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朱元璋杀李善章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是一位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十分有为的皇帝,朱元璋用他的一生完成了从一个最平凡的人到九五之尊的转变,可以说我国历代王朝,唯有朱元璋得国最正!因为他真的是从血雨腥风中杀出来的!朱元璋早年的痛苦经历让他成为了一个心狠的人,毕竟在那个环境中,如果没有一颗坚定的心的话,是很难走下去的。
朱元璋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大小战役,战胜了各路强敌从而取得了天下,他能够取得天下不仅仅靠的是他自己,还靠的是他账下的文臣武将的辅佐,比如说李善长,李善长是一个文臣,很早就随朱元璋一起征战天下,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明朝建立之后,李善长官居丞相,但是李善长最终的结局却很凄惨,在他七十六岁的时候被朱元璋下令杀了,一生功劳化为烟云。其实李善长当时已经七十六岁了,到了人生晚年的时候了,应该对朱元璋来说没有什么威胁了,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杀他呢?这个问题是我这篇文章所要来与大家一起探讨的。
朱元璋是安徽定远县人,朱元璋也是安徽的,两个人还挺有缘分的。李善长在自己年少的时候就很爱读书,读了很多的书,在书中吸取了很多智谋。后来时势也给了他发挥自己智谋的机会,他身处元朝末年,天下战乱纷纷。后来李善长投靠到朱元璋那。李善长在朱元璋阵营里面的角色是军师,给朱元璋出主意以及管理后勤,我认为李善长就像朱元璋阵营里面的基石一样,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可以稳得住,不会崩。
1368年朱元璋称帝,而天下也已经平定,于是就需要开始封赏跟他一路征战下来的臣子了。朱元璋认为李善长的功劳是最大的,所以让李善长做了丞相,而且还给了李善长免死铁券,这个可是一个好东西,犯了罪可以免去一死的,可是这个东西真的能免死吗?并不能的!
随着时间慢慢的流逝,李善长也慢慢的自傲了起来,慢慢的让朱元璋对他不满。早期朱标没有去世的时候,那个时候朱元璋对那些功臣并没有多忌惮,毕竟他已经让朱标历练了很长时间了,那些功臣都很服朱标。可是朱标不幸去世了,朱元璋只好让朱允炆继承他的位置。由于朱允炆的年龄很小,政治经验非常少,所以朱元璋对于朱允炆是不放心的。
于是朱元璋就开始了“大开杀戒”将很多功臣都杀了,比如说蓝玉。而李善长家族的权力在当时是很大的,所以也为朱元璋所忌惮。所以朱元璋清洗了李善长家族,李善长一家子都被杀害了,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狠心!我认为朱元璋之所以要对李善长下死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要废除宰相制度,从而将权力更加高度集权到他手上。
从前朱元璋征战天下的时候,他和李善长有着一样的目标,但是等到成功了之后,两个人的目标就不一样了,开始慢慢疏远了。朱元璋杀功臣确实是一个黑点,不过我觉得也不能全怪他,毕竟那个时代是封建时代,还是皇权至上的时代,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能太苛责他们。朱元璋对老百姓还是很好的,他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的滋生,使得老百姓可以生活得安定,这已经是十分的了不起的了!
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廖永忠等。
1、徐达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2、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
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3、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今安徽明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的著名将领、谋臣。
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4、傅友德
傅友德(约1330-1394)明朝开国名将。汉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迁居砀山(今属安徽)。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
至正二十七年从徐达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
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被朱元璋称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后坐事赐死。1644年追封为丽江王,谥“武靖”。
5、廖永忠
廖永忠(1323一1375年),巢县(今安徽省巢湖)人,楚国公廖永安之弟,明初名将。
廖永忠早年与汤和共讨方国珍,平定浙东;后俘陈友定,平定福建;与朱亮祖攻克广州,平定广东;攻克象州,平定广西;明灭夏之战中,充南路军右副将军职,取得夔州之战胜利,为最终消灭夏政权铺平道路。
因鄱阳湖之战战功卓著,朱元璋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赏赐给他,并在《平蜀文》书“傅一廖二”之语,盛赞廖永忠功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廖永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傅友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文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遇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达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曾经父母双亡、沦为乞丐的他,在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打败所有对手,成为了一个帝国的开创者和缔造者。
跟随他一同打天下的,除了如常遇春、徐达等人外,还有就是和他相濡以沫的妻子马氏,同样是自幼失去双亲的马氏,与朱元璋相互扶持,如今也成为一国之母。
除了马皇后之外,朱元璋先后也纳了若干妃子,以充实后宫,这在当时那个时代,并不稀奇,普通的土财主还有个三妻四妾,更别说贵为帝王。因此,朱元璋的岳父,也有好多位。
而这些个岳父中,有一位却在入宫探视女儿后,被朱元璋下令赐死,按理说,探望自个儿闺女,也是人之常情,但为什么朱元璋却将其诛杀呢?
只因他实在是不知道摆正自个儿的位置,犯了朱元璋的大忌,才会被落了个这样的结局,不仅他被赐死,连带自己的女婿,也同样被杀。
朱元璋的这个岳父,名叫胡美,其长女为朱元璋的妃子胡美人。
胡美原名胡廷瑞,本是朱元璋的宿敌陈友谅的部下,但在投奔朱元璋后,为避朱元璋名讳(朱重瑞),因此改名为胡美。
胡美和陈友谅是老乡,同为湖北沔阳(今湖北仙桃)人,祖上世代为商,也算是家境殷实之扈。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原本是渔民之后的陈友谅,在红巾军首领徐寿辉攻破沔阳后,陈友谅辞掉县吏之职,转而投入红巾军,加入了轰轰烈烈的“倒元”运动中。
而在随后,陈友谅在采石矶的五通庙内杀掉徐寿辉,自立为王,成为了元朝末年一方强大的势力。
胡美正是在这个时候,投奔的陈友谅。
胡美本人颇有智谋,同时作战勇猛,很快就在陈友谅的麾下崭露头角,陈友谅对其也颇为信任,随着胡美的战功累积,陈友谅就委任他为江西行省的丞相,驻守龙兴。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大破陈友谅,在打下江州之后,朱元璋就对驻守在龙兴的胡美起了兴趣。
按照朱元璋的意思,以及刘伯温的建议,这龙兴易守难攻,如果硬打,倒不是拿不下,但是会增加许多无谓的伤亡,与其这样,倒不如想个计策,最好是能兵不刃血的拿下龙兴。
思来想去,就想到了胡美的身上,朱元璋知道胡美原是商人之后,也较为明事理,如今朱元璋如日中天,想来胡美应该是能审时度势,早投名主。
于是,朱元璋就安排使者前往龙兴,对胡美进行招降。
到了龙兴之后,使者本以为劝降胡美会很艰难,但没想到,胡美相当痛快的就答应劝降。
朱元璋的使者回去复命不久,胡美就也派使者前来江州请降,同时,也带来了胡美愿意投降的一个条件,但这个条件,让朱元璋顿时大怒,差点出兵灭了胡美。
胡美的条件就四个字,“无散部曲”。
意思就是,要他投降可以,但是不能解散他的部下,换句话就是说,原来带的兵,不能解散,依旧跟着他。
这个条件,其实是对朱元璋的一个挑战,众所周知,降将如果仍旧掌旧兵,那么就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如果关键时候在背后来一刀,那换谁也受不了。
身经百战的朱元璋自然清楚这其中利害,因此,在听到胡美的条件后,勃然大怒,若不是刘伯温赶忙暗示,恐怕朱元璋当场就要发飙。
刘伯温以大局为重来提醒朱元璋,不要因此前功尽弃,朱元璋这才幡然醒悟,也就答应了胡美的条件,但内心,可是已经给胡美记了一道。
这就是胡美投奔朱元璋的过程,从这个过程里,我们不难看出,胡美这个人,颇有心计,不让解散部下,也是给自己留个退路,但这种举动,在朱元璋看来,就十分不仁义了,因此,这也就给胡美最终的结局,埋下了定时炸弹。
在投奔朱元璋之后,胡美的表现还是十分不错的,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胡美确实有一定的能力。
先是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随朱元璋征武昌,围攻陈友谅次子陈理。后又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又与徐达等率骑兵、步兵及水师攻取淮东,并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讨伐张士诚,攻下湖州。
累累战功,让卖命的胡美逐渐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而胡美的最大功劳,就是平定福建全境。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朱元璋委任胡美为征南大将军,率军攻打福建,临行前,朱元璋对胡美多番交代,令他整肃军法,必须拿下福建。而胡美果然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一举拿下福建。
至此,胡美跻身于明朝的开国功勋行列,成为了朱元璋器重的大将之一,为了表彰胡美的功绩,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胡美为豫章侯,并赐免死铁券,世袭罔替。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纳胡美的长女为妃,赐美人称号。
从一个降将,走到如今,胡美不仅战功累累,更是受封侯爵,基本上是位极人臣,再加上朱元璋娶了他的女儿,胡美摇身一变,成为了皇亲国戚。
不仅如此,朱元璋对胡美,优待和信任也逐渐加深,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又改封胡美为临川侯,并命他在长沙监督建造潭府,同时,朱元璋在榜列勋臣时,再次对胡美提出表扬。
掌兵两雄之间,可观望而不观望,前来归附者,以美为最忠。——朱元璋
此时的胡美,身上的光环颇多,开国功勋、皇亲国戚,又深得皇帝信任,可以说是前途一片光明,而在这个时候,后宫又传来好消息,自己的长女,为朱元璋生了个白胖儿子。
这个儿子,就是湘王朱柏,胡妃诞下龙子,让朱元璋十分高兴,也就更对胡美器重,一时间,胡美风光无限,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
但俗话说的好,飞得越高,就跌的越惨,胡美正是如此,在他高光之时,就开始飘飘然,却不知,在几年后,朱元璋亲手诛杀了他。
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下令,将胡妃的父亲,也就是自己的岳父诛杀,念其有功于大明,特改令其自尽,同时,又将胡美的小女儿女婿,一并处死。
为什么短短四年后,原本十分受宠的胡美会被朱元璋赐死呢?这期间发生了什么?这个答案,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才被揭晓。并且,在朱元璋的著作《昭示奸党录》中,也记载有胡美的罪状和真正死因,同样也是四个字:“扰乱宫禁”。
为什么说胡美“扰乱宫禁”呢?其实事情的经过很简单,就是在某一天,胡美突然心血来潮,想到宫里看看自己的女儿,顺道带着自己的另一个女婿,见识下世面,但正是这个事情,让胡美连带他的女婿,一同丧命。
“美因长女为贵妃,偕其子婿入乱宫禁,事觉,子婿刑死,美赐自尽”。——《明史》
看女儿居然看出人命?这让旁人不可思议,但实实在在的确实是因为这个事情,胡美丢了性命,只因为他的这个举动,触犯了大明律。
按照《大明律》,后宫之地,“非命妇不得入觐“,也就是说,必须是“命妇”才能在经过批准后,进入后宫,去见后宫的妃子等人。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后宫是皇上的女眷生活起居之地,随随便便一个人就能进去,岂不是让皇家尊严扫地?更何况,胡美二人还是男子。
因此,胡美以及其小女婿,违反了朱元璋的规定,才会被赐死,以示惩戒。
但换个角度来讲,胡美确实是违反了相关规定,但也只不过是进后宫看看自己的女儿,按照胡美当时的身份和地位,即使是犯了错,应该说罪不至死,为何朱元璋会下此狠手,直接对其进行诛杀呢?
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信息就是,在胡美被赐死六年后,韩国公李善长因牵涉到“胡惟庸案”,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被满门抄斩,也就在当年,胡美的罪名,才得以公布。
这个重要的信息,就让我们豁然开朗,胡美之死,并非死于“扰乱宫禁”,而是牵涉到了李善长,往更远处说,就是牵涉到了胡惟庸。
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为维护统治,对曾经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们进行清洗,洪武年间被以各种罪名处死的开国功勋数不胜数,其中就包括胡惟庸和李善长。
李善长是因为在胡惟庸事件上的模棱两可,导致朱元璋对其十分不满,最终下狱,而胡美,与李善长的交情颇深,在李善长没被下狱前,双方多有走动,这就让多疑的朱元璋对胡美产生了戒备。
同时,前文也讲过,胡美本是陈友谅的部下,是后来才投奔朱元璋的,并且,投奔之初,提出的“无散部曲”这个条件,让朱元璋十分恼火,虽说为了大局没有找他算账,但是这件事,可是一直压在朱元璋的心里。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朝堂环境,正值朱元璋清洗功臣之时,那些个功勋贵族,每一个都是胆战心惊,生怕哪一天会有一个从天而降的罪名落在自己身上。
恰好,胡美又与李善长交好,而李善长又牵涉到了胡惟庸一案,如此种种,就不得不让朱元璋重新审视胡美这个人。
而今,胡美居然无视宫禁规定,私闯后宫,这无疑是找不自在,本身朱元璋就多疑,如今胡美又往枪口上撞,朱元璋不杀他杀谁?
于是乎,胡美就这样被朱元璋赐死,至于为什么罪名在数年后才得以公布,可能是朱元璋一时没想好给胡美定什么罪,不过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朱元璋最终是杀了胡美。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在如朱元璋这样的帝王面前,任何花样都不会起作用,胡美之死,表面上看上去是因为“扰乱宫禁”,但实际上,胡美也是死于朱元璋的清洗行动之中,再加上胡美本身的不自知,以及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知道韬光养晦,被朱元璋新账老账一并算,胡美自然是没有了活路。
朱升为什么能从朱元璋手下逃脱出去,成为明朝为数不多没有被朱元璋杀掉的老臣?这就要从朱升是怎么追随朱元璋说起。
朱升生是徽州休宁县人,也就是现在的黄山市休宁县人,朱升做过元朝池州的教谕,相当于现在的二级城市教育局长。
朱升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当官,于是就辞职,跑到了徽州歙县的石门去做乡村老师,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石门乡。
朱元璋知道朱升的名字是靠着李善长,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朱升,所以这也是历史上很多人把九字谏言说成是李善长提出的。
是哪九字谏言呢?那就是
《徽州府志》上面就记录这一段事情,当时朱元璋征召朱升,而并不是像民间传说上说的,朱升在山村里面隐居,然后朱元璋死乞白咧去见他,求朱升跟着自己打天下,根本不是这样。如果朱升是等着朱元璋来求自己,朱升的结局从开始见面就注定了,只有死路一条。
朱元璋对朱升的印象非常的好,如果朱升像诸葛亮那样,舔着脸等着朱元璋去见他,就朱元璋那个臭脾气,恐怕反手就会把朱升杀了。
朱升和朱元璋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徽州府城,也就是现在的歙县,朱元璋见到朱升的时候,朱升给朱元璋提出了这个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觉得很好,也符合他的实际情况,然后朱元璋就对朱升说,你就跟着我混吧!朱升也没资格客气,只能说:“好吧!”
朱升跟着朱元璋以后,干的事情相当于朱元璋办公室科员,负责一些记录和调研工作。朱升是非常的低调,低调到后来很多人不知道朱升的存在,发生的事情朱升绝对不乱讲,朱升知道,这才是他保命的本钱,如果他嘴巴管不住,那无论他有多少功劳,第一个死的恐怕就是他朱升。
朱元璋当皇帝后,一开始对待功臣其实还行,但是,混迹于朱元璋身边的朱升就发现,这有不好的苗头,所以他就很恐惧,就向朱元璋提出了辞职,我不干了。
历史记录上面写道,朱元璋是极力挽留,他怎么跟朱升说呢?朱元璋说:“哎呀,你干得很好的,我也非常信任你,你不要怕,他们有事你不会有事的。”
朱升肯定不能相信,他非常了解朱元璋的为人,他就乞求说:“我老了,实在是干不动了。”在历史书上面用的是乞求退休,乞求的不是加官进爵,而是退休,可见朱升是非常的果断。
朱元璋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表态说:“那你就走吧,但是呢,为了表示我对你的信任,我给你一个免死金牌。”
最后这免死金牌给了朱生的儿子——朱同。
不过呢,即便有免死金牌,最后朱升的儿子,最后还是因为受到一个案件的牵连而被杀头。
所以总结起来,朱升能成为为数不多的逃掉朱元璋魔掌的功臣,第一是给朱元璋的第一印象好;第二办事牢靠,嘴巴牢靠;第三,朱升知道及时进退;第四,就是朱升在退休第二年后就死于疾病,朱元璋还来不及找他麻烦。
历史上,朱升真的非常低调,以至于朱升的老家休宁和隐居地歙县石门,关于朱升的估计非常少,反倒是朱升客死他乡的盐城,留下了朱升的庙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3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