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魏忠贤。
魏忠贤能压制住东林文官集团,极大的减少了党争对于国家的损害,使得军队相对清明,指挥相对明确,几乎没有或少有出现无能文官对军队瞎指挥,乱指挥的荒唐现象,另外他提拔了一大批厉害的文臣武将,如熊廷弼,孙承宗等等,都使得辽东局面一片大好。
减税、平反冤假错案、制止东厂和锦衣卫刺探臣民隐私,以及全民参政,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雷电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朝末年的东林党和复社的人出资几万两白银,资助周延儒再度出山,当时的周延儒因为减税以及平反冤假错案,制止东厂和锦衣卫刺探臣民的隐私,使得当时明朝的内患大为减轻,被时人称为救时之相,但他提拔了马士英,因此被明史和马士英一起列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
在野岛上当土皇帝的毛文龙却得到嘉奖,因为毛文龙早就和魏忠贤沆瀣一气了,有油水的时候干爹当然不会忘了干儿子。魏忠贤拒绝了东林党人扬新期请求征收的矿税。要求向士绅特权阶级收税也是由东林党人汪应蛟提出的。魏忠贤不仅抢夺宁锦大捷首功,他还顺便把袁崇焕赶回广东老家。
崇祯17年3月14日(1644年),崇祯皇帝密令太监收拾魏忠贤的尸骨厚葬了他。3月19日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自缢身亡。到最后时刻,明朝的大臣们连上朝都不来了,崇祯皇帝临到最后才认识到,杀魏忠贤杀错了。(魏忠贤剧照)
最后时刻,崇祯皇帝厚葬魏忠贤令人非常不解,到底怎么回事呐?
魏忠贤其人。 魏忠贤不认识字,是一个市井无赖,一次赌博输了太多,自宫入了宫。魏忠贤巴结上了朱由检的乳母客氏,两个人的关系非同一般。1620年明神宗和明光宗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这下魏忠贤飞黄腾达了,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本来不识字是不能做秉笔太监的,因为客氏的原因,不识字照样做了宫内太监一把手—— 司礼监秉笔太监 。(秉笔太监一般都提督东厂)(东厂的腰牌图)
魏忠贤开挂的人生从此开始,广收党羽,排斥异己,对东林党痛下杀手,在很多人的描写来看是“罄竹难书”了,魏忠贤是要多坏有多坏,真是这样吗?
魏忠贤和东林党谁的格局大? 魏忠贤虽然没文化,但是对大明朝很忠心,尤其是关系到明朝的大局上,他的表现可圈可点。
东北边防前线后金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闹腾的欢,前线缺马匹,缺钱怎么办?大臣们束手无策。魏忠贤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民没几个钱,养活一家人都不容易了,还在他们身上刮油,征收时间又长,也不一定凑齐。他另有办法,马匹是从官员手中半卖半抢筹集齐了(得罪了很多官员),钱主要是从各地商业征税,和海税(经营海外生意),他自己也在其中大捞特捞,不过换个其他官员也会这样干,很快筹集齐了军费,而且还有剩余。
河南当时受了灾,国家还能拨款赈灾,长达几十年没有治理的黄河也开始治理了,魏忠贤明白一件事,老百姓没饭吃逼急了会造反的,镇压起义这个成本太高了。
朱由校(明熹宗)临终之时曾经对朱由检(明思宗)说过这样的话:
这是明熹宗评价魏忠贤,都知道朱由校是个木匠不理朝政,那是不了解明熹宗的治国的权术而已,暗中操控大局。崇祯帝听了吗?没有,将魏忠贤肢解了,头悬挂在河间府,其他部分不知所踪。问题是魏忠贤那些数不清的党羽在哪里?怎么没造反杀了崇祯帝?都是一些政治投机之徒,魏忠贤和皇帝是一体的,一损俱损,自己做不了皇帝的。
东林党的“君子”上台了,大明朝有了这么多“君子”应该到了“中兴”的时候了。想必大家都清楚,崇祯时期内忧外患齐至,重点在明朝内部的起义上,如果没有这么多起义,清军想打进来是不太现实的。(崇祯皇帝剧照)
东林党人干了一件毁掉大明朝的小事情,海禁了,不做海外贸易了,其实还在走私贸易,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就是有名的海盗兼海上贸易,这些人挣的钱全部落入当地商人和官员的腰包,以前魏忠贤征税太多了,大部分的工商业都不再征税了。大明朝的税赋怎么办?简单,分摊到农民身上,以前免除的补上,还可以征税到几十年后。东林党人代表的是江南地区商人的利益,他们有的收商人的钱,有的家族直接做商业,自己的腰包要鼓鼓的。就拿投降清朝的钱谦益来说吧,他家族的财富让清朝统治者目瞪口呆,非常之多,这也是东林党的“藏富于民”了!
东林党等执政直接导致中原西北的很多老百姓没饭吃,什么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组织数不胜数,这是东林党人执政富了一方毁了大明朝了,只有自己的小圈子,小地方,有时还把责任推给崇祯皇帝啊,毁掉大明朝,东林党应该记首功!
东林党当政不但毫无建树,而且出现了致命的施政错误,格局太小了,看似饱读诗书的“君子”对大明朝来说是地地道道的“小人”,大局观还不如一个不识字的太监“魏忠贤”的格局大。
崇祯皇帝的问题。 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是干什么的?说白了一点就是皇帝的家奴,为皇帝看家护院的,同时为了制衡内阁和外朝的臣子,算是大明皇帝的帝王之术——权利制衡。魏忠贤一死,制衡失去控制,外朝独大,后期崇祯皇帝意识到了这一点,加强了宦官的权利,但为时已晚。
最后明白过来的崇祯皇帝,厚葬了魏忠贤。
魏忠贤的死是不是导致外族入侵与明亡的关键? 魏忠贤早就死了,我们不能假设,他也不是明朝灭亡的关键。明朝灭亡的主因是农民起义,如果没有农民起义,单单凭后金的10万人马是不太可能攻进山海关的,更不要说统一全国了。关键是魏忠贤后来的执政者,包括崇祯皇帝和大臣,崇祯皇帝看似忙得很,有点瞎忙,没有在大局上把控住朝政,朝臣们结党营私,都是为了小集团利益,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给处于饥饿状态下的大批农民加税,一点大局观也没有,这些东林党和其他一些小党派是明朝灭亡的关键,政策由他们定,由他们执行,引起这么多农民起义,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整个明朝官僚体系众人的事情,尤其是以东林党为首。
崇祯皇帝要了面子,丢了大名江山。乾隆皇帝时期专门修了一本书是 《贰臣传》 (又称 《钦定国史贰臣表传》 ),专门记载大明朝的投降官吏,分甲乙编,甲等的是为大清做过杰出贡献的,乙等就是投降也没多大贡献的,大家可以看看,那些东林党的“君子”们很多都投降了。(《贰臣传》图)
附注: 给大家看一看一位著名 历史 作家 刀尔登 对东林党的评论:
魏忠贤不死的话,明朝或许能续命几十年吧!
没有发生的事只能人为主观推演,只是片面的猜想,已发生的事,才是 历史 事实。 历史 没有如果,假设 历史 的人肯定是以 历史 为卖点的媒体专家,也就是吃媒体饭的人!如今这也是个 时尚 职业,有人以军事为卖点,有人以 情感 为卖点……。这其实就是大众 娱乐 ,也没什么不好,反而能给了国人一个从多角度看待某一事件的机会。
个人认为明朝后期,已无想象空间,其发展已经进了一个死胡同。天下利益集团已经分裂了,各利益集团非但没有将大明天子作为共主,反而图谋瓜分大明天子的国权。东林党与魏忠贤集团的争斗就是夺权大战,而且双方已失去了底线,但是却出现了相对的力量平衡。也就是说双方各掌控了一部分利益集团。
如果魏忠贤不死,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凭手中掌控的资源,大体还能压住阵脚,明朝可能会延些寿,但也仅仅是可能而已。
魏忠贤一死,其利益集团群龙无首,内斗严重,从而导致闯王做大,而原魏忠贤所代表的各利益集团,也害怕东林党报复,纷纷开始找后台,这就给了闯王攻打北京的机会,也使得一些利益集团去勾搭清朝,寻找新的靠山。
闯王集团不成熟所以很快失败了,清朝因此进一步收编了中原各利益集团,成为天下各利益集团的总协调人。有鉴于清朝基本统一了长城以北,而且已进入中原,这就让天下各利益集团,看到了利益扩大的希望。于是清朝成了天下的共主,短时间内就一统中原。当然南明小朝廷也就被彻底抛弃了。
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朝可能还会多活一阵子,但是灭亡是肯定的,至于清朝能不能一统江山,个人看来这也是个大概率事件!
提法欠妥!!!魏忠贤阴险狡诈之极,兴风作浪一味制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乱。实为乱臣贼子!明朝的灭亡,怎能与这个人渣的死亡相联系?真是颠倒黑白!
不好意思,这个你可以上中国知网看看,自凡是 历史 学者,都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对于魏忠贤的评价,之前从来没有过什么争议,就是个彻头彻尾祸害国家的罪人。是他把差不多已经平息的党争又重新激起来,也是他,把大明朝堂搅得浑水一滩。
给魏忠贤平反的“网络 历史 学家们”无非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是认为东林党代表了文官集团,然后跟什么江南的大地主大富商勾结,一起抗税漏税,魏公公灭了东林党,简直是大功一件。第二是魏公公为了明政府不到台,特别增收税务,还增加了东南商税,因为魏公公直到谁有钱,还免除了农业税。第三是魏公公以厂卫压制了文官集团,而崇祯杀了他废了厂卫,就管不了文官了。
但要是拿着这些观点去核对史料,其实会发现这些谎言不堪一击,因为这些观点多半是史盲或者对 历史 一知半解的人才会提出来的。
先说第一个,首先一点,东林党不等于文官集团,他只是文官集团中的一个派系,而且和阉党作斗争的也不是只有东林党,其他还有秦党、晋党、西江党和楚党。就包括阉党,其成员也都是文官。此外,东林党也不是现在的这种政治党派,它就是一帮以地域为标准聚集在一起文官团体。另外,东林党成员有江南的大地主出身的,但是并不是全部。它们更多的是代表了无锡、苏州太湖北岸、南京这一片地方的城市中产阶级。此外东林党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在朝中控制大权的能力,只是党争派系中的一员,反倒是浙党把持朝政的时间格外长。
而且江南富商上不上税跟东林党也没事关系,真要是去考究江南的赋税,你会发现,明代的商业税其实是很重的,但是所有的商业税都是流转税,这就给了中间税收官节流的机会。此外明末的江南市人运动,恰恰是政府对商人和中等地主过度压榨的最好写照。
第二个其实也是很好笑,魏忠贤生性贪婪,减税也只是减免了自己家乡的田税,却对其他地区加重了田赋。至于征收商税,其实很多人连明朝商业税具体怎么个征收法,从开始到灭亡有多少次变动都不清楚。魏忠贤掌权期间,阉党内部有和晋商勾结的,所以直接免除了秦晋地区的商税,反而把重头压在了东南地区。
林外发生在天启七年的王二起义,就是因为西北天灾不断,阉党官员还拼命的预征后三年的赋税,搞得百姓活都活不下去,所以当崇祯刚刚接手大明政府的时候,恰恰是天下大乱的开始。
而且所谓的魏忠贤不欠饷,也是一句胡话。天启七年,在宁远、葫芦岛、皮岛爆发了兵变,其原因就是因为粮饷不到位。而崇祯皇帝即位后的一件大事就是筹备军饷,因为万历四十年以来通过重赋增添的国库数额已经尽数被魏忠贤败坏干净了。
还有第三个厂卫问题,其实也很简单,自从乙巳之变后,崇祯皇帝就已经开始对文官不怎么信任了,在派往各地的监军中,多半是东厂的宦官。比如卢象升勤王抗清的时候,明军的监军就是宦官高起潜。
总的来说,魏忠贤就是罪大恶极之人,没有翻案的可能。
魏公公如果得知在他被处死四百年后,世间居然还有这么多人不遗余力地帮他洗白,应该可以含笑九泉了。近年来,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愈发多样,获得的信息种类也日益增多,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同时,由于信息实在太多,所以变得真假难辨,只要文笔好,很多假的信息都能被变成真的。魏忠贤魏公公在“网络明史学家”眼中,笔下的地位,便足以体现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颠倒黑白的巨大能耐。
明朝后期的外族入侵,是从万历年间就开始的,当时的魏公公,还不过是河间府的一个小地痞流氓,怎么可能有如此大的能耐,来左右外族的行为?莫非魏公公是某些小说中的“时空领主”,可以操控某个宇宙中任何个体和群体的意识和行动?
至于说魏公公和明朝灭亡之间,的确存在很大关系,那就是:魏公公的执政,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网络明史学家”认为,魏忠贤掌权时期,明朝的财政收入已经由亏损转向盈余,原因是魏忠贤下令征收商业税,事实真的如此吗?实际上,明朝在天启年间,财政收入有所增加,那么,这个增加是怎么实现的?当然不是所谓的“征收商业税”,而是通过加重田赋。魏公公免去了自己家乡直隶,以及青州等地的田赋,但是,天启六年,却预征收了来年的三成田赋,天启七年则又预征收了来年的三成。这下清楚了吧,魏公公通过透支农民的劳动,以及疯狂压榨农民的剩余价值来实现短期内财政收入的增加,这样做的后果有两个:
除此之外,魏公公为了应对关外后金的局势,不停地向民间摊派辽饷,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激化了 社会 矛盾。
魏公公敛财的手段不止如此,他通过收受官员的贿赂,向商人强征银两来“理财”,当然,收来的钱不是进了国库,而是进入了魏公公的私囊之中。另外,魏公公利用国库中的钱,为天启皇帝办了不少实事,比如修三大殿。在军饷如此紧缺的情况下,魏公公尚能挤出五百万两银子修缮三大殿,一修就是三年,不可谓不“忠心”,所以,王世德在《崇祯遗录》中对魏公公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熹宗在位七年,神宗四十余年蓄积扫地无余。兵兴以来,帑藏悬磬。 如此看来,魏公公真是“理财高手,大明栋梁”
至于辽东的局势,靠着袁崇焕取得了宁锦大捷,魏公公可有对袁崇焕做出任何奖励?虽然魏公公没有直接指挥,但毕竟是掌权者,所以自然是首功,相比之下,袁崇焕可就惨多了,到他手中的奖励,不过白银数十两,袁大人直接直接辞职不干了。的确,自此之后,后金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入侵活动。
纵观魏公公掌权的三四年,对内一方面横征暴敛,一边又挥霍无度;对外,不体恤功臣,因为后金将精力放在蒙古诸部落而逃过一劫,却被后世某些人吹捧成为“大明救星”,可以说,魏公公真正是无尺寸之功。实在看不出,魏公公值得吹捧的点究竟在何处。
而东林党就惨多了。明明从杨涟等人死后,东林党就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能够真正掌握过权力,但却被很多“网络明史学家”强行拉出来鞭尸,但事实是,这些“网络明史学家”连东林党具体有哪些,都说不清楚。
最后,关于魏公公被崇祯厚葬一事,明实录和明史,以及国榷,明季北略这些权威史书中均无记载,其仅仅出现在冯梦龙的一本类似于小说的作品《燕都日记》中出现,但就是这本并不权威的随笔,被当做了铁证,这是可笑呢?还是应当感到可悲?
哪个学者这么认为的?
说出他的名字吧。如果真有所谓的“学者”说这种话,那么就没必要在学术圈混了,证明此人毫无学术素养。
除了网上,没人给魏忠贤翻案。
网上的这些“明粉学者”,比较喜欢断章取义,毫无逻辑、毫无客观依据的吹捧魏忠贤。
历史 上魏忠贤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
就以辽东战场为例,魏忠贤掌权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辽东军队的粮饷逐年减少。 一个所谓的明朝救世主,怎么能让关键战场的军饷减少呢?请给魏忠贤翻案的人,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吧。
还是数据说话:
魏忠贤对明朝军政的影响是很糟糕的:
天启三年(1623),辽饷是628万两。天启四年(1624),魏忠贤彻底掌权以来,辽饷持续萎缩:
试问:没钱要怎么打仗?
总而言之,没有“学者”认为魏忠贤的死,将明朝推向了灭亡。恰恰相反,魏忠贤大大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事实上,崇祯帝除掉大太监魏忠贤只是明朝灭亡的次要原因,而崇祯帝冤杀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才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崇祯帝朱由检一直到死前也没有搞清楚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后悔杀了魏忠贤,却没有后悔冤杀袁崇焕,这关系到明朝到底是被李自成等农民起义灭亡还是被满清灭亡。
表面上看,明朝是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导致崇祯帝自杀灭亡的,实际上在崇祯帝冤杀民族英雄袁崇焕以后,再也无人可以击败后金暨满清导致的。
袁崇焕是唯一击败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位后金暨满清开国君主及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阿巴泰济尔哈朗多尔衮阿济格多铎豪格德格类岳讬萨哈廉瓦克达等后金悍将的明朝将领。袁崇焕千里迢迢救援北京打退后金却被崇祯帝恩将仇报千刀万剐传首九边以后,明朝将领人人自危离心离德,投降后金暨满清的明朝将领层出不穷,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等先后投降后金暨满清,对明朝反戈一击,明朝在与满清的战争中江河日下,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后来吴三桂许定国等汉奸引狼入室消灭南明政权,明朝才真正灭亡,因此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是满清政权而不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而崇祯帝除掉劫富济贫的大太监魏忠贤,重用劫贫济富的东林党,不对富人征税,却加重对农民的农业税导致官逼民反,明朝财政危机越来越严重,导致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只是明朝灭亡的次要原因。
学者褒魏忠贤的倒是没几个,不负责任的自媒体吹嘘魏的“丰功伟绩”的,常常看到。为了达到“爆文”的效果,将小善无限的放大,将大恶置若罔闻,语不惊人死不休。
对于魏忠贤这种特殊人物,不辱骂,不神话 魏的成长经历比较简单,少时混迹坊间,因赌博巨输愤而自宫,入宫后又谋夺了推荐人魏朝的对食——客氏,因客氏为明熹宗的乳母,依靠裙带关系而上的位。
如此经历、如此人品,如何堪称明朝抗清的“中流砥柱”?
天启年是明朝政治黑暗的高峰 明熹宗15岁登基,在位八年,死时不过23岁。从他专宠客氏,重用魏忠贤,只爱木匠不爱上朝的表现看,又能有多大的作为?明之大厦在其任期内完全是一个加速崩溃垮塌的过程。
在此期间“皆知有九千岁,不知有皇上”,彻头彻尾的昏君。有人甚至以熹宗遗言:“明不可无魏忠贤”,大做文章,说未说过且待考证,即使说过,正确性能有几分?
天启年间的明朝边防是一个恶化的过程 努尔哈赤是1618年,正式发布“七大罪”的讨明檄文,1619年萨尔浒之战,确立了明与后金间战略主动与被动的局面,自此一役,明朝彻底进入被动防守的尴尬境地。
1620 1627年魏忠贤擅权期间,明朝能拿出手的大捷,只有宁远、宁锦两战。努尔哈赤、皇太极对明朝,一直是持续的侵扰、攻击。这段时期,辽东边事实在糟糕。
魏党擅权期间的所作所为和对边防的影响 明朝倾覆虽不能将责任赖于阉党一家,但其与东林集团的争斗,造成事实上的朝局动荡。从官员到平民,只要是反魏或对其不满的,都会受到残酷打击迫害。
两位主要的边帅,熊廷弼因未能如约贿四万银,招致“忠贤大恨”,惨被传首九边。
而魏忠贤将亲信刘应坤、纪用安插于袁崇焕军中,行监视掣肘之事。袁之死亡,也与魏党残余脱不了干系。
魏忠贤主要精力放在排除异己,巩固地位上,未见于辽东边事有何突出贡献。因魏忠贤死亡是遭到入侵和明亡关键之说,言过其实了。
这个时空的学术界没有这么说的。你说的是哪个平行宇宙的学术界?
并非如此。虽然魏忠贤是明朝后期 历史 的关键人物,但不管是外部的入侵还是明朝的灭亡,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与魏忠贤这个人的关系并不算太大。
外部入侵方面——关外后金政权对大明王朝的进攻 大明王朝外部的入侵,最初是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清朝的前身)对大明王朝的进攻,而且在努尔哈赤对明朝进行攻打时,当时的明朝皇帝还是万历皇帝,那个时候,魏忠贤还没有发迹,当时的魏忠贤还不是后来的“九千九百岁”呢,所以,这个时候的外部入侵跟魏忠贤这个人没有什么关系。
而后来努尔哈赤逝世,皇太极继位后对明朝的征伐,原因也很明显:其一是为父报仇,并完成父亲的遗志;其二就是当时的明朝已经是“日落西山”的状态了,而皇太极的政权大本营属于是在关外,资源有限,需要发展,所以皇太极要做的就是征伐明朝,进入中原。
总之,这两个政权,或者说两个国家的战争,并不是说是因为魏忠贤,就算魏忠贤不死,难道皇太极就不会再打明朝了吗?还是会打的
明朝灭亡的原因 大明王朝之所以灭亡,也不能说是因为魏忠贤的死,一个王朝的灭亡,并非是因为一个人,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就比如说明朝的灭亡原因:
由这些可以看出,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说一个魏忠贤就能改变的,就算魏忠贤不死,明朝还是会灭亡,因为这是大势所趋。
首先,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魏忠贤是明朝著名的乱政的宦官。他也没那个觉悟能认识到东北的满清能最后成为取代大明的人。打皇太极的是袁崇焕,支持袁崇焕的是东林党领袖孙承宗,跟魏忠贤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一、明朝宦官参政的始末
朱元璋时期,废丞相,所以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集中在了皇帝手中,把皇帝累的够呛,朱棣是时候,靠?靖难之役?夺了侄子的江山,这期间,身边的家臣,宦官都出力不少,比如著名的郑和,就是宦官出身。朱棣觉得家奴可用,逐渐让宦官参与到政治中来,再后来,为了防止内阁权力过大,设了司礼监太监,这个权利可不得了,连内阁首辅都得看太监的脸色,比如后来的张居正改革,就是和司礼监太监总管冯宝合作才能顺利展开的。
明朝的太监其实是皇帝跟文官集团夺权的产物,是由皇帝扶持起来的,比如,魏忠贤其是由朱由校扶植起来的代言人。太监的所有权利都是皇帝给予的,太监想要保命,保住权利的唯一途径是给皇帝排忧解难。让皇帝觉得你能办事,能办好事,能把自己想的事办好。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来看魏忠贤。
木匠皇帝是有大智慧的皇帝。因为他知道自己斗不过文官集团,所以干脆把魏忠贤推出来,想要钱,想要权,想要啥的都让魏忠贤去办。太监是皇帝肚子里的蛔虫,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所以,应该是说为什么天启年间基本能维持大明与后金的平衡,而魏忠贤死后则是一边倒的战斗。
二、和满清的对峙,并非魏忠贤的功劳
魏忠贤,他完全是在依附于帝王,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他掌握权利,所以大明的军队一直追着皇太极打这件事。当时确实有人极力的要打攻打皇太极,那个人就是袁崇焕。而支持袁崇焕的是东林党人,并不是魏忠贤。努尔哈赤起兵时,实力有限。女真族真正强盛是在由皇太极领导开始的,到多尔衮时达到战力顶峰。
魏忠贤能压制住东林文官集团,极大的减少了党争对于国家的损害,使得军队相对清明,指挥相对明确,几乎没有或少有出现无能文官对军队瞎指挥,乱指挥的荒唐现象,另外他提拔了一大批厉害的文臣武将,如熊廷弼,孙承宗等等,都使得辽东局面一片大好。
魏忠贤掌权时当时明朝的国力诸如军队作战或者国库都还在上坡路,女真族当时实力的确无法同明朝较量。但是这跟是不是魏忠贤掌权是没关系的,即使换个太监掌权,明朝强盛的国力与军力还是能够完败女真部落。
相信在大家的眼中都认为魏忠贤不仅是天启皇帝,也是在朱熹宗皇帝时期的一个大干政,被当时的人们都称“九千九百岁”,因为他太过于招著,从而导致了人们,只知道他的名声,而不知道皇帝。这应该就是在人们眼中的魏忠贤吧,但有一点,大家却不知道崇祯在杀死了魏忠贤之后,他竟然后悔了。
因为魏忠贤如果不死,明朝也就不会灭亡。
明朝在末期,马上就要面临着灭亡的境遇,因此将国家的灭亡全部都堵在了率领重军的吴三桂身上。但是这时吴三桂却提出了要求,条件是让崇祯皇帝给予他百万两银子他才肯前来,因为当时的国库已经非常的紧张也拿不出什么钱了,无奈之下便号召朝中的大臣们共同捐出钱财来抵御外敌,结果竟然没有一位大臣愿意将钱拿来抵御外敌。再后来大顺军成功的攻打进了京城,随便地挑选的一家大臣的住处,一搜便搜出了几百万白银的财产, 如果当时魏忠贤依然活着,钱也就不会这么难收上来了。
清朝之所以灭亡,其实大部分原因还是在于内部的权利争夺。虽然魏忠贤个人的品德并不是很好,但在处理国家边防问题上却非常的重视大局,如果没有了魏忠贤,恐怕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袁崇焕等人的功绩。魏忠贤不过就是一个富有心机的小人,但在大的环境来看还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后来魏忠贤去世之后,东林党成立,并且成为了一个完全不受任何人约束的文官集团。
这个集团内部非常的腐败,并且都非常的黑心,如果没有他们的产生,当时国家也不会灭亡。
在中原地区除了开国皇帝拥有掌控军队的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压制文官系统,其余的皇帝都只能在文官系统之中,寻找平衡点而已,就连大家都很熟悉的唐玄宗皇帝如果想要和整个文官系统抗争也都完全不是对手,在崇祯将魏忠贤除掉之后,东林党文官集团瞬间状大,崇祯也因此失去了控制文官集团的能力。
因此,自古以来就算官员再怎么扰乱政务,但他们还是存在有人格,还是会以国家的利益为中心的。
魏忠贤其实也就相当于一个弱化的南宋时期贾似道,也就是一个在王朝的末期财政崩溃之后能够保住财政的执行者。在后来崇祯非常后悔杀死了魏忠贤,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魏忠贤对明朝有非常大的重要性。
明朝魏忠贤是忠是奸?他撑起了半个明朝
一般人提起魏忠贤,总是带着对整个太监阶层的歧视嫌恶,不假思索认定为一个变态反派。魏忠贤这个人,由于他和控制舆论的文官集团的矛盾,他的坏处被无限放大了。其实,魏忠贤在事关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还是很讲原则的。想要知道魏忠贤到底是功臣还是罪人,那就赶快跟着我一起了解一下。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
魏忠贤这个人,由于他和控制舆论的文官集团的矛盾,他的坏处被无限放大了。其实,魏忠贤在事关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还是很讲原则的。
他掌权时,明朝 *** 抵御辽东后金的入侵还是比较给力的,可以说一扫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大有光复辽东之势。
在和袁崇焕一起的时候,袁最牛掰的几次战功全在魏掌权时诞生。
当时明军的情况是:关宁铁骑不用裁员,军饷仍可足量正常发。皮岛军队不用精简,收入来源也是稳定的。
魏当九千岁的几年几乎与关外捷报频传的时间同步,宁远大捷大炮轰伤努尔哈赤(回盛京后不久死去)。宁锦大捷明军多次重创皇太极。
关外的战争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其实还是钱在起作用,魏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税。
但他没有给农民加赋,出身社会底层的魏忠贤在河南遭灾时,还能免除赋税,
史书上写了魏忠贤犯的十大罪,然而仔细看,大多罪状都是图谋什么却基本没实际行动和证据,修祠堂这种鸡毛也算大罪?修堵墙挂张画而已,民间自古就有修祠堂的实例;魏真正做成了的坏事,其实主要就是利用东厂杀死杨涟等辱骂弹劾腌党的东林?名士?,以禁言无聊御史们的弹劾。
魏忠贤虽然揽权贪婪,但是懂得也有办法刮出财阀大地主们的钱来补贴财政,如江南财团。
魏忠贤当政期间,边防不缺钱,也没什么人造反。
魏忠贤尽管个人品德败坏,但在国家边防问题上确是很重大局,没有魏忠贤,恐怕还真没有熊廷弼、袁崇焕等人的战绩。魏忠贤不过一奸邪小人,最多不过乌烟瘴气,而魏忠贤死后东林党结党营私,成为了不受约束的文官集团。
?
在明朝国库不够用的情况下,魏忠贤出现了,怎么做的,当然是找东林党人交税。经过几年时间,国库开始又充足起来。各地开始出现魏忠贤的生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0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