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的尸体怎么处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打仗都是会死人的,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在中国古代,由于是冷兵器时代,打仗全靠人,所以士兵的伤亡往往会更大,动辄数十万人战死。大家会好奇,这些战死的士兵的尸体,到底会如何处理呢?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挖坑掩埋
由于古代打仗战死者众多,少则几千上万,多则数十万,比如说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国四十万大军。所以,这么多人一一掩埋不现实,一般都会采取挖一个超级大坑,将所有战死者的尸体都统一埋在里面。从全国各地出土的万人坑、白骨坑等遗址就可以证实这种处理办法。
集中焚烧
也就是我们现如今的火化,但是古代可不会把骨灰给用盒子装起来之类的,而是把所有的尸体都集中在一起,然后点燃一把大火,统一焚烧,骨灰也不会收集,烧完了就烧完了,不会管后面的事情了。
裸露野外不处理
有些时候,由于来不及处理战死士兵的尸体,所以直接就这样暴尸荒野,甚至被动物吃掉。这也是比较悲惨的一幕,征战沙场几人回,正如那首诗所说:君不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埋葬于土地之下;第二,大火烧灭;第三,带回家乡。纵观我国历史,历朝历代几乎都存在着战争。要知道,战争的存在不仅会让国家百姓名不聊生,同时还会有成千上万的士兵死在战场上,然而大量尸体的堆积是会容易不仅会散发腐臭味,还很有可能引起传染疾病,从而在另一个程度上危害国家的安危。
01、埋葬于土地之下对于战场上的尸体,最常见的处理办法就是将它们埋葬于土地之中,?入土为安?以及?落叶归根?等都能够体现出我国的土葬传统。正是因为人们明白大量尸体堆积将带来极大的危害,所以历朝历代在战争结束之后几乎都是会派人去打扫战场的。被派去打扫战场的人不仅处理士兵的尸体,同时还要统计死亡的人数以及姓名。
02、大火烧灭对于处理尸体数量较少的战场,使用土葬的方法是完全可行的,然而对于死亡人数巨多的战场这种方法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对于大量的尸体,人们会选择使用大火烧灭的方式去处理。然而,对于古人来说?入土为安?才是对死者的尊重,死者的灵魂才能得到安息。所以说,火葬这种方式一般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才会实行,比如说感染了瘟疫的尸体。
03、带回家乡一般只有重情重义之人,才会选择去战场上找到自己所看重的那人,然后再将其带回家乡进行埋葬。这种情况发生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妻子一般是难以去战场上找回自己死去的丈夫,但是战场上的兄弟却有机会将自己的兄弟带回家乡。倘若某一位将士对皇族十分重要,那么他也将有荣幸被带回自己的家乡安葬。
“兴,百姓遭殃;“死,民之所苦”这句话可谓道出了古之民的苦尽甘来。天下昌盛,百姓需要缴纳各种税。在世界濒临灭亡的时候,人民忍不住出卖自己的孩子,年轻的家庭也面临着随时被拖上战场的命运。每当朝代更替,不知有多少普通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只是乱世人不如狗的粗略说法。
王朝兴盛的时候,皇帝要想在历史上有大作为,肯定会选择开疆拓土。改朝换代,有志于逐鹿中原的人,必然会组建军队到处征服。总之,在古代社会,部队会随时冲向战场与敌人作战。但是,战争是极其残酷的,每一场战斗之后,必然会有很多阵亡的士兵。那么古人是怎么处理这些尸体的呢?
第一种被忽略。
唐代诗人张莉曾在诗中写过这样一句话:穷骨埋孤坟,众将求有功。这是张莉哀悼战场时写的一首诗。可怜的士兵死后没有被收编,变成了许多白骨,而那些立功的将军则享受着所有的荣华富贵。可见,在古代,尤其是晚唐时期,很多阵亡将士没有人收尸,没有人给他们建坟,只好躺在战场上,变成无数骷髅。
第二种是挖坑埋掉
在古代,这是处理尸体的常见方式。毕竟古人相信自己长眠地下。但是,战败的一方恐怕没有这个机会埋葬自己倒下的战友,这就需要战胜的一方有人道主义精神。把尸体埋在地下,既可以避免战后的瘟疫,也可以向敌人宣示自己的正义或加强震慑力。战国时期,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军,就是用来威慑六国的生动案例。
第三种纵火。
与挖坑埋葬相比,放火烧死士兵的尸体是一种更方便的方法,既能避免战后的疫情,又能防止敌人羞辱死士兵的尸体。把大量的尸体堆在一起,然后放一些易燃物,最后一把大火冲天而起,把死去的士兵的仇恨全部化为乌有。
第四种方式是羞辱敌人
这种方法对敌人是极大的侮辱。它要求把死去士兵的头砍下来,堆成尸墙的形状,面向敌人进攻的方向。这种处理尸体的方法意在嘲讽敌人,一旦这种行为发生,双方将会厮杀至死。据说杨迪皇帝进攻高句丽失败时,高句丽曾一度将30万政府军士兵的尸体变成了一堵骨墙。这种侮辱性的行为让杨迪皇帝连续三次征讨高句丽,之后虽然给高句丽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但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高句丽才派手下将领摧毁了这道骨墙。
这些都是古代人在战后处理尸体的常用方法。当然,如果他们在水面上战斗,很可能会葬身鱼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2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