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动荡,所谓乱世出英雄,关于春秋战国出的名将、政治家、阴谋家,想必有很多人都略知一二,战国四大将、四公子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四大将攻城略地,征伐掠夺,屡出奇谋,相信大家都有很深的印象,但对于四公子,大家的关注点可能就只有两个,孟尝君跟信陵君。
当然论能力,信陵君,无论是政治大局,领兵打仗,时事洞察,都堪称四公子之首,还是魏王亲弟,为何我们熟知的历史中,信陵君好像在窃符救赵后就销声匿迹了?甚至连结局都不知道呢?今天就听小乔给你说道说道。
其实,魏无忌不得重用乃至销声匿迹的原因是因为他太强了。作为魏王弟弟,无论才识谋略用人都远在当时的魏王之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史书找到证据,魏王登基不久,某日边关急报,赵王集结大军在边境之上,魏王十分着急,赶紧找了亲弟弟商量对策,谁知魏无忌不慌不乱,跟哥哥说,赵王只是来打猎,绝不会冒犯魏国的,让哥哥放心,还抓着哥哥一起下棋。
魏王虽然着急,却只能半信半疑等边关的最新情报,耐着性子陪弟弟下两盘棋,下完了,情报人员更新了信息,赵王确实只是来打猎,魏王大惊,问弟弟是怎么知道,魏无忌说,我有几个门客在赵王身边,赵国若有异,他会收到消息的,赵王打猎这个事,他昨天就知道了。
这事虽然把魏无忌的能力体现的淋漓尽致。但也埋下了魏王不信任的伏笔。你魏无忌在赵国都能安插亲信,那我这个哥哥身边又有多少你的人,是不是哪天你想当王了,我的位置就不保了呢?猜忌归猜忌,但,魏王确实无能,魏无忌这段时间还是权势在手,国家也治理的井井有条。
问题出在窃符救赵。魏无忌的魅力确实大,对时事格局的眼光也很毒辣,相较之下,他的哥哥魏王就显得鼠目寸光了,赵国若灭,魏也不存都看不明白,魏无忌只能背上背叛之名利用王姬偷了虎符,救了赵国,实际上也救了魏国,但却把自己陷了进去,只能在赵国当个闲人。
赵国自然不能重用他国王族,魏无忌就此消失十年,直到魏国终于扛不住秦国的攻势,只能把信陵君请回去,挽回了劣势。重逢之时,兄弟二人放声痛哭,魏无忌重掌魏国大权,将秦军打了回去。
本以为魏无忌能再放光芒,谁料魏王还是那个魏王,一个小小的离间计,兄弟二人再次反目。信陵君只能沉迷声色犬马之中,让哥哥放心自己无反意,免得魏国动荡被秦国有机可乘。只是这么郁郁寡欢,就过了四年,魏无忌与世长辞,魏国最后的长城轰然倒塌!
其实小乔觉得,魏无忌在遇君不明,还有不够决绝,但凡成霸业者,他人不可为自可取而代之。更何况是可以两次击败当盛秦军,使其十年不能出函谷关的魏无忌,比之大唐李世民,也不差了,只是没有那份雄心啊,可惜了!
战国末期,秦国势力强大,各诸侯国的贵族为了应对秦国的入侵,挽救自己国家的灭亡,都想尽办法广纳贤才。他们尊重有价值的文人,广泛招募客人,扩大自己的权力。所以流行培养“士”。当时的、魏的信陵君、赵的的赵声、黄燮、楚的春和齐的的,都是以养士闻名的。因为他们四个都是当之无愧的下士和挚友,所以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今天这一章讲的是——年,战国四公子之一,后世评价最高的信陵君。
,即魏之子信陵君,与淳黄燮、田文、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子”。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是的幼子,魏安立的异母兄弟。公元前276年封在信陵,所以后人称之为信陵君。
当在魏国衰落时,他仿效和赵生的辅政之道,招徕食客,培养了几千名士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堂堂正正的下士不顾一切,两次大败,分别挽救了赵和魏的危机。可以说,信陵君的用人之道甚至直接影响了后世帝王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对后世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认为,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首。太史公司马迁于《史记》年为信陵君立传,但并未直接称呼其封号。他的名字叫《魏公子列传》,平原君给信陵君的评价是四个字‘大话西游’。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年,把天下兵家分为四类:军事家、兵势家、兵阴阳家、兵巧家。机械师有历史上有名的孙武、孙膑、吴起等。这是军事家的主流。大多数士兵的阴阳家都是后人依靠神农、黄帝、侯丰等古代人物编造的神话故事,不管。武术家有伍子胥、墨子、李广等人。当时,军事战略家似乎只剩下技术了。兵家是继廖伟、西楚霸王项羽、信陵君之后的第二大兵家流派。
与军事家相比,军事家更关注战争的本质,他们用奇怪的战术来破坏敌人。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流行的词是“群殴”,但参加的人更多。一个人打仗靠的是力量、勇气和武功,一群人打仗靠的是指挥。那么最高级别的命令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兵者用命,人皆有死,人皆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即使有几百万军队,也可以由兵种指挥。这就是战略家所追求的。
那么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各种兵用的方法不一样。商鞅田雷依靠重罚赏赐他人。逃兵走的时候,一家人会坐在一起。秦律如山,秦卒自然卖力。“虎狼之师”就是这么锻造的。项羽靠的是过人的武力和胆识。身先士卒,千骑万马,破釜沉舟,神勇无比,楚兵为主帅精神所鼓舞。自然都是争第一,凶猛不可挡。“Xi楚雄师”就是这么炼成的。信陵君更多的是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新凌俊,正如世人所称赞的,是“贤明忠信,慷慨仁爱,尊贤重道”
当时,魏国有一个名叫侯营的隐士,已经七十岁了。由于家庭贫困,他当过守门人和小官吏。魏无忌听说了这个人后,就去拜访他,想给他一份丰厚的礼物,但侯营拒绝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一直培养自己的品德,坚持自己的诚信,所以我不能接受我儿子的财务礼物,因为我是一个贫穷的看门人。”魏无忌设宴款待他的客人。待大家都来坐定后,公子带着车马及随行人员,腾出车左座,亲自到东门迎接侯营。
侯英整了整破旧的外套和帽子,径直走向汽车,坐在儿子空出来的尊贵的座位上。他一点也没有谦虚的意思,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魏无忌的态度。但是当魏无忌握着马的缰绳时,他显得更加恭敬。侯营还对魏无忌说:“我有个朋友在市场的屠宰场,希望能委屈我儿子的车马载我去看望他。”魏无忌立即驱车前往市场,侯英下车去见他的朋友朱海。他斜眼看着儿子,故意在那里站了很久,和朋友聊天,偷偷观察他的表情。魏无忌更加温和。
此时魏国将领、宗室宾客满堂,等着信陵君回来痛饮。市场上的每一个人都看到魏无忌手里拿着缰绳向侯英赶去。凌俊的追随者们暗地里骂了侯营。凌俊见到侯英信始终面不改色,辞别朱海上车,到了信凌俊家。凌俊向客人介绍了侯生,表扬了侯英,并站起来向侯英敬酒。侯趁机对儿子说:“今天我在侯营为他尽心尽力就够了。我只是城东一个守住大门的人,儿子却委屈车马,亲自当众迎接我。本来不应该再去拜访朋友,但是今天儿子屈尊陪我去拜访他。但我也想成就我儿子的名声。我故意让儿子的车马在集市上停留很久,拜访朋友观察儿子。这样一来,我儿子就更谦虚了。市场上的人认为我是一个恶棍,但认为我的儿子是一个高尚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值得的下士。”所有的客人都很惊讶。从此,侯颖成了信陵君的座上宾.
侯营事件后,信陵君下士之名传遍天下,各地民众趋之若鹜,纷纷涌入信陵君门下,史书记载,最终达公仆三千人。所以当时信陵君名声在外,各诸侯国连续十几年都不敢侵魏。前243年,魏无忌死于放荡。十八年后,魏为秦所灭。
司马迁把辛写成了一个当之无愧的下士。他认为信陵君的“洞内遇隐士,不耻交游”,“为名诸侯”都是真的,所以信陵君在历史上位列四子之首。说:“能富能卑,能德能欺。你只能相信凌俊的能力。”凌俊是秦汉时期的重要人物。汉朝大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也“听说过公子圣贤”;当了皇帝,每次过大梁,常祭祀信陵君;汉高祖十二年,新凌俊建了五座墓室,每年四时祭祀。
对战国四公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战国四公子并不都是公子,在战国时期,“公子”的意思是国君之子,这个条件只有信陵君魏无忌和平原君赵胜符合,孟尝君田文可以算是公孙,春申君黄歇连公孙都算不上。而在《史记》中,只有信陵君的传记是《魏公子列传》,其余三位都只称封君名号。
命运最喜欢捉弄人,不论是货真价实的公子(信陵君),还是名不符实的公子(春申君),下场都挺悲催的。
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魏安釐王将其封于信陵,故称信陵君。
封地让信陵君拥有丰厚的资产,这些资产被他用来蓄养门客,他又一向有礼贤下士的名声,很快麾下就聚集了三千门客。
三千门客,能做什么呢?我们来看司马迁记载的一件事。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
信陵君跟魏安釐王下棋,有人报告赵国入侵,魏安釐王很紧张,信陵君却头也不抬地说是假情报,是赵王在打猎。过了一会,新的报告来了,果然是赵王在打猎。
为什么信陵君能够知道地那么清楚,按信陵君的解释,因为他在赵王身边有探子,赵王的一举一动他都清楚。相比之下,魏安釐王却是后知后觉。
或许你会说,连别国国君身边都有探子,这不证明信陵君能干吗?魏安釐王应该高兴才是,应该对弟弟委以重任。可是反过来想想,连赵王身边都有探子,魏王身边有没有呢?
猜忌之心顿起,信陵君从此被排除在魏国核心以外,魏安釐王“不敢任公子以国政”。他担心一旦让弟弟参政,以后魏国还指不定是谁的。
虽然不受哥哥信任,但有封地在,信陵君在魏国的日子还是衣食无忧的,只是有些壮志难酬的憋屈罢了。
这种憋屈到邯郸之战的时候,彻底爆发了。
邯郸之战可以算作长平之战的继续,秦军因赵国毁约发兵攻赵,赵国则趁长平之战后以议和赢来的喘息之机休整,并联系齐、魏、楚等国,准备合纵抗秦。
这里该有平原君出场,他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自然也是魏安釐王的姐妹,平原君以此关系切入,向魏国求救。魏安釐王本来派了军队救援,可被秦国一吓,想想得罪秦国的后果,立马下令魏军按兵不动,坐着看赵国跟秦国拼命。
赵国刚跟秦国拼了一场长平之战,惨败收场,再拼一场也是死,所以魏国的援军关系到赵国危亡,平原君不断写信请求信陵君。信陵君也不断上书劝说魏安釐王,但魏军始终观望。
被逼急了的信陵君采纳了门客侯嬴的建议,窃取魏军兵符,杀掉魏军主将晋鄙,自己率八万魏军前去救赵,解了邯郸之围,这就是“窃符救赵”。
宗室窃取兵符夺取军队指挥权,这不论在哪朝哪代都是天大的忌讳,万一这大军不是去救赵,而是杀向魏都大梁,魏安釐王胆都能吓破了,因此他对信陵君的意见非常大。
信陵君是明白人,救赵之后,他让魏将率军回国,自己就待在了赵国。
信陵君在赵国待了十年,最后被魏安釐王派人请了回去,没办法,秦军屡次攻打魏国,魏国屡战屡败,魏安釐王没办法,只得求助于远在赵国的弟弟。
信陵君回国后,获得了上将军印授,统率魏国军队。信陵君决定给秦国一个教训,他知道魏国单挑打不赢秦国,那就搞围殴,他派使者遍告诸侯,以一人声名拉起一支五国联军,一路打到了函谷关,威震天下。
输有输的坏处,赢也有赢的坏处,信陵君以自己的威望拉起联军,又大败秦军,魏安釐王对他的猜忌值直线上升。这时候,秦国拿手的离间计登场,于是信陵君又回到了从前被冷落的生活。
这一次,信陵君颓废了,他不再期待一个获得信任的机会,而是沉湎于酒色,四年后因此而亡。
信陵君的悲催,不在于他的结局,而在于他的平生,明明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好不容易有了个爆发的机会,转瞬间又被自己人从云霄打落泥地,悲乎?
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不是王族近支,封地完全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只可惜,他最终却死于跟王族血缘关系。
春申君早年四处游学,博闻多见,辩才出众,就是嘴皮子功夫很厉害,楚顷襄王就看中这一点,派他出使秦国。
楚顷襄王时期,是楚国持续挨打的时期,一场鄢郢之战连都城都丢了,不过楚顷襄王连半点收复失地的念头都不敢有,只盼着秦国别打楚国就好。
这一点,春申君做到了,他上书秦昭襄王,成功说服秦国与楚联盟,将楚国从灭国边缘拉了回来。
战国时期,结盟国都有派质子的规矩,也就是人质,楚国为了攀上秦国大树,直接把太子送出去了,春申君作为随从人员,也一起去了秦国。
数年后,楚顷襄王重病将死,春申君再次施展自己的辩才,以范雎为切入点,得到秦国放太子之傅回国探视楚王病情的允许。春申君让太子装扮成仆人归国,自己留在秦国假装太子。
秦昭襄王很生气,想让春申君自杀,但在范雎的劝谏下,还是放春申君回国。
不久楚顷襄王去世,太子继位,是为楚考烈王,春申君被任命为令尹(相国),封春申君。
春申君这个相位一坐就是二十几年,期间曾出兵救赵,助赵国取得邯郸之战的胜利;也曾出兵灭鲁,给江河日下的楚国打了一针鸡血;还曾组织合纵伐秦,可惜在函谷关外大败于秦,春申君因此被楚考烈王疏远。
春申君也有三千门客,里边有给他出谋划策的,也有利用他为自己上位的,最阴险的就是李园,直接导致春申君被杀。
楚考烈王当时无子(其实有,只是不在楚国),春申君的一个姬妾怀孕了,她劝春申君献自己给楚王,如果生下男孩,必定会被立为太子,以后继承王位,春申君的地位只会更高。
春申君竟然信了,将其送给楚王,这个姬妾不是别人,就是李园的妹妹,还是李园把她献给春申君的。利令智昏的春申君最终沦为兄妹二人的上位工具。
李氏果然诞下一子,被立为太子,她也被立为王后,作为外戚的李园自然进入朝堂。到这里,李园再不是春申君的同盟,而是政敌,必欲取而代之。
春申君却满心以为太子是自己儿子,门客劝他杀李园他还不肯,结果楚考烈王一死,李园就埋伏死士砍下了他的头,随后灭其满族。
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可以说是逆袭的贵族,他是齐宣王的侄子,是王族近支,可幼年却很不受父亲待见,原因只有一个,他出生的不是时候。
孟尝君出生于五月初五,这可犯了当时的忌讳,当时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更是恶中恶。传言这一天出生的孩子将对父母不利,孟尝君的父亲田婴命他的小妾——孟尝君的生母不要养活孟尝君。
田婴有四十几个儿子,不缺这一个,可孟尝君的母亲可能就这一个儿子,哪里舍得,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长大后的孟尝君靠兄弟的引荐见到了父亲,把他的旧思想驳斥了一顿,怼得他婴哑口无言。接下来,孟尝君还给父亲分析了一下现状,一番话换了个管家职务,负责接待宾客。
田婴可以说是成功的信陵君,不是说能力,而是说职位,这跟齐国一向依赖宗室有关,田婴在相位上一坐就是十几年,侄子继位后还获封薛公。
这么长时间的执政,说齐王对田婴没有任何猜忌是不可能的,而且田婴为相期间齐国没大,薛公却家藏千金,损公肥私之举很容易招致清算,这就是孟尝君给田婴分析的现状,田婴一听有道理,孟尝君这个庶出弃子在父亲眼中的地位蹭蹭地往上飙。
孟尝君顺利通过了父亲给的实习期,从管家过渡到继承人,在田婴死后继承了薛公爵位,并凭借薛地的财富招揽门客。
孟尝君可以说是四公子中跳槽最频繁的,原因无他,都是为了待遇,哪国愿意用他为相,他就往哪国跑。
最先抛出橄榄枝的是秦国,孟尝君不顾门客劝阻,兴冲冲地去了,结果秦相没当上,差点被秦国囚禁,幸亏是靠着鸡鸣狗盗逃了出来。
回国后,孟尝君子承父业,也当上了齐相,为了报复秦国,他组织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秦,但只开到函谷关外。
几年后,孟尝君也遇到了君王猜忌,为了保命,他逃离了齐国,后来解释清楚也只敢回薛地待着,相位自然是丢了。
人不在位,却谋其政,孟尝君在薛地仍然搅起无边风雨,齐湣王灭宋后,打算顺手把薛地也灭了,孟尝君慌慌张张地跑到魏国,出任魏相。
在魏相任上,孟尝君干的最出彩的事就是联合秦赵燕等国联军伐齐,把自己的母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
与之相比,曾经为齐国封君之地的薛地却中立于诸侯,俨然一个独立王国。
但孟尝君没有处理后这个独立王国的继承问题,他一死,诸子争立,怨气值爆棚的齐国跟魏国一打商量,合力灭了薛地,孟尝君绝嗣。
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是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之子,遭遇跟田婴差不多,在哥哥赵惠文王和侄子赵孝成王在位时期任相国,手下门客也有数千人,最终也是善终。
平原君在四公子中算是犯错最多的,但敢于认错和改错,结局反而是四公子中最好的。
平原君一生最大的错误是劝赵王接受上党,继而引发秦赵长平之战,不过接不接受上党历来是个争议话题,赵国就算不接受上党,秦赵也终有一战。
而平原君一生最出彩的事也跟长平之战有关,那就是在邯郸之战中的表现。
邯郸之战的结果是赵、魏、楚联军击败秦国,其中魏军是平原君请信陵君请来的,楚军是平原君带着门客谈下来的,还贡献了毛遂自荐这个成语。魏楚援军未至之前,也是平原君组织三千死士暂时击退了秦军,可以说,是平原君救了赵国。
四公子中,平原君最为平凡,有大错,也有大功,一生忠于赵国,最终得以善终。当然,按照《史记》记载,他的子孙并未幸免于难,因为没多少年赵国就被灭了,国都亡了,王族被灭实属正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3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