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真实的“观泽之战”,是不是秦国与魏国交锋

以史为鉴 2023-07-01 01:54:13

历史上真实的“观泽之战”,是不是秦国与魏国交锋

随着近期《大秦帝国之崛起》的热播使不少人们了解到了关于前秦崛起的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中有不少关于前秦为求强大求生而与其他诸侯国展开了不少作战,但其实在这部电视剧中也有一些兵刃相接的画面出现了错误的记载。

在这部电视剧中曾经有一幕激战的画面作战十分激烈,这一战在电视剧中被称为“观泽之战”,但实际上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战役是桑丘之战,而与秦国交战的也并非是魏国,而是发生在秦国和齐国之间的一次战役,而这一战也是发生在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与齐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随着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日渐强盛因此对于其他诸侯国开始有所防备,自上一次的马陵之战以后,齐国的国势也逐渐强盛起来,因此在强秦和强齐之间为了能占据优势称霸中原,齐国假道魏韩两个诸侯国向齐国发动进攻,最终在齐国的桑丘拉开了大战的帷幕。

这一战中秦国完全是孤军深入,几乎处于一个前后豺狼后有虎豹的局势,一方面要抵御齐军的进攻,一方面又要防御避免韩魏的偷袭。这也导致了桑丘之战这个胜利的天平最终向齐国所倾倒,而齐国最终迎战秦军的大将则是匡章。

匡章看出了秦军作战的弊病于是便想出计策让齐军诈降以混入秦军之中,而当时不少人都对齐王说匡章意图背叛齐国,但幸亏有齐王的信任,使匡章的这一计策最终得以成功。

最终匡章在三次降秦之后把握时机联合自己的齐军一起对秦军发动攻势,势单力薄的秦军根本没有应援于是遭遇了失败,秦军见势不妙为了防止韩魏的进攻于是最终选择退出了桑丘,桑丘之战最终以齐国的胜利而告终。

而桑丘之战后的二十年时间里,秦国再也没有对齐国发动进攻了。

50万秦国大军,却败给了5万魏国大军

50万秦国大军,却败给了5万魏国大军

河西之战是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为争夺关中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前后反复交战数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恰逢魏国精锐丧失殆尽,国力大损,最终秦国收复河西之地。不过,在商鞅变法之前,魏国则牢牢占据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围绕着河西之地,秦国和魏国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战役。

其中,就第二次河西之战来说,也被称之为“阴晋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吴起率领5万魏国士兵,居然击败了秦国50万大军,这无疑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因此,非常明显的是,第二次河西之战,完全可以称之为吴起这位武将的巅峰之战,这促使他能够和孙武、孙膑、白起、王翦、李牧、廉颇等人相提并论。

首先,就第二次河西之战的历史背景来说,战国初期,魏国率先进行了李悝变法,这促使魏国迅速崛起了战国七雄中的强国。而就当时的秦国来说,不仅没有进行商鞅变法,更因为内乱等原因,所以堪称战国七雄中的较弱诸侯国。于是,在战国初期,魏国发动了第一次河西之战。此战,魏国攻克秦国河西之地后,有了进一步攻秦甚至灭秦的跳板,严重威胁秦国的安危。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次河西之战后,魏国将重心放在了中原之地,也即没有继续攻打秦国的腹地。

魏文侯去世后,魏国的扩张重心移至中原,魏军主力也随之调往中原。因此,对于秦国来说,认为这是一个夺回河西之地的重要契机。在此基础上,对于第二次河西之战来说,是秦国主动挑起的。对于秦国来说,失去河西之地后,秦军被迫退守洛水一带,其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后来,经过数年的准备,秦国于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开始进攻魏国,周安王九年(公元前393年)与魏国战于汪(今陕西澄城境内),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又与之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企图夺回河西要地。面对不断出击的秦国大军,魏国军队则全力与秦军作战。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国再次调集大约超过50万的大军,进攻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

对此,司马迁在《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中记载: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十七年...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

在第二次河西之战中,虽然秦国调集了50万大军。但是,这50万大军,很多都是东拼西凑的,甚至不少士兵是运送粮草的农夫。换而言之,在第二次河西之战中,秦国为了震慑魏国,很可能对自己的兵力进行了夸大。当然,不管怎么样,在这场战役中,秦国大军的数量,还是要远远多于魏国大军的。毕竟,当时魏国的主力,已经调动东线了。短时间内,魏国很难从其他地方调集大军来支援吴起镇守的西河郡。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50万秦军在阴晋城外布下营垒,形势危急。魏国在河西驻守着一支精锐军队,西河郡守吴起,激励部队保持高昂士气。他请魏国第二位君主——魏武侯举行庆功宴会,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猪、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贵重餐具适当减少;无功者坐后排,不得用贵重餐具。

为了起到鼓舞士气的效果,宴会结束后,魏国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属。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此法施行了三年。秦军一进攻河西,魏军立即有数万士兵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胄,要求作战。面对这次秦军大规模进攻,吴起请魏武侯派5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作为步兵,由自己亲自率领反击秦军。

在第二次河西之战中,魏武侯同意了吴起的请求。并且,为了支持吴起,魏武侯还加派战车500乘、骑兵3000人。在和秦军正式交战的前一天,吴起向三军发布命令说:诸吏士都应当跟我一起去同敌作战,无论车兵、骑兵和步兵,“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吴子·励士》)。然后,吴起率领魏军在阴晋向秦军发起反击。这一天,魏军虽然只有5万人,在数量上明显少于秦国大军。但是,在第二次河西之战中,魏国将士却个个奋勇杀敌,以一当十。魏军经反复冲杀,将50万秦军击溃,从而取得了辉煌战果。

对此,司马迁在《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在第二次河西之战中,虽然面对人数众多的秦军,但是,吴起没有丝毫的畏惧和慌张,而是通过激励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魏军士气,显著地增强了战斗力,并以少数精兵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保卫了魏国的河西战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因此,非常明显的是,这场战役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往往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昆阳之战、井陉之战等著名战役。

最后,在笔者看来,在第二次河西之战,魏军的取胜,其实也和魏军装备上的领先存在直接的关系。“魏武卒”是吴起训练的精锐步兵。吴起当年训练魏武卒,“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 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士兵手执一支长戈、身上背着五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12石)、同时携带三天军粮,总重约五十余斤,连续急行军一百里还能立即投入激战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并享受优厚待遇。

在此基础上,吴起率领魏武卒征战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在战国初期,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总的来说,在第二次河西之战中,将重心逐渐放到中原之地的魏国,依然成功保住了河西之地,同时,这场战役也引发“诸侯卑秦”的结果,促使秦国上下深以为耻。五年后,秦国发动兵变,废秦出子迎立秦灵公太子嬴师隰为秦献公。秦献公是秦孝公的父亲,在他即位之后,立即着手对秦国实现了变法图强。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秦献公的初步变法,实际上为商鞅变法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秦献公、秦孝公这两位君主的努力,秦国在之后的河西之战中,终于获得了一雪前耻的机会。对此,你怎么看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3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