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清朝,那总是离不开康乾盛世这个话题的。也正是这一时期将中国的经济政治等都推到了世界的巅峰,引得当时的西方人对中国都怀有憧憬和羡慕之意。好像这一切看起来都十分的昌盛顺利。
不过康乾盛世时期真的是如此完美的吗?纵观清朝时期的牢狱之灾,“文字狱”显然是那段时期永远无法磨灭的污点。关于文字狱的案例实在是不胜枚举,不过,却有一个案例非常的特殊,是很值得拿出来一说的。
这一案例发生的缘由是来自于怕老婆。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七八一年,当时乾隆正从五台山回来,途径河北,有人向他汇报说,有一个名为尹绍淳的男人想要给乾隆送两份报告。乾隆表示自己不认识这个人,但却有人说,尹绍淳的父亲曾经是大理寺卿,而他是代替自己的父亲来递报告的。
此言一出就引得乾隆心里一阵不快,自己的报告还要别人来呈递,这显然对皇帝一点也不尊敬。不过,可能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却还是看了这两份报告,第一份报告主要是想要给自己去世的父亲讨要一个谥号,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乾隆爷,虽然您可能不认识我,不过您肯定是认识我父亲的,他是河南巡抚,您曾经还写了一首诗赐予我们家的,我们全家都对您非常的崇拜。不过现在我的父亲已经去世快要三十年了,而您又正好途径河北,我希望借着这个机会,您能追认我父亲一个谥号。至于谥号也不用您再动脑子去想了,我觉得,就从那首诗中取吧,这样我们家世代都能传承光荣,臣也对您不胜感激。”
看了报告的内容以后,乾隆心里就更不舒服了。本来向皇帝讨要荣光这种事情就很让他不爽,而且现在还是追认谥号这种国家大事,怎么能这么随便?
但如果说第一封报告给乾隆的感觉是不爽的话,那么在他看完第二封报告的时候简直就是怒火中烧了。这第二封报告的主要是希望自己父亲的牌位能够放到孔庙中去,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我父亲还活着的时候曾经向您提出过要把朱学理论的倡导者的牌位放到孔庙里,不过却遭到了您的拒绝。但是这件事却一直在我父亲心中,成为了一个心结,他一直惦念这件事四十年,而我也一直惦念着这件事。现在正好您过来了,那么干脆就答应了这个要求,把倡导者汤斌先生的牌位搬到孔庙中,顺带便也可以把我父亲的牌位也放进去,这样我家也可以沾点文学气。”
看到这一要求,乾隆也是无语了。孔夫子在皇帝严重是大圣人,那岂是谁都能放牌位进去的?这简直就是对孔子的不敬。哪怕是后来清朝名臣曾国藩,整个大清的人都希望将其牌位放入孔庙中,奈何没有文学专著而未能实现。但区区尹嘉铨的爹又有什么资格呢?
看完这两份报告以后,乾隆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朱批:“竟大肆狂吠,不可恕也”。后来就罢免了尹嘉铨九卿的身份,还把他交给了刑部。
虽然乾隆非常想要治他的罪,不过就凭这两封信而治他的罪就显得自己很小气。因此他想了一个办法,去抄尹嘉铨的家,他觉得一定能够在他家里找到一些犯罪的证据。而尹嘉铨是个读书人,家里也都是书籍、信件等等,于是他的全部家产被抄,其中还有藏书三百一十一套,散书一千五百三十九本,破字画五十八卷,书信一包共计一百十三封,书板一千二百块。也正是在这之后,一场针对尹嘉铨的“文字狱”便拉开了帷幕。
他曾在文章中提到“百姓的想法无法传达到皇上耳中”,意思为皇上不体恤民情,为大不敬,记过;
在他的文章中,曾将母亲的死称作“薨”,这个字一般人是不能使用的,为大不敬,记过;
他在文章中,曾称他自己为“古稀老人”,并且表示这个词语出自杜甫之诗,虽然看似没问题,但是乾隆也有《古稀说》,他在文中竟然没提乾隆帝,为大不敬,记过;
他曾在书信上提到“不想做那种提意见的官员,这样很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意思就是皇上蛮横不民主,为大不敬,记过等等。
后来这些“大不敬”的书籍尽数被烧毁。就这些记过的内容也可以看出,这些罪简直就是在鸡蛋里挑骨头,为了给他治罪而找出这么多的毛病,也可以将他的罪名坐实。
而在狱中的时候,刑部曾经审问过他一件事,刑部说:“有一次,你一见到皇上就表示想让他给你赐翎子,因为你说如果没有翎子,你就没脸见妻儿,这件事是真是假?”翎子代表了官员的品级官位。对于这件事尹嘉铨倒也不反驳,他说:“因为妻子总是说我没出息,我就觉得,要是我能得到翎子那么妻子就不会觉得我没出息了,因此我就厚着脸皮去向皇帝求赏赐。”
刑部又说:“你的老婆是个嫉妒心非常重的人,不过她为了显示自己不是个小气的人就想要让你纳妾,人选却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因为他知道你们两个都不会同意这门亲事的。”最后,刑部对他的评价“怕老婆的男人,对于这些事情,尹嘉铨都是承认的。
不过说到这,其实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已经明了了。大概就是一个蛮横的妻子,觉得自己的老公没出息,就先让尹嘉铨厚着脸皮去讨个翎子回来,但失败了。然后又教唆他写了那两份信,再次想要得到一份光荣,不过,这次却用力过猛而真的惹怒了万岁爷,乾隆说:凌迟吧,诛杀其全族。
但过了几天,案件被推翻了,改为:“绞立决”,并且放过了他的家族,只是杀了他的老婆,因为她是毒妇。
后来,乾隆也对这件事做了一些解释,他说自己本来不想将他处死的,但是这么做是为了警醒别人不要步他的后尘。
可以说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所谓的“康乾盛世”,反而是血流成河的,文字狱仅仅是个借口,其背后的险恶居心,却是我们不可猜测的。而此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破坏,传统观念也被极大的扭曲。
袁春望这一人物角色,实际上一开始并不值一提,尽管在上半部分的摄像镜头中,他隔三差五会发生,但那也仅仅种下的悬念,针对他实际性的功效,实际上是在中后期产生的。而他最后也触遇到了皇帝的道德底线,而且将要被处决,但是太后却明显地阻止,为什么?
身世从袁春望的身世入手就很好理解了,总是孤身一人的袁春望,在遇见璎珞之后,就像是看见了希望的曙光,点亮了他灰暗卑微的人生。所以在璎珞的关心下,袁春望也逐渐敞开胸怀,并向璎珞说起了他的身世。
原先袁春望自小就没有爸爸妈妈,是跟随父母成长的,殊不知她们的家庭氛围并不太好,常常要遭遇居无定所的日子,再加上袁春望并并不是亲生父母的,因此 继父有很数次都说要把他丢弃。幸亏后妈多有舍不得,但也无可奈何日常生活的工作压力确实抚养不上袁春望。
亲生父母因此 后妈便把一串宝贵的佛串,再三地交给了袁春望手里,而且说这串佛串和他的生父母相关,由于它是她们留下的。对于生父母到底是谁,后妈就没有再向袁春望谈及过多,那麼袁春望就只能自身去寻找答案。
历经几番的核实,袁春望总算了解自身的亲生父母爸爸便是雍正皇帝皇帝,因此他满怀激动的寻亲情绪赶到京都。但是很造化弄人的是被八王爷抓到,亲生父母爸爸不见着,反而被阉割成宦官,另外袁春望手上的证物,也就是那串佛串也被八王爷夺得。没了重要的证物,不管袁春望怎么讲自身和雍正皇帝皇帝的关联,他人也是不容易坚信的,乃至还会继续觉得他白日做梦。掌握到那样的现实状况,袁春望便不会再做不必要的斗争,继而将寻亲的愉悦,变为对皇室的憎恨。
原本袁春望心里的这一憎恨,再遇上璎珞以后,是可以学会放下的。例如他宁愿舍弃很好的发展前途,一个人来颐和园陪璎珞清扫,而且觉得只需那样和璎珞过日子,剩余的时间就足够了。但是璎珞还必须给富察皇后复仇,因此 迫不得已离去颐和园。
但这还并不是惹恼袁春望的地区,惹恼他的地区是缨络居然变成了皇帝的女性,在袁春望的意识里,璎珞嫁给了谁都好便是不可以和皇帝在一起,由于那就是他最讨厌的人。因此 袁春望从而变坏,协同娴妃差点儿谋害璎珞,又挑拨弘昼造反。
太后的反应结果就在案发当日,袁春望毫无顾忌地讲出了自身的复仇计划,及其对皇帝的不满意和讨厌,说明自身是雍正皇帝皇帝的孩子。太后吃惊之外也毫无疑问地对他说,这不是客观事实,袁春望一下子精神错乱要损害太后,皇帝命人将他凌迟处死。
太后立刻从桌椅上站立起来说“别,其他地方死他”,可皇帝觉得袁春望称霸一方不能轻饶,太后然后着急的劝导“皇帝,就听额娘此次话吧”。实际上皇帝要将袁春望凌迟处死,太后明显阻止便是由于他的确是雍正皇帝皇帝的孩子,但为了更好地挽救皇帝的部位,务必不承认他的真实身份。所以说,当乾隆皇帝要凌迟处死袁春望时,根据太后兴奋地大喊的五个字,乾隆皇帝就早已一瞬间搞清楚一切了。
乾隆之所以生气,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冯起炎竟然让他派兵抓捕他的两个表妹做他的妻子。一气之下,乾隆便下令把将书生冯起炎发配到黑龙江宁古塔为奴。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清代的时候,山西有一位书生,叫做冯起炎。冯起炎虽说出身贫穷,但是他却读过很多书,也算是一个胸中有点墨水的小书生。但是这个人不太好找老婆,主要就是因为他家很穷。最初在冯起炎的心中,他有两个梦中情人,也就是他的两个表妹,一个是张家的女孩,另一个是杜家的女孩。
这两个女孩都是十三四岁,正是花季的年龄,在清朝,表亲结婚也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我们之前说了,冯起炎的家庭很穷,这就导致了他的亲戚都瞧不起他。也就是说如果冯起炎向那两家求亲的话,他们家人肯定不会愿意。冯起炎对此很不高兴。
于是冯起炎便心想,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就在这时冯起炎受到了《御制诗初集》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这书是歌颂乾隆的。他相信乾隆一定是爱民如子、为民做事,于是冯起炎便想,既然乾隆这么热爱人民,那么他一定会帮助我娶老婆的。
但是究竟要怎么样才能够见到乾隆呢?终于有一天,冯起炎得知乾隆皇帝要去河北祭祖,于是冯起炎连夜给乾隆写了一封信。第二天一早,便堵在了乾隆皇帝经过的路上。于是被官兵抓了起来,当冯起炎被审问时,他说他被冤枉了,只是有一封信要交给皇帝。
于是冯起炎给乾隆看了这封信。冯起炎首先在信中自我介绍,然后卖弄了一下文采。最开始的时候乾隆还是很高兴的,但是看到最后,乾隆才发下,冯起炎是要自己派人去将他的两个表妹抓起来给他做妻子。乾隆看完之后十分生气,便将冯起炎发配到黑龙江宁古塔为奴。
因为乾隆是借助这个案子重申孝道和三纲五常的重要性,维持清朝统治的思想基础,证明其王朝的合法性。
当时这个案子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在湖北有一个叫做邓汉桢的秀才,娶了妻子黄氏,黄氏本人比较彪悍。在婚后,黄氏和秀才的母亲,也就是她的婆婆不和。有一次情绪激动下,双方动了手,当然史料用语比较激烈,用的是“殴打”这个词语。这本来只是一件小事,但是这件事情被湖广总督知道,他本人将这件事情上报给了乾隆帝。
乾隆本人重视孝道,也更是为了重申社会秩序,三纲五常的重要性,直接插手这个案件,并作出了令人震惊的判决。首先夫妇双方直接凌迟处死,邓汉桢的兄弟族长绞刑处死,邻居知情不报,全部仗责并且发配边军,当地管理教化的教官被判处流放三千里,邓汉桢所在县的县官全部革职,并且子孙也不可以进入仕途。
乾隆帝之所以大发雷霆,将这个案件所有相关人员都严惩最为主要的目的是强调孝道,强调三纲五常的重要性,三纲五常是维系统治的基础,因为其强调秩序,强调服从,是稳固统治的利器。三纲五常和各种名教观念,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基础,历代统治者都维护和加以提倡并且不断强化,这种思想起着规范和禁锢人们的作用,因为它强调的是一种无条件地服从,强调在伦理关系下的无条件服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3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