很大的成就,天下是他的并不奇怪了。或许就是因为老刘的出身,决定了他有些东西是得不到的,就是那种气质。比如说项羽的大气,这是从小需要培养的,让周围的人折服,甘愿为这样的人付出自己的性命。
在两个人的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别,老项比起老刘来就差远了。老刘可以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做到自律,克制欲望,坚忍暂时的屈辱。可是老项的个人魅力,这是老刘所没有的。项羽对所有的东西看得很透彻,不会在乎那么多。虽然他知道有些时候,可以做出这样的事情对自己更有利。可是他却不愿意那样,就因为不在乎的心态。
这也是由项羽的出身决定的,在他年少的时候,自己的家族为了楚国大多战死了。为了躲避秦兵的追捕,不得不到处躲藏。可是他终究是项氏子弟,这种身份决定了他不会是草莽人,有那种气质伴随他。更何况他是项氏的少族长,身负家国的仇恨,他有那种肆意任性的资本。可是他却不能接受折辱,在兵败后宁愿自杀,也不可以向老刘屈服。
后来老刘夺取了天下,可他还是做不到项羽那般肆意。因为他知道自己表面看起来,非常风光,可实际上还存在危机。他只好分封功臣为诸侯,小心的休养生息,积蓄自己的力量。面对各地的动乱,就算年纪很大了,还是要亲自带兵平乱。后来他才明白了,自己的对手项羽,那种大气是他从没拥有的,也理解为何会自杀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暴秦无道,历经二世而亡,秦末起义军中出了两位非常杰出的首领,项羽和刘邦。
本是推翻秦朝义军的同路人,最终却兵戎相见。项羽兵败,最终在垓下被围,突围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扼腕感叹,项羽本可东山再起,为何自绝前程。而作为当事人的刘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似乎发现了当年的秘密。
楚汉相争,胜负未定
楚汉之争,是两大霸主之争,霸王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是人们依然尊重他,后人对项羽也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世人认为项羽的勇猛古今没有第二个人能媲美。
刘邦成为了最后赢家,在很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为人奸诈,而且还很好色;而楚霸王项羽为人光明磊落,而且非常义气,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回想楚汉战争的四年,刘邦真的很艰难,从一开始便屡战屡败,有两个场景让他无法平静。
一、鸿门宴事关生死存亡的危机,正向刘邦逼近,刘邦却茫然不知。
与当时作客于刘邦军中的张良曾有生死之交的项伯,不忍心看到好友丧身于玉石俱焚的兵劫之中,于深夜暗入敌方军营,刘邦置酒相待,把樽祝寿,极尽殷勤;又与项伯约定,将自己唯一的爱女许配项伯之子。
在做了足够的铺垫之后,刘邦才向这位刚缔结了婚姻之约的?亲家翁?转入正题:?我进入关中,一土一木不敢妄动,统计吏民户口,封存官府库存,只为等待项将军前来处置。
分遣兵将,驻守函谷关,只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出入,预防意外事故发生。日夜盼望项将军早日到来,岂敢有二心!恳请项伯兄代向项将军致意,我决无背叛自立之心。
项伯连夜返回军营,把刘邦的话转告项羽,并真切地劝解:?如果没有刘邦先破关中,你能轻易入关?现在他立有大功而你却要出兵进攻,这是违背道义的。
不如借他前来解释的机会,以礼相待,重修旧好。?或许项羽本来就不愿意与刘邦由盟友变为仇敌,或许项羽认为刘邦的解释合情合理,他同意了项伯的意见,传令暂缓进攻。
但谋士范增却力主借机杀刘邦以除后患,项羽又处于矛盾的心态之中。
次日清晨,刘邦率张良、樊哙等心腹人物,仅以卫士百人随行,前来项羽驻地鸿门,拜见项羽,化解危机。
二人相见,刘邦立即解释:?我与将军同心合力以攻秦,将军血战黄河以北,我转战黄河以南,我自己都未料到能先入关中,得以与将军在此重逢。
由于小人传言挑拨,造成了将军与我之间的隔阂。我面见将军,表明心意,一切听凭裁处。?
率直的项羽,听了刘邦这番似乎出自肺腑的表白,信以为真,甚至对自己一度想攻灭刘邦产生了一丝歉疚之情。
酒宴开始了。项羽、范增、刘邦、张良四人,依据宾主之礼入席。樽盏交错,笑言相向,却总有一股杀气横压在宴席间老谋深算的范增,多次目视项羽,让他下令诛杀刘邦,项羽心中已解除了对刘邦的敌意,故意假作不知;
范增一时情急,连举所佩玉三次,暗示项羽,必须痛下决断,项羽仍默然不应。
范增出招楚将项庄,命令他以舞剑助兴的名义,伺机在酒席间刺杀刘邦。项庄入帐,拔剑起舞,满含杀机的目光,不时瞟向刘邦。
剑花如涛,杀气骤至。心中忐忑的项伯,自然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借?对舞助兴?之名,也入席舞剑。
他故意以自己的身体封闭住项庄指向刘邦的剑路,项庄一时无法得手。张良对席间情势,了然于胸,连忙离席,招呼随侍帐外的猛将樊哙,伺机救援刘邦。
刘邦有了这位?守护神?,才觉得稍微放心。
随后,刘邦、樊哙借口离席,仅带四人取捷径返回霸上军营;留下张良一人虚与周旋。
二、彭城惨败
汉王二年(前205)三月,刘邦利用项羽亲率主力出征田齐、后方空虚之机,亲率汉军主力,出兵东伐。刘邦此次出兵的声势颇大,汉军以及裹胁的?五诸侯? 联军共有五十六万人。
四月间,刘邦及其盟友的军队,三路并进,兵锋直指楚都彭城。由于楚军主力随项羽伐齐,汉军基本未经苦战,就顺利地攻占了彭城。
当时,项羽的都城虽然暂时失陷,但主力军队未曾受损,刘邦却错以为大局已定,根本没有对项羽的回兵反扑作出防范,只知道?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尽显得意忘形之相。
项羽闻报,令诸将继续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回师突袭。
从双方投入的兵力数量而言,项羽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项羽的用兵方略,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围歼战而不是击溃战而展开的。
这固然表现出项羽蔑视对手的气魄,更重要的是项羽对双方实际战斗力的对比,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
战事完全按照项羽的意图展开。
彭城一场恶战,项羽大展神威,自晨至日中,大破汉军。汉军被杀十余万人,溃不成军。楚军又乘胜追击至灵璧东面的睢水岸边,汉军被迫跳下睢水,淹死的尸体遮蔽了水面,睢水为之不流。汉王刘邦也被楚军重重包围,幸得一场大风,刮得窈冥昼晦,楚军大乱,刘邦才得以与数十骑遁去,免遭被俘的厄运。
刘邦准备回老家沛县携带家室一起逃命,不料项羽也派出军队追到沛县,搜捕汉王家眷。刘氏全家逃亡,被乱兵冲散。
刘邦的父亲、妻子,却在逃亡的途中,被项羽部下所俘虏。
此后,他们以人质的身份,被项羽所扣押。
楚汉战争,虽然刘邦胜利了,但项羽就真的输了吗?人们依然尊重他,后人对项羽也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世人认为项羽的勇猛古今没有第二个人能媲美。
刘邦成为了最后赢家,在很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为人奸诈,而且还很好色。
如此说来,刘邦赢得了政治,却输掉了精神。十年帝位,征战不息
刘邦登基之后,实在没有享受?天下太平?的安乐之福,一系列麻烦事,接踵而至,使得这位开国皇帝大有疲于应付的感觉。
在刘邦称帝的当年七月,燕王臧荼就率先起兵反汉了。刘邦不敢大意,亲自领兵平叛。用兵两月有余,才将臧荼俘获。刘邦封自己的好友卢绾为新任燕王,希望他能够镇抚地方,为自己分忧。
不料,后来卢绾的燕国也成为刘邦的一块心病。九月间,项羽的旧将利几起兵反抗。这次起兵的内幕,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只知道,又是刘邦亲自领兵平叛。
由此可见,这次叛乱声势和危害性必定不小。汉高帝六年(前201)十月,离刘邦称帝不过八个月,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以?伪游云梦?的方式,诱捕了韩信;随后在?罪名?无法落实的情况之下,贬韩信为?淮阴侯?,限制居住在都城。
汉高帝七年(前200),刘邦亲率大军征讨韩王信和匈奴,匈奴首领冒顿巧设诱敌之计,以四十万精骑将刘邦所率的先头部队围困于白登山(今大同东),长达七日,刘邦面临着被俘的危险,史称?白登之围?。
幸得陈平巧设妙计,才侥幸逃脱。此后一直被视为汉家之羞。
汉高帝八年(前199),刘邦再度亲率大军在东垣(后改名为真定,今河北正定)讨伐韩王信余部。此战刘邦尽管以优势兵力而获得胜利,但是似乎汉军伤亡很重。
汉高帝十年(前197)九月,很得刘邦宠信的爱将陈豨,在遭受猜忌的背景之下,利用其出任代国相国、并且?监赵、代边兵?的军政实权,起兵造反,自立为代王。
北部边境烽火顿起,形势相当危急。
刘邦不得不再度亲征平叛。此次平叛之战,大规模的战争就持续长达四个月;从陈豨起兵到被太尉周勃击杀,时间更是长达一年多。
无论从规模之大,还是战况之烈而言,在汉家开国之后的平叛之战中可能均是首屈一指的。汉朝廷几乎是以全力来镇压陈豨叛乱的。不仅刘邦?御驾亲征?,而且太尉周勃也统兵参战。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正月,皇帝亲征平叛尚未归来,京城传出了令天下人更为吃惊的消息:贬居长安的淮阴侯韩信,暗中与陈豨勾结,准备在关中发起叛乱,幸亏被他的属官秘密举报,吕后与丞相萧何巧设妙计,诱韩信入宫,在长乐宫的钟室加以诛杀。 同年三月,刘邦与吕皇后密切配合,对另一位功臣诸侯王彭越实施了突袭掩捕、定罪废王、流放入蜀、中途携归、指令属官再度告发谋反、枭首洛阳、诛夷三族、醢其肉遍赐诸侯的残酷手段,灭其族,废其国。酿成了韩信受诛之后的又一场惨祸!
同年五月,针对着乘秦末战乱之机、占据岭南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佗的割据行为,刘邦深知以汉家朝廷的国力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南征,又不能承认其割据事实为合法,于是派出能言善辩的陆贾,出使南越,盛称汉家德高力强,凭借着一番令人信服的利害分析,折服了恃强不羁的赵佗。
赵佗接受了汉朝廷颁授的?南越王?封号,承诺了?和集百越?的使命。
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刘邦只好强撑病体亲征平叛。乱事已经爆发,刘邦不得不以老病之身亲征。
此役大约历时三个月,刘邦本人还曾中箭受伤,总算把叛乱镇压下去。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发生的燕王卢绾叛乱,更是让刘邦怒不可遏。因为,刘邦与卢绾曾经是关系最为亲密的朋友。
卢绾是丰人,与刘邦同乡同里。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就是好朋友,最为令人称绝的是,刘邦、卢绾同日出生,为此,邻居们牵羊送酒致贺两家。刘邦、卢绾两人自小到大,始终是好朋友。
刘邦为布衣百姓之时,卢绾就追随左右。及刘邦起兵沛县之时,卢绾就参与其中。
跟随刘邦入汉中时,卢绾为将军。在刘邦出关中东击项羽时,卢绾已经官至太尉。最亲近的朋友居然背叛自己,使得刘邦大感意外,倍感怒火攻心!刘邦的老病之躯,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了。
对于晚年的刘邦而言,除了忧虑国事,最令他苦恼的又是?家事艰难?。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回想自己的一生,为了权力和荣华富贵,战斗无数,到头来又怎样呢,吕后盯上了大汉的江山,待他死后刘氏江山将会不保,但是已经无力阻止。
既然无力阻止,那就毅然赴死。
也许他明白了自己的老对手项羽在乌江河畔,当时明明有机会坐船逃生,为什么却选择了自杀,因为作为一个英雄,就要英雄般的离去。
话说天下布衣英雄者,乃刘邦、朱元璋也,二者继秦始皇之后,统一华夏一代君主。
刘邦既无军事才能,也无谋略过人,何以做得九五之尊?刘邦之长,悟性极高,一点就通,一说则明。用人之道,唯刘邦游刃有余。
战事不决,韩信敌之,谋略智辩,陈平分之,治国理政,当萧何也。刘邦令其尽才,用人不疑。
秦末暴动,出两位世之豪杰,力拔山兮气盖世之项羽,安得猛士守四方之刘邦。
从垓下之战开始,项羽蓄势待发,决计要拿下我带领的所谓乌合之众,等打到乌江时,当他面对四面楚歌,知道了胜败已定。
刘邦病重之时在想,项羽当年自刎乌江,实在可惜了这位盖世英雄,如果他突围的话,我军是阻挡不了的,为什么非要自杀呢?
垓下之战时,我的老对手,雄兵五六十万,而我却只有区区五六万人马。双方兵力对此10:1,到了乌江后,项羽的八千子弟全部战死,这令他感到了莫大的失望。
无言面对江东父老,那些活蹦乱跳的八千子弟,他们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祈盼,祈盼他们都平安回来。才放心的把他们的儿子交给了项羽,项羽回去交给父老乡亲什么呢?
虞姬深爱着她的楚霸王,为了丈夫能够突围脱险!一个弱女子,选择了自杀,以减轻丈夫的负担。多么悲壮的爱情故事,今人心痛不已啊!
项羽知道了虞姬已经离他而去,更如扬子江心断揽绷绳,一般的悲痛欲绝。既然爱人不在了,自己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个女人都保护不了,为了他而死,这是他最大的耻辱,
我想项羽还有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做了了断,让我军因他而亡停止进攻江东。他不想再连累江东父老乡亲,这是舍车保帅的办法,他真是勇气
刘邦在临终前能明白项羽为何会选择自刎?私以为这是不可能的,项羽和刘邦本质上来说是很不相同的两个人,从他们的过往中就可以窥见一二,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是名副其实的贵族,他有自己的骄傲和坚持,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而刘邦则出身穷苦百姓之家,前半生就是混日子,是一个识时务、不放过任何机会并无所不用其极的人,性格上有些无赖气质。
刘邦比秦始皇小了三岁,秦始皇当上秦国国君统一天下的时候,刘邦还无所事事,秦始皇成为始皇帝统治天下的时候,刘邦不过是个小小的亭长。刘邦比项羽大了24岁,当项羽在军中立功的时候,刘邦还在底层官场混,或者压根没有够到官场的边。可以想见,倘若不是后来遇到乱世,这两个人基本不可能会有任何的交集,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这两个人不仅遇见了,而斗得你死我活,当然最终还是老辣的刘邦最终夺得了天下,而项羽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剧命运。
但登基之后的刘邦也并不是真的就随心所欲了,当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他想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个太平盛世,一些可以利用的人,想为自己宠爱的人做好安排,但是病榻上的他,却是那样的无能为力,最终他一狠心,拒绝医生的医治,就那样选择等待死亡的到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也相当于自杀。但项羽的自刎同刘邦的拒绝医治性质是很不相同的,刘邦理解不了项羽,只一点,倘若刘邦处在项羽同样的境地,他一定会选择活下来。
我们先来看看项羽最后的时光,鸿沟和议之后,刘邦单方面撕毁协议然后出兵攻打项羽,在最初的战争中,刘邦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很快刘邦联合了几个诸侯分四路对楚军形成合围之势。垓下之战中,楚军被围困,粮草不济,士气低迷,但项羽还是领着八百骑兵冲出包围圈,只是在一路逃亡中,士兵的数量一点点减少,到达东城的时候已经是只剩下二十八人。
等项羽冲到乌江边的时候,遇到了乌江亭长,亭长表示可以送项羽渡河回到江东,东山再起,但是项羽拒绝了,他说: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在他看来,是天要亡他,他不想再逃了,不想回到江东,无言面对江东父老。但其实这只是项羽自杀的一个很小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项羽接受不了自己遭遇如此巨大的失败。用项羽自己的话来说,从军这数年来,他?未尝败北?,即便遇到小的失败,也很快会扭转局面转败为赢,但是这一次不一样,楚军基本可以称得上是全军覆没,只有他逃到了乌江边,这样的失败对项羽这种骄傲又自负的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他征战沙场以来,从来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从来是居高临下的,却不曾想会有一天,他亲自分封的各路诸侯征讨他,尤其是刘邦,誓要与项羽争夺这天下,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失败,而且还是败得一塌糊涂,这于他是一种耻辱,更是嘲讽,嘲讽他过去的战绩似乎都是假的,他没有勇气从头再来,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自刎。
项羽一死,刘邦很容易就得到了诸侯们的拥戴,然后成为汉朝的开国者,在他征战四方的时候,他的妻子吕雉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好的贤内助,朝中的局势很大程度上要靠吕雉来稳定,所以吕雉其实也算是汉朝的大功臣,不过刘邦却并喜欢这位强势的皇后,反而更喜欢温柔的戚夫人。在吕雉的强势教导下,其子刘盈也变得很懦弱,完全没有刘邦的影子,这样刘邦实在喜欢不起来,后期动了废嫡立庶的心思并付诸行动,只是最终还是被吕雉所阻,吕雉请来商山四皓完美化解了这场危机,商山四皓一直是刘邦想要请出山的对象,但是这四人辅佐刘盈却让刘邦欣慰不起来,刘盈做太子意味着吕雉很可能会控制朝政。
刘邦的晚年其实是很悲剧的,他之所以生那场致死的大病还是因为在平定英布之乱中受了箭伤。他初建国封了不少异姓王,这些异姓王在后来多半没有什么好结果,英布还直接起兵叛乱。当然叛乱被压了下来,但是刘邦的病却无法医治了,他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处理完,他还有很多安排没有做好,比如将异姓王们全部打掉,比如避免吕氏专权,比如给戚夫人和刘如意安排一个好的未来,但是很多事情他来不及去做,他安排了周昌去辅佐刘如意,希望能保护的了这对母子,但他没有办法处置吕雉这个皇后,或者说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置吕后,吕后并没有任何的过错,他在生前能压制住她,但是他去世后,吕后会怎么做呢?
他寄希望于自己能痊愈,然后还能做最好的安排,或许来得及让刘盈羽翼丰满。但是被吕雉叫来为刘邦看病的医生却给了刘邦当头一棒,《史记》中是这么记载的:
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吕后请来的医生对刘邦说?病可治?,但是刘邦却拒绝了,他想死吗?当然不想,他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但是他偏偏选择不去医治,说这是天命,阎王要收他,扁鹊也救不了。刘邦为何会在这一刻做出这样的选择呢?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就是他从医生那里看出了自己命不久矣,所谓的?病可治?不过是劝慰的话;其二就是这是吕后为他选的医生,很可能本就是要置他于死地的。而刘邦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躺在床上任由吕后摆布,这是巨大的悲哀,也是一种致命的绝望,他堂堂一国之君已经左右不了帝国的命运,他连自己的命都左右不了了,所以他选择自然的死去。
比较项羽和刘邦的死亡,其实刘邦不可能在临死之前突然明白项羽为何自刎,项羽是有得选择但是放弃了,刘邦是没得选择只能主动拒绝医治等待死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5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