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阿济格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阿济格带兵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不仅作战勇猛,并且是经验丰富,就连鳌拜都对阿济格的打仗水平深表钦佩。但是政治上,阿济格是极为不成熟,他终归只是一介赳赳武夫,说治理国家,阿济格差太远了,这一点从皇太极在位期间将他从亲王的位置上直接废黜到了郡王就可见一斑。1650年冬多尔衮塞北狩猎途中坠马而死,其众多心腹党羽人心惶惶,阿济格只要稍微晓以情理,就能将这批势收入帐下,接替多尔衮为摄政王,但不长脑子的阿济格竟对多尔衮所管两白旗大臣兵戎相威。
于是两白旗大臣决定往“依皇上为生”,并告发阿济格欲乘丧发动政变。清廷立即关闭九门,在阿济格回京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将他擒拿,打入大牢,其子劳亲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多尔衮活着的时候,阿济格就明白向他表示自己的不满。一是不满意多尔衮对多铎父子太好,二是不满意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地位超过自己。
多尔衮毫不客气,训斥这位兄长一顿,并对他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不要干预朝政,二是别和汉官交往。随后,他还想成为摄政,引起顺治帝和济尔哈朗的不满,联手对付阿济格,以谋反罪把他削爵幽禁,后来被赐自尽,年仅46岁。
作为清初最著名的军队统帅、决定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人物多尔衮,生前战功赫赫,摄政时权势熏天,却在壮年十分突然而死,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古今疑团。
史载: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大妃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县老城),为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多尔衮生前勇谋兼备,简单轻易死掉不大可能。那他到底是怎么死的,死因是啥?后人作了许多分析解读,因为众说纷纭,也是看得一头雾水,莫衷一是。
清朝官方给出的通行答案,说多尔衮是顺治七年(1650年)入冬出猎古北口坠马受伤不治,死于喀喇城,年39岁。
关键是,清朝官方对于多尔衮具体死亡的前因后果和过程都语焉不详,简而概之。介于多尔衮突然死亡的微妙时间节点,身后又先是享受皇帝王治丧礼遇,而后不久又被追惩,进而削爵、掘墓戮尸。这就让人怀疑此事的表相之下,也许有着不可被人知晓的秘密,进而对于其死因更加猜测不已。
多尔衮到底是体弱多病旧疾复发而死?是受伤不治身亡?还是被蓄意谋杀了呢?
不确定性的历史事件,往往最能抓住人们的好奇心理。本篇也罗列一下有关多尔衮死因的多种说法来比较比较:
&通常看到的有关多尔衮的死因记载,来源都出自明末清初谈迁的【北游录】记载: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堕马受伤,膝受重创,涂以凉膏,太医傅胤祖认为用错了药。至十二月初九日卒于喀喇城。
&多尔衮从成年20多岁之后就时常生病,在他自己叙述、别人议论、史料记载里都有很多次。他的一些平时身体健壮如牛的兄弟侄子们很多都是二三十岁病亡,而多尔衮健康状况一向不佳,却能活到39岁,而且在死前几天还能正常地行猎,可见他当时并没有什么极其严重的病症,甚至绝症之类,突然病死之说不大可能。
&影视剧中对多尔衮之死是怎么描写的呢?历史剧《孝庄秘史》中,多尔衮是在战斗中伤重不治而亡的。镇守山西大同的前明降将姜镶得知多铎病故、多尔衮染病后叛变,多尔衮经不起福临讥讽,不顾大玉儿劝阻,坚持率兵攻打姜镶。不料,多尔衮虽杀死姜镶,自己却也伤重身亡。因为这是艺术作品,自然是编剧说了算了。
(剧照)
而在小说作品中,多尔衮的死被演绎成是少年顺治亲自下的圈套。说是顺治帝故意把蒙古王公进贡的一匹正宗汗血宝马让疯狗咬伤染上狂犬病毒,之后又故意炫耀使宝马被多尔衮抢去骑用。1650年12月28日,多尔衮骑着那匹28天前进贡的汗血宝马,在古北口外出猎,正当他拉弓准备射杀一头梅花鹿时,汗血宝马突然狂跳不止,多尔衮立时坠落马下,宝马仍然不停的长鸣还乱跑,地上的多尔衮被宝马又踏又咬。跟随多尔衮的鳌拜等人哪里会想到出现这事,请命皇上如何处理,福临回复“救十四王爷重要,宝马就地正法。”在场的官兵接到命令,乱箭齐发射,宝马被射成刺猬倒地死亡,多尔衮被救出后,人们发现也被射中了三箭,还没来得及医治就断气了···。
&有人分析认为多尔衮死于外因作用下突发的脑溢血。多尔衮和他的兄长皇太极一样患有脑血管疾病,像这样的疾病很可能在马上发生高血压造成眩晕坠马。根据词条解释:“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为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大量史料可以佐证,爱新觉罗家族在那个时候的确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明显死于这类疾病因的,其家族就有莽古尔泰、德格类、皇太极、豪格等人。
&有人认为多尔衮之死与孝庄皇太后有关。孝庄虽然是一介女流,但其政治手段与隐忍并不比多尔衮差多少。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皇帝继位、多尔衮摄政时就规定,从孝庄皇太后开始,严格执行后宫不得干政的制度···。为了儿子皇位,孝庄太后一边与多尔衮虚委以蛇,一边暗中联络或挑起两皇旗骨干和被多尔衮打压的两红旗等其他力量,如济尔哈朗、索尼、范文程等,对多尔衮进行反击。
多尔衮禁止孝庄干政,早已引引起了孝庄的不满。因此,孝庄与人合谋害死多尔衮完全有可能。再说多尔衮出猎受伤住进的这个喀喇城,在今天的河北承德附近,当时是科尔沁蒙古地盘,也就是孝庄皇后的娘家。于是后面的事情就容易了。多尔衮因坠马受伤,扈从的科尔沁王爷(孝庄皇后亲哥)献上所谓的治伤“良药”和名医,留下了“涂以凉膏不合”之说,导致感染发炎,而后一个月不到,多尔衮不治身亡。
&认为多尔衮的死与其兄长阿济格有关的说法也不少。多尔衮死时,阿济格也随行,在多尔衮死后,诸王五次哭临,阿济格独不至。暗中派人往召其子劳亲,令其多率兵马来,并嘱劳亲不要把调兵事告知诸王。并胁迫原多尔衮所管两白旗大臣附庸于他。在到达京城外的时候,阿济格与其子劳亲合军,令部下大张旗帜,环丧车而行。此时阿济格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他妄图在小顺治帝来的时候,干掉顺治及其他王公大臣,篡夺帝位。阿济格能在多尔衮死后很短的时间,就把这些举措安排妥当,可见阿济格早已怀有杀多尔衮取而代之的动机。种种迹象表明,阿济格与多尔衮的死肯定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多尔衮死前不久,顺治六年三月,德豫亲王多铎去世。阿济格自认为功劳卓著,闻讯后派人向多尔衮表达:“辅政德豫亲王征讨流寇时,在庆都躲到偏僻地方,在潼关、西安时不全歼其众,追剿腾机思时不取其国,功绩并不显著,不该对其子给予优厚待遇。我是太祖的儿子、皇帝的叔叔,应该叫叔王才是。”多尔衮斥其狂妄。阿济格又请求营建府邸,多尔衮也没批准,还告诫阿济格禁止干预朝廷事务及交接汉官。或许在此时刻,阿济格已经起了对多尔衮的杀心。
还有史料说,多尔衮弥留之际,其兄长阿济格当时在他身边,两人有过密谈。多尔衮刚一断气,阿济格立即派自己统帅的三百骑兵飞驰北京,如同发动军事政变一样紧急。大学士刚林身为多尔衮的心腹,洞悉此中底细,立即上马飞奔进京,提醒顺治帝关闭城门,通知诸王做好防变准备。顺治帝听从其他王爷们的建议,将三百飞骑收容诔杀殆尽。阿济格随多尔衮的灵柩进京时,立即成了囚犯,被送入监牢幽禁。他在监狱中还企图举火,被赐令自尽。
&有说多尔衮的死与其近侍苏克萨哈有关。权力之争的幕后,隐藏着复杂的宫廷矛盾。在多尔衮死后不久,他的贴身侍卫苏克萨哈就向开始亲政顺治皇帝递上一封检举奏章,揭发多尔衮生前曾与党羽密谋,企图率两白旗移驻永平,“阴谋篡夺”;又说他偷偷地制成了皇帝登基的龙袍,家中收藏着当皇帝用的珠宝。因为这一举报正和要出出被压抑之气的顺治帝心愿,苏克萨哈被加官进爵,在顺治死后,还成为四大辅臣之一。
这使人不得不产生怀疑苏克萨哈是否与多尔衮的突然死亡有关?史料说,苏克萨哈颇能察颜观色,又有勇谋。最早,他见多尔衮拥立顺治有功,在朝中独揽大权,不光仪仗规格与顺治不相上下,朝臣任免等大事也均由他一个人说了算,权势煊赫,于是押宝在多尔衮身上,竭力依附于他,也很快成为多尔衮的心腹。但是随着小皇帝的长大,很快就要大婚,到时多尔衮就会被迫交出政治权力。作为心腹的他,肯定知道顺治是如何憎恨多尔衮。他是否趁多尔衮生病干掉了多尔衮,以图在顺治帝亲政面前立了头功。意图进阶,令人猜疑。
&根据《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多尔衮生前最后一次出猎的全过程是: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
这一次出游,多尔衮带上了清王朝绝大部分政治核心人物。其中有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巴图鲁亲王阿济格、和硕豫亲王多尼、巽亲王满达海、多罗承泽郡王硕塞、多罗端重郡王博洛、多罗谦郡王瓦克达,以及诸贝勒、贝子、公、固山额真等人。
在这些随行的亲、郡王中,既有多尔衮的政敌,也有多尔衮在朝中的亲信重臣。他把这些人带在身边,一方面是为了随时处理政事,同时也是为了使自己虽然身在京外,仍能控制朝政。
与多尔衮一行自京师齐化门外出发。一路之上边走边行猎。经过七天之后,十一月十八日到达遵化境内,当天住宿汤泉。这天,多尔衮还赐给郑亲王济尔哈朗、英亲王阿济格备有鞍辔的马各一匹,未备鞍辔的散马各一匹。赏赐满达海、多尼、博洛马匹各一。多尔衮所带领的这些王公贵族们,在汤泉沐浴之后,于次日离开汤泉,“十九日,宿遵化。二十日,宿三屯营。”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五日,宿刘汉河。初七日,宿喀喇城。是日,皇父摄政王病重歇息。初九日,戊子,戌时,皇父摄政王猝崩。”
细读上述记载会发现,多尔衮应该是在刘汉河驻扎狩猎的时候坠马受伤的,所以转移到附近的喀喇城休养。但【清世祖实录】里面的记载却说,当时喀喇城刚刚开始动工,根本连间房子都没有。到那里只能扎营安寨,宿于营帐之中。如果多尔衮在来喀喇城之前就已经伤重,又为何会折腾去此荒芜之处驻扎,令人百思不解。
在【清世祖实录】中还有记载说“又于初八日,英王知摄政王病剧,乃于初九日早,遣人往取葛丹之女”。可见,多尔衮初七到喀喇城之前身体还不坏,然而健康状况却在到达喀喇城的第二天(初八)一早就形势急转直下,甚至到了病危的地步。
这样推测,多尔衮从腿部受伤到突然病重死亡,经历是很短暂的。也难怪史料中会用“猝崩”来记载了。
关于多尔衮死后被追罚掘墓戮尸的具体情况,当时在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记载说:“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
据传,民国时的1943年夏,盗墓者曾潜入多尔衮陵墓的正坟,只见地宫中摆放一只三尺多高的蓝花坛子,里面放着两节木炭。当时看管墓地的老兵丁向盗墓者解释说:“九王爷身后被论罪,其中的金银圆宝都被掘去。坟地已经遭过九索(挖抄九次)。坛子是骨灰罐,是一个虚惊位。”可见,史料中有关多尔衮死后被掘墓戮尸扬灰的说法是可信的。
乾隆四十三年,多尔衮在隔了两朝近百年后,他的后辈乾隆帝弘历阅看前朝实录,认为多尔衮“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明示为这位先辈平反昭雪,还其原爵,使之进入清代铁帽子王行列。
从满清爱新觉罗氏皇族角度看,多尔衮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创建者,这无可争议。乾隆帝为他重新作出评价,也是尊重历史。但乾隆帝仍很慎行,担心日后会因此惹起宫廷是非。于是他又在上谕中申明:“为后世征信计,将从前关于此事之上谕,均不得载入国史。”于是有关多尔衮的档案被概行销毁,以至《八旗通志》中提到多尔衮死的事,也只寥寥数言,让后人难以搞清楚多尔衮身死期间的真实情况。
无论如何,多尔衮还是荣幸得到了其后辈皇帝“定国开基、厥功最著”的崇高评价。他真的在天有灵,也该欣慰知足了。
因为阿济格在哥哥多尔衮死后,妄图发动政变,代替哥哥坐上摄政王之位,把持朝政。顺治帝知道消息后先下手为强,粉碎了阿济格的计划,并削除其爵位赐死。
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儿子,多尔衮的亲哥哥,身材魁梧、彪悍勇猛,英勇善战,在跟随皇太极攻打明朝时立下赫赫战功,后清军入关,阿济格被封为多罗武英郡王。
公元1644年,跟随摄政王多尔衮出兵攻打李自成,大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并乘胜亲自带兵追击到湖广地区,俘杀李自成的手下大将刘宗敏,擒获军师宋献策,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皇太极为嘉奖其功绩,封其为和硕英亲王。
但阿济格好大喜功,有勇无谋,一直不满足既有权力,多次要求摄政王多尔衮封自己为叔王,但都被多尔衮拒绝。公元1650年,?阿济格跟随摄政王多阿济格尔衮到边外狩猎,在此期间多尔衮病危去世,阿济格认为时机已到,封锁多尔衮去世的消息,欲起兵谋取摄政王之位。多尔衮所辖两白旗大臣知道消息后,向郑亲王济尔哈朗告发阿济格。同时,多尔衮身边的大学士刚林也逃往京师,将此事禀报了顺治帝。
顺治帝知道消息后,暗中做了谋划部署。在阿济格回京师途中布下重兵埋伏,顺治帝率大臣亲自到德胜门外迎候阿济格,并伺机控制了阿济格及其所率三百骑兵,阿济格的兵变计划胎死腹中。
阿济格下狱后不知收敛,反而还口出狂言,扬言要火烧监房,同时还在牢房中挖掘地道,藏匿刀具。顺治帝认为阿济格悖乱狂妄,留下其性命只会后患无穷,最终赐其自尽,并削除爵位。
多尔衮位宠功高,擅权过甚。豪格虽然镇压张献忠有功于清室,但因在继嗣问题上和他有争,终于在功成返京后,就被他罗织罪名,置之死地。济尔哈朗原和多尔衮同居辅政,被多尔衮逐渐排挤,终被罢其辅政。在排除异己的同时,则任人唯亲。他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都得到重用。尤其对多铎,待之甚厚,顺治四年,封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取代了济尔哈朗。多尔衮勉励他说:"汝继予辅政,益加勤勉,斯名誉非小矣。"当时就有人议论他,"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官;不合伊者滥降"。他又将应贮大内的"信符"。贮于自己府中,国家大事也基本不向幼帝讲述,完全独断专行。顺治帝后来说:"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所以,多尔衮才是当时实际上的皇帝,以至当他入朝时,出现"诸臣跪迎"的场面。 多尔衮身材细瘦,虬须,素患风疾,入关后病情日重,常常"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刚到北京时,又复一度"为疾颇剧",顺治四年以后,由于风疾加重,跪拜不便,使他时感"几务日繁,疲于应裁",因而烦躁愤懑,易于动怒。上上下下都怕他,据说就是达官显贵往往也不能直接同他说话,要趁他外出过路时借便谒见。但他始终以全副精神经营清王朝的"大业",牢牢控制着军国重务。为此他一再令臣下,"章疏都须择切要者以闻",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不允许有浮泛无据之辞,以免徒.费精神。据多尔衮自己说,他之体弱神疲,是由于松山之战时亲自披坚执锐,劳心焦思种下的病根。其实,和他好声色也有一定关系。他的妻子是博尔济吉特氏,当他的哥哥皇太极死后,顺治五年,他又将嫂嫂、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娶了过来,这就是当时人称的"皇后下嫁";在他的侄子豪格被幽禁死以后,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他又将豪格的妻子博尔济吉特氏也娶了过来;五月,又征朝鲜女成婚。 多尔衮厚自奉养,睿王府宏伟壮丽,甚过帝居。据当时人杨义说:"墨尔根王府晕飞鸟革,虎踞龙蟠,不唯凌空斗拱与帝座相同,而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尤有过之者。"他还"服皇帝之服装"。由于感到北京暑热,曾下令在古北口外筑避暑城,为此加派钱粮,福临亲政后,才令此工程停止。李白成退出北京时,皇宫曾毁于火,多尔衮命令修复,曾从京外弄来工匠七百名,"俱皆铁锁所系",举一反三,多尔衮在修建睿王府、避暑城时,工匠的悲惨境遇可想而知。 满洲贵族酷好放鹰围猎,多尔衮亦如此。礼部议定有摄政王出猎的仪礼。顺治二年,有几个在北京的日本人曾目睹他出猎时的盛大场面,鹰就上千只。"街上的人和其他人等都要叩头在地等候他.通过"。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可能坠马受伤,膝创甚,涂以凉膏,太医傅胤祖认为用错了药。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年仅三十九岁。丧还,顺治帝率诸王大臣迎奠东直门外,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无子,以豫亲王多铎子多尔博为后。 由于多尔衮生前一直处在满洲贵族内部明争暗斗的中心,又专断权威,树敌颇多,死后仅两月,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十五日,其近侍、刚被提升为议政大臣的苏克萨哈、詹岱,即首告多尔衮曾"谋篡大位"。于是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及内大臣等,合词追论其罪,说他"僭妄不可枚举,臣等从前畏威吞声,今冒死奏明"。诏削爵,财产入官,平毁墓葬。有的记载说,"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坐落在明南宫的睿王府同时被废。其亲信多人先后被处死或被贬革。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弘历认为,多尔衮"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划。寻即奉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被"诬告以谋逆",构成冤案,下诏为其昭雪,复睿亲王爵,由多尔衮五世孙淳颖袭爵。并配享太庙,重修茔墓,又修建新睿王府。其封爵"世袭罔替",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 纵观多尔衮的一生,他功大于过,不失为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尤其是在清朝统一中国的问题上,他有着卓越的见识和胆量,是别人所不及的。 其实很简单,是人都有脸皮,谋夺自己侄子的皇位,然后篡位,你以为是那个朱棣? 喜欢擅权的人,野心都很大,他不是不想,而是不想给后世留下骂名而已,怎么说也要顾忌下世人的看法。 其皇父摄政王的称号,恐怕歷朝歷代的藩王都望塵莫及。 正是由于其擅权过甚,且对顺治帝态度倨傲,“狂悖无礼”,引起顺治帝不满。导致了其一代枭雄,身后获咎,削爵、毁墓、鞭尸,沉冤三朝,直至乾隆朝方才沉冤得雪,高宗皇帝复还其睿亲王封号,追谥"忠",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其爵位世袭罔替。 (小弟個人意見) 多尔衮以大局为重,挥军继续向明朝进逼,终于击败明朝文武双全的第一大将洪承 畴,正要直捣京师,皇太极却得病去世,临终没有明确指定继位人,多尔衮的同胞兄弟 多铎及手下诸将,怂恿他夺响应该属于自己的帝位;但满朝文武却众议纷纭,有拥皇派 支援皇太子登基。为避免大清在此关键时刻分裂,建国大业功败垂成,多尔衮毅然拥立 他唯一可以接受的皇子----他情人大玉儿替皇太极所生的儿子----年仅五岁的爱新 觉罗福临为帝,改元顺治,是为清朝首位皇帝。多尔衮自任摄政王,情人大玉儿成了孝 庄皇太后。 冥界世家 话说他只是想 在大局之下是不行的 毕竟兄终弟及是不被大家接受的 再加上个豪格 的确是不行的 因为他不想大清内乱,不想大清放弃入主中原的梦,也是他自己的梦想,以及他父汗,八哥以及众多爱新觉罗子弟的梦想,如果单凭豪格一个人他绝对能对付,但代善和济尔哈朗的实力就过大了,多尔衮当时的实力是不够,即使勉强夺得皇位,大清就不可能定鼎北京,搞不好关外之地都要被李自成给铲平了…… 因为他和孝庄也就是大玉儿有感情纠葛,为了大玉儿他放弃了当皇帝的机会,他让给了孝庄的儿子。 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 因为孝庄想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 他当不了皇帝的,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 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良久,并找到济尔哈朗,谋求他的支持。而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即位,并告诉他不用害怕两黄旗大臣。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 是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两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一建议,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却对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政局起着巨大影响。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骚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 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8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