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王平的结局是什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王平字子均,蜀汉后期名将,其为人谨慎,曾在街亭一战时规劝马谡,又镇守汉中多年,战功卓著。不过他此前却是曹操手下的将领。
219年,王平随曹操出征汉中,与刘备交战。汉中一战,夏侯渊被斩杀,曹军全线溃败,王平所部被俘虏。此时的王平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择,要么投降刘备保全性命,要么誓死不降,保全名节。最终王平选择投降,走出了人生中最正确的一步。
那么王平为何要选择投降刘备呢?
首先,王平是益州巴西郡人,而刘备控制着益州,投降刘备意味着回到了故乡,即便做不了高官,能回到故乡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其次,王平在曹操军中没有发展前途。王平在曹军中只是一名代理校尉而已,而且认识的汉字不超过十个,像他这样的人在曹军中一抓一大把,再加上他是个益州人,没有任何人脉关系,所以根本不会受到重用,也没有发展前途,可能他本人对曹军也没有什么归属感。而此时战败被俘,王平也没有必要继续为曹操卖命了,投降活命才是最关键的。
第三,投降刘备说不定可以受到重用。王平虽然在曹军中并不突出,但放到刘备军中却不一样了。刘备当时刚刚控制益州,对益州的复杂局势还吃不准,特别是巴西郡那么多的少数民族不便管理,所以正值用人之时。更重要的是刘备标榜仁德,本人并不好杀。
而王平就是巴西郡人,自幼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多有接触,和他们比较熟悉,再加上自己有较长的军旅经验,正是刘备急缺的人才,所以此时投降刘备“说不定”会受到重用。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于是王平选择投降刘备。
王平投降刘备后,立马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这职位要比王平那个代理校尉高出不少。
诸葛亮北伐时,王平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干将。街亭一战虽然战败,但王平表现十分突出,被任命为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并统领由少数民族组成的蜀军精锐——无当飞军。
吴懿去世后,王平接替其镇守汉中,并挫败曹爽征讨汉中的计划,被封为镇北大将军,成为蜀汉的中坚力量,不久死于任上。而王平也得以青史留名,被后人所熟知。
如果王平一直在曹军中效力,根本不会达到后来的高度,甚至在史书上都不会留下任何踪迹。
王平原是曹操帐下的一位代理校尉。也不知道为什么王平这位日后位列蜀汉“平安三侯”之一的大将,居然被擅长识才用才的曹操给忽略掉了。
《三国演义》中的王平,起初时曹操手下的将领,因受到徐晃的排挤而投降了赵云。后经赵云推荐,为刘备所用。
之后,王平跟随诸葛亮四处征战,打过孟获,守过街亭,参加过北伐,是蜀国后期的活跃人物。
历史上的王平,与演义中的描写大致相似,但也有细微不同。
王平,巴西郡宕渠人,从小寄养在外祖父何氏家,又叫做何平,后才改回本姓。
建安二十年(215年),巴西郡七姓夷王归附曹操,王平也跟随迁往洛阳,被任命为代理校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时期,王平跟随曹操与刘备作战,曹操战败后,王平投降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北伐,王平跟随出征。
当时,马谡奉命驻守街亭,王平为马谡军先锋。期间,王平对马谡舍水上山的行为进行过规劝,马谡刚愎自负从而导致大败,损失极为惨重。
这期间,王平率领千余人兵士鸣鼓自持,摆出疑兵计,让张郃误以为后面有伏兵而不敢追击。王平顺利将败军引导统一起来,得以顺利回归。
街亭之败,导致诸葛亮这次北伐的大好形势全面崩盘,事后,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等人被诛杀,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被夺。唯独王平因为临危不乱,将部队带回,诸葛亮拜他为参军,统领蜀国的王牌军队无当飞军,之后,又将他提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再次出祁山北伐,派遣王平驻守南围。司马懿派了张郃进攻王平,王平能够坚守阵地,让张郃难以前进。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又一次出兵,同年8月,诸葛亮病死,大军退还时,魏延因与长史杨仪矛盾,致使军中不稳定。王平奉命进攻魏延,魏延手下兵士被王平遣散,兵败后被马岱所杀。
同年,王平升任为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同时又兼任了汉中太守。
建兴十五年(237年),王平代替吴懿驻守汉中,进封为安汉侯。
延熙元年(238年),王平被召回大司马府,出任了大将军蒋琬的前护军。
延熙六年(243年),王平又被任命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仍然驻守在汉中。
延熙七年(244年),曹爽带领十多万人马进攻汉中,王平当时手中兵力只有三万,手下将领们建议放弃关隘,等待涪城的援军到来。王平却是认为,不能放弃关隘,否则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应该据守,等待援军到来。
按照王平的部署,结果,正如他所料,魏军难以前行,援军到来,魏军被击退。
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去因病世,他的儿子子王训继承了爵位。
当时蜀国王平地位不低,声望很高。
时人称之为:“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翼)、廖(化)。”
王平在汉中,抵御曹魏,马忠在南中,抵御南蛮,邓芝在永安,抵御东吴,三人成为蜀汉边境平安的保障,因而有着“平安三侯”的称呼。
王平因为从小在军队中长大,文化水平很低,认识的字很少,写都不会写,但是由他口述,他人代写的书籍,还是很有条理的。而且他让人读史书,自己旁听,基本上能够明白其中大义,更能说出个一二。
王平为人较为端庄严肃,从不和人开玩笑,他遵守法度,极为严苛,但就是有一点不足,性情较为狭隘多疑,为人自轻。
王平投降曹魏的原因是因为: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举巴夷、賨民依附曹操,也就是说当时王平所在的地区首领选择制造曹操,因此王平随杜濩、朴胡等被迁往洛阳居住,被曹操封为代理校尉。
王平投降曹魏的原国是依附于首领一起投降的,王平的投降是当地首领决定的,王平无权决定,在这里无法看出王平是否真心愿意投降曹魏?
在三国时期,有一个普遍现象存在,就是一个地区的世家大族在乱世中的生存之道,无论哪个军阀主政当地,在当地的世家大族就选择投降谁,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徐州的陈登陈圭家族,刘备来了投刘备,吕布来了投吕布,曹操来了投曹操。
而对于家乡的热爱,是当时绝大部分人的常态,哪怕是到了今天,也是如此,何况在1800多年前的三国,当然王平也不例外,因为跟着首领投靠了曹操,被曹操安置在洛阳,而王平的家乡巴西郡宕渠刚在刘备的手中。
王平应该在当时是个小头目,因为一到洛阳,王平就被封为代理校尉,虽然是代理的,但好歹比普通士兵要强一些,而且代理校尉有向上升官的可能。
219年,魏国汉中前线主帅夏侯渊被杀,曹操听说后,亲自带领大兵前往汉中与刘备对峙,但由于刘备已经斩杀了夏侯渊,在曹操来到汉中时,已经占领了汉中的险要据点,刘备此时的战略是打消耗战,瓦解曹操的攻势,最后曹操被刘备击败,而王平则投降了刘备。
史书记载王平投降刘备用了四个字:因降先主。可以翻译为:因而投降先主刘备,这样看的话,王平是主动投降刘备的。
那么王平为什么要弃魏投蜀呢?
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1、王平投降曹魏是跟着首领一起的,并不是王平自已决定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投降曹魏并非出于王平真心,这样的话,王平在寻找到合适的机会后,就自已选择投降了刘备。
2、汉中之战,曹操战败了,王平当时是作为代理校尉跟随曹操一起进入汉中作战的,强大的曹操居然败给弱小的刘备,这对王平来说,绝对是一个冲击,说明刘备也是蛮历害的,此战失败后,王平如果再回去洛阳,可能此生再也没有立功机会,因为曹魏人才济济,代理校尉遍地都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9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