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替曹爽惋惜。
高平陵之变中,假如曹爽坚决不投降,而是听桓范的话,带着少帝曹芳来到许昌,然后以少帝名义号令天下勤王,到底胜算有多少呢?
桓范逃出洛阳之后,对曹爽有过一番劝谏:“咱们有皇帝在手,军队、粮草啥的都不成问题,况且我偷出了大司农印信,只要有了这个,就可以调动天下粮草了。”
曹爽疑虑不定。后来,司马懿派来了特使,对曹爽一个劲地安抚道:“只是免了你的官职而已,福利待遇一概不变,你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美女、美食、美酒管够。”并指了洛水为誓。
此时曹爽的一家老小都在洛阳城,倘若他“造反”,那么一家老小必定惨遭屠戮,权衡再三,曹爽终于痛下决定,投降了。
然而,等待曹爽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诛灭三族。相信政治家的嘴,不如相信鬼,二选一,曹爽选错了。
倘若曹爽不投降,而是按照桓范的建议与司马懿死磕到底,胜算有多大呢?
我认为胜算不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司马懿发动政变之时,虽然只有区区三千死士,但利用郭太后的名义下了诏令,关闭了城门,占领了武器库,并派兵守住了洛水浮桥,等于控制住了整个洛阳城。
二、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的时候,曹氏子弟几乎都去了,如曹爽、曹羲、曹训等等,曹爽的亲信也去了,留在洛阳的没有曹爽的亲信了,所以没人肯冒着杀头风险反抗司马懿的。
三、曹爽的性格优柔寡断,根本不是做大事的料,蒋济曾对曹爽有过一语中的评价:“曹爽就是一匹“劣马”,属于典型的才不配位之人,根本不能干大事。”
四、司马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他是士族门阀的代言人,他的背后有实力雄厚、背景深厚的士族门阀鼎力支持,要钱给钱,要粮给粮。
五、桓范偷出来的大司农印信到底效用多大?这是要打个问号的,倘若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发一道诏令,宣布大司农印信无效,那么这个大司农印信根本就是废纸一张。
六、曹魏不缺皇帝,倘若曹爽带着曹芳去了许昌,司马懿大可再立一个姓曹的皇帝,那么曹芳政权合法性就不存在了,何谈什么政治优势?
综合来看,就算曹爽不投降,和司马懿对着干,也依然胜算不大,除非他像夏侯霸一样投降刘备,或许能安度余生。
曹爽虽然把持着曹魏集团的大权,但是却在各方面都毫无建树,原本期望通过伐蜀之战建功立业,树立自己的威望,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不过桓范却是他这一派系中难得的人才,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身在京城的桓范冒死出城找到曹爽,为曹爽分析形势,献上计谋劝曹爽暂且逃到许昌,然后再召集兵马对司马懿进行全面反击。可是最终的结果是,曹爽并未采纳桓范之计,而是轻信了司马懿的种种承诺,落得了个被杀的下场。
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分析就知道,当时的曹爽并未到完全丧失险中求胜的条件,不至于就走投无路只好乖乖投降。假若曹爽听从了桓范的建议,先逃到许昌组织兵马征讨司马懿,绝对有可能成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虽然司马懿控制了京城,控制了皇帝曹芳,但当时的曹芳已不再不是一个小孩子,而已经17岁了。这意味着什么呢?他已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青年人了,或许今天看来这个年纪的人还很稚嫩不成熟,但是在古代这年纪基本都早已结婚了,因此一般来说思想都要成熟得更早,更何况曹芳是生在皇家。
所以,司马懿想要控制这样一位皇帝,是相对较难的,再加上司马懿政变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他相当于就是乱臣贼子,只要曹爽以剿灭乱贼的名义,振臂一呼,就可以号召各地的将士群起而攻之。
其二,桓范提出的南下许昌是可行的。因为许昌曾是曹操设立的都城,所以那里各方面发展都很好,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饷和钱财的支持,再加上许昌还有充足的武器装备。把许昌作为根据地是完全可行的,再者把别忘了桓范当时的身份是什么,他可是大司农,负责整个魏国的财政钱粮。所以,有桓范在就可以有效的保障兵马所需的粮饷物资。
其三,曹爽起兵之后,曹魏朝廷的大部分人都会站在他这一边,因为他们中很多人都是效忠曹氏集团的,所以当司马懿想要非法篡夺的时候,他们打心底是不愿看着曹氏政权落入他手中的。尤其是曹氏的贵族,没有人希望家族集团被一个外人篡夺,故而绝对会团结起来对付司马懿。
再加上夏侯玄当时统率着关中的兵马,如果曹爽愿意反击司马懿的话,那么夏侯玄也肯定会支持曹爽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集结其他的军事力量,足以抗衡司马懿。何况当时还有蜀国和东吴在那里,因此司马懿想要实现自己野心的同时,也会有这方面的顾虑。因此,只要合理地谋划,击败司马懿还是有很大的胜算的。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最终决定交出兵权,主要原因是他做事没有主见。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当时他也不具备和司马懿抗衡的能力。
首先,在洛阳附近,司马懿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魏明帝曹叡临终前,因为太子曹芳还年幼,于是任命司马懿和曹爽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执政。曹芳继位初期,曹爽对司马懿还非常尊重,听从他的意见。不过后来曹爽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把司马懿升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同时任命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控制了洛阳的军队。
加上曹爽自己是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曹爽可以说兵权在握。然而当司马懿发起高平陵之变时,曹爽和曹羲、曹训等人都陪着曹芳去高平陵扫墓。司马懿在曾经担任过中护军和护军将军,在中军有很大影响力的太尉蒋济帮助下,接管了洛阳的驻军。而曹爽只是出去扫墓,并没有带太多的军队。在得知司马懿发动政变以后,曹爽不得不临时征发屯田士卒修筑营垒自卫,可见他兵力之单薄。
因此在洛阳附近司马懿已经具备了绝对的兵力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曹爽拒绝交出兵权,司马懿肯定不会手软,会派出军队直接攻击曹爽。而且司马懿也是三国时期排名靠前的军事家,在用兵能力上比曹爽高得多,因此曹爽几乎没有什么胜利机会。
其次,即使曹爽侥幸逃到许昌,也难以和司马懿对抗。有些人认为司马一族掌握曹魏军政大权以后,魏国内部发生了多次叛乱反对司马家族专权。所以曹爽如果逃到许昌,就可以召集起大军讨伐司马懿,这个观点其实有误。当时魏军除了洛阳外,其他部队分属扬州、荆州、豫州、雍凉、河北五个地区。
其中又以直面蜀吴的扬州、荆州、雍凉三个地区和防范北方胡人的河北地区兵力最多这其中河北地区距离太远,可以忽略不计。而司马懿曾经在最靠近许昌的荆州长期任职,此时的都督荆州的王昶也是司马懿举荐上去,所以肯定站在司马懿这边。雍凉都督夏侯玄倒是和曹爽关系很好。
不过司马懿也曾经在雍凉任职,同样有不少旧部。夏侯玄在伐蜀之战兵败而回,因此雍凉大军到底支持谁还在两可之间。更何况司马懿掌握洛阳驻军以后,就驻军洛水,切断了曹爽西去之路,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雍凉军马的支持。
至于扬州都督王淩和豫州都督毌丘俭后来曾经先后发动了反对司马家族专权的叛乱,会让有些人误会他们会支持曹爽。不过实际上王淩和毌丘俭只是忠于曹魏才起兵反对司马专权。而在高平陵之变发生时,由于此前曹爽排挤司马懿,任用亲信把持朝政,他主持的对吴、对蜀的战争都遭到了失败,魏国国力大损。因此实际上朝中忠于曹魏的大臣也反对他继续执政下去。
司马懿实际上得到了多数朝中重臣和太后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忠于曹魏的地方大员也不会支持曹爽,反而会支持司马懿。扬州都督王淩和豫州都督毌丘俭也不会例外。很明显,即使曹爽侥幸逃脱了司马懿的追杀,逃到了许昌,也不会得到什么人的支持,一样会兵败。
所以高平陵之变时,即使曹爽拒绝交出兵权也难以和司马懿抗衡,兵败身死的可能性极大。
司马懿之所以敢在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曹爽篡权,其实有一个不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魏政权到了后期,也是人才凋零,尤其是那些征战沙场的将领们更是如此,比如曹魏最后的名将之花张郃,就是在高平陵政变发生前18年就去世了,从此曹操时代的名将全部凋零。
曹操时代是曹魏创业的时代的,名将辈出,文有五大谋士(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武有五子良将(于禁、张辽、乐进、徐晃、张郃),还有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等曹氏与夏侯氏宗亲。
若曹操时代将领活到曹芳时代,比如曹仁、徐晃、许褚等人,司马懿敢篡位吗?
一朝天子一朝臣,曹操时代的将领就算能经历曹丕、曹睿,活到曹芳时代,能不能得到朝廷的继续重用,那也是一个未知数,就算得到了重用,会不会阻止司马懿篡位杀曹爽,还是一个未知数。
比如蒋济,他是曹操时代的谋臣,曾经在公元219年襄樊之战期间,劝阻曹操不用迁都,只需要联络孙权,与孙权联合攻击关羽,就能让襄樊之围解除,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最终也打败了关羽,蒋济一直活到了曹芳时代,还是当朝三分之一的太尉。
可是蒋济在高平陵政变中却站在司马懿一边,联合司马懿一起迫降了曹爽,为什么蒋济不忠于曹魏,而要与司马懿这个乱世贼子一起篡位呢?
因为权力斗争。蒋济虽然是太尉,但仍然受到曹爽的打压,当时掌权的是曹爽一党,除非投靠曹爽,否则不是被曹爽排挤,就是受曹爽打压,蒋济也是如此,否则他也不会联合司马懿反对曹爽,但是蒋济虽然是司马懿的同党,但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却是司马懿欺骗了蒋济。
原本司马懿答应不杀曹爽,只是让曹爽下台,把权力交出来,然后由司马懿把权力重新分配给支持自己的人,但当司马懿高平陵政变成功,曹爽投降之后,司马懿举起了屠刀, 杀了曹爽一党五千多人,这开创了政治的恶劣行径,就连蒋济这样的四朝元老也被司马懿所骗。
蒋济确实对曹魏是有忠心的,他与司马懿一起反曹爽,只是让曹爽下台,并不想大开杀戒,最终蒋济因为司马懿的欺骗在政变后不久就忧郁而死,这是蒋济的例子,如果曹仁、徐晃、许褚等人活到曹芳时代,除非他们还能在朝廷中任职,否则什么也做不了。
曹仁是曹氏宗亲的代表,曹操在世时, 确实非常忠心,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曹氏宗亲的掌权者是曹爽,如果曹仁在,并且手握大权的话,司马懿是不敢发动政变的,如果曹仁没有手握大权的话,即使曹仁在,司马懿也不会怕他,照样会发动政变,杀曹爽。
徐晃和许褚则是武将的代表,对曹操也非常忠心,其实武将的忠心很大程度在于主公的英明,如果主公是个昏君,或者无能,武将们能不能忠心,那得两说,当然了,徐晃和许褚在曹操时代是非常忠心的,即使是后来的曹丕、曹睿时代,也同样会如此。
如果徐晃和许褚能活到曹芳时代,他们能手握大权的话,司马懿对他们还是非常忌惮的,不敢发动政变,如果他们没有手握大权,即使在世,也顶不了什么用,但是司马懿非常忌惮他们,并不代表司马懿不敢发动政变,除非司马懿有把握。
其实,回过头来看看曹操时代那些将领的后代们,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一是没有实力,反对也没用,二是形势发展太快,曹爽都投降了,反对也没用。 曹仁、徐晃、许褚他们的后代其实在曹芳时代都活着,都没有站出来反对,原因就是没有实力。
曹仁、徐晃、许褚三人中,最重要,身份也最特殊的就是曹仁,他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能活到曹芳时代,曹爽就不可能是辅政大臣了,曹仁才可能是辅政大臣,那样的话,司马懿根本没有胆子在曹仁活着的时候发动政变,因为曹仁不仅有头脑,而且身经百战,这不是曹爽能比的。
同时,曹仁的身份非常特殊,他天生就是曹魏的支持者,如果有其他外姓篡权,曹仁一定会反对,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其实夏侯氏宗亲中的夏侯玄和夏侯霸都在,并且在地方上担任官职,尤其是夏侯玄,身居高位,手握重兵,当时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军事,这相当于是地方军区司令员了,可是整个高平陵政变前后,夏侯玄什么事也没有做。
高平陵政变结束后,夏侯玄还被司马懿调到朝中为官,为的就是削除夏侯玄的兵权,可夏侯玄仍然什么事也没有做,这只能说夏侯玄的能力、眼光、胆识都不如老一辈的将领,尽管有兵权也不敢反,这就是没能力,所以没能力身居高位,也不能阻止什么。
能够阻止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两个条件:一是有能力且忠于曹魏的将领,愿意反对司马懿;二是这个将领还要有兵权和胆识。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才能阻止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至于曹仁、徐晃、许褚三人如果能活到曹芳时代,能不能阻止司马懿,就看这两个条件有没有。
如果有,司马懿不敢反,如果没有,司马懿照样反,这就是结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