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宋时期,北方有两个国家,那就是金国和辽国。这两个国家分别由女真族和契丹族建立。两个国家在版图上有所重叠,不过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先来说一下辽国。辽太祖将辽国建立,将首都定在上京,上京就是现在的巴林左旗。
而辽国的版图基本上都在长城以北,关内就是幽云16州。而辽国的统治将整个蒙古高原和黑龙江流域全部覆盖。包括了现在的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朝鲜北部,蒙古全境,内蒙古中东地区,东三省。辽国当时的土地面积大概是四百多万平方公里。
当时辽国国力非常强盛,搞得如今的东欧各国都把中国称为契丹,而在金国灭掉辽国之后,辽国的皇族耶律大石逃到中亚去,建立了一个西辽帝国。西辽帝国存在了将近100年的时间,它的首都在虎思斡鲁朵,现在的托克玛克市。
而西辽帝国的版图包括了如今的蒙古的西部,哈萨克斯坦的东部,乌兹别克斯坦的大部分,塔吉克斯坦,新疆全境。西辽帝国的面积也超过了三百万平方公里。在中亚地区,那是有名的强国。
完颜阿骨打将金国建立起来,首都叫做中都,在现在的北京市。金国将北宋和辽国灭掉,而它的版图相对于辽国来说,已经向南方平移了很多。金国在将北宋灭掉后,占据了中原的广阔地区。但这样的做法有利也有弊,好处就是它将中原地区完全占据,坏处就是它无法像原来那样能够完全控制北方高原。
金国对北方高原不再直接统治,采取的是羁縻政策,日后金国之所以会灭亡,也是因为这样的政策。而金国统治的区域包括了现在的华北地区,主要有安徽省的北部,江苏省的北部,山西省的中部,河南省的北部和中部,河北省,山东省,天津市,北京市。除了这些地方以外,还有俄罗斯的滨海地区,朝鲜的北部,内蒙古的东部,东山省的大部分,面积也有三百万平方公里。
所以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其实在那个时代还是非常强大的。虽然说有少数民族建立,但是他们依旧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毕竟能够占领中原地区的势力,没有一个是弱的。如果弱就会被别人顶替,而它们自然就是顶替别人的那一个。
辽朝建立后有过几个国都?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都不免会想,这问题这么简单随便查下就知道啦,毕竟一个朝代的国都最多就两个,比如明朝的国都就一个首都北京和一个陪都南京,不是很容易吗?的确一般情况下一个王朝的国都基本上都采取两京制,即一个首都加一个陪都。但是辽朝却是个例外,它不但经常变换国号,反复使用着辽和契丹这两个国号。其国都的设立更是与众不同,它不是采用一般王朝普遍采用的二京制,而是采取更为独特的五京制。
辽朝是公元907年由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所开创的朝代。它历经二百余年一共有五个国都,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且这五个国都是同时存在的,而非先后存在的。那么这五个都城是怎么来的呢?又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呢?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澳古君为你一一揭晓。
上京临潢府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登基称帝,建国“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当然这个地方并不是叫上京临潢府,而是叫苇甸。当年耶律阿保机成为部落首领后,就将这里选为政治中心并建立“龙眉宫”,史称“西楼”。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在此继任为契丹大首领,并在“西楼”开始营建宫殿。后随着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其余的六个部落,并于公元916年称帝,建国“契丹”,即在“西楼”开始大规模的营建皇城,而这个时候西楼也更名为“皇都”。后在927年随着契丹国力的增强,契丹的第二位皇帝耶律德光开始有计划地对皇都进行扩建,史载“太宗诏建日月四时堂,图写古帝王事于两庑”,自此日后的上京基本营建完毕。
927年11月随着契丹灭亡后唐并夺得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先是改国号为“大辽”,后将“皇都”改为上京,并建临潢府。自此上京临潢府被正式定名,并开始了长达二百余年的辽国都城的历史。当然辽国之所以会在此定都,那是因为上京从耶律阿保机开始就一直都是契丹族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契丹族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契丹族在内蒙古建立的第一座京城,所以它是首都自然理所当然。
东京辽阳府
辽阳府所在地原是渤海国的辽东城,也就是今辽宁辽阳。渤海国是唐朝时期东北地区的一个割据政权,在宋之前一直有着“海东盛国”的美誉,其国力也一直都在北方其他民族之上,但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国主都太过无能,导致国力急速下降。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为了向东扩张契丹的势力,于是在一年就集中全部兵力攻向了已软弱不堪的渤海国,并于同年占领了渤海国全境。
而在耶律阿保机灭亡渤海国后,并在此国建立了一个由其子耶律倍所掌控的属国“东丹国”。那么讲到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了,为什么明明是讲东京辽阳府的,为何要讲“东丹国”呢?其实辽阳府之所以会成为五京之一,就是跟东丹国有关。当年耶律阿保机在灭亡渤海国的二年之后就驾崩了,原本继位的应该是作为太子的耶律倍,但是由于当时的耶律德光受到述律后的支持从而替代了耶律倍坐上了帝位。
而耶律倍因势力薄弱也没办法,只能在东丹国做他的国王。但耶律倍虽已安心地做他的国王,不过耶律德光可不放心他和他的东丹国,毕竟本来这皇位是他的,所以他登基后就借口辽国的边境需要将原本的辽东城升为辽国南京,并在此驻扎重兵,以此来死死盯住东丹国和耶律倍,而后更是借口辽国南京作为辽国国都需要大力发展,而发展就需要人,于是就让耶律倍从东丹国的都城天福城迁移人过来,而作为属国国王的耶律倍也绝对不能不同意,最终在这样的操作下,东丹国就被耶律德光弄的国力骤降,甚至在930年作为国王的耶律倍都被迫逃到了后唐。
而后随着东丹国的名存实亡,实际上辽国已经开始直接管理着这片土地。于是耶律德光最终就在辽国南京设立中台省,并有这个机构来管理整个东丹国,后在938年改南京为东京,府曰辽阳府。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前期的东京辽阳府并不是辽国的国都,而是东丹国的行政都城,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辽国掌控整个东丹国。后在后期随着在982年东丹国被废,辽国直辖了这块土地后,作为当时东丹国的行政首都东京辽阳府才开始真正地成为了辽国的行政首都,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着整个辽东的土地。
南京析津府
析津府就是今北京,为辽国陪都。公元938年随着辽国吞掉了幽云十六州,辽国开始在此地建立行政治所,在幽州建立“幽都府”并升为南京(后改为燕京析津府),自此成为辽国五京之一。众所周知幽州历来是经济发达的农耕地区,也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屏障,辽国得到这块地方自然而然就要牢牢掌控住,再加上此地多是汉族,辽国的首都上京又离这块地盘较远,管理上来说未免有点鞭长莫及。
于是最终辽国决定在此地设立陪都,同时建立了一个“南院”机构,由它来治理辽国在整个北方地区的土地和臣民。后到公元1004年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之后,辽国南京的地位就显得更为的重要,在这个时候辽国南京是辽宋两国的贸易点,也是宋朝向辽朝输送贡品的交接点,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的岁币、布匹等都由此地直接送往上京。自此辽国南京的五京地位就一直未有取消,直至辽灭亡。
其实初期辽国在南京析津府设立陪都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有效的掌控辽国在北方地区的疆域和汉族百姓。后来在经过与宋的和谈后这里就更是成为了辽国的经济中心,辽国几乎一半的钱粮都是从这里获得的,而且宋朝的进攻的巨额财富也是从这里送往上京的,所以在这里辽国自然要特别重视,而且由于这里的条件要比辽国的任何地方都要好,所以在当时辽国的皇帝在这里修建了豪华的行宫,且在这里待的时间要远远多余其他四京的时间。也就是如此此时这里也自然就成为了辽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那么作为辽国陪都也名副其实。
中京大定府
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公元1007年随着辽国相继征服奚、乌古、黑车子室韦、鞑靼、回鹘与渤海国等国,又获得了幽云十六州及漠北地区,可以说到了辽圣宗时期辽国的国土已经远远大于辽刚建国的那个时候。而随着辽国国土的极具扩大,曾经位于中心的上京此时已然是变成了偏居塞外的城市,显然此时的上京已经无法再作为疆域广阔的辽朝的都城。
最终在1007年辽圣宗决定迁都中京大定府,并在这里仿造故唐“神都”洛阳营建全新的都城来作为皇室的新居住地。至于为何要在这里营建新都,那是因为此地正好处于上京和南京的中间,而且气候宜人,四通八达,宜农宜牧,可以说是最适合建立大都市的地方。再加上当时辽宋两国当时正处于和平期间,两国贸易不断,两国来使更是接连来往,而刚好皇帝在中京有便于接待宋使,而且当时的辽国南京又是辽国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所以在中京这个位置既能照看到幽州,又能照看到上京,这绝对是最佳的去处。
简单的来说辽国之所以会迁都于此,原因就在于中京可以说是属于辽国的核心地带,这里离辽国的其他都城都不远,且交通也更为便利,在这里建立都城可以更好的协调辽国各都城的关系,亦能更好的控制整个辽国。
西京大同府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也是辽国的陪都。公元1044年辽国将云州升为西京,府曰大同府,自此成为五京之一。云州是辽国当年从后晋手中取得的幽云十六州之一,本来云州的地位并不突出,因为有幽州的存在,所以并未收到辽国君主的重视。但是在了辽兴宗时期,随着辽夏两国关系的恶化,西夏对于辽国西境的威胁越来的严重。
于是位于西境要地的云州就越发显得重要,再加上宋朝对于辽国西境也是虎视眈眈,最终辽国决定将云州升为西京,并作为陪都,同时派驻重兵,并有王公贵族来直接管理。当然辽国在云州设立陪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云州在当时是幽云十六州最中心的城市,在当时如果要设立都城就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刚好云州周边的城市就可以提供一切资源,再加上云州四通八达,交通本就便利,所以最终选择了云州来作为辽国西境的陪都。
当然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辽国在云州设立西京,其目的就是为了阻止西夏和宋对于西境的觊觎之心,从中确保辽国对于西境疆域的掌控,和其周边城市的管理。
可以说辽国之所以会在全国设立五个都城,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和控制着这个幅员辽阔的辽国。它设立的五个都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目的,比如设立东京辽阳府是为了更好的掌控原渤海国的土地和子民,设立南京析津府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北方的土地和治下的汉族百姓,同时也为了便于与宋朝的贸易。实际上辽国实施的这种针对不同区域分而治之的方法的确加快了辽国对于新占领地区的征服脚步,同时也加快了新占领地区的经济恢复,所以不得不说辽国的五京制的确是一种实际而又有效的管理制度。
契丹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唐末到五代时,逐渐强大,并不断对外扩张,916年耶律阿保机在今天的内蒙古的西拉木河流域建立了契丹国,是为辽太祖,国号为契丹,建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辽太祖时期,注意吸收汉文化,又制定了自己的文字,即契丹大字,后进一步改造为契丹小字。社会经济也进一步发展,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一。辽太祖向西北、东北扩张,甚至灭掉了渤海国。926年,耶律阿保机病死,耶律德光即位,为辽太宗。
辽太宗入开封,灭后晋,建国号为大辽国。到辽圣宗即位前,宋太宗灭了北汉,准备发动对辽的雍熙北伐,但被辽打败。北宋对辽游攻势转为纯粹防御。
但辽一直没有放弃对宋的攻势,也希望解决辽宋之间长期对抗,辽圣宗和承天太后带领辽军南下,连破城池,直抵澶州。但因为宋真宗的亲临,辽大大帅萧挞览的战死,辽军提出和约,双方签订了盟约,即澶渊之盟。该盟约确定了宋辽的边界,宋辽维持了一段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局面。随后,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可见,辽代的都城设置基本是为了扩张的需要,更好地控制所得土地。辽朝实施五京制度,除了上述上京临潢府和中京大定府,还有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
辽朝把所统治的疆域,划分为五道,每道设置一个政治中心。五京中,上京临潢府是正式首都,其余四京是陪都。每一京的设置都有不同的特点。上京是最早时辽的皇都;中京是辽圣宗时期的新都城,更适宜对全境的掌控;东京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渤海国的遗民,南京是为了控制华北地区,也是汉人聚集地;西京是为了更好地部署边防事宜。但辽的国都并不意外着辽的政治中心,辽实施“四时捺钵”制度。
捺钵是契丹语,意为“行在所”“行宫”,皇帝在四时有不同的行宫,在行宫中办理国家事务,也就是说辽的政治中心是流动的。而这一制度是辽保存下来的游牧民族的习俗,一年之中要进行不同的渔猎活动。辽的五京制和四时捺钵制度,是跟辽朝特殊的国情有密切关联的。
首先,辽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次,辽朝的疆域辽阔,辽的统治者在管理疆域的问题上,既吸收了汉文化的处理方法,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最后,辽朝的民族问题复杂,契丹族、汉族、女真族、渤海国遗民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如何缓和民族问题事关重大,而五京的划定,有利于针对不同的问题解决,功能不同又相辅相成。综上,辽朝出现了不同于其他朝代的都城设置状况。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其创建者为耶律阿保机(汉名亿)。
辽国共历九帝,前后二百一十年。
其疆域东临北海、东海、黄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及今甘肃北界。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民族。
历史文献上有关契丹族的确实记载,始于北魏登国四年(公元389年)。
其主要活动地区是在潢河(今西拉木伦河)一带,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狩猎。
该族不断地发展壮大。
唐朝初年,契丹八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有兵四万,接受唐朝统辖。
唐朝衰落后,契丹族不断向外扩张,俘掠外族人口,实力大增。
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击败了的剌葛、迭剌等人,在龙化州(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八仙筒附近)称天皇帝,建元神册,国号契丹。
神册三年(公元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潢河以北正式建都城,称为皇都(后改称上京)。
随后,降服甘州回鹘,攻灭渤海国。
会同元年(公元947年),辽太宗灭亡后晋,改国号大辽。
统和元年(公元983年),辽圣宗耶律隆绪曾改国号契丹。
以后辽道宗咸雍二年(公元1066年),又恢复大辽国号。
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辽国从石敬塘的手中得到了燕云十六州。
以此为基础,辽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扩张。
耶律德光数次对中原进兵,希望征服整个中国,但因中原人民的反抗,使其计划搁浅了下来。
在太宗之后,经历世宗阮(947——950年在位)和穆宗璟(951——969年在位)两代,辽的统治内部出现了激烈的纷争,直到景宗贤(969——982年在位)时,其统治才渐渐稳定下来。
景宗死后,其子十二岁的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
由于圣宗年龄尚小,所以由其母萧太后摄政,萧太后是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谴耶律休哥为大将,于圣宗统和四年(987年)进兵攻宋,大败宋军。
此后,辽国连年发兵攻宋,至圣宗二十二年,辽国攻至澶州城下,与宋真宗签定了“檀渊之盟”,迫使宋朝年年向辽国进贡“岁币”,辽宋两国从此相对安定下来。
辽圣宗依靠宋国的进贡,使辽的经济发展起来,此时辽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经过圣宗、兴宗(1031——1055年)的盛世之后,辽国开始走向衰亡。
公元1101年,辽天祚帝即位,此时随着女真族的兴起,辽国的统治逐渐受到威胁。
公元1115年,金兵攻占辽国重镇黄龙府,随后又与宋朝订立“海上之盟”,共同攻辽。
金兵在几年的时间里,占领了包括东京辽阳府在内的大部分辽国土地,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军俘虏,辽国自此灭亡。
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原辽国大臣耶律大石在楚河流域重建国家,仍沿用辽国号,史称西辽
辽国采用「因俗而治」的统治制度,其特点是根据不同地域,各民族不同的发展水平,而制定独特的统治制度。
其内容包括有部族制、奴隶制、渤海制和汉族封建制,采用南、北两套官制进行管理。
「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 *** 」(《辽史.百官志》)。
「国制」是指契丹官制,统称北面官,汉制官职统称南面官。
南、北面官的称谓,与契丹习俗有密切关系。
「辽俗东向而尚左」,因此,辽朝皇帝的宫帐都坐西朝东,文武百官的牙帐(官署)分列宫帐两旁。
辽朝尚左,皇帝的左面即北面官署。
因此,北面官地位优于南面官。
北南两面官的区别还在于管理的范围不同。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史.百官志》)。
北面官主要管理北面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南面官主管南面从事农业经济的汉族等。
北面官制是在契丹氏族部落制基础上发展来的一套官制。
因此,北面官职多保留部落联盟制的痕迹。
如大于越府、北南大王院、北南宣徽院、大内惕隐司、大国舅司、大林牙院、敌烈麻都司等机构。
辽南面官制实际上是从中原王朝移植过来的制度。
最初,辽太祖仿唐制在中央设立三省,但是当时还未完全具备后来南面官三省的职能。
朝中另设汉儿司,主管 *** 事务,官员为总知汉儿司事,由汉族大臣担任。
辽朝得燕云十六州后,对中原制度进一步吸收,汉制逐渐完备。
辽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几个不同的阶段,前期由于国力主要用于向外扩张,采取奴隶制的掠夺式经济,使辽初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对某些地区经济造成破坏。
直到辽圣宗时期,辽朝的经济才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这无疑是封建化改革的结果。
辽朝统治者管理经济的办法与政治制度相同,也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
由于这一方针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北方社会经济在这一时期处于上升阶段。
从生产性质划分,辽代经济大体可划分为三大区域:渔猎区、牧区和农区。
以渔猎为基本生产方式的是居住在潢河、土河之间的契丹族以及东北部女真等族。
以畜牧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是北方草原各民族。
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是南部地区的汉族以及东部渤海人。
三个地区的社会组织形态被纳入一个统一的政体之内,加速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推动了辽代经济向高层次的发展。
早已进入封建门坎的南部汉族地区经济,在辽代起主导作用,带动着北边地区,使牧区、渔猎区在不同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步伐向封建经济过渡。
辽国的文化发展及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天文历法、医学和建筑方面。
辽国历法不仅吸收了中原汉族历法的优点,而且在许多方面体现了契丹民族特色。
辽国的医学成就也很显著,其针炙、切脉诊法、妇产医科、尸体防腐等技术都具有较高水平。
辽国名医直鲁古所著《针炙脉决书》,在当时很有影响。
辽代的建筑受唐代建筑的影响,并糅合契丹尚东之俗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辽代主要通行的文字是契丹文和汉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4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绿营有哪些特征满清皇帝的农民工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