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贯中的笔下,《三国演义》成了一部“尊刘抑曹”色彩很浓的小说,正是在这种曲笔下,曹魏阵营中很多名将,能力被严重弱化,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籍籍无名的“酱油党”。其中的典型代表,便包括曾大破高句丽并刻石纪功而回的名将毌丘俭(毌音同灌)。
毌丘俭出身官宦世家,其父毌丘兴官至武威太守、将作大匠。毌丘俭以父荫入仕,起初担任平原侯曹植的文学,后来又侍奉准储君曹叡(魏明帝),跟后者建立起较为亲密的关系。等到曹叡登基为帝后,毌丘俭作为亲信获得提拔,起初担任尚书郎、羽林监,不久便出任洛阳典农中郎将。
毌丘俭是被《三国演义》忽略的名将
明帝在位时大兴土木,由此导致财政紧张和民间的怨声四起。在这种情况下,毌丘俭上书进谏,明帝看完他的奏疏后很是感慨,但饶是如此,却没有停止宫室的营建。不久,明帝任命毌丘俭为荆州刺史,名义上是提拔他做封疆大吏,但真实目的却是把他赶出朝廷。毌丘俭在荆州任职多年,由于边境形势相对稳定,并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从太和七年(233年)开始,割据辽东的公孙渊频频与东吴暗通款曲,并表现出对曹魏的不敬,明帝闻讯后甚是忧虑。为了解决这个持续多年的隐患,明帝便把毌丘俭调往幽州做刺史,命他见机行事,解决掉公孙渊,时在青龙三年(235年)。两年后,明帝见公孙渊谋反的迹象愈发明显,便派毌丘俭携带书信、印章去征召公孙渊入朝。
魏明帝对毌丘俭很是器重
然而毌丘俭刚率军进入辽东,便遭到公孙渊的迎头痛击,被迫撤回驻地。事后,公孙渊正式僭号为燕王,并勾结东吴为援,意图共同进犯曹魏。在这种情况下,明帝又派司马懿率军出征,与毌丘俭一起讨伐公孙渊。司马懿、毌丘俭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终于擒杀公孙渊父子,彻底平定辽东,时在景初二年(238年)。
公孙渊败死后,先前受其压制的东北亚强国高句丽开始嘚瑟起来,频频入侵辽东。对于高句丽的挑衅,毌丘俭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予以惩罚,而是在幽州不断地积蓄力量,并派暗探收集高句丽的各种情报,准备时机成熟时,给与对方致命一击。这项准备工作,毌丘俭进行了将近6年时间。
司马懿平定公孙渊,收复辽东地区
正始五年(244年),万事俱备的毌丘俭正式出兵讨伐高句丽,先后在沸流水、梁口两度大败其国王高位宫率领的军队,并攻占其都城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为了表示惩罚,毌丘俭下令对丸都进行屠城,唯独对当初劝说高位宫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
毌丘俭攻陷丸都之前,高位宫已经逃窜至东沃沮(今朝鲜的咸镜道),而为了将其彻底消灭,毌丘俭又在正始六年(245年)再度征讨高句丽。这一次,毌丘俭亲自坐镇丸都,一面派玄菟太守王颀追击高位宫,一面派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于高句丽的不耐等濊貊部落(分布在南起朝鲜半岛、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
毌丘俭两次讨伐高句丽,并大胜而回
两路魏军进展顺利,其中,王颀连战连捷,彻底扫荡东沃沮,并迫使高位宫逃至北沃沮(大致位于图们江流域),靠余部死战才得以保住性命;刘茂、弓遵击溃濊貊各部落,逼迫不耐濊侯投降,并将东汉初年废弃的临屯郡(今韩国东北部)故地再度纳入中原版图中。
当年五月,毌丘俭在丸都刻石纪功,然后回师凯旋(“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见《三国志·卷二十八》)。毌丘俭讨伐高句丽之战取得完胜,不仅帮助曹魏拓地千里,还极大地震慑并削弱了高句丽。此后四十余年间,高句丽再不敢入侵辽东,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表现得甚是恭顺。
毌丘俭能完胜高句丽,得到曹爽的支持
毌丘俭征伐高句丽之际,正当魏帝曹芳在位、大将军曹爽执政之时,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佳绩,跟曹爽的鼎力支持有很大关系。等到高句丽战事结束后,毌丘俭又陆续晋升为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镇南将军、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等职务。然而等到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后,毌丘俭的处境变得微妙起来。
司马懿专政期间,毌丘俭的处境还算过得去。然而等到司马师代父执政,并擅自废黜魏帝曹芳后,毌丘俭的两位密友夏侯玄、李丰因反对司马师被灭三族,不由得让他有“兔死狐悲”之感。在这种情况下,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一起在寿春举兵,并号召天下共同讨逆。
司马师平定毌丘俭叛乱,并诛灭其三族
司马师闻讯后,即刻率军前往淮南镇压,毌丘俭交战不利,仓皇逃往慎县,结果被当地村民张属射杀。事后,司马师又下令诛灭毌丘俭三族(“夷俭三族。”引文同上),时在嘉平六年(254年)。曾立下盖世奇功的魏朝忠臣毌丘俭,最终竟落得如此凄惨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
每每看《三国演义》,许多人对司马氏父子三人有一种“敌意”,他们采用卑鄙的手段,通过谎言、屠杀、安抚的方式,窃取了曹魏的江山。
曹魏后期,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等人,夺得曹魏朝政大权。司马氏剪除曹魏宗亲势力后,开始擅权,导致人心不稳,在后续的数年里,曹魏相继发生了三次叛乱,史称“淮南三叛”。
值得一提的是,淮南三叛的三位主谋王凌、毌丘俭、诸葛诞都是手握兵权的一方大员,叛乱的目的是推翻司马氏,为何三人不能联手?集中力量,共同对付司马氏呢?
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之所以各自为战,主要是让他们起兵反叛的原因不同,三人也并非在同一时期起兵反对司马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虽然打着“忠曹”的旗号,但各自目的不同。
王凌家族显赫,来自太原王氏,汉朝王司徒王允的侄子。司马懿掌权期间,除了河南颍川氏族外,太原王氏也跻身一流氏族之列。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开始专权,王凌开始不满,他开始与令狐愚密谋废除曹芳,拥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继位。
《王凌传》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
曹彪是曹操的儿子,正值壮年,曹芳已经是司马氏手中的傀儡皇帝,曹魏政权从他手中丧失了出去。
王凌长期担任扬州军政的假节都督,掌握扬州兵马,让他手中有一定的资本反对司马氏。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半年,令狐愚曾两次派人秘密联系曹彪,讲明王凌之意。
打乱王凌起兵计划的是令狐愚联系曹彪后不久病逝了,期间,王凌曾以出兵打东吴为理由,集结了部队。
让王凌没有想到的是,令狐愚病逝后,接替他的兖州刺史黄华出卖了他,将王凌起兵拥立曹彪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懿。
司马懿面对这种突发情况非常有经验,手段毒辣,立即起兵南下,那边王凌刚举事就已泄密,完全占据了下风。
两军在颍水之滨摆开阵势,司马懿兵多将多,王凌未战先怯,他深知司马懿并非泛泛之辈,能力远在自己之上。
最终,王凌选择向司马懿投降,据《宣帝传》记载:
凌计无所出,乃迎于武丘,面缚水次,曰 :凌若有罪,公当折简召凌,何苦自来邪。
司马懿软硬皆施,安抚王凌,将他押解前往京城。途中,王凌自知自己必死无疑,走到项城,喝了毒酒便身亡了。
事实上,王凌的主动投降,并没有换来自己对曹魏政权的忠诚,在绝望中,他大喊:“卿负我!”司马懿也是老谋深算,直接回击王凌:“我宁负卿,不负国家!”回答得相当干脆。
司马懿所说的“国家”,指的是曹芳,将他攥在手心,理所当然能够证明自己才是“忠臣”。
王凌起兵之时已经八十岁了,老年身败名裂,落得个被灭三族的下场。司马懿兵不血刃,剪除了对他威胁最大的王凌,手段之高,无出其右。
王凌起兵失败后,楚王曹彪被赐死,司马氏对曹魏宗亲来了一场清洗,夺取了他们手中的权力。
王凌起兵三年后,司马懿之子司马氏废掉了曹芳,独揽朝纲,引起了毌丘俭的不满。
毌丘俭是曹魏重臣,家世显赫,其父是乡侯。魏明帝曹睿继位后,非常赏识毌丘俭,屡屡委任其要职。
曹睿死后,毌丘俭在朝中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东兴之战后,更是加封了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毌丘俭起事前,他的同伙文钦是曹爽一党,二人关系交好,不满司马师废曹芳之事。
司马师废掉曹芳前,洛阳发生了一起针对他的政变,夏侯玄、李丰、张缉等人密谋,欲杀司马师,以夏侯玄辅政。
夏侯玄等人针对司马师的行动因提前暴露未能成功,事后,司马师剿灭了以夏侯玄为首之人的三族。
毌丘俭与夏侯玄、李丰等人关系匪浅,这是毌丘俭起兵的一个主要原因。
毌丘俭与文钦一起,以寿春为根据,复制了此前王凌的进军路线。司马师部署也很到位,发三路大军,在项城击败了毌丘俭。
两军交战,毌丘俭兵微将寡,身边只有文钦支持自己,因而大败而归。见大势已去,毌丘俭逃往淮南,在路上被杀。
文钦在魏国无路可安身,只能逃往东吴,司马师快速平定了毌丘俭的叛乱。
司马氏主政曹魏政权后,毌丘俭是他们拉拢的对象,因此没有动他。
随着司马懿逝世后,司马师诛杀夏侯玄,废除曹芳,让这位内心对曹魏有感情的毌丘俭下定了反司马氏的决心。
诸葛诞是诸葛丰的后人,徐州琅琊人,与蜀国的诸葛亮,东吴的诸葛瑾是同族兄弟。诸葛诞出仕较晚,曹操曾经屠杀过徐州,徐州人恨曹,再加上臧霸管理青徐之地,以武治之,徐州士人得不到发展。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他收回了臧霸的权力,徐州士人才有所发展,入朝当官了。
曹丕在世时,诸葛诞颇受重用,当过尚书,与夏侯玄等人关系交好。
魏明帝曹睿觉得夏侯玄、诸葛诞是沽名钓誉之人,在位期间,免了他们的官职。曹芳继位后,曹爽任用了夏侯玄,诸葛诞也跟着官复原职,加封为担任扬州刺史。
司马懿平定王凌,司马师灭毌丘俭时,诸葛诞是平叛的主要将领,立下了赫赫战功,封为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
毌丘俭起兵被消灭仅两年,诸葛诞也冒着被灭族的危险,与司马昭以命相搏,这是为何呢?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诞起兵主要有两点:
一是毌丘俭、王凌被灭族后,诸葛诞非常不安,暗地里收买人心,后养死士。
二是司马昭欲拿掉诸葛诞的兵权,让他前往朝廷当个无权司空。
两点理由有一定的道理
司马氏在排除异己方面做得相当老辣,王凌、毌丘俭被灭后,手握大权的诸葛诞成了司马昭心中唯一的一根刺了,他必须拔掉。
一旦诸葛诞离开扬州,交了兵权,去朝廷当个无权司空,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此,司马昭下旨让诸葛诞当司空时,诸葛诞立即起兵,召集淮南旧部,囤积粮食。
司马昭率部亲征,诸葛诞因寿春粮草枯竭,在突围途中被大将胡奋斩落马下,夷灭三族。
淮南三叛,司马懿灭了王凌,司马师灭了毌丘俭、司马昭灭了诸葛诞。
淮南三叛结束后,司马氏基本消除了曹魏政权反对他的势力,为后来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国奠定了一个基础。
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三人都在淮南地区叛乱,三人反的对象都是司马氏,为何就不能联手,一起推翻司马氏呢?
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一点,王凌、毌丘俭、诸葛诞起兵反司马氏的目的不同。
毌丘俭与诸葛诞和王凌不同,他反司马氏主要是司马师专权,杀害夏侯玄、李丰等曹魏忠臣。
毌丘俭心存魏室,深受曹睿的信任与提拔,二人关系匪浅。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时,毌丘俭愿起兵以死报国报恩。
私人恩怨方面,毌丘俭与司马氏并无利益矛盾,司马氏也多次拉拢毌丘俭,二者因立场阵营不同而刀兵相见。
诸葛诞是一个贪恋权位之人,他对曹魏并无感情,自己能得到赏识与重用,一方面靠战功,一方面也是受到司马氏的赏识。
王凌、毌丘俭起兵,诸葛诞都参与了平叛,他更看重自己的地位,无论对曹魏还是司马氏,只要给出价钱,就为谁效力。
司马昭容不下诸葛诞在淮南搞半独立,拥有自己的亲信死士,欲剥夺他的兵权。诸葛诞害怕自己也落得个王凌、毌丘俭的下场,这才决定反司马氏。
要知道,毌丘俭起兵时,还特意分出一部分兵力防卫东吴入侵,失败后也没有像文钦一样逃往东吴。
至于王凌,他目的不纯,打算废掉曹芳立曹彪当傀儡皇帝,学司马懿、曹操当权臣,野心极大。
因此,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三人发动的淮南三叛,各自目的不同,不可能走到一起。王凌野心大,相当权臣;毌丘俭保曹魏政权,想当忠臣;诸葛诞贪恋权位,为求自保。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曹操雄才大略,一统北方奠定了曹魏的基础,他知人善用,破格提拔人才,重用寒门,打击士族,让曹魏逐渐强盛,尽管如此,曹操绝对想不到自己死后29年,就被司马懿篡夺政权。曹操更想不到,在司马家族篡权的时候,只有一位忠臣,愿为曹家赴汤蹈火,起兵反司马家族,结局还非常惨,被杀。
这个到底是谁呢?不要说是王凌,他看不惯司马懿的作法,想废曹芳,想另立以曹彪为代表的中央,多半是自私的。不要说是诸葛诞,他早期可是帮助司马家族四处平叛,在看到好友邓飏、夏侯玄等先后被诛杀后,想自保而反司马家。他不是别人,正是毌丘俭(Gu?nqiū Jiǎn)。
毌丘俭,字仲恭,其父亲曾是任武威太守毌丘兴。在魏明帝曹叡时期,毌丘俭先后任尚书郎及羽林监,因为曾在东宫办事,得到曹叡亲待。在担任洛阳典农的时候,上疏劝魏明帝停止加建皇宫的工程,被重视,迁为荆州刺史。青龙三年(235年),毌丘俭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
公元236年(青龙五年),毌丘俭跟随司马懿平定公孙渊(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军阀,曾自立为燕王),在这次平定公孙渊的战役之子,有功封安邑侯。之后,正始五年(244年)至正始六年(245年)两次率兵征讨高句丽,攻破丸都,几亡其国,刻石纪功而还。毌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濊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
毌丘俭在对吴作战的过程也战功累累,嘉平四年(252年),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次年与扬州刺史文钦、司马孚击退围攻合肥新城的东吴太傅诸葛恪。
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杀死曹爽,控制了朝政。毌丘俭是魏明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对曹魏很忠心。对于司马懿操控朝政,他很是不满。他暗中积聚势力,试图挽救曹魏。其中主要拉拢对象,就是扬州刺史文钦。文钦是曹爽的嫡系,因曹爽被杀,已经非常畏惧。又加上司马师杀夏侯玄、李丰等重臣,废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毌丘俭与夏侯玄、李丰平素友好,二人被害令毌丘俭不安,同时亦感昔日魏明帝之恩,想为曹魏政权做拼死一搏。所以就联合了文钦在城西筑坛,歃血为盟,于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
司马师亲征毌丘俭,又派诸葛诞、胡遵、王基等大将参与围剿,无奈毌丘俭士气低落,文钦又中了司马师设下的诱敌之计,被魏军击破败走。毌丘俭听到文钦战败的消息后慌忙弃城,乘夜逃遁。走至慎县,左右侍从各自逃命,毌丘俭藏匿在草,被平民张属射杀,毌丘俭枭首送入洛阳。
一代名将,出于恩义,对曹魏的赴汤蹈火,才起兵反抗司马家族,虽然事情办的不咋地,但也是一代忠臣,古人有言:?死者复生,生者不愧。?若毌丘俭可谓不愧也。如果毌丘俭不败,那么曹魏政局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司马懿父子相篡位非常难。
淮南三叛
一叛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发生高平陵事变,曹爽被罢免后被诛杀,司马懿於是掌握魏国大权,升任镇守寿春的王淩为太尉。王淩与外甥令狐愚见魏帝曹芳年幼无力掌政,致令君权旁落在司马懿之手,於是意图废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令狐愚更派部将张式联络曹彪。[1]
公元251年(嘉平三年),王淩见东吴在涂水有军事行动,於是上书请朝廷准许讨伐东吴,打算乘此而起兵反抗司马懿,此为王淩之叛。但是请求并没有得到回应,王淩於是派部将杨弘将废立计划告诉兖州刺史黄华,希望得到支持,但杨弘和黄华却向司马懿揭发王淩的图谋,司马懿於是率军讨伐。王淩自知不敌,司马懿又在发军时先赦免他的罪,於是投降,司马懿纳降。但后来王淩自知他不久一定会被诛杀,於是在被押解到洛阳的途中自杀。[2] 王淩、令狐愚等人被诛灭三族,曹彪亦被赐死。[3]
同年六月,司马懿病重,梦见贾逵、王凌为作祟,不久去世,其长子司马师继之掌权。[4]
二叛
公元254年(正元元年),李丰与夏侯玄及张缉等人意图推翻司马师,但计划败露,李丰、夏侯玄和张缉等皆被杀。曹芳对李丰等人被杀后深感不平,引起司马师不满,於是在数月后强行废了曹芳而改立曹髦为帝。李丰等人被诛杀和曹芳被废,令到当时驻守寿春的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非常不安,害怕会牵连到自己;而毌丘俭儿子毌丘甸亦劝父亲要举兵保卫曹魏,二人于是决心要反抗司马师。[5]
公元255年(正元二年),二人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并进兵项城,此为毌丘俭文钦之叛。东吴知道毌丘俭叛乱后亦由丞相孙峻率领吕据和留赞领兵到寿春支援毌丘俭。司马师自己亲自率军讨伐,并派遣荆州刺史王基率兵与叛军对抗,抢先占领南顿。及后诸葛诞、胡遵和邓艾都领军与司马师会合。司马师命令诸军不能进攻,毌丘俭和文钦不能进攻,又怕撤退时寿春被袭,军中的淮南将士因家属都在北方,军心於是溃散,只有新归附的农民仍然效命。此时邓艾驻屯乐嘉,毌丘俭见邓艾兵弱,於是派文钦攻击,但文钦到后却发现司马师率领大军到来,於是撤退。司马师派左长史司马班追击,文钦军败退,因其子文鸯奋战才得以全身而退;此时殿中人尹大目追出试图劝降文钦,但遭文钦拒绝。毌丘俭知道文钦败退后乘夜逃走,馀众於是崩溃,毌丘俭逃到慎县被平民张属射杀,枭首被送到洛阳。文钦回到项县时大军已溃散,寿春又被诸葛诞占领,於是逃亡到东吴。孙峻到东兴时知道诸葛诞已占领寿春,于是退兵;诸葛诞派部将蒋班追击,斩杀留赞。[6]
三叛
毌丘俭文钦之叛被镇压后不久,司马师因眼睛震出眼眶,痛死于许昌,由弟弟司马昭接手掌权。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见好友夏侯玄、早前在寿春叛变的王淩和毌丘俭皆相继被诛杀,十分不安,於是一方面在淮南笼络人心,一方面又蓄养死士以作自保。司马昭为了铲除支持曹魏的势力,听从贾充之言逼反诸葛诞,徵召他入朝为司空。
诸葛诞接到诏令后十分恐惧,于是在公元257年(甘露二年)杀扬州刺史乐綝,据守寿春反抗司马昭,又派长史吴纲带儿子诸葛靓和牙门子弟到东吴当人质,请求援兵;此为诸葛诞之叛。司马昭於是率二十六万兵讨伐诸葛诞,驻屯丘头,并派镇东将军王基及安东将军陈骞包围寿春,派石苞、胡质及州泰领兵抵抗吴兵。东吴援军文钦、唐咨和全怿等趁包围圈未成突入寿春城,但其后王基建立起坚固的包围圈,文钦等数次突围也不能攻破。同时吴将朱异率军屯寿春西南的安丰作外援,被兖州刺史州泰击破。孙綝率军屯鑊里(今安徽巢湖市境),派朱异率领丁奉和黎斐等再前往寿春解围,但被石苞和州泰击败,太山太守胡烈更出奇兵尽焚吴军粮秣。朱异因粮秣已失,拒绝再进攻。孙綝大怒,斩杀朱异,但因无力再战,被迫退还建业。被围困的寿春久久没有等到援兵,诸葛诞部将蒋班和焦彝劝诸葛诞率主力专攻一方以求突围,不宜困守寿春;但文钦认为东吴救兵必至,劝诸葛诞固守。诸葛诞不听蒋班的建议,更意图杀掉二人,二人於是逃出城投降曹军。后来,司马昭接纳锺会的计谋,伪造刚刚投降曹魏的全辉和全仪的诱降书信,又派二人的亲信将书信交给吴将全禕和全端等人。全褘等收到的书信后,果然率众向曹魏投降,此举令寿春城民大惊。
公元258年(甘露三年)正月,诸葛诞和文钦及唐咨等突围但失败,死伤枕藉,唯有撤回城内。而城内粮食已经接近枯竭,已有数万人出降,文钦亦意图尽释城中的北方人,仅以吴兵据守以减省粮食消耗,诸葛诞不听,更加因忌恨文钦而将他杀害,文钦子文鸯和文虎知道文钦被杀,於是投降司马昭。文鸯二人获封赏更令寿春的兵民丧失战意,最终司马昭在二月攻克寿春,诸葛诞兵败出城逃亡,被胡奋部下士兵击杀;吴将于诠亦力战而死;唐咨和王祚则投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4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