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丕称帝以后,他和曹植的关系怎么样

众妙之门 2023-07-01 00:12:26

曹丕称帝以后,他和曹植的关系怎么样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丕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其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一句话,更是直接揭露了曹丕对曹植的暗害之心。可见曹丕与曹植两人的关系,是极为不好的。

不过,这里需要特别之处的是,时至今日,曹植《七步诗》的真伪也未能有个准确的定论。但结合相关史料,不少读者在联系到曹丕继位以后的动作,以及曹植在这之后的表现,也下意识的会认为:曹丕确实有暗害曹植之心。

首先来看曹丕继位以后,他杀害了曹植心腹丁仪这件事,也成为曹丕与曹植两人的关系不好的强力佐证。据《三国志•曹植传》记载:“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不少人可能会认为,曹丕和曹植两兄弟曾经为了继承人之争,从而导致两人关系破裂。所以曹丕在继位以后,为了剪除掉曹植羽翼,所以立马处死了其心腹丁仪等人。此为其一。

其次,在曹丕继位以后,曹植的诗歌作品的感情倾向,也明显发生的改变。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主要也是因为他被调离了中枢,后来也是屡遭贬谪。据《三国志•曹植传》记载:“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可以看到,曹植在被“排挤”出中央之后,他的生活质量也发生了重大变故,以至于其诗歌作品中,开始出现了感伤悲时之作。此为其二。

初遇以上这两点原因考虑,部分读者可能会觉得,在曹丕继位以后,他对自己的同胞兄弟曹植,也生出了加害之心。正因如此,才使得不少人相信了《七步诗》乃是曹植所做。其目的也是为了突出在封建时代下,兄弟相残这一事件也早已经屡见不鲜。但是在笔者看来,曹丕作为一介帝王,其所作所为是很符合他的身份的。而且令人误解的一点是:曹丕对待自己的兄弟曹植,并非世人眼中那样不堪。

先来看第一条证据:曹丕之所以杀掉丁仪,是有着其他原因在内的。在笔者看来,丁仪确实是个该杀之人,曹丕在杀他之时,也不会在意他是否是曹植的心腹。因为丁仪这个人,和曹丕的恩怨已经很久了。裴松之在为《三国志•曹植传》作注之时,曾引《魏略》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曹操听说丁仪这个人颇有才干,便打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是曹丕却认为丁仪有眼疾,所以向曹操推荐了夏侯尚。

自从之后,丁仪也就恨上了曹丕:“时仪亦恨不得尚公主,而与临淄侯亲善,数称其奇才。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仪又共赞之。”在此情形之下,丁仪开始效忠曹植,希望后者能继承大位。不仅如此,丁仪还对支持曹丕的许多大臣,进行了攀咬之举。在《三国志•徐奕传》中,裴松之注引《傅子》曰:“崔琰、徐奕,一时清贤,皆以忠信显於魏朝;丁仪间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除此之外,在《三国志•何夔传》中也有着类似记载。据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时丁仪兄弟方进宠,仪与夔不合。尚书傅巽谓夔曰:‘仪不相好已甚,子友毛玠,玠等仪已害之矣。子宜少下之!’”

崔琰、毛玠这几位名士,在曹魏集团之中,都是很正直的名士。但是却因为他们曾经明确支持过曹丕,反而遭到了丁仪的嫉恨。在后者的谗言之下,崔琰惨遭杀害,而毛玠也因此下狱。或许有读者感到奇怪,丁仪凭什么能受到曹操的信赖?这是因为丁氏和曹氏两大家族,都是出于沛国。古人有着很明显的乡党情怀,在此情形之下,两家也曾多次联姻,其中曹操的正室丁夫人也是出身于丁仪所在的家族。再加上丁仪的父亲丁冲曾经帮过曹操很大的忙,所以即便曹丕对丁仪非常通恨,他也没办法当着曹操的面处理掉他。

正因如此,曹丕除掉丁仪,纯属个人恩怨,和他是否为曹植心腹,其实并未多少关联。而且曾经支持过曹植的贾逵、王凌等人,在曹丕继位以后,也得到了后者的封赏。如此看来,曹丕也并没有刻意除掉曹植的党羽。

接下来再看看第二条证据,曹丕屡次将曹植的封地数次改动,也并非是在针对他一个人。曹丕此举,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此来消除诸侯割据带来的隐患。后世“八王之乱”的例子,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除此之外,曹植还多次被监国谒者举报,以至于他内心焦虑惶恐。但是和其他宗族对比来看,曹丕对曹植的手段,确实有些仁慈了。因为其他曹氏亲贵(如曹衮)一旦犯了错,轻则罢黜,重则诛杀。

反观曹植,他数次被人诬告,而且还曾挟持过曹丕使臣。但是曹丕却只是将曹植召到京城,在走个过场之后,依然释放了他。可见曹丕对自己的弟弟曹植,是念及着兄弟之情的。除此之外,即便曹植的封地屡次变动,但是他却一直有着二千五百户的食邑,远超其他宗室,可见曹丕对其的优待之处了。

综上所述,曹丕与曹植之间的关系是很融洽的。而曹丕作为一个帝王,他能始终善待自己的手足兄弟,也实属可贵了。

曹丕称帝后是如何对待曹植的?

曹丕当了魏王不久,便废掉了汉献帝,自立皇帝,改国号为魏。

曹丕继位以后,时刻担心曹植会威胁到他的位置,大臣华歆也说:“曹植名气大,影响大,如果不赶快除掉他,将来一定会带来祸害。”于是,两人商量了一个计策,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否则就杀了他。曹植以他俩亲兄弟为题当场作了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完十分羞愧,就没杀死曹植,而把他贬为安乡侯。

曹丕和曹植是同一个母亲吗?曹丕为什么不杀曹植?



曹丕和曹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曹丕只比曹植大5岁。两兄弟的才华也是曹操众多儿子中最突出的。当然,作为枭雄曹操的儿子,你也必须有你的才能。其中,曹丕和曹植是接替曹操的最合适人选。曹丕、曹植为卞夫人所生。当然也不是说卞夫人的儿子血统更好。像天才曹冲,是曹操的一个妃子生的,但曹冲不幸早逝,卞夫人的孩子肯定是最优秀的,辈分最高。所以曹操要选继承人,首先要从卞夫人的儿子中选。


对卞夫人来说,曹丕和曹植都是自己的孩子,故意站队不容易。但曹操一直对曹植赞不绝口,似乎有点刻意冷落曹丕的意思。但是,如果说曹丕和曹植比文学,曹植确实会更胜一筹。曹植作品《洛神赋》,《七哀诗》,《白马篇》等。都是世界的杰作。对于曹植来说,《七步诗》,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小儿科水平。和曹丕相比,没有这种水平的作品。后人甚至认为曹植和李白、苏轼是一个级别的,可能是2000年只有一个神仙。


既然如此,曹丕岂不是难逃一死?为什么曹丕最后成了太子?因为曹植也有天才的通病,就是不喜欢被束缚,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他是曹操最有才华的儿子,所以曹植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纠结的。说曹植没有野心肯定是不对的,但他不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接班人对他来说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曹植夜攻司马门之后,可以说曹操是撑不住了,因为他犯了杀头之罪,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再加上官员们不希望曹操虚度一生,从小到大,曹操征询了于迅和郭嘉的意见,他们也选择了曹丕。


那曹丕称帝后为什么不杀了他最大的威胁曹植呢?曹丕给了曹机会,曹植也做出了非常著名的《七步诗》。毕竟两兄弟只需要把曹植送走打一架。如果比国君,曹植可能比曹丕差远了。到了晚年,曹植也表示了自己的怨恨,于是做了《七哀诗》,以为自己和曹丕是兄弟,但最后只是路人,很尴尬。而且他的政治失败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这种失落感和怨恨感也让曹植越来越消沉。


但曹植比曹丕九活得长,曹植多活了六年。他们虽然没有父亲曹操活得久,但也在历史上创造了自己的一页。其实最后曹丕和曹植的关系一直挺好的。历史上已经有太多兄弟为了权力而互相残杀的例子,在王位之前是不是兄弟根本不值一提。所以曹丕不是一个冷血的人,至少他保住了自己的名声。

在曹丕继位后,他的兄弟曹植后半生过得怎么样?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即位,是为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是为魏文帝曹丕。虽然曹丕顺利即位,并篡汉自立,但是,在成为世子之前,曹丕和兄弟曹植展开了多年的明争暗斗,所以,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乃至于担心曹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那么,问题来了,曹植的后半生是怎么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首先,曹丕即位后,虽然没有除掉曹植,但是,其对于曹植的打压和限制,无疑让曹植的后半生非常难过。换而言之,曹丕虽然放了曹植一命,却没有真正放过他。公元220年,曹操去世,这意味着曹植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他从一个潇洒的王子,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也即曹操虽然最终册立曹丕为世子,但是,曹操生前还是比较喜欢才高八斗的曹植,而且,当时还只是世子的曹丕,也不敢拿曹植怎么样。

不过,等到曹丕登基称帝后,曹植自然要独自应付曹丕施加的压力了。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但是,仅仅数个月后,曹植就被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在交通不便的汉末三国时期,这一改封行为,无疑让曹植非常不舒服,毕竟谁都不希望频繁搬家。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作为曹丕的兄弟,曹植被封王是比较合理的待遇。但是,一年后,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雍丘,古作地名,今河南省杞县。先是河北,再是山东,现在又回到河南,曹植作为曹魏宗室,却依然要经历颠沛流离的痛苦。对此,在笔者看来,曹丕之所以频繁迁移曹植的封地,很可能是担心在某个地方呆的时间较长,形成自己的势力。

就才华横溢的曹植,本来就在身边聚集了一群人才,并且差一点在争夺世子之位的较量中笑到最后。现在,曹丕出于对曹植的防备,选择频繁迁移他的的封地,以此变相的打击和限制曹植,防止曹植形成自己的势力。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当然,顾念手足之情,曹丕也不能太过打压和限制曹植。

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在魏明帝曹叡即位时,曹植还不到35岁。在曹植看来,自己的才能一直没有得到施展的大舞台,现在非常渴望获得曹魏朝廷的重用。在此基础上,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官职上的任用。在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对于宗室力量,无疑是比较重用的,比如曹仁、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等宗室,都成为了曹魏的大将。

所以,曹植也希望获得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但是,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也即尽管曹植以叔父辈的身份多次表态,可是,曹叡仅仅是在口头上给予肯定,也即一直没有册封曹植什么官职。而这,无疑让曹植感到自己郁郁不得志。

最后,对于魏明帝曹叡,虽然没有像父亲曹丕一样对曹植严加防范,但是,在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曹植的境遇依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并且其封地还遭到了曹魏朝廷的继续迁移,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太和六年(232年),曹植被改封陈王,同年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植去世的年龄,无疑可以称之为英年早逝了。

总的来说,因为曹植在文学上的造诣,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一定程度上,在文学天赋上,曹植显然在自己的兄长曹丕之上,所以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但是,因为曹丕、曹叡两位皇帝的压制,曹植始终是郁郁不得志,没能在曹魏朝廷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这,无疑是曹魏的一大损失。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1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